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体育运动中如何加强自我保护?
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的方法
体育教学中教会学生跌跤的学问--自我保护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是预防运动损伤的一种积极手段。自我保护,是指练习者在运动的过程中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危险时,随机应变,化险为夷的一种方法。它可以加强体育教学中安全保护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对技巧与器械体操、球类、跳跃、跨栏等项目的恐惧心理,并使学生在预防运动损伤方面终生受益。
第一,人体各部位在生命存在和实际工作中的作用及抗损伤能力的不同,本着"舍车马而保将帅"的原则,当人体跌倒时要首保大脑、次保胸腰、三保两臂、四保腿脚。具体要求是:人体跌倒时,尽可能用两腿着地,除非在保护大脑和胸腰的情况下(如翻滚、倒栽、前仆等),一般不得用两臂先着地。尽可能避免胸腰摔打地面,任何情况下(翻滚类动作除外)不得使头部着地。
第二、根据人体各关节的解剖特点和生物力学原理,可采用如下方法:
1、顺关节支撑法
(1)当人体后倒或侧倒着地时,须屈膝坐臀,配合手臂顺撑(手指向前),不能出现直臂反撑。
(2)当一足踏栽凹凸不平的地方上即将发生扭踝时,可顺势向扭踝足侧屈膝倾坐并顺撑,同时迅速转移身体重心,减少扭踝程度。
2、顺惯性滚动法
当人体受惯性作用将发生跌倒时,可顺势做滚翻或滚动,以免损伤。例如:支撑跳跃落地前冲力过大而前倒时,应向前滚翻;落地后倒时,应团身后滚翻,滚翻时肌肉应保持适度的紧张。
3、缓冲着地法
当人体从高处或器械上跌落时,可屈臂、屈膝、屈髋等缓冲着地。
4、增大支撑面法
人体在跳落或跌倒时,应尽可能增大着地的受力面积,切忌用肘尖膝盖着地,例如:人体从高处或远处跳落时,两腿应并腿屈膝落地,身体向前仆倒时,须用两臂屈肘双掌撑地切忌用单腿、单膝撑地。
5、缓降重心法
(1)在球类竞赛中,当跳起时被他人推倒发生直体后倒,可顺势收腹屈膝降低重心,配合两臂支撑,做屈体后滚动落地(须收颌以防大脑受伤)
(2)在做器械体操动作失败而掉落时,应尽量抓住器械不放,以便借助器械的挂撑转危为安或缓降重心落地。
(3)从爬竿、木梯等高器械上掉落时,可先紧握器械,待接近地面时推开器械跳落地面或顺势跳滚落地。
6、改变动作结构法
(1)改变动作构成要素。每个体育动作都有其特定的构成要素,当做某个动作失败而出现跌倒危险时,可顺势改变其中一个或几个构成要素,例如:当做侧空翻动作失败时,可改为单臂侧手翻落地;当做后空翻动作"翻不过来"时,应改为屈腿或屈体或团身后滚翻落地,以摆脱"倒栽"的危险。
(2)改变跌落动作部位。人体从高处跌落时,可利用小关节(主要时颈部)活动来改变下跌动作的着地部位,使两腿先着地。
7、停止练习或跳下
上体操器械动作过程中感到手滑时,应停止练习。
第三.心理镇定原则
当出现危险情况时,练习者必须冷静、勇敢、坚定、沉着,不要惊慌失措。只有心理镇定才能化险为夷。
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
一、高度重视体育安全教育,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
在农村学校体育课教学中,常常会发生一些意外伤害事故,这一现象应引起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体育课是学生体育运动的一种重要形式,加强体育课堂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是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由于体育教学包含了一些剧烈运动和器械运动,许多学生在思想认识上没有安全意识,学生的认识往往是:“体育课上随便活动一下,玩玩球,踢踢腿,跑跑步,会受什么伤呢?”,针对学生思想认识上的麻痹大意,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或者组织体育课外活动时,提前制定预防措施,全面落实安全教育和管理措施,尽可能避免一些意外事故的发生。
二、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将安全教育渗透到课堂
体育既是以身体运动练习为主要手段,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标的学科,又是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良好开端,还是学生健康学习和幸福生活的起点。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把安全教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
1.课前一定要做好各项组织工作,确保教学过程安全。首先,体育教师在课前要细致周到检查运动场地、器材是否安全,清理运动场地附近的树枝、砖头、瓦片等杂物,确保教学环境的安全。其次,教师在体育课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不准让学生穿带跟的鞋子等进入活动场地,排除可能发生的不安全因素,确保教学过程安全。还要提前认真检查体育器材,如单双杠和爬竿等,排除存在的安全隐患,避免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关节扭伤,造成身体伤害。再次,在每节体育课上要让学生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如在课前开展慢步跑,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跑两三圈等,课前安排学生做几节徒手操。学生只有经过充分的准备活动,才能确保体育课堂和体育活动安全。
2.优化教学设计,强化体育课堂教学组织管理。大多数体育课堂中,教师会先为学生展示一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然后让学生进行自由活动,这种教学方式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其中的危险性非常高,因为在学生自由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能控制的要素太多,当其在做动作时,很难掌握合理的度,进而容易出现伤害问题,这是在小学体育课堂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体育教师应当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重视安全防范工作,体育课也要具有严格的课堂纪律,不能采取“放羊式”的管理模式,通过科学的课堂管理,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得学生的身体机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课后引导学生放松并且及时总结。当完成一节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后,学生往往是筋疲力尽,要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放松工作,放松能有效的缓解身体疲劳,按照运动负荷的大小,适当选择放松时间,使心率平缓下来。使身心得到放松,避免不必要的伤害和体育课后延迟性的肌肉酸痛。比如可以选择一些新颖的、比较缓和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耍中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还可以进行轻松自如的走步式踏步练习,再如让学生通过听音乐做放松韵律操,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口令和提示进行各种呼吸的调整练习和控制呼吸节奏的练习,以达到放松肌体的目的。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建立学生健康档案,以便及时跟踪了解。
三、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培养
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观察和发现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异常的情形。如有的孩子因在家生气或心情不好就发脾气、情绪表现极不稳定,甚至产生攻击性行为。对这样的孩子要善于引导,及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和鼓励。在体育课的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都应留心观察他们是否有身体不适的异常表现,以便早发现早处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比如心情不好、情绪低落或急噪、缺乏锻炼的积极性或急于求成、胆怯忧郁等。
体育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体育活动与安全教育,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精心备好每一节课。体育课的安全工作要常抓不懈,处处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在安全环境中快乐的上好每一节体育课,让学生在安全保护下充分享受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
如何提高幼儿在体育活动中的自我保护能力
一、在生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教育来源于生活,也为生活而服务。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应从培养其良好的常规习惯开始。习惯养成的好,幼儿终生受益。在幼儿园中,首先要让幼儿明确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和各项活动的具体要求,知道怎样做才安全,怎样做不安全。众所周知,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又不是一两次教育就能奏效的。因此,教师除了提出要求和教给幼儿方法外,还应注意督促和检查,经常提醒,使幼儿良好的习惯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动。例如:在入园离园时,不追逐打闹;不从幼儿园大厅门口的台阶上往下跳;饮水和吃饭时不大声说笑,以免被呛到;不触摸电源插孔,不用发夹、螺丝等塞入插孔内,了解电的用途及危害,鞋带系得牢固可以避免跌倒摔伤,从冰箱中拿出的东西先闻一闻、看一看,热汤热水吹一吹再喝能避免烫伤。我平时非常注意幼儿这些生活细节的训练,幼儿能做的事就让他自己做,决不包办代替,这样,幼儿在自己的劳动实践中建立起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
二、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 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的可塑性很强但缺少知识经验,幼儿的活动欲望强烈但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在教育活动中我注重给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置身“危险”之中,激发幼儿本能的安全自救意识,让游戏中的行为成为幼儿终生难忘行动记忆。在“危险”中,幼儿显的束手无策,我便引导幼儿,首先我们要安静下来,让我们想一些可能的办法自己救自己。幼儿在慌乱中慢慢的安静下来,我便引导幼儿想出一些可行性的方法进行自我救护。为此,我专门设计了“保护自己”的主题,开展了《发生地震怎么办》、《找不到家人怎么办》、《打雷下雨怎么办》、《一个人在家时》等一系列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幼儿在危险中的“真实”操作,进行自救行动,幼儿有了一定的行为记忆,不仅提高了幼儿的安全意识,而且使幼儿在一些意外的伤害发生时,具备一定的自救行为。
三、在体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不仅能锻炼幼儿身体,而且有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幼儿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能力自由选择游戏,老师可根据幼儿活动量的大小随时组织幼儿玩一些情节较为复杂的游戏,如“兔宝宝回家”、“老狼、老狼几点了”等等,幼儿百玩不厌。由于幼儿玩得非常专注、非常投入,跑、跳的动作较多,更容易发生一些碰撞、擦伤等现象。为了更好地开展好活动,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组织幼儿进行跑步时,我先示范跑的动作,再提醒幼儿奔跑时,不能低头猛冲,眼睛要学会观察周围情况,要注意不要和别的幼儿碰撞,要学会躲避和闪让,避免相互碰撞而跌倒等等。又如:在玩球类游戏时,我先和幼儿讨论玩法,注意不让球砸到自己,也不能把球踢到别人的头上、身上等,要把握方向;在抛接球、滚球和踢球中,要注意速度和力度,以防韧带和关节扭伤等。幼儿在练习抛接物体活动时,告诉幼儿应保持一定的距离,防止物体落在周围同伴的身上。另外,在幼儿活动时,更要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不安全隐患,随时提醒幼儿,逐渐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在安全演练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亲身体验过的往往容易记得牢,让幼儿在演习中真实的体验自我保护的技能,能较好的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因此,我园每学期每个月都要开展安全疏散演练、防震演练、防火演练等一系列安全教育活动。例如:为了加强幼儿的消防安全防范,提高师生应对火灾危险的应急处理能力, 2018年5月10日上午,我园举行了消防疏散演练。演练活动前,各班教师还对幼儿进行了一次消防安全的讲解,手把手的教幼儿怎样拿湿毛巾掩住口鼻,怎样报火警,并介绍了火场自救与逃生方法、灭火器的使用方法等基本知识。随着一阵急促的警报声拉响,在老师的带领下,小朋友们用手捧着湿毛巾捂住口鼻,弯着腰,井然有序地沿着指定疏散路线,快速从两个楼梯和教室边门跑到户外场地。通过诸如此类的演习活动,幼儿不仅能从中受到良好的防火安全常识教育,而且也能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记住了每年11月9日是我国的“消防日”,更培养了幼儿的勇敢精神、动作的灵活性和关心他人的良好品德。
五、在家园合作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教育不仅仅在幼儿园,更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是幼儿生活的重要场所,家长对幼儿的影响很大,大部分的自我保护教育的内容存在于家庭之中。因此,教师的指导必须有家长的支持与配合,为了让孩子在父母的具体帮助下掌握一些自我保护知识,我每学期开学都会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义、目标、计划及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定期举行家长讲座,向家长宣传一些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如:父母带孩子外出时,可告诉孩子行人要走人行横道线,要遵循红灯停、绿灯行的规则,过马路时要一停二看三通过,要从斑马线上走;另外也要告诉孩子要保护环境,不乱丢果壳纸屑,不随便采摘花草树木,不玩水、不吃不干净的食物等;在家里不玩火,特别是不乱点打火机、不玩电插座,不爬窗台墙头,不给陌生人开门,不乱吃药等等。
我还定期在“家园共育栏”和“安全教育宣传栏”上张贴有关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小常识,向家长宣传一些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让他们正确对待孩子、不过分宠爱和娇惯幼儿,并通过“家园联系册”及时反馈幼儿在园、在家的表现,发放家长问卷,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促使家长更好地配合我们的工作,从而达到教育的一致性。有了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的教育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形成合力是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关键。
户外体育活动中,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该怎么培养?
《自我保护》百度网盘免费在线下载;
链接:
提取码: 9p4b
作品相关简介:
近年来,幼儿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而且有相当大的比例是由于幼儿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识所造成的 。因此,加强安全教育,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