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科目中723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包括哪些参考书以及他们的版本是哪一版的?跪求!
- 2、关于中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文献综述
- 3、运动的时候很容易岔气是怎么回事?什么造成的?有木有解决的办法。求答案。
- 4、运动医学发展简史及其趋势
华中师范大学考研科目中723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包括哪些参考书以及他们的版本是哪一版的?跪求!
华中师范大学723体育学专业基础综合2017年考研参考书目
体育学概论考研参考书:1.杨文轩,陈琦《体育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08月出版
2. 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第2版);
王斌. 《体育心理学》,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0月。
3.运动训练学考研参考书:田麦久主编《运动训练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7月。
4.《体育保健学》姚鸿恩
5.《运动生理学》 邓书勋
没找到20考研的版本,最好是看最新或者比最新版低一版的
关于中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文献综述
中学生篮球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摘 要:本研究对我校在读学生共207人的篮球运动损伤进行问卷调查,对损伤类型、引起损伤的原因、常见损伤发生的场合进行归类分析,旨在探讨引起损伤的原因以及规律,提出相应的预防方法。
关键词:篮球 运动损伤 预防措施
篮球运动是深受学生喜爱而且开展广泛、参与的人数远远超过其他活动的项目。篮球运动是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课外活动的热门项目。篮球运动的开展对活跃中学生校园生活、健康学生身心有重要作用。篮球运动强度大,对抗激烈,运动中容易产生损伤而影响学习与锻炼效果,也给伤者带来了痛苦和精神负担。因此认识篮球运动损伤的特点与规律,预防与避免篮球运动损伤的发生,对中学生篮球运动健康、高质量的开展,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积极意义。本选题对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损伤发生的情况进行调查,旨在研究各学生群体在篮球运动中损伤的发生原因,探讨引起损伤的规律,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为指导学生进行篮球运动提供科学的参考。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汕头市鮀滨职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其中包括:学校篮球队队员、篮球选修班学生、一般篮球爱好者(除篮球队队员、篮球选修班学生之外喜欢篮球运动的学生)。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问卷调查法。查阅有关篮球运动及运动损伤的资料,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设计调查问卷,分别对上述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采用当场发放当场回收的方法。共发放问卷207份,收回有效问卷199份,有效回收率96.14%。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对比分析。
2结果分析
2.1 篮球运动损伤发生部位的分布特点(见表1、表2)
由于不同的运动项目有不同的特殊技术要求以及身体某些部位的解剖生理弱点,因此,不同运动项目有着不同的易伤部位及专项多发病。[1] 对于篮球运动来说,最常见的创伤是因跳起抢球落地不正确、跌倒、急停、急转、冲撞或场地不平,或场地过滑而引起的急性创伤。外伤最轻的仅仅是轻微的擦伤,重的会造成关节脱位或骨折。[2]另外在篮球运动中也可以发生慢性创伤。[1]现就各常见损伤主要发生的部位及其原因分析如下:
2.1.1 急性损伤
2.1.1.1 关节扭伤
关节扭伤是在间接外力的作用下,使关节发生超范围的活动引起的关节韧带损伤。[2]从调查的结果看(见表1),共有129人发生过踝关节扭伤,损伤率达64.82%居于首位;有109人发生过手指扭伤,损伤率次之达54.77%;有49人发生过膝关节扭伤,损伤率24.62%居于第三位;其次是腕部、腰背部、肩部、肘部和颈部。可见学生在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手指关节和膝关节是关节扭伤的多发部位。篮球运动员易伤踝、手指和膝关节,[2] 这主要与篮球运动的技术特点和这3个关节的解剖生理弱点有密切关系。[3]
2.1.1.2 皮肤擦伤
皮肤擦伤是皮肤受摩擦所致,它是外伤中最轻又最常见的一种。[2]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出擦伤多出现在头部及四肢,手臂、膝部、头部分别占前三位。这些部位擦伤的主要原因是倒地后与地面的摩擦或受别人的指甲擦伤。
表1 各急性损伤发生部位的分布特点
损伤类型 头部 颈部 肩部 腰背 手臂 肘部 手指 腕部 大腿 膝部 小腿 踝部 其他
关 节
扭 伤 n 12 17 20 16 109 34 49 129
% 6.03 8.54 10.05 8.04 54.77 10.09 24.62 64.82
皮 肤
擦 伤 n 19 8 3 3 44 11 6 2 15 31 8
% 9.55 4.02 1.51 1.51 22.11 5.53 3.02 1.01 7.54 15.58 4.02
软组织
挫 伤 n 2 2 19 7 9 7 19 8 56 41 13 6
% 1.01 1.01 9.55 3.52 4.52 3.52 9.55 4.02 28.14 20.6 5.53 3.01
肌 肉
拉 伤 n 14 11 16 4 29 15
% 7.04 5.53 8.04 2.01 14.57 7.54
撕裂伤 n 4 1 1 2 1 1 1
% 2.01 0.5 0.5 1 0.5 0.5 0.5
骨 折 n 4 1 1 2 2
% 2.01 0.5 0.5 1 1
脱 臼 n 3 1 4 1 2
% 1.51 0.5 2.01 0.5 1
其 他 n 1 1
% 0.5 0.5
注:其他包括1人鼻梁软骨骨折、1人内脏受伤;百分比按调查总人数计算。
2.1.1.3 软组织挫伤
软组织挫伤是由钝性暴力直接作用于身体某部位引起的闭合性损伤。[2]从表1的数据显示,大腿、膝部、肩部以及手指的挫伤的损伤率分别居前三位,表明篮球运动中的挫伤多是发生在大腿等部位。篮球运动多数动作都是在身体接触下完成的,因此身体之间的相互碰撞是难免的,而超出规则允许的碰撞容易引起挫伤。
2.1.1.4 肌肉拉伤
肌肉拉伤是指在外力的直接或间接作用下,使肌肉猛烈主动收缩或被动过度拉长时所引起的肌肉损伤。[1]从调查的数据(见表1)看,我校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所出现的肌肉拉伤主要发生在大腿、腰背、和小腿,其损伤率分别是14.57%、8.04%、7.54%。篮球动作中要求起动和制动的突然性以及转身的快速性,这些技术动作对大腿、腰背和小腿的负荷都很大,使这些部位较易发生损伤。
2.1.1.5 撕裂伤
撕裂伤是指伤部受外力打击而使皮肤及皮肤组织出现裂口。皮肤撕裂伤多发生于头部,尤以额部和面部较多见。[2]从调查的结果看,共11人发生过撕裂伤,其中头部4例,占总调查人数的2.01%,篮球运动中多是由于头部互相碰撞,或被他人的肘部碰撞而引起撕裂伤。
2.1.1.6 脱臼、骨折
骨折和脱臼是篮球运动损伤中较重的损伤。调查数据表明(见表1),学生在篮球运动中脱臼和骨折的损伤率较小。
2.1.2 慢性损伤
从统计的数据显示,发生慢性损失的人共有15人,其中腰肌劳损和髌骨劳损各占6人,小腿疲劳性骨膜炎2人,1人踝关节劳损。从调查结果看,发生慢性损伤的多是篮球队的学生,其主要的原因多是由于急性损伤治疗不当转变而来或在运动中不断劳损,由小创伤逐渐积累而成的。
2.2 各群体学生篮球运动损伤原因分析(见表3)
表3 各群体篮球运动损伤主要原因分析
人数 原因群体 准备活
动不足 违反规则
动作粗野 技术
错误 身体心理
状态不良 气候场
地不良 思想不
够重视 运动量
过 大 组织
不当 其
他 合计
学校篮球队 n 23 12 8 9 15 11 15 1 1 167
% 82.1 42.86 28.57 32.14 53.57 39.29 53.57 3.57 3.57
排序 1 3 6 5 2 4 2 7 7
篮球选修班 n 25 11 10 16 14 13 17 4 4 114
% 73.53 32.36 29.41 47.06 41.18 38.34 50 11.76 11.76
排序 1 6 7 3 4 5 2 8 8
一般爱好者 n 87 32 68 25 38 43 55 23 3 374
% 63.50 23.38 46.64 18.25 27.74 31.39 40.15 16.79 2.19
排序 1 6 2 7 5 4 3 8 9
注:百分比按调查总人数计算
从表3可知,不同群体在篮球运动中引起损伤的原因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从学校篮球队学生的损伤主要原因统计中可以看出,准备活动不足而造成损伤的占首位,为82.1%;之后依次是气候场地不良(53.57 %);运动量过大(53.57%);违反规则、动作粗野(42.86%);思想不够重视(39.29%);身体、心理状态不良(32.14%);技术错误(28.57%);组织不当、其他。而对于篮球选修班的学生来说准备活动不足也是造成损伤原因的首位,为73.53%,之后依次是运动量过大(50%),身体、心理状态不良(47.06%);气候场地不良(41.18 %);思想不够重视(38.34%);违反规则、动作粗野(32.36%);技术错误(29.41%);组织不当、其他。对于一般篮球爱好者来说准备活动不足也占造成损伤原因的首位,为63.50%;其次是技术错误,为46.64%;之后依次是运动量过大(40.15%);思想不够重视(31.39%);气候场地不良(27.74%);违反规则、动作粗野(23.38%);身体、心理状态不良,组织不当、其他。
2.2.1 准备活动不足
准备活动不足是引起3类群体发生运动损伤的首位原因(表3)。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水平,使机体能更快进入运动状态,减少损伤的发生。在课外活动或比赛中,经常可以看到学生对准备活动不重视,或不做或马虎应付,这些状况都可能因准备活动不足,身体机能未能达到相应的水平而增加了运动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可能性。究其原因有思想上对准备运动重视不够,也有可能对准备活动的作用认识不足。因此要加强中学生体育基本理论的学习,提高科学体育锻炼的意识,切实做到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
2.2.2技术动作错误
技术动作错误是一般篮球爱好的学生引起损伤的第二个主要原因。技术动作的错误,违反了人体结构功能的特点及运动时的力学原理而造成损伤,[1]由于一般篮球爱好者的篮球专项技术训练不够,对动作要领掌握不好,都可能是一般篮球爱好者发生损伤的原因。对于学校篮球队和选修班的学生来说,在专项技术训练这方面相对于一般篮球爱好的学生多,因此由于技术动作错误而引起损伤的比率相对较小。
2.2.3运动量过大
运动量过大在各群体引起损失的原因中所占的比例都很高,分列学校篮球队、一般篮球爱好者的第二、第三位。在课中或训练中都可能由于运动量安排不科学,引起局部负担量过大而造成损伤。
2.2.4气候场地不良
气候场地不良在学校篮球队的学生中占的比例较高。场地不规范,气候变化无常,这些条件都可能增加造成运动损伤的发生。
2.2.5 违反规则、动作粗野
在比赛中,不遵守规则,不服从裁判,动作粗野,故意犯规或搞小动作,或在教学训练中互相逗闹,动作粗野,故意犯规等是篮球运动中发生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
2.2.6身体、心理状态不良
身体、心理状态不良在学校篮球队的学生中占的比例较高,其主要的原因跟训练的强度有很大的关系;对于选修班的学生身体和心理状态不良这一原因也排在第三位。另一方面,身体状态与休息有关,如果休息不够,身体反映不灵敏,会加重机体的负担,容易发生损伤。
2.2.7思想不够重视
思想不够重视这一致伤因素,在各群体中都居于中间的位置。学生对预防损伤认识不足,有时存在争强好胜的心理,对损伤的预防重视程度不够,在上课、训练和比赛中没有积极采取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发生损伤后也不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使损伤时有发生。[1]
2.2.8 组织不当
组织不当因素在各群体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而三类群体中一般篮球爱好者所占的比例高一点,多出现在组织方法不当方面及训练上不够重视,没有遵循教学原则、缺乏指导。这提示,在体育课中,要注意运动竞赛组织的教学,掌握课外体育竞赛组织原则、方法,避免由此造成的损伤,无论对在校学生自己的体育活动,还是对学生毕业以后面对社会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2.3 各群体学生发生损伤的活动类型分析
调查表明,不论是那类群体的学生,受伤最常见的活动类型是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时,常常是几个人凑合起来就开始比赛。而且队与队之间竞争意识强烈,为了赢得比赛使得对抗性加强,再加上超负荷运动,使损伤极易发生;在篮球课发生的损伤居次,这与课堂的要求有关;在比赛中损伤的发生率低,其主要原因是参加比赛的人数较少。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学生在篮球运动中关节扭伤的多发部位是踝、手指、和膝关节;擦伤多发生在头部及四肢;挫伤主要发生在大腿、膝部、肩部及手指;肌肉拉伤以大腿、腰背、小腿为多发部位;撕裂伤以额部和脸部较多见;脱臼、骨折在学生中的损伤率较小;慢性损伤主要发生在学校篮球队的学生,其中腰肌劳损和髌骨劳损占的比例较高。这些都与篮球运动这个项目的特点及学生参加篮球运动的情况有很大的关系。
3.1.2 群体不同,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也有不同之处。准备活动不足是引起三类群体发生损伤的主要及共同的原因,学校篮球队的学生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准备活动不足、气候场地不良、运动量过大;篮球选修班的学生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准备活动不足、运动量过大、身体、心理状态不良。一般篮球爱好者造成运动损伤的主要原因依次是准备活动不足、技术错误、运动量过大。这和他们各自的身体素质及参与的活动特点关系密切。
3.1.3课外活动是三类群体损伤发生的最常见的活动类型;其次是篮球课、比赛;这些都跟各类型活动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
3.2建议
3.2.1加强学生的体育基本理论教育,普及科学锻炼与健身知识,避免盲目运动而导致的运动损伤。
3.2.2加强学生的体育道德教育,明确“友谊第一”,树立“宁失一球,不伤一人”的思想。在比赛中应做到遵守规则、尊重对方、尊重裁判,杜绝有意伤人现象,杜绝粗野动作,维护球场秩序。
3.2.3结合篮球运动的特点,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时间和运动量要根据每次训练内容或比赛场地、气候因素而定,并注意自身的身体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准备活动,特别是易伤部位。
3.2.4充分认识篮球基本技术和专项技术的重要性,加强篮球基本技术和专项技术练习,规范技术动作,减少技术性动作损伤的发生。
3.2.5合理进行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的训练,循序渐进地加强易伤部位或相对薄弱部位的训练。尤其是要加强膝关节、踝关节、腰背部和腿部的力量和柔韧性练习,这是有效预防篮球运动损伤的重要手段。
3.2.6加强医务监督,注意检查场地设施及器材用具,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参考文献
1、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社,2000
2、张路萍:陈国耀,运动创伤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耿晓伟、郭戈:篮球运动损伤的预防[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4(1);76-79.
4、袁志斌、时霖:篮球专项学生运动损伤原因分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17(1)90-92.
5、张新定:大学生篮球运动损伤规律及原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31-32
6、丁健、程礼洛:孙淑萍.大学生篮球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05.27(1)53
7、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体育学院普修通用教材,篮球运动教程[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8、卢义锦、姚士硕:人体解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运动的时候很容易岔气是怎么回事?什么造成的?有木有解决的办法。求答案。
许多人在跑步时都有这样的经历:跑了一段距离,开始觉得胸部、背部、或者肋骨附近像针扎一样疼;进而呼吸节奏出现紊乱,步伐受到影响,跑步的速度也慢了下来,这就是岔气了。岔气在锻炼时很常见,要是在寒冷的季节跑步,岔气的可能性还会增大。
“岔气”是指在运动时,胸背的某个部位出现疼痛,如果再加上说话、呼吸或咳嗽,疼痛还可能会加重,医学上称之为‘呼吸肌痉挛’。”首都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教授姚鸿恩介绍说,岔气大都是因为进行大运动量活动前准备不足,人体突然从安静状态进入紧张状态,内脏器官很难立刻动员起来,肌肉运动所需要的氧气和营养物质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供应,因此出现痉挛。
另一方面,在跑步时呼吸频率太快,而深度却不够,也容易使呼吸肌连续过急收缩,长时间得不到放松,进而引发岔气。此外,天气寒冷或者人体大量出汗使得体内氯化钠含量过低等,也会导致岔气。因此,防止岔气除了要做好准备活动、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在天气寒冷的日子里,还要特别注意运动时避免用嘴直接呼吸,而应用舌头抵住上牙膛,让冷空气从口腔缝隙中进入呼吸道,以免引起岔气。
专家指出,一旦出现了岔气,并不一定要立刻停止运动,可以及时有意识地调整呼吸节奏,放慢呼吸频率,加深呼吸幅度,坚持一段时间后大多数岔气症状会自然缓解,对身体健康并没有影响。如果岔气带来的疼痛很严重,那么可以尝试憋住气、抻拉肌肉或者拍打等方法进行缓解。具体做法如下:深呼吸,然后憋住气,握拳由上到下捶打左右两侧胸腔,再缓缓做深长呼气;或者在深吸气后,请别人握拳自上而下捶击胸背,拍打时要注意力度适中;另外,躺在垫子上反复滚动身体,也可以缓解疼痛,使岔气症状消失。
运动医学发展简史及其趋势
无语 是不是武汉工业学院 选修运动医学的啊
第二章 体育保健学的发展简史及趋势
一、体育保健学的发展简史
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综合应用科学。我国体育保健学的发生、发展要从运动医学开始。
运动医学(sports medicine)是医学与体育科学相互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学科,它研究运动对机体的影响,探讨与体育运动有关的一切医学问题。它以医学的知识和手段指导体育运动,以体育锻炼的方法健身和防治疾病。它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应用科学,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都密切相关,是随着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与科学的分工逐渐形成的。运动医学的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3 000年以前,当时,我国和其他 文明古国已有了早期的医疗体操和按摩术。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 (公元前400年左右成书)中已提到导引术(呼吸体操)和按摩治病,同时也把它们用来防病健身,以延年益寿。西汉晚期,中医外科鼻祖华佗编成“五禽戏”,用以锻炼身体,指出“若觉身体不适,则练五禽戏,见汗即止,便觉轻松,同时思食”。其后的“易筋经”、“八段锦”(体操)和太极拳、武术等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群众性体育活动和竞技运动项目,对增强体质和防治疾病起到良好的保健作用。20世纪20年代初,专门的体育医疗组织相继在欧洲的瑞士(1922年)、德国(1924年)出现。“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于1928年正式成立。医疗体育第一个在苏联的医学中用来进行医疗和预防。苏联也于1925年出版了第一本医疗体育参考书《苏联疗养地的体育》。随着苏联人民保健事业的发展,医疗体育方法首先在工矿医院和疗养院广泛发展起来,并与苏联体育科学在全国性的发展有密切联系。“医疗体育”这个名词就从首部医疗体育指导著作出版后(1929年)在苏联医学文献里通用起来。经历了伟大的卫国战争和二次大战,苏联成千上万的病、伤、残者的医疗康复成为医务工作者的迫切任务。优越的社会制度促进了工农业和科学事业的全面发展,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也备受重视,这都给苏联医疗卫生与体育运动的结合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运动生理、解剖等基础研究与运动伤病的防治等应用研究相互促进,产生了更精细的不同专业,形成了运动保健学,构筑了“运动医学”的基本框架,并逐渐被列入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课程。1955年,苏联医疗体育专家来北京讲学,曾使用“体育医师督导和医疗体育”及“体育医务监督和医疗体育”等名词。1958年,中国派代表团赴莫斯科参加第十二届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大会,回国后即改称“运动医学”。几乎同时,苏联出版《运动医学》专著,1959年被译成中文,由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这些就标志着一门新兴边缘学科____________运动医学的诞生。1978年中国运动医学会成立,同年中国被FIMS批准为会员国。近年来,随着医学、体育科学和其他现代科学的发展,根据竞技运动提高成绩、群众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和病伤残者对体育医疗康复的需求,运动医学的内涵在不断充实、丰富和发展,并日臻完善,成为体育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
体育保健学建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20世纪60年代初期,体育院校开设了“运动保健”课程。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期间体育院校复课后,“运动保健学”被三合一(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保健学)课程“运动生理卫生”所取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体育院校开设了“运动医学”课程。20世纪80年代初期,教育部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教学计划进行全面修订时,根据课程设置应紧密围绕培养目标的要求,设置了“体育保健学”课程。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也相应增设了“体育保健学”这门新的二级学科。体育保健的任务是通过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练水平,为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根据;研究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的组织和方法是否符合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特点,并进行医学指导;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健康的各种外界因素,并制定相应的卫生措施;研究运动性伤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研究运用体育锻炼进行健身、防病、健美活动和促进病伤残者医疗康复的方法,从而达到更有效地促进体育活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增进健康,以发挥最大的运动潜能,尽快提高技术水平以及加快伤病患者的康复,增强全民族身体素质、提高生存质量和综合国力的目的:体育保健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与医学的许多方面息息相关,又相互促进,包括运动卫生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医务监督、运动性疾病防治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康复学(医疗体育和按摩治疗学)等。体育保健学的发展需要从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医疗医学和康复医学等相关学科的新成就中汲取营养,同时又不断地对它们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从而促进医学的全面进步和提高。
二、体育保健学的发展趋势
目前,体育保健学的研究领域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群众体育活动的迅猛发展,迫切要求普及运动医学知识。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展、生活水平提高的情况下,参加各种项目体育锻炼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体育保健学将成为人们的一种必然需求,在体育保健学知识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利学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但在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中,交通发达,生产高度自动化,办公现代化,体力活动的机会将日益减少,心血管病、糖尿病等代谢病和退行性病变等运动不足性疾患(又称“文明病”)将日益增多;儿童也将因营养过剩、忽视体育锻炼,而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出现不少肥胖儿;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许多省市相继进入老龄化社会,21世纪老龄化的问题将更加突出。维持老年人的健康并使之具有一定的活动能力、提高生存质量,以减少家庭和社会的负担,必将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样,由于社会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交通、工农业生产及家庭生活中事故增多,疾病结构发生变化,社会上伤病残人口相应增加,迫切要求社会和体育保健学的专业人员解决伤残人员的保健、治疗、职业训练和社会福利等问题,这向运动康复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是竞技体育在世界范围的飞速发展,奥林匹克精神鼓舞着人们朝“更快、更高、更强”的方向攀登,不断向生理极限冲击,这对体育保健学的深度和广度提出了严峻挑战。目前,竞技体育水平虽然已达到相当高度,但仍要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那就必须加强科学训练,改进训练方法,合理增大运动强度,创造更新的记录。事实上,半个世纪以来,运动成绩在不断提高,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原来有些项目的男子纪录,今天竟被女选手打破。过去只有男子参加的举重、足球、摔跤等项目,今天也有了女选手角逐的战场。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和科学训练使人体发挥出更大潜力。未来的体育科学工作者和运动医学家仍将面临探索人类运动极限的问题。新技术和新学科的发展在提高运动成绩上已显示出威力,如电子计算机的应用和生物力学的分析使世界纪录一再被打破。此外,随着生物工程材料和能源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人体、体育场馆和运动训练,人类运动的生理极限还完全可能被突破,人体科学的研究成果已令人信服地为我们展示出光明的前景。随之而来的医学和技术等问题,如运动创伤及疾病的防治、营养补剂的研究、生物力学方法的应用、反兴奋剂等工作还需发展,以满足竞技体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对运动员训练和比赛影响较大而又难以治愈的运动创伤是关节软骨损伤,除通过科学训练、积极开展预防、治疗已损伤的软骨外,今后主要应研究同种异体软骨移植和其他生物性或非生物性物质取代关节软骨问题。对肌肉、骨骺和韧带损伤的研究,以后将侧重于病理超微结构、损伤后生化成分(酶的变化、亚细胞结构变化等)、用实验病理学手段模拟运动损伤的研究、用计算机技术研究韧带生物力学、损伤后不稳的力学特点、再造人工韧带。竞技体育发展到现阶段,营养补剂的研制成为提高运动成绩的强力手段。穿刺技术和无损伤检测的应用,对微量元素、微循环与运动能力关系的研究等正在积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是竞技运动的基础,竞技运动是群体活动的目标和动力,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新的研究内容将不断出现和发展壮大。如运动与内分泌、运动与免 疫、运动与微循环、运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最终将揭示生命的奥秘和 体育运动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体育保健学将成为全人类共同享有的科学知识。
多学科综合研究将更加广泛。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趋势和体育保 健学的综合性应用科学的特点,决定了它在研究过程中必然会越来越多 地依靠多学科的合作研究及相互结合,形成更多更新的交叉学科。在现 代体育保健学的理论研究中,不仅需要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康复医学的 知识,也需要体育科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以及社会科学知识 的广泛应用。现代高新科学技术和方法不断被引入体育保健学,进一步 促进了体育保健学的发展。数据统计和以电子计算机为特征的现代计算 技术也在体育保健学领域中日益发挥重大作用。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医学、生物学、体育学等多学科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新的检测技术和手段不断出现,运动医学的各个分支学科必然会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体育保健学是体育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理论课,已有越来越多的医学院校开设了此课程,不少医院也相继开设了体疗门诊,体育科研机构纷纷设立体育保健研究所、运动医学研究所。这对体育保健学事业的深入开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运动中能量代谢、营养因素与运动能力的关系,运动疲劳的生理机制、过度疲劳等运动性疾病与代谢、内分泌、免疫的关系,运动训练引起的应力性损伤的预防、康复,有氧与无氧训练、女子、少年儿童和老年人训练的生理特点,各种疾病的运动处方等问题,均将得到更加深入的研究。随着国家《体育法》的全面贯彻和“全民健身活动”推进,体育保健学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会更加广阔。
主要参考文献
1 姚鸿恩主编.体育保健学.全国体育专业本科统编教材.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 曲绵域主编.实用运动医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3 赵斌主编.运动员科学选材.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