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傣族有什么节日习俗
- 2、傣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 3、傣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 4、傣族有什么节日和习俗
- 5、傣族的传统节日
- 6、傣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傣族有什么节日习俗
傣族的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花街节等。
一、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二、泼水节
1.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节期一般是3天。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2.泼水节祝福,一清早人们就要采来鲜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清水“浴佛”——为佛像洗尘。“浴佛”完毕,集体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一群群青年男女用各种各样的容器盛水,涌出大街小巷,追逐嬉戏,逢人便泼。
3.泼水节也是未婚青年男女们寻觅爱情、栽培幸福的美好时节。泼水节期间,傣族未婚青年男女喜欢做“丢包”游戏。姑娘手中用花布精心制作的花包,是表示爱情的信物。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泼水节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规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泼水节的第三天,如象脚舞和孔雀舞等。
4.泼水节“高升”,“放高升”是泼水节的又一项保留节目。高升是傣族人民自制的一种烟火,将竹竿底部填以火药和其它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升架上,接上引线,常在夜晚燃放。
三、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扩展资料:
傣族饮食
傣族主食以大米为主。德宏地区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傣族著名的香竹饭又称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吃时,捶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贴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
傣族也食昆虫。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捕蝉是在夏季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家后入锅焙干制酱。
生、鲜、酸、辣、野是傣家菜的特点。酒为傣族人民所嗜爱,一般都是自家酿制,度数不高,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槟榔的习惯也很普遍。嚼食槟榔要拌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傣族
傣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傣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花街节。其中,最出名的是泼水节。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为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花街节是花腰傣的特殊节日,被称为“东方的情人节”;开门节:是信奉小乘佛教傣族、布朗族、德昂族、和部分佤族等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开门节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关门节:信奉小乘佛教的傣、布朗、德昂等族和部分佤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傣历九月十五日开始,历时3个月,关门节定下许多戒规。
扩展资料:泼水节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它是在傣族稻作文明基础上融汇11至13世纪南传的上座部佛教而逐渐形成的,是南传佛教宗教仪式与德宏傣族传统礼仪相结合的产物,呈现着傣族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
以下内容供参考:百度百科-泼水节
傣族传统节日有哪些?
傣族的重大节日有泼水节、关门节和开门节,均与佛教有关。关门节为傣历9月15日,开门 节为傣历12月15日。两节相间三个月,是全年最大的斋赕时期,各地都举行盛大的"赕佛" 活动和隆重的佛教典礼。大家都要按佛规向佛奉献食物、鲜花、经书、衣物和钱币,全社会 活动带有浓厚的宗教活动色彩。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 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傣语称为"尚罕"、"京比迈"(新年),还有" 厚南"(泼水节)、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的叫法。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人畜两旺。
傣族有什么节日和习俗
1、关门节,傣语叫“进洼”,意为佛主入寺。云南傣族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九年十五日(农历七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三个月。相传,每年傣历九日,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三月才能重返人间。
2、开门节,傣语叫“出洼”,意为佛主出寺。云南傣族的传统宗教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举行。其活动内容与关门节一样。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将进洼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日和尚出洼,十七日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
3、隆示,有的地方又叫“隆赶”。傣语“隆”是指一棵树或一片林,“示”或“赶”都是祭祀的意思,所以,“隆示”就是祭树神。古代傣族立寨,都要植树纪念,故傣族人民把立寨种下的树当作村寨的保护神。
4、叫谷魂,又叫“招谷魂”。每年夏历十月,五谷进仓,傣族人民都要择月末的最后一个属龙日叫谷魂。是日,各户都要到田间杀上一只母鸡,点燃一堆稻草或秕谷祭祀。祭祀后取少量秕谷带回家,放入仓库里。以示谷魂已经回家,以后就可开仓用量。
5、对歌节,每年五月端阳这天,红河两岸的傣族男女青年,都要汇集于马街乡乌湾村的那丙大龙潭过“对歌节”。对歌这天,各村男女青年盛装而来,开展男女之间和村与村之间的对歌比赛,从太阳出山一直到日落西山。
6、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佳节,也是傣族最重要的节庆,每年阴历四月(相当于傣历五月)举行,一般为期三至四天。第一天为“麦日”,类似于农历除夕,傣语叫"宛多尚罕",意思是送旧。
扩展资料:
1、傣族一般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但也有一些地区的傣族信仰原始崇拜宗教及印度教。伊洛瓦底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地区傣族民众受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影响比较深,一般都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也有一些比较封闭的地方仍然信仰原始崇拜宗教。
2、红河流域、金沙江流域地区的傣族主要受到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但基本保持了傣族最古老的原始崇拜宗教信仰;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流域地区的傣族主要受到印度教文化的影响,大多数信仰印度教和原始崇拜宗教。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傣族
傣族的传统节日
傣族的传统节日一共三个: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
1、开门节和关门节
这是两个紧密联系的傣族传统节日。
关门节从七月中旬开始,大约要持续三个月,而开门节时间约在十月中旬。
关门节期间,不嫁娶、不盖房,村寨内不举行大的娱乐活动。三个月后,关门节期满,傣族人就会举行开门节庆祝活动了。
开门又被称为“出洼”,节日这天,将关门节时摆在佛座后面的东西拿出烧掉,表示佛已“出洼”;节日第二天,全家男女老幼到寺庙拜佛;第三天,便要举行盛大的“赶朵”活动,就是集祭祀、集会、百艺、商贸于一体的庙会。
开门节期间,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等。
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所以开门节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青年们可以在这时谈情说爱或结婚,成年人则可出外办事或串亲访友。
2、泼水节
除了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最有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公历的四月中旬。
泼水节这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互相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越泼越激烈,鼓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期间还会举行赛龙船、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
如果您节日期间来到西双版纳,除了感受欢快的节日气氛,还可以看看傣族人居住的特色竹楼:近似方形的竹楼以数十根粗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茅草排覆盖屋顶。在这里还可以吃到喷香可口的竹筒饭,欣赏到傣家姑娘美妙绝伦的孔雀舞。
不过,去之前了解一下傣族人的禁忌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等。
傣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
傣族的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花街节,傣族的风俗:主食以大米为主、食花和昆虫、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
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