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教育部为何规定严禁挤占体育课和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 2、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多少小时
- 3、疫情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使命担当是什么呢?
- 4、在疫情期间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策略有什么呢?
- 5、教育部规定严禁挤占体育课和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了?
教育部为何规定严禁挤占体育课和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近日,教育部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424号(教育类033号)提案答复的函中表示,要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时间,确保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32号)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面对突发疫情,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创新形式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教学。
扩展资料
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的重要性
1、体育锻炼对骨骼的影响
骨骼对人体起着支架作用,对器官起着保护作用,同时对人体的各种运动起着支撑和杠杆作用。
因为体育运动时,肌肉对骨骼的牵拉和重力作用,不仅有利于改善骨的形态和机能,使骨骼变的粗实、坚固,也有利于脊柱,胸廓,骨盆,足弓等骨骼的正确形成,还会使骨骼的机械性能得到提高。
但是,锻炼不科学,也会给骨骼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体育老师一定指导学生按科学的方法进行锻炼。
2、体育锻炼对关节的影响
通过体育课的学习和锻炼,能使关节囊、韧带和肌腱增厚,伸展性加大,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和弹性增加,这样,就会使关节活动范围加大,灵活而又牢固。如体操运动员,杂技演员其柔韧性之好,充分说明了体育锻炼的惊人作用。
3、体育锻炼对肌肉的影响
青少年的肌肉正处在发育的过程中,身体各部位肌肉的发展速度也不平衡,而坚持体育课学习和锻炼,可以使肌肉在形态、结构、成分和机能上发生明显的适应性变化。
肌肉可以变得粗壮、结实、有力。可使肌肉中物质和能量代谢过程加强。可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可以减少肌肉内的脂肪堆积,使青少年肌肉发育均衡,体态端正,防止肥胖症。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青年报—教育部最新回应:严禁挤占体育课和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多少小时
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一小时,根据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要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针对突发疫情,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创新形式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教学。
党的十六大把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青少年的健康素质是全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
疫情时期学校体育教育的使命担当是什么呢?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政治、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对于社会各行各界也带来较大冲击,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学校延期开学的窘境,使得国内无数学子无法进行科学运动健身。学校体育教育在这一特殊时期并非无所作为,而是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科技条件,积极打造线上教学模式,积极调动学校体育发展中的各方面资源,有效保障了疫情期间学生体育健身的科学指导。
学校体育教育作为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体育事业后备人才的培养,对国民全民健身、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以及对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的实施都具有重要影响。
疫情打乱了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正常部署,国内各学校延期开学致使学校体育教学工作难以正常开展,学生以家庭区域为体育活动场所自主锻炼也面临着缺乏科学指导这一难题。学校体育教育充分利用了当代发达的互联网技术,结合“互联网+教育”模式,利用网络课程平台,通过录播和直播形式进行体育授课,授课形式以居家体育课为主,保障了学生体育学习的不间断进行。
在开展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明确课程内容、课程安排和课程组织形式,聚焦学生身心健康,把握好教学内容的适量和教学时长的适当。
虽然在网络授课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直播平台卡顿、故障、学生缺乏监督致使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但是在疫情防控时期能够及时采取网络技术培训等应对措施,不但保障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为学生甚至整个社会提供科学的体育运动指导,为配合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政府大力支持各行各业积极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大胆尝试“互联网+”这一经济发展新模式。次年5月,“互联网+”成功入选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之一,表明“互联网+”发展模式已受到社会普遍关注,也在社会各界广泛应用,“互联网+教育”发展模式也应运而生。随后,慕课、微课等利用网络教育平台的新型教学方式被广泛推介,并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
体育课程是对学校体育教育总体目标以及内容、活动方式的整体规划和设计,对于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来势迅猛、猝不及防,打乱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正常模式,致使诸多体育教师难以瞬时转变教学思维。
值此关键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相关部门迅速行动,制定了一系列适合学生居家体育课程以及完整的家庭锻炼方案,并及时引导体育教师转变教学思维。并且针对疫情防控要求,统筹调整年度体育教学计划、竞赛训练及学生课余锻炼计划,制定合理的在线教学组织实施方案。
而正是得益于学校体育相关部门的英明决策,以及对体育教师严格要求和深入指导,才使得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使学生得到科学的体育锻炼指导,保障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质量。
在疫情期间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策略有什么呢?
后疫情时代,学校体育教育不但要坚持完善原有管理体系,更应该持续防范不松懈,在今后的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过程中逐步加强防范,完善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使得学校体育在不同时期、不同境况下能够完成学校体育发展目标,始终坚持培养“人格健全之人”。
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在政府全面发展体育事业的号召下,学校体育既作为关系学生身体素质提升的关键一环,又是满足学生美好生活需要的前提。因此,构建学校体育多元化管理体系,是当下学校体育发展的新要求,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诉求。
学校体育管理体系扮演着体育公共服务组织者的角色,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借助社会组织的力量去实现学校体育的多元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直接促进社会各组织力量积极主动助力学校教育体系的管理工作。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目标主要是科学指导学生的体育锻炼,使其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在快乐运动中提升体质,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新时代背景下,政府在为学校教育提供各种支持的同时,亦应加强自身的权利管控意识,给予学校一定程度的自主管理权利,这更有利于学校自身结合社会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加完善的教育;当然学校体育管理体系的构建也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共同参与。
人类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下和谐发展,在其保障下大胆创新。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社会角色的转换,法律法规的完善工作必不可少,且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考虑到社会群体,更要保障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进入后疫情时代要更加注重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落实,切实保障学校体育良好发展的环境。
关于学校体育的法律法规需要政府的强力推行以及社会群体组织的共同遵守,学校自身也要紧跟党的领导,强化学校法制建设。在确保师生安全和身体健康前提下,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条件不具备的学校,要错时分段上好体育课。
学校体育法律法规的完善,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在各种细节问题上对学生、家长、体育教师、学校等各方面人群来说也是一种极好的保障。因体育运动的自身特点,室外活动的学生难免受到运动损伤,这既降低了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更增添了家长担忧,同时也给体育教师带来一定的工作压力。
久而久之会造成体育课课时被压缩甚至流于形式,这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而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落实既降低了因学生个人原因造成的身体伤害,更保障了各方面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学生的体育活动权益,让学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体育锻炼。
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疫情时期,学生主要依赖于家庭体育活动,而后疫情时期的学校体育教育应当注重与家长的沟通,使学生建立适时、适量,自觉、主动的体育意识,从而实现家校联动,共同促进学生体质的提升。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当积极主动与学生家长沟通,家校协同,通过布置体育家庭作业,动员家长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指导和监督,引导学生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除了教育部门的管控之外,还需要与各个部门紧密联系,共同解决学校体育的各种难题。各地教育部门应该始终把师生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与此同时,在一方统筹兼顾,其他方协同治理的同时,务必需要厘清各个部门的职责所在,抓住主要矛盾。
学生在体育锻炼时难免受伤,因此健康卫生组织和体育局需要在学校体育治理上共同协助教育局,在健康卫生方面、各体育决策方面与教育局达成紧密联系,明确各部门权责,厘清各部门权重。在新时代的网络信息发达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平台,利用信息技术认真梳理核对各部门信息系统,并作一定的大数据分析比对,寻求合理的治理方案,并认真贯彻履行,破解新时期的学校体育的复合型难题。
后疫情时代,学校体育应当充分认识到“育”的重要意义。传统的学校体育发展理念偏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对于其思想品质的培养却是略有懈怠。而在新冠肺炎期间,意志品质不坚定的学生难以做到自律自强,很少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甚至在网课期间依然偷工减料。
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出以来,全国各级学校都开始根据自身现状出台了不同的体育课程改革措施,但收效参差不齐,这源于各学校的侧重点与关注度不同。其中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重点要真正落实学校体育的德育价值。
正如白岩松所讲,体育的重点不只在“体”,更重要的是“育”。疫情中一个个“逆行者”迎难而上、顽强拼搏、团队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学校体育的“育”人目标完全一致,这正是学校体育教育在今后的改革中应该重视和传承的。
学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更需要注重的是学生的“德育”,“立德”才能“树人”。新时代的社会,学生的品德培养具有重要作用,学校体育教育更是担负着同样的重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非常强调注重对学生的“立德树人”“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德育目标”“道德素养”等方面培养。由此看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侧重点在于学生的德育价值培养。
教育部规定严禁挤占体育课和校园体育活动时间了?
没错,近日,教育部网站发表了回复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0424号(教育类033号)提案的答复函,答复表示,要保证青少年体育锻炼活动时间,严格落实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健康中国行动组织实施和考核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9〕32号)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面对突发疫情,教育部印发《关于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做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创新形式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教学。
扩展资料:
答复指出下一步工作:
一是推进政策文件印发和宣传贯彻工作。推动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政策文件尽快出台,做好政策宣讲和贯彻落实工作。
二是深化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深化教体融合,聚焦“教”“练”“赛”,修订体育课标和教材,持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加强推进体育品牌项目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三是加强体育师资场地设施建设。指导各地制定体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扎实推进“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开展体育对口定点帮扶和志愿服务。实施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支教计划,推进高水平退役运动员任职体育教师工作。
四是健全学校体育督导评价体系。继续抓好《中小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办法》贯彻落实,持续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稳步推进体育中考改革。
参考资料来源:头条前瞻-教育部发文:严禁挤占体育课和体育活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