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在中学生体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的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这就是说:一个健康的人必须具备健全的肌体和健康的心理两个方面。青少年正处于人生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体质迅速增长,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阶段,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优为重要。在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有目的地对学生渗透心理学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结以下几点,愿意与广大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胆小怕摔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象跳马、跳箱、单杠、双杠等,这些带有危险性的动作,有些同学胆小不敢做,这就有必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他们勇敢、顽强、果断等意品质。如在学跳马时,我先让胆子大的几个学生先跳,接下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都能跳过去,还有六七个困难户,就是不敢跳。我说:“是不是老鼠拉木掀,大头在后边呀?我们班的男生个个是男子汉,女生个个是花木兰,只要你敢跳马,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同学们,为他们的勇敢加油助威。”我这一说,同学们齐声喊:“加油、加油……。”剩下的几个学生也都顺利法过了马。
二、怕苦怕累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家都知道,经常参加中长跑锻炼,能提高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耐力素质,培养坚毅、顽强的意志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中长跑过程中,由于内脏器官的惰性,使氧气应暂时落后于肌肉活动的需要,再加上肌肉活动产生的大量代谢产物得不到及时运走,故会不同程度地出现呼吸困难,胸部发闷,四肢无力,跑速下降,产生难以跑下去的感觉,这种现象叫“极点”。当极点产生后,只要坚持继续跑下去,经过一段时间,这种现象就会减轻,身体肌能就会得到明显好转,这就是生理上所谓的“第二次呼吸”。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极点出现时,就知难而退。真对这一现象,教师就应在跑前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给他们讲马家军的故事:马家军在奥运会上,跑马拉松(42195公里)项目时夺金牌。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10年功”,马家军在平时的训练中,负出超人的劳动,一年365天,她们训练的时间高达360天。不管是炎热的夏季,还是数九寒天,每天一个马拉松,每天80多公里呀同学们!夏天的汗水不用提了,在寒冷的三九天里,她们照样出汗,汗水顺着头发流到发梢,还没等到落下来就连头发一块冻成了一个个冰条。她们还是跑呀跑呀,两臂前后的摆动带动肩膀自然地前张后合,一缕缕如钢的冰条给她们白皙的肩膀烙下道道血痕,同学们,当你坐在电视机旁观看奥运会时,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候,你看到她们眼眶里涌出如柱的泪水了吗?此时此刻,她们是怎样的心情?此时此刻,你又是怎样的心情?是不是在想:我也要向她们学习,努力拼搏,为国争光!同学们,我们要有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到底永往之前的精神。现在大家和我一起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的老前辈……”。就这样,3000m跑下来没有一个半途落队的。
三、怕难看害羞心理的健康教育
在学急性跳远时,我先给同学们做了一遍示范,接下来把动作要领给他们讲了一遍,并讲了如何防止前旋和后仰,注意哪些动作要领,最后我又做了一遍示范。虽然一切都讲明白了,女生还是不愿跳,原因只有一个——怕羞,怕万一前爬或后坐了丢人。真对这一现象,我立即把同学们招集到一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我问:“同学们,你见过1岁左右的孩子独立学行走的姿势吗?”同学们齐声说:“见过”,我又问:’你见过他们在一摇一晃地学走时摔过跤吗?”“见过”,“见过他们爬起来又继续往前走了吗?”“见过”,“现在的我们是不是从孩提时候过来的?”“是”,“我们现在是不是能跑能跳呀?”“是”,“这说明什么?这说明我们学走、学跑成功了!同学们,万事开头难,很多事情第一次做不一定能做成功,会有很多失败,会有很多意想不到的难堪,但是那不为丢人,只要我们怀着一颗火热的心执着地去追求,成功就一定属于我们!老师当年在学跳远的时候,也没少摔过跤,但经过长期的锻炼,掌握技术要领,现在不是跳的很好了吗?”同学们听了这番话,都积集的练了起来,即使有谁摔倒了,同学们也不笑话她,她一点也不感到害羞了。我上了成功的一堂课。
四、性格内向型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一次体育课上,我开始时安排了游戏:正贴锅饼,结果有一个学生(刘梅)不愿参加,其余的同学也都不愿和她在一起做游戏。我感到很奇怪,问她怎么回事,她竟然哭了起来,我更加感到疑惑,于是安慰她说:“你若感到不舒服,就先坐一旁歇歇,哭鼻子可不是好学生奥!”下课后,我把女班长叫到办公室,问她怎么回事。原来,那个女生性格很内向,学习也较差,平时老师提问问题,她答不上来,坐下后就哭。为此,班主任也多次和她谈心,也无济于事。她总感到学习差就处处不如人,不愿与人交往,把自己封闭起来,同学们都感到她象个“幽灵”一样,也都不愿和她来往了。又上体育课了,我教同学们健美操“行军步”的动作时,我开始示范,然后一边讲动作要领一边领同学一块做。找一个恰当的机会我说:“有几个同学做的不够认真,你看刘梅同学,练的多认真(其时她练的和大部分同学没什么差别)!同学们的目光刷地转向了她,她的嘴角片刻流露出受宠若惊的笑意,泯着嘴,低着头。
我想,她的心情一定很紧张。接下来的时间她练的更认真更刻苦了。快下课的时候,我一排一排地检查同学练的情况,果然刘梅做的姿势、动作幅度,在同学们当中可是姣姣者,为了让她自信,为了改变她在同学们心中的形象,我想再为她加点温,我让她到队伍前面来,把课上学的内容给同学们演示一边,并对她进行了表扬和鼓励。以后的几节课里,她学的更认真了,我也很注意她,并有意地表扬她。过了一段时间,我看到她和同学们在一块有说有笑了,非常快乐。她的班主任说,她的文化课也大有提高。在教师节的那天,我收到了她自制的一叶小舟,上面写着:“谢谢您,我的好老师,是您让我重塑自我……。”
可见,在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大有益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精通的专业技术,还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多深入多了解学生,和他们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友爱、互相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要不亏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小学生垂直向上扔铅球,老师及时推出,你曾遇到哪些奇葩的体育操作?
当时看到这个视频的时候,我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幸亏那个老师反就快,把学生向外推了一把,随即半空的铅球就正正落在学生刚刚站过的地方,那要是老师稍一走神那个学生就完了,当时觉得那学生真是太幸运了。
而这种事我也遇见过很多,当时不觉得什么,都是后怕,发生后特别冷静甚至想笑,但到了宿舍就手心出汗了,因为那就是生死一线间啊!有些时候那结救我们的人,可真的是救了我们的命啊。
一,跳远。
我记得我在中学时参加校运会跳远,一个助跑我就跳出去了,而与此同时旁边那个跳高项目的选后也正正跃起,他没跳过去,身体贴标杆擦过一点之后,受到压力的标杆弹飞了,而我这时已经起跳在空中,那杆子直直的插在我将要落下去的沙子里,当时我根本没有反应过来,就被我班主任一把抱住了,她当时站过来后撤一步形成弓步,一下就将我接住了。
真的救了我一命,如果不是她过来将我抱住我有可能就像烤肉串一样穿在那杆子上了。我的班主任是女的,我中学时她也就二十五六吧,落下时重重的砸在她的身上,她被撞出去很远,她起来时我都能看见她眼里的泪光,我那时特别想抱抱她、哄哄她,但她把眼泪忍回去了。
二,3000米跑。
当时我还被叫去练3000米跑了,我真的跑不动,而且那时我已经偷偷抽烟了,但是体育老师总是在后面催我,让我快点跑别偷懒,可是我脚下一滑,当时就劈叉了,当时都站不起来了, 我就像一个张开的圆规在那里,体育老师马上将我抱起来了,说真的,大腿内侧韧带拉伤。
这件事说出去都让人笑话,本来我不想说的。大家以后运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没有安全保障的运动无异于自杀。
信阳师范学院关于大一期末体育论文
论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闫海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则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实施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能全面的得到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占2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6%以上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抑郁症和情感危险。《人民日报》1989年8月15日报道杭州市《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健康不良者有增多趋势。从我院对400名学生进行的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来看。我院学生18%的有心理障碍,69.8%有心理问题。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已成为大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分别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标准有一理性认识
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水平有一正确的认识,从而能针对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调整。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的标准主要表现在:
2.1正常的认识能力
正常的认识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既稳定又能随任务而转移且善于分配的注意力等。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以,正常与否可参考其学习方法和学习效果。但是,不能认为学习不好的人其认识能力都不正常,因为这里同经验和基础知识有关。
2,2就情绪的整体而言心情愉快、情绪稳定,反应适度心理健康的人积极情绪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如果经常笼罩于消极情绪中,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而不能自拔,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同样,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也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
2.3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有明确合理的学习和生活目的,并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其行为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自制和坚韧能表现出其心理健康的程度。克制自己的不良欲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戒除不良嗜好等,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的到。
2.4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在学习生活中,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自己的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优人之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5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所谓健全人格,是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包括:
2.5.1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
2.5.2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
2.5.3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
2.5.4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持征。如果一个大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的解释,他总是固执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2.6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以上标准,应视为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间有互相依存,互相影响的关系。学生可针对有缺陷的方面,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加强自身修养,以期达到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
3.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3.1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坚定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3.2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一种动力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所以,原有的心理水平往往不能满足所学习的运动项目的需要。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运动速度知觉。又如,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偷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人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而进行的运动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的发展。
3.3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
体育运动还有助于自我教育。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3.4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4.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应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
4.1有领导、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目前,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重视程度还不够,因而造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各级领导、组织必须慎重对待并加以研究,以确保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并使他们能保持健康的发展。其中,要制订符合我国情况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份的估计,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4.2在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生活、身体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使之更好的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健康。心理咨询活动目前在社会上已有开展,有些高校也已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但是尚不普及,这就使得许多学生有问题只能闷在心里,长此下去,就极容易造成学生心理障碍。我院曾尝试性的举办了两次心理健康讲座,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效果很好。
4.3采取有效方式,加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和发展其心理健康。高校的大学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已经或正在形成,此时对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引导,对于他们形成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积极作用。同时,正确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4.4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有健康的身体,为健康的心理提供稳固的物质基础。
通过加强对学生体育活动的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能起到积极作用。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的群体活动,并配以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通过体育锻炼,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From: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基础部
2\体育课怎样运用心理活动规律提高学生积极性
张 燕
体育课的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这个过程不仅是进行各种身体练习的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既要通过体育活动增强学生体质,也耍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掌握“三基”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我们知道:任何运动技能的形成,都需要有大脑皮层的兴奋过程。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只要求学生作机械的模仿练习,更重要的是要求教师掌握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正确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注意,启发他们积极思维,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下面,我想就在体育课中如何运用一些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问题,谈谈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利用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动机是激励一个人去活动的心理原因,对学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是积极性的核心。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可分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两种,直接动机是与体育活动直接相联系的动机,它是以自己直接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例如:他们看到,在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正在作各种活泼的游戏,一场激烈的精彩的足球赛在进行着时,会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学习要求,即直接的学习动机。但是,这种动机是不会持久的,一旦在满足了暂时的需要之后,就会消失。譬如:一个饥饿的人吃饱了以后,
对食物的兴趣就消失了。而间接动机是由自己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所产生的,是以达到一定的目的作为其学习动机的。例如:冬季,学生在室外上体育课时,有的学生看到天气寒冷,不愿意把手拿出来活动,也有一些同学由于懂得了锻炼身体的好处,懂得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因此,他们能克服天气寒冷的困难而努力上好课了。由此可见,间接动机对于提高和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直接动机有更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善于把学生从对直接感兴趣的学习动机,引导到间接动机上来。
在教学中,除了要向学生讲明学习的目的,还要要求学生把锻炼身体同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身体好与学习好的辩证关系,启发他们为实现“四化”而锻炼身体,掌握知识的重要性,树立他们从“要我学习”变为“我要学习”的正确学习态度,还要采用多种形式的教法,启发和引导他们。
但是,正如我们在实践中看到的那样,我们还应注意根据他们不同年龄的特征,分别采用一些与他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相符合的教法,来启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二、学生兴趣与注意力的培养和运用:
注意是人的心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学生注意老师指挥学生做操而发出的口令,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
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西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好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错误或伤害事故。
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譬如:有的同学对长跑这个教材并不感兴趣。但由于“长跑”是“达标”的一项指标,而“达标”又是评“三好”学生的重要条件之一,他们为了实现自己当“三好”学生的愿望而不得不集中注意力上好“长跑”课了。
在教学中,运用注意规律,组织和保持学生注意的时候,要向学生讲明锻炼身体的意义,每节课、每个动作的目的和要求,指出完成动作的关键和难点,尽可能利用那些能引起学生注意的因素,把学个从被动注意引导问主动注意上来。例如:教纵箱分腿腾越时,先可在纵箱的远端贴上胶布一条,作为明显的标志,引起学生的被动注意,经过多次练习,学生有了肌肉感觉,知道了手必须撑到箱的远端,才能完成好这个动作。因此,引起了他们的主动注意。
在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提示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注意。例如:教学生“前滚翻”时,可通过提示学生低头、团身、抱腿等口令,引起学生对时间与空间关系的合理分配的注意,使之取得好的效果。
兴趣是个人对事物所持的选择态度,它是属于感情和情绪的状态,兴趣是产生注意的源泉,二者关系密切,互为因果。
我们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的时候,就会集中注意,专心专意去做。注意也能引起兴趣,(但有时集中了注意的事物,并不都能引起兴趣。)若经常注意某一事物,也能引起对该事物的兴趣。例如:当学生听到自由体操那种悦耳动听的伴奏音乐时,引起了他们对表演的注意。当看到运动员那种优美、惊险的动作时,便逐渐对体操发生了兴趣。
在体育活动中,有兴趣与无兴趣产生的结果是不同的,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可以持久和集中注意。学习时主动积极,即使碰到困难,也会努力去克服,产生愉快的情绪。而没有兴趣,会使学生情绪低落,感到厌倦。
教师还应善于利用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直接兴趣,启发学生积极练习一些他们认为枯燥无味的教材。例如:在教学中,利用学生对足球和竞赛的兴趣,先让他们进行足球比赛,从中抓住他们的由于不能控制球而失掉很多进攻和防守的机会感到苦恼时,再讲明学习基本技术的必要性,进行正确示范,这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这个教材的积极性。
在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很多的。如:教师的目光暗示,表扬、鼓励与批评,及时纠正错误,正确的示范,生动形象的讲解,游戏、竞赛、直观教具等。
总之,教师要善于灵活安排教材,采用多种教法和组织措施,把课上得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才能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3\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是体育专业改革的方向
李 祥 梁俊雄 湛江师范学院
新中国建立以来,耕耘在体育教学第一线的专家、学者们,一直致力于学校体育的改革,从学校体育目标、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到教学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不可否认,我国整个体育教举体系,仍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原国家教委副主任何东昌同志于1983年曾尖锐指出:“我们抓了三十多年的学生体质健康,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得很好。”时至今天,又过去了15年,可每年高考体检的及格率尚不足30%,一些常见疾病如近视眼、沙眼和肥胖症等,不但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且仍在上升。究其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与过去近50年来,在学校体育中片面理解“增强体质”,不抓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关系。错误地理解体质就是表面的“体壮如牛”,把“体质”与“健康”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通常说的“体质”是指“在遗传性与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因素的综合状况和相对稳定的特征”。而健康,则是指“人体各器官系统发育良好,功能正常,体质健壮,精力充沛,并具有良好活动效能状态”。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人类赖以健康生活的物质基础;健康是人们体质状况的外部表现。体质与健康是同时存在的一对孪生兄弟,那一方面出了问题,就不是一位健壮的人。正如现实生活中,不会把一位“体壮如牛”的精神病患者,视为健壮的人,也不会把一位“骨头架子”的人,说成是健康的人。因此,在研究确定学校体育本质功能时,始终强调“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
遗憾的是,在过去近50年来的学校体育中,不论是培养体育师资的体育专业,还是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从教育目标到课程标准,从教学的指导思想到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基本上是表面(或口头上)强调以“增强体质”为中心,实质是在推行“自然体育”和以传授竞技运动技术的“三基教学”为中心。因而不能自觉、主动地以促进健康为先导、增强体质为目标地去组织、安排每堂、每学期,甚至每学段的体育教学。甚至认为只要出来参加上体育课,学好“三基”,体质就会自然增强,酷似230多年前“自然体育”的翻版。因为“自然体育”,最基本特征是顺应人们的爱好去运动,只讲运动教学,把运动如何增强人的体质完全信托给自然。与此同时,对于学校健康教育与体育的关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不是体育教师责无旁贷的工作等不仅没有从认识上加以匡正,相反在具体操作上,学校体育仍是一味偏重追求竞技运动的技术、规格、规则的教学。比如大中小学跳远教材,本是要培养、发展学生的弹跳素质与跳远能力的,可在教学过程中,不论是老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均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花在踏跳是否“犯规”上。考核时,照搬竞技的规则,只要犯规,就没有成绩。实质是把跳远竞技成绩与锻炼身体及所获得的实际跳跃能力视为一物。
针对上述体育教学上存在的根本弊端,80年代末开始,我们进行了诸如扩大体育专业培养口径,办成体育卫生主辅修的专业改革;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改革试验等,虽较之过去有所突破,但始终没有解决体育与体质、健康的关系。特别是在具体操作上,仍停留在生物学科只当作运动学科的自然科学基础,而未能把它看作是开展生理性健康教育的必需,同时,仍然忽视心理健康与社会环境健康的教育。尤其在办学指导思想上仍未把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明确定位为学校体育教学的目标;在内容、形式上还只停留在由体育教师开设体育运动知识、技术技能课,其他教师主讲卫生健康知识课。
为此,1994年至1998年,借助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的资助,又进行了“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的体育专业改革试验。在思想上确定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明确提出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全面负责中等学校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教育工作的师资;在制定课程方案与确定各学科课程标准时,突出解决一个“融”字,即在课程方案中首先融进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如学校卫生学、学校健康教育等;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把过去以传授竞技运动项目技术为中心,改为传授锻炼身体的科学方法与手段为中心,突出融进相应的健康教育知识,如把过去的体操竞技项目改为保健体操、气功改为保健气功等。同时,还把健康知识融于运动人体学科之中,将过去的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等,定位为人体解剖、人体生理、体育保健、体育健康测量与评价等。总之,尽量把锻炼身体的方法手段、人体生物学科知识与健康系列知识等有机地融在一起。按照以上的指导思想与改革方案,我们于1996年、1997年连续招收了两届试验班,预期目标要求:一是在职业思想上让学生明确自己是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执行者,并把抓好学生体质健康教育视为其终身奋斗目标;二是在掌握的知识、技能方面,能较系统地掌握传授科学锻炼身体和开展健康教育的知识、方法与手段;三是使学生将来不但能胜任目前正在我国中小学进行的九年义务教育的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体育实践课和健康教育课,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能自觉地把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科学有机地融于一体;四是把体育专业办成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的新型专业,使改革后的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体育师资,能正确理解和掌握学校体育工作就是为了增强学生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并在实际工作中,能自觉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做到一才多用。
此项改革在1998年国家教委师范司组织对湛江师范学院的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的体育专业改革课题鉴定时,被鉴定委员会认为是:该课题选题新颖,属国内首创;课题设计严谨,研究思路清晰;运用研究方法恰当;对体育教育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深信在教育主管部门支持下,此项改革实验可望获得成功。届时将会有一批新型体育教师补充到学校中去,为消除“学生体质健康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得很好”的现象,作出新的贡献。
中校运动会作文
集体的荣誉是我们最大的力量,运动既增强了我们的体质,又增强了我们的集体荣誉感
“加油!加油!”操场上传来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欢呼声,一潮高过一潮,原来我们学校正在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运动会上到处都充满了紧张、激烈的比赛气氛。瞧,垒球一个个从队员的们的手中抛出在空中飞翔;“预备”声连绵不断,运动员像离弦的箭一般冲出去,向终点冲刺……
随着同学们的欢呼声,激动人心的女子400米终于拉开了序幕。
只见跑道上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运动员有的在做准备,跃跃欲试;有的谈笑风声,胸有成竹……
一声枪响,队员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出去,如同脱缰的小马争先恐后地追逐着。张梦妮同学是我们大家认可的“飞毛腿”,所以都对她报以最大的希望。同学们在操场上拼命地齐声呐喊,给她加油。刚开始的时候,张梦妮一直处于第二名的位置,我们心里有些担心。过了一会儿,张梦妮离第一名只差一米的距离了,可她的速度渐渐慢了下来,脸上的表情也十分痛苦。不好,后面的队员一个又一个地追了上来,啦啦队的同学都激动地站了起来,挥动着手,拼命地喊着:“张梦妮,加油!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也许张梦妮真的听见了我们的喊声,从中汲取了力量,她的步伐加快了。离终点还有五十米,二十米,十米…… 到了最后的时刻,有的同学紧张地挥动着拳头,只见张梦妮在最后关头,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像拧足了发条一样,拼命向前跑。最终得了第二名,虽然她没有夺得了冠军,但是同学们依然为她欢呼,为她的坚强的毅力而鼓掌。比赛结束了,可同学们的心情依然不能平静,沉浸在激烈的比赛当中,操场上欢声笑语久久不断回荡。
这次运动会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运动既增强了我们的体质,又增强了我们的集体荣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