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朱雪莹的金牌捐了,她的捐赠有哪些重要意义呢?
蹦床世界冠军朱雪莹将奥运金牌捐给了天津体育博物馆,此次捐赠希望让更多的人近距离的看到奥运金牌,将奥运精神传递下去,这也是对培养自己成才的天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朱雪莹这次捐赠了自己的奖牌,同进时将自己的奥运领奖服也一起捐赠了出去,这份沉甸甸的大礼称得上是天津体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一、 朱雪莹将自己的奥运金牌捐赠出去,引起大家的关注
朱雪莹是第一位将东京奥运奖牌捐赠出去的运动员,这次朱雪莹将2021年奥运会所荣获的金牌,以及颁奖典礼上面所穿的领奖服一起捐给了天津体育博物馆。此事一经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注意。
在捐赠的现场,除了朱雪莹把这份“大礼“赠送之外,体育博物馆也给了一份回礼,就是颁发给了朱雪莹”形象大使“的称号和证书。同时天律著名的书画家于力、贺洪山将自己的书法和绘画作品送给了朱雪莹,表示内心对这位体育健将的欣赏和感谢。
二、朱雪莹表示个人的荣誉也是国家的荣誉,希望奥运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
关于这次捐赠,朱雪莹表示自己之所以可以在东京奥运会上面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离不开国家、家乡以及体训队对自己的栽培和支持。因此这枚金牌不是属于自己的,这份荣誉是属于天律体育和国家的,所以朱雪莹要将这份光荣贡献给帮助过和培养过自己的天津。
朱雪莹表示将金牌放在家里没有任何的意义,金牌在博物馆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来到博物馆参观,可以将奥运精神永远的传承下去,还可以让大家感受到奋斗的力量和体育文化的魅力。
三、朱雪莹克服伤痛,勇敢拼搏,展现体育人的精神和风采
朱雪莹在东京的奥运会上面带着伤病上场,并且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将东京蹦床金牌揽获,为祖国获得了荣誉,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体育健儿的风采和天津运动员的风范。朱雪莹这次的捐赠对于天津体育博物馆非常的重要,体育博物馆将朱雪莹的体育精神发扬光大,向全国人民展现中国运动员为国拼搏、不惧任何困难的奉献精神。
朱雪莹将自己在东京奥运会上面获得的荣誉捐赠出去,不仅代表对培养自己的国家和家乡的感谢,同时将体育健儿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发扬光大。朱雪莹这种精神引导大家为国家的发展拼搏,为祖国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时对于振兴体育强市,创建运动之都建设巨大的力量。
全运会开幕式上有哪些天津元素?
在全运会开幕式文体展演的现场,《潞河督运图》、杨柳青年画、海河浪花、天津之眼……一系列天津元素的全新表达让观众感觉既熟悉又新鲜。
导演孟可说:“我们想用天津元素来展现中国气派。一年前开始采风后,挖掘了这座城市的很多特色,从中选取了最具代表性、最耳熟能详的元素,运用声光电的创意演绎出来,既让天津和全国观众耳目一新,又能有强烈代入感。”
《歌唱祖国》《在希望的田野上》两首与天津渊源很深的歌曲回荡在开幕式上,熟悉的旋律令不少观众热泪盈眶。而当天津地标建筑——“天津之眼”出现在场上时,全场欢声雷动。“天津之眼”随后一分为五,象征着奥运五环。
“中国著名的‘奥运三问’就是从天津发出的,天津与奥运有着深厚的渊源。”孟可说。
开幕式展演上,一朵朵海河浪花在光影科技的辅助下翻溅出一项项体育运动的简笔画。这个创意源自天津市体育博物馆的一幅展板。孟可说:“当时看到近现代许多体育项目由天津传入全国的时间轴,感触很深,于是就用浪花来幻化出这些项目,用海河水的涌动展现体育在中国的传承。”
而《潞河督运图》的使用,则是导演组了解到天津是因漕运兴起的历史后,将这幅反映当年运河两岸繁华景象的长卷“搬”到了舞台上:一艘漕船从画中驶出,与小演员饰演的吉祥物“津娃”和智能机器人“优友”交错而过,完成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的视频总设计看到这幅图的时候,眼睛都是红的,”孟可透露,“只有先打动我们自己,才能有激情和热情打动观众。”
七旬老球迷前往天津体育博物馆追寻什么?
“在哪儿呢?怎么没有呢!”一走进大厅,熊宝安就迫不及待地寻找着自己的目标。8月30日下午,天津体育博物馆一开门,这位71岁的天津老球迷就急匆匆地走进来了。
天津体育博物馆位于全运会前改建完成的天津民园体育场,今年3月底开始对公众开放,陈列着各种与天津体育发展相关的展品。
终于找到目标了。熊宝安站在“中国足球白队”的展板前,仔细端详,慢慢回忆。“严德俊、苏永舜、曾雪麟……”一个个当年偶像的名字,让熊宝安倍感亲切。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名字有的一直铭记,有的却变得模糊,直到现在重新变得清晰。他甚至记得有个球员张水浩,外号叫作“一脚破千军”,因为他在一次比赛中,一脚势大力沉的射门把球网给射穿了。
1956年,为了备战在墨尔本举行的第16届奥运会,中国足球成立了红队和白队两支队伍进行竞争,选拔赛的胜者前往墨尔本。1957年,落败的白队落户天津,成为了天津队的前身。球队的主场就是民园体育场。“我哥哥是他们大学校队的,经常带我来这里看球。那时候……”熊宝安介绍,小时候在哥哥的影响下,他成为一个球迷,“我记得中国白队当时在这个体育场踢过5场球,对手有泽尼特队、三菱重工队……”
对于这支对自己的孩提时代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球队,熊老有着难以言表的情怀,这么多年来一直念念不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些事情变得漫漶不清。但是他不会上网,查找不到这支球队的详细资料。听说天津体育博物馆里建成开放了,他就专程坐公交车前来探访。本来他周一就来了,恰巧闭馆。休息了一天,他又来了。
熊宝安身材壮实,头发乌黑,看上去不像是71岁的样子。他解释,这是因为他一直热爱运动健身,现在还经常打乒乓球,也关注着国家足球队和天津泰达队的表现。在家门口举办的全运会,他当然更是天天关注。
老人在展板前滔滔不绝,对天津足球,甚至是篮球的历史如数家珍,吸引了其他参观者,大家围住他问长问短。“你能当我们这儿的解说员!”一旁的博物馆工作人员感叹,很少能够见到这么专业的球迷。
岁月流逝,“中国白队”中的有些队员已经辞世。讲到这些人时,熊老还用手指在他们的名字上画上方框。为了不让自己忘掉这些名字,熊老掏出随身携带的纸笔,一一记录下来。
就在熊宝安参观博物馆的当天下午,传出了天津籍足坛名宿张俊秀病逝的消息。熊宝安心中的偶像又少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