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全部的广播体操有几套,各名称
中国全部的广播体操有九套。
第一套广播体操 ( 1951) 、第二套广播体操 ( 1954) 、第三套广播体操 ( 1957) 、第四套广播体操 ( 1963) 、第五套广播体操 ( 1971) 、第六套广播体操 ( 1981) 、第七套广播体操 ( 1990) 、第八套广播体操 ( 1997) 、第九套广播体操 ( 2011) 。
体操名称:
1、小学
第一套:1、小学生广播体操1 2、小学生广播体操2
第二套:1、初升的太阳 2、雏鹰起飞
第三套:1、希望风帆 2、七彩阳光
2、中学
第一套:1、中学生广播体操1 2、中学生广播体操2
第二套:1、青春的活力 2、时代在召唤
第三套:1、舞动青春 2、放飞理想
扩展资料:
中国的广播体操的由来:
一、1950年,中国派出体育代表团访问苏联,希望学习苏联的体育制度,广播体操是其中一种。苏联的广播体操已经发展得相当完备,有卫生操、辅助性体操、器械体操三种。
其中卫生操就类似于早操,在苏联已经大范围普及。体育代表团归国后,下决心要编排一套自己的广播体操。他们学的就是在日本流行的体操。
二、1951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一次播放《广播体操》音乐。自此,中小学校、工矿企业和事业单位每天集体做早操便成为传统。从1951年第一套广播体操推出至2011年最新的第九套广播体操问世,整整经历了六十年。
六十年多年来,广播体操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并陪伴许多中国人走过由读书到工作的成长历程。对中国近代史而言,广播体操也具有举足轻重的象征意义。
三、1951年至今,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共推出了九套广播体操,加上国家体育总局于2005年推出的“大众广播体操”,共计十套。1998年至今,教育部还在已有成人操动作的基础上推出过三套专门针对中小学生的“全国中小学广播体操”。
这三套广播体操的问世一改过往中小学生做成人操的局面,它们也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普及开来。从动作上看,这三套操更加活泼,每套操分成中小学各两组动作,最近两套操的各组动作还有了各自的名字,比如2002年推出的“全国中小学广播体操”的小学部分分为“初升的太阳”和“雏鹰起飞”两组动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播体操
什么是第一套广播体操呢?
50年前,摆在新中国面前的是一片废墟,满目疮庚,当时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仅有35岁。增强人民体质的责任感和提高竞技水平的紧迫感萦绕在新中国决策者的心头,他们高瞻远瞩,身体力行,决心通过全民性的体育运动,来提高人民的体质和体育竞技水平。
蓬蓬勃勃的体育运动在古老的中国大地开展起来,做广播体操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一种很好形式。
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开展广播体操活动。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共同决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广播体操节目,并在同年11月24日公布了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每天喇叭一响,千百万人随着广播乐曲做操,这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新鲜事。1954年3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下达了《关于在政府机关中开展工间操和其他体育运动的通知》,各机关团体在工间休息时作广播体操成为制度。1954年、1955年又先后公布了第一套少年和儿童广播体操。继第一套广播体操公布之后,近50年中又先后公布了七套广播体操。现在是第八套成人广播体操。
“人人都锻炼,天天上操场,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口号深入人心。全国有三分之一的人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4亿多人达到体育锻炼标准。由于群众性体育运动的普及,中国人民的身体状况得到很大的提高,人均寿命已达70岁,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增长了一倍,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广播体操的发展史
1951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和中央广播事业局共同决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各地人民广播电台举办广播体操节目,并在同年11月24日公布了第一套成人广播体操。
第一套广播体操推出两年多之后,在群众的要求下,1954年,国家又颁布了第二套广播体操。第二套广播体操进行了重新的编排和调整,增加了运动量和动作难度。
由于前两套体操大量学习和借鉴前苏联的内容,在1957年推出的第三套广播体操中,融入了很多中国传统武术的动作。在创编中,也请来多位武术大师。这套广播体操中国特色更强,这一特点也在后来的广播体操中得以延续。
1963年4月15日第四套广播体操正式公布。广播体操配乐中有一个响亮的男声开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召唤!”。第四套广播体操第一次出现了少数民族语言版。在动作上前三套广播体操的原则以简单好学为主,到第四套时候便开始趋于成熟。
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体操运动曾一度中止。1971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向全国人民公布了第五套广播体操。
1981年,第六套广播体操正式与公众见面。其动作新颖、舒展,并首次配制了两支富有民族风格的乐曲,可以交替使用,以此来增加人们做操的兴趣。
1990年5月,国家体委又继续推出了第七套广播体操。还特意请来当时最著名的体操运动员李宁做模特。但根据后来的调查,人们普遍反映其动作难度较大,不便于掌握。
扩展资料:
特点
1、科学性
大众广播体操为8节徒手体操。每节体操对机体的主要关节、骨骼和大肌肉群等部位都具有合理性、专一性的刺激,整套体操动作幅度大,可较全面地促进人体各个运动部位的合理运动,到达提高机体运动系统机能的目的。
实验表明,全套体操对人体产生的运动负荷形成了由低缓高,中间调整的生理轨迹,满足机体生理要求和变化规律。
2、普及性
本套广播体操强调普及推广的效应,动作简便易学、负荷适中、适用面广、音乐优美、节律适中。参与体操锻炼的人群定在以青年、中年人群为主,兼顾少年和老年人,男性女性均适用。
3、健身性
经对广播体操锻炼者专项的研究和实验表明,锻炼者长期进行本套广播体操的锻炼,可提高机体的主要关节的灵敏性,促进骨骼发育,增强大肌肉群的力量,对改善运动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及神经传导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播体操
第一套广播体操是哪个年代做的?
第一套广播体操的诞生要上溯到1951年。
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国际的逐渐恢复之中,各项经济建设正在蓬勃发展,各条战线都在锻炼为经济的增长日夜奋战,劲头十足。在这种大环境下,一套适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播体操应运而生,于1951年11月24日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教育部、卫生部、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全国总工会、青年团中央、全国妇联、全国青联、全国学联等9个单位发出《关于推行广播体操活动的通知》,决定从12月1日开始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体操口令和配乐。这套广播体操——共8节,由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组织有关方面人员编排制订。
在当时,这套广播体操成为普及国民体育的一个重要步骤,同时也是最基本、最简单、最宜于普及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国民的健康状况和身体素质。通知下发之后,各级政府、军队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学校厂矿都积极行动起来,掀起学做广播体操的热潮,并且迅速普及,每天早晨在上午10点、广播体操节目的旋律回荡在城市乡村的上空,后来形成了工间操的制度。那种全民齐做广播操的盛况在六十年代拍摄的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中可见一斑。无可否认广播体操在当时以至于现在所起到的作用,正是广播体操的推行营造了当时良好的全民健身的环境,激发了人们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