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开展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
一、开展体育课外活动的意义
1、学生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
当今运动种类层出不穷,《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终身体育观念将逐渐普及,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将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何种类型的运动,这都取决于习惯及创新意识的良好培养。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这些习惯的形式,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体育课堂上的重复练习,而更重要是在课外更多时间的学习、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用学到的东西创造性地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是符合这方面的要求。
2、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全民健康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全民健身的主体是青少年,也就是我国各级学校的在校学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而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各级学校对全民健身只是谈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广大青少年才是全民健身的主体,换句话说,没有认识到开展全民健身的主要目的就是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而以俱乐部的形式也是很好与全民健身计划是一致的。
3、延伸体育课堂,克服体育活动时间的不足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可以弥补学生正常上课期间活动时间不足,使学生熟悉掌握运动技术或形成“一技之长”;可以丰富课余生活;可以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同时,也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锻炼学生的体魄。
4、促进学校体育整体协调发展,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
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将对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技能的训练,同时还有利培养“一技之长”。在班、年级和学生各个层次上都有条件普遍建立各自的运动代表队,推动学校各种运动竞赛的广泛开展。促进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并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运动人才的摇篮,也利于挖掘、发现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促使其迅速成长,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竞技运动后备力量,对有效解决我国竞技运动发展中存在后备人才缺乏、后劲不足的老大难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二、开展高中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使学生养成对待体育活动的积极态度。
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对体育与健康意识强的、能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重点培养。为全体学生合理制定锻炼计划,掌握正确锻炼方法,学会自我评价和体育欣赏水平,提高体育文化修养,进一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对于体育与健康意识差的学生首先提高其体育与健康意识,使其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大部分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术,提高自练、自娱能力为主要目标;对于伤、弱、病的学生以提高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增强健身意识,科学锻炼养护、保健为主要目标。同时充分利用体育骨干协助组织和引导全体学生针对自己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与方式积极投入体育活动中。
2、实施多元化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
体育新课程多元化课外体育活动是在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中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根据学校的现有条件和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的课外体育活动,没有统一固定的课外体育活动形式,其宗旨是让所有的学生活动起来,一切的活动围绕学生来,让所有的学生达到锻炼的效果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多元化课外体育的开展和学校的选项教学同步进行,在开始选项教学选项的同时,根据学校的校本资源和学生兴趣爱好以及选项教学开展的项目来确定本学期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并一同并入选项教学中的问卷统计,并做好统计归类,便于统筹安排开展切合实际和操作性强的课外体育活动项目;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调查的结果和学校的具体情况开展课余体育活动,在时间上学校确定具体活动的时间,前提是要保证每天每人一小时的课外活动时间;在内容的选择上学校根据确定下来的开展项目,任学生的兴趣进行选择,但每个学生必须要选择每天一小时的活动总时间;在组织管理上,学校根据学生的选择进行分类管理,每一个项目要有一个以上的教师管理并负责辅导。
3、开展体育传统项目结合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等各类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
根据学校活动课的特点,在活动课内容设计中,要做到学生的发展、兴趣与学校实际相结合,活动内容尽量“精选多开”。“精选”是选择一些活动价值高的内容,备足器材,重点推开;“多开”是根据学生的个人特长和兴趣爱好,学校尽量提供更多的活动内容,让学生有自己喜欢的,可以自主选择,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对学校运动会、体育各类竞赛进行了综合改革,改变了学校多年来以田径项目为“龙头”的运动会,增加了集体性、趣味性、娱乐性、社会性的项目,如篮球投篮、足球射门、男生袋鼠跳、搬运接力、三足行、棋类项目、拔河、接力、障碍比赛、远足、定向越野等,扩大学生们的参与面。同时保留传统课外体育活动的“两操”,但是这“两操”的开展与以往的开展有较大的区别,而并不像以往强调学生必须要参加的,开展“两操”学生的选择是自愿的,就是在规定的时间里全校开展“两操”活动,“两操”仅仅是学校课外活动的一个项目而已,学生也可以选择其它大课间的活动内容。这样在课外体育活动时,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活动积极性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活动效果好。
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办法怎么写?
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办法写作基本原则:
1、学校为主体原则。校内课后服务的实施主体是中小学校。对于家长要求在校外另行实施的,学校要主动提醒家长选择有资质、有保障的课后服务机构。
2、自愿选择原则。中小学校要充分征求家长意见,主动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内容、时间、场地、师资、费用等事项,由学生及家长自愿选择。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与,严禁以任何方式拒绝或推诿学生参与。
3、规范服务原则。围绕培养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科学合理确定服务内容及形式。
4、公益普惠原则。建立完善成本分担机制,采用政府财政补助和学校支持、家长合理分担运行成本的做法,坚持公益导向,不得营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免费为学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5、稳妥推进原则。统筹考虑城乡差异、学段差异、地域差异等因素,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把好事办好。对确实不具备条件但有课后服务需求的,积极协调学校、社区、校外活动中心等资源,做好课后服务工作。
扩展资料:
课后服务实施流程
各中小学要按照学生申请、班级审核、学校立项、统筹安排的原则制定实施方案,并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以学期为节点,以需求为依据,分项目混班编排,开展针对性课后服务,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1、摸底调查,征求意见。学校对本校功能室、仪器设备、活动场地、师资等及区域内实践场地、企业或设备等资源进行摸底调查,建立工作台账。根据摸底调查结果设计课后服务学生意向调查表,广泛征求学生课后服务需求。
2、编制目录,告知家长。学校结合学生需求和校内外资源,依据学段和学生年龄结构,编制课后服务内容目录,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将开展课后服务的时间、内容、安全保障等事宜告知家长。
3、学生申请,班级审核。按照学生申请、班级审核、签订协议、学校统一实施的原则,班主任和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自身实际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课后服务项目或内容,确保课后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统筹规划,分类实施。学校依据学生申请,在充分考虑可利用的校内外资源的基础上,依据学段和学生年龄结构,分类组织实施,并根据服务条件的变化及学生需求对服务内容进行动态调整。
5、加强研究,不断完善。学校要将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纳入校本教研,密切联系综合实践活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社团等工作,开发课后服务内容,形成相应的精品课程,推动课后服务工作深入开展。
参考资料来源:天心区人民政府-天心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实施办法
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学校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
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在下午放学后存在接送难问题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是利用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和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在学校规定的课程教学之外开展的便民性服务措施。
是坚持以生为本育人理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更好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改革举措,更是主动回应家庭需求,回应社会关切,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使人民群众具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的民生工程。
小学初中课后服务方案出炉:
据《通知》,各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辖区内所有公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在“乐童计划”基础上“一校一案”完善课后服务具体实施方案。
做好人员调配、服务内容安排、经费保障、安全管理等各项准备工作,确保秋季学期开学后立即启动课后服务,落实每周五天、每天至少2小时的课后服务时间要求。寄宿制学校必须为有需要的走读生提供课后服务。
同时,周五下午,小学要继续实施课程教学并开展课后服务。鼓励各区(市、县)、贵安新区利用每周五下午半天时间开展小学阶段“校园活动日”,学校不开展课程教学,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活动结束时间要与周五的课后服务无缝衔接。
初中学校在课后服务结束后可继续开设晚自习班,主要组织学生完成作业、自主学习、答疑解惑,但不得集中授课,晚自习结束时间不得超过20:30。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小学初中课后服务方案出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