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名词解释体育课负荷(体育健身负荷名词解释)

本文目录一览:

什么是运动负荷?

问题:什么是运动负荷?运动负荷是什么意思?

地影响着学生的运动负荷,一般与运动负荷一般成正比。

4教师的教学内容、教法和组织措施

教师安排体育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组织措施是否得当,讲解示范是否正确形象、生动规范等都会较大程度地影响运动负荷。如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如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

5学生的个别差异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如快速跑完60米,有的学生心率达到180次/分以上,有的学生仅170次/分。

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的策略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1安排每节课的教材和确定课的任务

教师在体育课前的备课要做到心中有数,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密度的教材。因为不同年级、不同教材、不同类型的体育课,其运动负荷是不同的。在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可以运动负荷大和运动负荷小的练习交替安排,如强度较小的走、投与强度较大的跑、跳等内容的组合。

在课前的备课中周密的安排运动负荷,要重视并且设计合理的运动负荷,针对不同的教材要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例如,跑的项目和投掷项目它们的运动负荷不同,那么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在练习密度上加以调整,不能100米跑两次,掷实心球也掷两次。确定任务时,新授的知识、技能不宜太多太难。

什么是体育课的生理负荷?

体育课的生理负荷

1、生理负荷的结构

(1)量和强度是构成生理负荷的两大因素。负荷量是指有效练习总的时间、总的次数、总的距离、总的重量等。负荷强度是指练习对机体刺激的程度,或者做练习时用力的大小或者做练习时机体的紧张程度。

在一般情况下,强度对机体的刺激敏感性更强些,在安排与调节负荷时,既应注意负荷量,更要注意负荷强度。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共同构成生理负荷的总体,就一般来说应成反比关系,即负荷量很大时,负荷强度应减小;反之,负荷强度较大时,负荷量应减小,其中时间长短是一个重要因素。

(2)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是生理负荷的两个层面。学生做完身体练习之后,心率、血压等都会发生变化,测得这些变化的数据,称为负荷的内部数据,而学生做练习的次数、总时间、总距离等,则称为负荷的外帮数据。

对于同一个学生来说,负荷的内部数据与外部数据是相对的。不同的条件,负荷外部数据相同,内部数据可能不同,反之也如此。

在安排和分析负荷时,既要考虑外部数据,又要考虑负荷的内部数据。

(3)休息的量和恢复的强度。①休息的量是指在负荷后机体体力恢复前休息时间的长短。例如,在体育课、上跑60米×3,跑完第一次休息2分钟,跑完第二次休息3分钟,跑完第三次休息4分钟等。休息的量不同,对机体的影响明显不一样。恢复的强度是指在休息间歇时间内,机体恢复过程的水平。例如上述实例中学生跑三次60米,跑完第一次后休息2分钟,心率从140次/分降到110次/分;跑完第二次后休息3分钟,心率从145次/分降到115次/分;跑完第三次休息4分钟,心率从150次/分降到100次/分,可看出机体恢复水平是不同的。 。

影响休息的量和恢复的强度的主要因素有。 ①休息的量与负荷的量和强度成正比关系,也与学生健康、时间容量等因素有关。③恢复的强度与恢复的量、恢复方式、负荷的量与强

度以及学生体质水平有直接关系。在恢复方式中,除大家已经了解的积极性和消极性两种

休息方式外,心理学研究的念动放松法,也是一种积极恢复的手段,值得提倡和推广。

在体育课上,机体不仅由于参加身体练习和接受各种刺激而承受负荷,时机体产生影响;而且休息的量和恢复的强度则从另_个方面对机体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也不容忽视,对机体的影响有良性的,也有恶性的。所以,研究体育课的负荷只有注意负荷与恢复这两个侧面,才是较完全的。

2、检查、评定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方法与标准。检查、评定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1)主观评定法 ①学生的自我感觉,从在练习后自我感觉轻松、较累、很累、头昏、目眩、腹痛等方面进行检查与评定。②以外部观察学生进行检查与评定课的练习密度是学生有效练习的总时间与本节课总时间的比例。练习密度是影响体育课生理负荷的一个因素。在强度一致的情况下,练习密度越大,则生理负荷也越大。

对于练习密度的评价标准问题,国内外的看法不尽相同。前苏联强调体育课应充满活动性,意思是使学生多参加练习,有的提出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应在50%以上。日本有的学者也提出体育课应使学生尽量积极运动,练习时同不得少于总时间的1/3。前民主德国有的学者提出的指标是25~50%之间。为什么有这些不同的看法呢?其原因之一是对由于体育课的教学目标、学生状况的不同,二是由于练习强度的不同而引起练习密度指标的不同。我国目前一般认为中小学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在20一40%之间为宜,但究竟练习密度为多少才合理?这必须由练习的强度、学生体质水平,学校物质设备条件及学生人数而定,不必一概而论。

(3)生理测定法 生理测定法是指对机体生理指标(如心率、血压、肺活量、呼吸频率等)的测量而评定体育课生理负荷的方法。我国目前普遍使用测定心率方法。用测定心率变化数据评定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的标准也是不一致的。苏联学者提出中学体育课的平均心率应达到140-159次/分为宜;日本学者从体育心理的角度提出体育课平均心率在120—140次/分为宜。

计算公式如下:

课后5分钟心率-课前安静时心率

心率恢复指数=————————————————×100%

课前安静时心率

脉搏曲线形状可以通过测定和绘制脉搏曲线图获得。这里应该指出,评价体育课的生理负荷应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从多因素多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防止出现片面性影响客观性和准确性。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指一堂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反映学生的生理变化。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运动的数量和强度这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运动的量是指练习的次数和延续的时间,练习的总距离和总重量等。运动的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紧张的程度,一般以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负重的重量、投掷的距离、跨跃的高度和远度等来表示。运动负荷应根据运动的数量和强度来综合评定。同时,动作的质量(即动作的规格要求)对运动负荷的大小也有一定关系。课的运动负荷应适当,过小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过大又会引起过度疲劳,影响健康。检查和评定课的运动负荷,一般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教育观察观察分析学生的表现,如:面色、排汗量、呼吸、动作的准确性、控制身体的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等。

②学生自我感觉了解学生的食欲、睡眠、精神状态、对练习的兴趣、练习后的身体的疲劳程度、肌肉是否酸痛以及其他不适反应等。

③生理测量是检查运动负荷较为客观的方法。包括用仪器测量学生的脉搏、 血压、 吸氧量、呼吸频率、肺活量等。用心率遥测仪测量运动负荷,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在中国的体育课上,学生的平均心率以如下数字为宜:小学120~130次/分; 初中130~140次/分;高中(女)130~140次/分,高中(男)130~150次/分。在日本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体育课的平均心率以每分钟 130~170次为宜。每分钟130次以下属于小运动负荷。达到 170次,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疲劳。如果心率在 130次以上的练习不到1/3,就显得没有生气,如果占1/2,学生就非常兴奋,学习情绪较高。

计算运动负荷平均心率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面积法是通过计算曲线面积所包含的心率次数求平均心率。以下图(图1、2)为例:由图中各点向横坐标作垂线(以虚线表示),将整个面积划分为若干区(以Х1、Х2、Х3……表示),先求各区心率次数,以ΣХ1、ΣХ2、ΣХ3……表示。因各区呈梯形,故求梯形面积即得。计算公式是:

ΣХn表示某区心率之和(n表示第几区);

α 表示各区心率的低频数(次/分);

ь 表示各区心率的高频数(次/分);

t表示各区的时间(以分为单位)。

根据公式计算,各区心率次数为:

再求总面积心率次数。将各区心率次数相加即得,以Σ X表示。计算公式是:

根据公式计算,全课心率次数总和为:

最后,求全课平均心率。计算公式是:

根据公式计算,全课平均心率为:

点算法是求各点数据的平均值。将所测各次心率数相加,除以测量次数即得。计算公式是:

Х1,Х2,Х3……Хn表示各次心率数; n表示测量次数。

按上例,根据公式计算,平均心率为:!

(安静心率不列入计算)

点算法求得的平均心率是近似值。为了缩小误差,在计算时可用加矫正点的方法进行矫正计算。

运动负荷是指

运动负荷指人体在体育活动中所承受的生理、心理负荷量以及消耗的热量,由完成练习的运动强度与持续时间,以及动作的准确性和运动项目特点等因素来决定运动量的大小。

通常运动量大的人,心脏更强壮,因此心率较常人慢,肺活量也更大。但不能一味追求增加运动量,因为在锻炼时只有运动量保持适宜,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运动量过小过大都不行。过小,则达不到锻炼的目的;过大,又超出了人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对人的健康不利,而每个人的体能都是不同的。因此,要学会合理地安排和调节运动量。

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跑步,时间不应少于 5分钟,否则对心肺功能的提高没有好处。 以减肥健美为目的的跑步,时间不应少于 20分钟,速度要慢一点,保持均匀呼吸无论是体育锻炼还是运动训练,都存在一个合理安排运动量的问题,锻炼效果好坏,也往往取决于运动量的大小。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即在运动过程中,人体吸入的氧气与需求相等,达到生理上的平衡状态。

无氧运动是指肌肉在“缺氧”的状态下高速剧烈的运动。无氧运动大部分是可能会超负荷、瞬间性强的运动,所以很难持续长时间,而且疲劳消除的时间也慢。

适当的调整运动量

可以连续地测定训练后或次日晨的尿蛋白的量,如果训练的开始阶段增加,而后逐渐减少,这说明锻炼者对运动量从不适应到适应,是一个好现象。如果开始时增加,而后数量不仅不减少,反而逐渐增加,恢复也慢,这说明身体不适应,所安排之运动量应予以及时调整。

运动注意

好是饭后半小时运动是比较好的,晚上饭前运动是空腹运动,运动需要适当能量,人体平时能量的来源,主要靠饮食中摄取来的糖类,可是当空腹进行锻练时,主要的能量来源就靠脂肪了。人在空腹运动时,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会明显增高,脂肪酸肌活动的来源如过量,就会出现损害心肌的“毒物”,引起心律失常,甚至导致猝死。因此,在空腹运动之前,应先喝一杯牛奶或吃些糕点,这样可减少诱发低血糖症的危险。相反饭后半小时运动就可以有效地避免了空腹运动的危害,饭后不可立即运动,最好是饭后半小时在运动是比较合适的。

体育的运动负荷是指什么

指一堂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反映学生的生理变化。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运动的数量和强度这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运动的量是指练习的次数和延续的时间,练习的总距离和总重量等。运动的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紧张的程度,一般以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负重的重量、投掷的距离、跨跃的高度和远度等来表示。运动负荷应根据运动的数量和强度来综合评定。同时,动作的质量(即动作的规格要求)对运动负荷的大小也有一定关系。课的运动负荷应适当,过小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过大又会引起过度疲劳,影响健康。检查和评定课的运动负荷,一般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教育观察观察分析学生的表现,如:面色、排汗量、呼吸、动作的准确性、控制身体的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等。...

如何理解运动负荷的构成

运动负荷亦称“运动量”、“运动刺激”。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包括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两个方面。决定生理负荷大小的主要因素是练习的数量和强度。数量指练习的次数、组数、时间、距离、重量等。

强度指练习在单位时间内用力的大小和机体紧张程度,一般以练习的密度(单位时间内重复的次数)、动作的速度、投掷的距离、所负的重量、间歇时间的长短为指标。负荷的数量和强度是互相联系和制约的。强度小,数量可多;强度增大,数量宜减少。

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

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扩展资料:

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在课堂教学中最常用到的运动负荷测量方法除了脉搏测量外,还有询问法和观察法。据瑞典生理学家研究,当询问学生锻炼后的自我感受,学生回答“累极了、很累、有点累、还行、很轻松、非常轻松”时都有不同的心率,而这些心率和回答之间有着极明显的对应关系。

这样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承受运动负荷的情况。采用观察法可以直接简便地知道学生的运动负荷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脸色、表情、喘气、出汗量、反应速度等表现来判断所承受运动负荷的大小。

比如,当学生承受较小负荷时,额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脸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时,脸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等。所以,安排运动负荷时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

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动负荷

  • 评论列表:
  •  鸽吻梦冥
     发布于 2022-06-28 10:01:28  回复该评论
  • 增强体质的效果,过大又会引起过度疲劳,影响健康。检查和评定课的运动负荷,一般用以下几种方法:①教育观察观察分析学生的表现,如:面色、排汗量、呼吸、动作的准确性、控制身体的能力和注意力
  •  酒奴未几
     发布于 2022-06-28 10:53:59  回复该评论
  • 扩展资料:安排课的运动负荷,总的来说,应根据人体生理机能活动能力变化的规律和人体机能适应性规律,循序渐进,逐渐加大运动负荷。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随着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根据学生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
  •  俗野叙詓
     发布于 2022-06-28 10:26:26  回复该评论
  •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在体育课上,可以通过调整练习的次数和组数、练习的强度和时间、器械的坡度和阻力,也可以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调节。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运动负荷
  •  野欢海夕
     发布于 2022-06-28 05:58:00  回复该评论
  • 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
  •  北槐辞慾
     发布于 2022-06-28 04:23:00  回复该评论
  • 区心率的低频数(次/分);ь 表示各区心率的高频数(次/分);t表示各区的时间(以分为单位)。根据公式计算,各区心率次数为:再求总面积心率次数。将各区心率次数相加即得,以Σ X表示。计算公式是:根据公式计算,全课心率次数总和为:最后,求全课平均心率。计算公式是:根据公式计算,全课平均心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