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我想问下,你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上班吗?这个工作好做吗?真心求教
- 2、如何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 3、公共体育服务如何创新?
- 4、‘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怎样为社会组织服务?
- 5、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是干什么的
- 6、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要怎么开展活动
我想问下,你在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上班吗?这个工作好做吗?真心求教
没有好做的工作。只有做好的工作。没有它看上去不起眼,但真正做起来,或许你会爱上它。如果你不想帮助别人,这或许不是一份好工作。如果你乐意看到他人在你的帮助下都开开心心欢欢喜喜,或许,你获得到了你的人生价值最大发挥时机
如何引导社区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
一、整合社会资源,为提供社区居民更好公共服务。
以社区居民实际需求为取向,社区社会组织发挥自身的人才、资源等优势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社区服务对象,以福利性服务的“老、残、孤、困、优抚”社会救助对象为重点,逐步拓展到共享福利性、公益性、社会性多层次服务的全体居民;社区服务项目,由一般性日常服务的理发、餐饮、家电维修等项目,拓展到高层次的法律咨询、就业培训、医疗保健、物业管理等多方位、宽领域的服务。坚持物质性服务和精神性服务并举,开展面向所有对象,覆盖不同层次,满足各类需求的社区服务。
随着人口需求的多样化以及需求层次的提高,任何一个政府无论其多么强大都不可能提供所有的服务。如我区各镇老年协会,积极承担政府职能,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服务内容的各种活动,各协会利用身体较好,年纪相对轻的老年人,帮助年老体弱的老年人,早晨看看起床了没有,中午看看饭吃了没有,晚上看看灯和煤气关了没有,这是政府难以做到的;组织老年人旅游,看看改革开放成果,这是社会不愿做、家庭难以做的;组织老年人晨练,使有害功法无容身之地,这是政府很难做好的。政府在加强社会管理中更多地是依靠社会力量,依托社区社会组织,将政府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那些职能,事务剥离和转移交给社会组织,利用社会组织向居民提供公共服务,来实现居民多样化的需求。
社区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社会服务中寻找定位,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的沟通、理解、互相机会,促进邻里和睦,增强社区凝力,在提高社区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进一步促进了人与人的和谐,起到了政府与社区、政府与家庭、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作用。成为和谐社区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的重要力量。
二、参与社区建设,为拓宽社区建设资金投入渠道。
社区建设标准的高低,取决于政府财力的投入。由于政府财力有限,这些社会组织的涌现吸引了许多社会资金投入社区,回报社会、服务社会,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从而拓宽了社区建设资金的资源。首先是增加了社区的社会保障资金。构建和谐社会须关爱弱势群体,帮助弱势群体走出困境,必须建立社会福利、救济、互助等社会保障机制,这单靠政府力量的帮扶是不够的,还需要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充分利用民间闲散资金来有效地帮助弱势群体。社会组织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弱势群体服务上,如各种技能培训中心、民办学校、养老院等都充分利用了民间大量资金来办公益性的社会组织,缓解社会问题,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保证社区稳定、凝聚群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次是社区建设资金。国外的社区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社会组织收取的服务费三种渠道。在我国,政府对社区建设投入总体不足,社会捐赠未形成风气,依靠社会组织可以充分调动民间资金,合理整合社会资源,繁荣社区经济。如上海亲和源老年公寓,是我区社会组织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一个典型,它以社区为依托,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占地125亩,建筑面积为9万多平方,1200床位,是构建亲情、和谐的老年生活社区,实现健康、快乐的老年新生活。其设施及服务均体现了南汇“双高”特色,有效缓解社区及周边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养老压力。
三、丰富社区文化,为促进社区和谐文明协调发展。
社区建设的一个首要任务是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这些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如老年协会、群众文化团队、志愿者协会、康复协会等组织具有民间性、自发性的特点,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开展活动较为频繁,对丰富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南汇区域内就活跃着268支各类群众团队,他们引导社区居民自觉遵守公民道德规范,拓展人们奉献社会的渠道。社区日益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各类文艺、活动丰富了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与精神生活的需求,社区居民在回报社会的过程中既体现了自身价值,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了公益意识和集体意识,从而形成了整个社会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同时,活动的开展也多角度地加强了社区的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真正发挥了社区的自治功能,改善了社区人际关系。多彩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社区文化生活,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和谐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与时俱进的战略任务,既要与区域综合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更好地促进区域发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建设,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社区社会管理基础工作的大局出发,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充分发挥社会亲和力和特有的联系社会的渠道作用,集中精力、集中资源,努力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但是,社会组织由于其产生、发展到成熟,有一个不断自我完善,逐步加以规范的过程,因而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从我区了解和调研的情况看:由于目前在社区(镇)社会组织服务管理层次上出现空位。所以,社会组织工作的事,就求助于基层民政干部(如各镇社会组织预警网络、社区群众活动团队备案管理工作、社会组织基层管理服务等),工作责任不明确、不理顺就影响了工作开展和进程。因此,需建立区、镇两级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中心来解决工作中的空位,充分发挥社区社会组织服务管理中心的作用,是社会组织管理工作进入社区、服务社区的有效途径。为基本实现社会组织管理有阵地、服务有载体、活动有依托、社区群众得实惠的目标。在服务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整合社区资源、满足居民需求和提高社区凝聚力以及构建和谐社区建设当中有着十分重要作用。
公共体育服务如何创新?
接过一块特别定制的奖牌,代表2020年走过的不易。近日,“群星聚黄浦,闪耀体育人”2020年“黄浦·我来赛”分享会在新落成的区黄浦区体育社会组织共享空间大厅举行。
奖牌中间的数字是2020年“黄浦·我来赛”取得的傲人成绩,右边的光盘则刻录了“黄浦·我来赛”这一年来的星光历程。奖牌颁给了黄浦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合作伙伴,2020年“黄浦·我来赛”形成区内各委办联合承办,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不但提升了赛事品牌影响力,也成为共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
特别设计的奖牌
【“运动圈”辐射“经济圈”】
2019年3月22日,黄浦区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黄浦·我来赛”正式发布,标志着区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换挡升级。第一年,“黄浦·我来赛”共举办赛事181场,吸引超过10万余人参与,相比上一年增加了67%。随着“黄浦·我来赛”品牌的建立,黄浦区形成了全民健身活动发布、活动方案评选和活动绩效评估的完整体系。黄浦区“楼宇运动会”“爱在上海残健融合健身活动”和“九子运动会”等多项
特色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响应和欢迎,形成了以活动树立品牌,以品牌宣传活动的良性循环。
楼宇运动会让白领们动起来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区体育局迎难而上,推陈出新,用多样化的体育运动提振市民抗疫信心,推动全民健身有序开展。结合黄浦区第三届市民运动会,“黄浦·我来赛”采用“线上+线下、白天+夜间、赛事+培训、传统+现代”的多元化办赛模式,吸引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全年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22场,带动线上线下市民近50万人次参与。
根据上班族的工作特点,“黄浦·我来赛”创新推出“星动”夜间赛事活动系列,目前已经推出足球、夜跑、定点骑行、保龄球等赛事活动,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夜间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系列。专为上班族量身定制的夜间赛事轮番上演,发挥了全民健身赛事的聚合效应。
上海首创的“星动”夜间赛事活动系列
体育搭平台,加强了政府、企业间的深度交流和融合。黄浦楼宇运动会是区金融办与区体育局合作的“十进楼宇”服务品牌之一,也是服务黄浦营商环境的特色品牌。通过引导楼宇白领健康生活方式,为楼宇白领之间、企业之间、楼宇之间提供交流互动服务,从而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集聚黄浦。如今黄浦区楼宇运动会的品牌效应如滚雪球一般,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其中,以体育为载体的“运动圈”也在辐射、促进以楼宇为载体的“经济圈”。
今年,以赛事服务、培训健身、体质监测、新闻热点等一系列惠民功能为载体的官方线上平台“黄浦·我来赛”小程序正式上线。通过线上+线下的场景融合和积分排名体系的打造,真正为市民提供“点对点”的全新体育服务,成为市民健身的掌上通。通过“黄浦·我来赛”掌上通小程序进行查询、报名、分享,不仅方便快捷,也让赛事具有更好的传播性、影响力以及反馈机制。
【体育部门当好“店小二”】
办体育,不只是体育部门一家的事。近年来,黄浦区体育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能由市场做的事情交给市场,能由社会做的事情交给社会,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发展,逐步让社会组织成为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角。
“黄浦·我来赛”的赛事活动,一方面积极争取全区政府机关、企事业、街道的配合支持,及时安排各项赛事活动保障经费到位;另一方面,采取冠名、赞助、联合主办、承办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有限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把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18年,黄浦区体育局筹备成立了全市首家体育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党建服务站,通过政策和机制上的创新,搭建起了以“合作、交流、分享、共赢”为理念的平台。如今,黄浦区体育社会组织共享空间的正式启用标志着体育社会组织有了属于自己的共享家园。
党群活动室为各党支部组织学习提供场地服务
黄浦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有体育社会组织反映,有时外面很难借到场地。为了更好地扶持孵化体育社会组织,区体育局拿出近60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机构的共享空间。展示大厅可以开展体育活动、培训教学;党群活动室则为各党支部组织学习、会议和活动提供场地服务。”
黄浦区皓浦青训负责人胡越告诉记者,“共享空间试运营的时候我们就进来了。当时很巧,团队刚建立要开会,因为足球项目人员比较多,需要有大厅和多媒体系统的空间,外面一时借不到。共享空间有会议室、大屏、电脑投影,功能齐全,就像是为我们度身定制的,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黄浦区社区体育指导员协会俞云路表示,“在共享空间办公,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只要线上预约,就能满足临时办公、寄存办公用品、开展工作会议的日常需求。空间配有无线网络、打印机、饮水机、私密电话亭等设施,给我们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共享空间的会议室
近年来,上海体育改革不断创新,体育部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从体育向“体育+”的转变。在市级市民运动会和城市业余联赛的“公转”下,各区体育局积极“自转”办赛。黄浦区体育部做好服务办赛主体的“店小二”,搭好平台,让优秀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纷纷登台唱戏,真正把黄浦区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从“我们办”变成“大家办”。
‘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怎样为社会组织服务?
看看商会,和工商联的一些经验交流材料,社会组织主要是项目定位、规划发展、人员培训、能力建设 、组织发展和社会筹资及计划运行.等方面的工作。主要是帮助社会组织寻找事业方向,市场调研、发起人、筹备工作,项目运行,组织成立。财务管理等
社会事务服务中心是干什么的
社会事务服务中心职责如下:
1、负责做好文化、教育设施的管理服务工作,组织群众开展文化、体育宣传活动,实现资源共享;
2、负责劳动管理、社会保障、职工维权、农民(失地少地)服务,下岗职工和人才培训及再就业工作;
3、负责街道的民政事务、社会福利、社区服务、救灾救挤以及优抚安置工作。
社区自治组织为主导、社区居民为主体、社会组织和驻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治理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在社区治理中的协同协作、互动互补、相辅相成作用。逐步推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将面向社区的服务性工作委托有专业能力的社会组织承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第三条
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要怎么开展活动
一、整合社区资源,制定社会组织培育措施。
街道确定培育社会组织工作的措施。对已初具规模的南京东路街道敬老院进行规范提升;对南京东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进行项目拓展;对南京东路街道老年志愿服务协会、南京东路街道残疾人服务社进行重点打造;对南京东路经济发展中心、南京东路社区体育健康协会进行服务提升,着力构建“社区为平台、社团为载体、服务为导向”的发展格局,着力强化“促社会组织发展、助社会组织增能”的培育措施,着力实现“让社会组织成员受益、让社会管理人员受益、让社区居民群众受益”的工作成效。
二、发挥平台作用,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街道搭建扶持社会组织发展平台。一是对辖区各类社会资源进行调查摸底,完成辖区居民公共服务需求调查。二是建立社区、辖区单位的协调机制,及时收集各类服务需求,协调社会组织开展服务。三是建立社会组织工作人才库,重点做好社会组织人才培养。四是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招投标,承接政府项目,对项目的“申请、初评、实施、终评”等一系列流程进行专项指导。
三、承接政府职能,探索社会组织运作模式
街道推行新的社会组织运作模式,一是南京东路街道老年志愿服务协会携手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建立了沪上首家社区老年人健康干预场所——“常青藤生活馆”,尝试了社会组织与社会组织联手合作参与社会助老服务的新途径。在一年的工作中, 发展健康大使100名;开展外展宣传活动30余次,共发动1402名老年人参与各类互助类健康活动; 1000名老年人自发组建和参与社区互助小组; 1200名老年人参与了入户的互助关爱活动。二是南京东路街道残疾人服务社通过上海社区公益服务项目招投标,竞得《阳光小屋——社区智障人士综合服务项目》,覆盖全街道179名社区智障残疾人,通过建立一支有专业社工指导的志愿者队伍,设立简单的、适合智障人士力所能及的服务项目,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生存本领,从事力所能及的简单工作,使得智障人士能够用自己的劳动赢得尊重,最终平等的融入社区当中,这也是社会组织承接公益服务项目的一种全新实践。三是南京东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竞得《夕阳红驿站——社区单身老人关爱服务项目》上海社区公益服务招投标,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单身中老年人走出家庭,消除孤独感,减少家庭矛盾,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推进社区的稳定与和谐,迄今已组建会员500多名,9对老人已建立了新的家庭,12对老人已明确恋爱关系正在交往之中,取得了社会组织直接面向社区、服务群众的良好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