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看待奥运会首例,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子举重?
这个事儿就我个人看来,我觉得有失公允。众所周知,男性和女性的各方面身体素质差别很大,就算是接受激素治疗转换成了女性的外貌特征,但是他体内的男性特征也没完全消失。就这样的状态下,和一众女选手竞争,怎么看怎么让人觉得不公平。
一、从男性变成女性的新西兰选手。
劳雷尔·哈伯德,新西兰代表团的选手。在2013年之前,“她”还是一名男性,而现在,她作为一名女性参加奥运会,是奥运会历史上的第一位跨性别选手。
劳雷尔·哈伯德,原名加文·哈伯德,在35岁之前,她一直是以男性的身份在生活。哈伯德从小就有着极为严重的性别认知障碍,他一直觉得自己应该是一名女生,却错误地拥有了一副男性的躯体。
当时的哈伯德,对自己产生这样的想法感到了羞耻,为了提升自己的男子气概,他决定去练习举重,这一练,居然发现,自己意外地颇具举重的天分。
1998年,20岁的哈伯德,以300公斤的总成绩,获得了新西兰男子105公斤以上级别的冠军,并且刷新了国家纪录,可以说得上是一名非常厉害的国家级运动员了。
事业的成功并没有改变她最初的认知,她依然备受困扰,她就此选择了退役,接受激素治疗。
又过了没多久,哈伯德决定坦然面对真实的自己。从此之后,加文·哈伯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名叫作“劳雷尔·哈伯德”的女性。
二、变换性别之后重新参加比赛。
早在2004年,跨性别运动员就已经被允许参加奥运会。但根据要求,他们必须接受变性手术和至少两年的激素治疗。到了2015年,国际奥委会对这项规则做出了新的修改,对于男跨女性别的运动员,不再要求进行手术,只要运动员在首次比赛前至少12个月的睾丸激素水平低于10nmol/L,就可以参加比赛。
这样的规定让哈伯德喜出望外,她虽然变换了性别,但是对举重这项运动的热爱依然在。之前在成为跨性别人士之后她失去了参加比赛的资格,而现在她又有资格参赛了。
2017年,在美国举行的世锦赛上,“复出”的哈伯德,赢得了女子超重量级银牌。
2019年的举重世锦赛,哈伯德再次获得了第六的好成绩。
而现在,她将代表新西兰出战东京奥运会女子87公斤级的举重比赛,并且很有可能会赢得奖牌。
这件事的根本在于国际奥委会的规定,如果不修改规定,哈伯德也不可能去参加比赛。但是,即便国际奥委会认同了这件事,广大的运动员和粉丝们也不认同。哈伯德作为男性运动员可能并不算多出色,但是他和女运动员比起来优势就非常明显了。这真的很不公平。
特朗普炮轰跨性别运动员参加女子项目,他都说了啥?
7月24日,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在一场讲话中炮轰跨性别举重运动员参加女子体育比赛。他将矛头对准了此次奥运会女子举重项目的参赛者——新西兰跨性别举重运动员哈伯德。
特朗普声称,跨性别运动员能够轻易地“碾碎”女性运动员创造的纪录,还称允许跨性别者参加女子比赛是对女性权利的侵害。“他们正在夺走你的权利,这是一场女权运动,我们不能让这种事发生。”
哈伯德2012年由男性转变为女性。许多举重选手反对她参加比赛,一些前体育明星也公开反对生为男性的运动员参加精英女子运动。尽管受到批评,国际奥委会(IOC)仍支持哈伯德同女子竞赛,称根据现行规则,她可以参加比赛。
跨性别运动员将参加东京奥运举重项目:
今年6月,新西兰奥委会公布了代表新西兰征战东京奥运会的举重队队员名单,现年43岁的劳蕾尔·哈伯德入选,她将代表新西兰队参加女子87公斤以上级的角逐。
据新西兰媒体报道,哈伯德将成为新西兰历史上第一个以变性人身份参加奥运会的选手,也是奥运会历史上第一个以变性人身份参赛的选手。
自从哈伯德将参加东京奥运会的消息一出,有关她的争议就接连不断。尽管哈伯德参加奥运会符合国际奥委会有关变性人参赛的条件,但有些运动员表示,这是对其他运动员的不公平。
有批评者指出,研究表明,经历过男性青春期的变性女性,即使在接受激素治疗后,在赛场上仍然比其竞争对手有优势。在支持者看来,这种生理优势的绝大部分已经在转性的过程中被消解,何况运动员之间的身体差异,意味着在任何运动中都没有绝对的公平竞争环境。
跨性别举重体育比赛选手参赛公平吗?
跨性别举重比赛,这对选手参赛肯定不公平。
1.跨性别举重比赛,特别是男变女,对女选手非常不公平;
2.举重比赛中,男选手的力量更有优势,爆发力更强;
3.不同级别的比赛,成绩相差还是比较大,跨性别举重比赛,让比赛变得无意义。
举重比赛大家都知道,基本上都是男女分开比赛,而且根据体重划分了不同的级别,有人异想天开进行跨性别的举重比赛,这种比赛会变得毫无意义,因为女选手在举重比赛中完全占有优势,女选手处于劣势,这样的比赛就失去了公平。举重比赛中男变女,会让这个优势无限放大,男选手的力量更有优势,爆发力更强,不同级别的选手参加,比赛成绩相差还是非常大,这就让比赛变得毫无意义。
一、跨性别举重比赛对女选手非常不公平
男性在生理上的一些特征会让他们占据更大的优势,特别是男变女的选手,他们比赛中力量和爆发力更有优势,女选手基本上都处于弱势地位,开始就让比赛变得不公平,这样的比赛对于大家来说也没有什么意义。
二、不同级别的比赛成绩相差非常大
体育比赛都会根据体重划分不同的级别,不同级别的选手之间,成绩相差还是非常大,如果男选手跨性别参与不同级别的比赛,这会让比赛失去悬念,女选手基本上就没有任何希望夺冠,这样的比赛也变得无意义。
三、可以考虑男女混双举重比赛
乒乓球都和羽毛球都有混双比赛,举重却没有混双比赛,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级别,举重也增加男女混双举重,这就可以看到男女在同一个赛场一起比赛,一起获得冠军,从而跨性别比赛的难题也能够解决。
谁是里约奥运会上的变性选手
里约奥运会已经落幕,但有个疑问至今没有答案。早在奥运开幕前,英国媒体就曝出,本届奥运会英国代表团内有两名接受过变性手术的运动员,其中一人更是具备夺金实力。《每日邮报》称,运动员非常害怕变性经历被曝光,即使真的赢了奖牌,他们也可能“把奖牌退回去”。
至今,这两名运动员依然保持匿名,其背后是奥运会几十年来争论不休的运动员性别话题——变性者一度被禁止参加奥运会比赛,直到2003年国际奥委会在斯德哥尔摩举行了一场会议,这些运动员才获得这一权益。
人们相信,由于两性不同的生理条件,“女变男”的参赛者会吃亏,而“男变女”则拥有不容争辩的优势。由于可能影响公平竞争原则,近百年来奥运赛场内外对变性者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女子项目上。
最早的争议出自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在当年的女子百米飞人大赛中,美国人海伦·斯蒂芬斯(Helen Stephens)力压上届奥运会该项目金牌得主、波兰运动员斯黛拉·沃尔什(Stella Walsh),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让这位美国姑娘没想到的是,她粗犷的相貌、惊人的速度引来看台上波兰和德国观众的质疑,人们大叫着“海伦·斯蒂芬斯是男性,是男扮女装”,很快,整个赛场沸腾了,亚军沃尔什也对冠军的性别提出了质疑。
组委会声明称,赛前已对每位运动员的性别做了“严格检查”,但为了平息场内骚动,仍然决定让她当着部分女裁判的面脱下衣服。她照做了。斯蒂芬斯最终被确认为女性,金牌和新的世界纪录被判定有效。
这是奥运会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公开性别检查。不过讽刺的是,40年后,已经移居美国俄亥俄州的沃尔什在一起街头抢劫案中身亡,尸检发现其拥有男性生殖器和一些女性性征,染色体检测则证明其同时具有XX和XY染色体——警方断定,沃尔什才是那场比赛中的双性人。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国际重大体育赛事正式开始检测性别。1966年,国际田联开展了名为“femininity testing”的性别鉴定,女运动员须赤身从一群医生面前走过,某些情况下还需配合做些妇科检查。从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开始,国际奥委会要求对所有女性运动员进行更科学、严谨的染色体检测。
日本“The Olympians”网站称,波兰运动员克洛布克瓦斯嘉(Ewa Klobukowska)因1968年被检测出染色体异常,而失去了1964年东京奥运会上取得的女子100米金牌。她本人对此强烈抗议:“这是对我的最肮脏和愚蠢的指控。我知道自己是谁,也明白自己的感受。”
里约奥运会对变性人“开绿灯”
历史上,摆在变性或双性运动员面前的结局是强制退赛。1976年,变为女性的网球运动员瑞倪·理查兹(Renee Richards)被禁止参加美国网球公开赛。理查兹在1975年接受了变性手术,而后移居到美国加州开始新生活,不过她1.85米的壮硕身材还是引来了诸多质疑,并最终被禁赛。
此后20多年,禁止变性人参赛引发了种种争议。《每日邮报》指出:“如果男变女可能导致不公平,那禁止变性人参赛何尝不是一种歧视?”2003年,国际奥委会第一次召开有关变性运动员的会议后,允许他们参加奥运会,但只针对那些在青春期前就接受了变性手术的运动员。如果在青春期后才接受手术,则运动员须经过激素调整及明确的法律认可,才能在手术两年后拿到参赛资格。
北美青年文化网站“VICE”指出,随着整个社会提高性别认知程度,国际奥委会也在不断放宽标淮。2015年年底,国际奥委会不再要求变性人接受手术,女变男的运动员参加男子项目几乎无限制,而男变女的运动员参加女子项目前只需证明其睾丸激素水平一年内低于标准值10nmol/L即可。
去年11月,国际奥委会专家小组证实,“借助激素治疗由男变女的运动员,并不具备其他女运动员没有的优势”。换句话说,目前的研究认为他们并不比天生的女性更占便宜。
变性运动员乔安娜·哈珀(Joanna Harper)现在是美国普罗维登斯波特兰医疗中心的首席医学物理学家。她告诉“VICE”,就自己个人经历来说,“在长达一年的变性激素治疗期间,我的跑速比过去身为男性时慢12%,而且治疗期间失去了大量肌肉。变为女性的运动员体重通常要高于普通女性,但睾丸素水平反而低于普通女性,就好比一辆车体积庞大但引擎很小,变性女运动员其实劣势明显。”
奥运史上最传奇的变性女运动员要属美国的布鲁斯·詹纳(Bruce Jenner),不过她是在结束运动生涯几十年后才接受变性手术的。2015年7月,她的大幅照片登上了美国《名利场》杂志封面。作为十项全能选手,布鲁斯曾在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上以创纪录的8.618分夺金,但年过花甲的她突然宣布变性,并且否认自己是同性恋者,只因为“本该就是女性,这一次终于做回了自己”。
奥运变性运动员前途未卜
美国运动员克瑞斯·摩西尔(Chris Mosier)是全球首个公开变性经历的运动员。他曾拥有长达29年的女儿身,但在6年前开始接受变性手术和激素治疗。他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入选国家队的女变男运动员,并在今年代表美国队参加了奥运男子铁人三项角逐。
“VICE”指出,变性运动员通常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压力。或许因为克瑞斯是女变男去参加男子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外界对其竞赛公平性的非议。在今年美国体育杂志《ESPN》发行的美体专刊上,克瑞斯全裸出镜,大方展示自己带有手术伤疤的健美身材。
摩西尔告诉“VICE”,变性运动员公开身份要冒极大风险:“一般来说,变性者出行很不安全,遭遇歧视或暴力的几率比普通人高很多。我原本可以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参赛,但我还是选择站出来为变性人发声。”去年起,他担任美国同性恋、双性恋及跨性别群体(LGBTQ)网站“GO! Athletes”的执行董事,还迎娶了妻子珍(Zhen)。
变性运动员并非体育竞技领域唯一受质疑的群体。哈珀指出,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南非田径选手卡斯特·塞蒙娅(Caster Semenya)就是备受争议的双性人。
2009年,年仅18岁的塞蒙娅在柏林世锦赛上以打破世界纪录的成绩夺得女子800米金牌,随后却因低沉的嗓音和男性化的体型引发争议。
为了平息波澜,她被国际田联安排做特殊性别检测,结果显示她染色体异常、同时具有两性生殖器官,但没有子宫和卵巢,且体内睾丸素水平高达普通女性的3倍,几近于男性。这令塞蒙娅成了轰动一时的花边新闻。国际田联最终认定她为双性人,可能患有雄激素过多症。
在今年的里约奥运会上,塞蒙娅顺风顺水地摘下女子800米金牌,但其性别问题仍是争议点之一。在《每日邮报》看来,允许她参赛是奥林匹克包容精神的体现,但人们对她的金牌是否公平却耿耿于怀——正是她体内超过普通女性3倍的睾丸酮令她胜出。
该报指出,判断生理性别并易事,最简单的是通过染色体测定,但特殊情况比如塞蒙娅,她同时具有XX和XY染色体,且身上包含很多不符合标淮两性生理特征的性征,因此只能推定她是双性人,或“性别不明人士”。
变性女大学生运动员克洛伊(Chloe)告诉“VICE”,自己很希望有一天能获准参加奥运会,“但太难了,我们仍然面临太多歧视,参加大学体育队选拔时我就碰到过,很多教练觉得培养变性运动员没有好结果,比赛时我也经常被嘲笑”。
但她相信,随着时代发展,关于变性人和双性人参赛,国际社会会有更普遍的共识。克洛伊还提出一项解决办法:把比赛分成不止男女两类,“这样会有更多群体参赛,也是对所有参赛者最公平和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