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上海体育场的设计特点
新建的上海八万人体育场雄踞在上海大都市的西南隅,无疑成了城市标志性的新景观。它是国内目前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的体育场所。它的鲜明特点是大跨度、大空间,其外形既充分展示了体育运动的力度和气势,又体现了简洁流畅的整体风格,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完美的结合。
上海世博会的哪些措施,设施体现了“绿色世博”
上海世博所用到的建筑低碳材料------刚刚建成的世博中心是中国第一座大型低碳建筑,虽然也大量采用了玻璃幕墙,但是有了新的设计。在世博园区里,大量建筑屋面安装了太阳能板和雨水回收系统,能实现清洁发电和节约自来水;一些外国国家馆的外墙甚至用大豆纤维、藤条和竹子这些绿色材料建成。世博期间,园区里将广泛使用新能源汽车实现公共交通零排放;垃圾运送不再用垃圾车可直接被气力输送系统吸走分类再利用;为了降低7000万参观者来看世博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走近世博园,最吸引观众眼球的是各国独具特色的展馆。世博会集中展示全球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发展方向及未来发展前景,这同时也体现出世博会是各城市间相互交流和学习的机会,此次世博会除凝聚全球最具发展和最前沿的科技和技术发扬光大的核心继续传承之外,还将世博会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海世博会更加注重低碳和环保的理念,将这种环保理念与世博会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为“低碳时代”的到来起到了先峰和带头的作用。本网主要就环保这一视点对世搏会进行部分环保理念的介绍。通过细节展示世博会的环保理念。 世博会最具环保特色的当属是建筑的设计,环保材料成为各个展馆的首选,无处不体现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低碳、环保则是对这一主题的最佳诠释。例如:上海案例馆“沪上·生态家”立足“沪上”城市、人文、气候特征,通过“风(自然通风和风能利用)、光(自然 采光和太阳能利用)、影(建筑遮阳、构造遮阳、绿化遮阳和新能源构件遮阳)、绿(环境净化、屋面绿化、整体拼装和微藻发电)、废(拆迁材料回用、城市固体废弃物再 生、可再循环材料选用和设备高效节能)”5种主要“生态”元素的构造,与技术设施的一体化设计,展示“家”的“乐活(LOHAS,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人生”,引领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在世博园中,处处体现绿色、环保、全面展示本届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园各个演出场地,也都是利用老厂房进行改造而成;活动场地大规模使用LED节能灯光,对音响的噪声有一定的限制;鼓励符合环保理念的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的广泛使用;部分场地安置环保坐椅,以及针对舞台布置坚持“一次投入,多次使用”的可循环原则。在保证效果的基础上,更能突出“低碳”科技亮点。
“借光”规模最大
太阳能应用树立样板工程
如何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使用率,充分发挥新能源的优势和潜力,已成为我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这也是此次世博会主办方和参展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之一,以太阳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得到了大量应用。
据了解,在目前我国所有类似项目中,上海世博会设计应用的太阳能发电项目光伏建筑一体化规模最大、技术最多,这也是世博历史上太阳能发电技术的最大规模应用。在整个世博园区,世博中心、中国馆、主题馆等都安装了太阳能电池组件等设施,发电能力总计达5兆瓦。其中,主题馆屋面铺设了3万平方米的太阳能板,为国内最大的单体面积太阳能屋面。而按上海市目前标准的光照条件来计算,仅主题馆和中国馆就可年均利用其光伏组件发电284万度,相当于每年节约标准煤约1000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500吨、二氧化硫约84吨、氮氧化物84吨、烟尘762吨。
除了用于发电,太阳能还被充分应用到世博会的景观设计和公共设施建设的细节中。在园区内,形态各异的太阳能景观灯、太阳能指示牌、太阳能喷泉和动态景观等随处可见;而既能避雨又能发电的太阳能长廊、太阳能停车场和充电站、太阳能分类垃圾桶等也都将集体亮相,让游客随时随地体验到太阳能技术给生活带来的新变化。
低温热水发电的专利技术此次也投入了实际运用。运用这一技术的上海企业联合馆在屋顶上布置了2200平方米的太阳能集热屏,与许多世博展馆使用的光伏电板不同的是,集热屏上布满了充满水的管道,在吸收太阳能的情况下,管道内可以产生95℃的热水。据了解,这样的太阳能发电装置在夜晚仍然可以利用水的余温工作,借助低温热水发电新技术,输出电功率超过200千瓦以上,电能可以提供建筑展览和日常用电需要。低温热水发电的意义在于,以前150℃以下的工业热水被当作冷却水浪费掉,这一新技术的投入运用,将使大量能源得到再利用。
====================================
建筑材料要可再生、可回收
外层膜结构可以制作环保袋
我国建筑业碳排放量几乎占了全国碳排放总量的50%,专家预计,至2020年,建筑能耗也将达到全社会总能耗的40%,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潜力巨大。此次上海世博会,各展馆对低碳建筑的理念和实践就做了一次集中展示。按照世博会的惯例,各国家馆均为临时建筑,因此在场馆设计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采用可循环利用、可再生材料建造,同时考虑废弃物的处理处置。
德国馆采用了神奇膜建展馆,展后变身再利用。据介绍,整个展馆使用了1.2万平方米的薄膜,覆盖展馆顶部及四周,用来遮阳隔热。这种特殊材料制成的膜,展览结束后可以经过技术处理后制成遮光板、特殊遮阳伞,甚至是购物袋等产品。而韩国企业联合馆建筑的外立面也采用了可再利用的合成树脂膜材料,世博会后将被“剥下”,做成环保袋,放在超市供市民领取。
不仅表面材料要可以回收利用,建筑本身也要可以灵活拆分,从而实现回收再利用。挪威馆就被设计成15棵可以独立形成结构的“树”,作为一个可以拆分的建筑,以便世博会结束后回收再利用。这一理念在北京馆的建设过程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北京馆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用全面焊接的方式,而是采用“螺栓+点焊”的技术,确保将来对建筑材料的完整拆分和利用。世博会结束后,北京馆的所有钢梁、LED屏幕将实现百分之百的回收利用。
节能建材、太阳能、清洁能源汽车、雨污水回收利用等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在上海世博会上得到了重视和应用。但相关专家表示,因为世博会的规模和持续的时间有限,所以在短期内集中宣传低碳理念和展示低碳技术的效果也是有限的。世博会的低碳效应,应当着眼于长期的发展,从产业结构升级、技术进步、政策试点、基础设施建设等几个方面,为上海乃至更大范围的发展方式转型打下良好基础,为长远的低碳发展注入强大的后劲。
上海世博有哪些馆运用了节能措施
1.新型节能玻璃幕墙在上海世博的运用世博中心采用全钢结构,施工速度快、能耗小,建筑材料也相当讲究。其建筑外墙采用玻璃结合铝板、陶板、石材的组合幕墙、呼吸式玻璃幕墙系统和低辐射中空玻璃等绿色材料,实现了自然通风和采光,满足了人们在室内对清新空气和充足阳光的追求。 这一片状折线玻璃的外墙设计,可以在炎热的夏日阻挡一部分直射的阳光,减少过多热量进入室内。每片玻璃的缝隙还可以通过手动或电控令两组窗扇上下开启,形成有序的空气对流。这些有机排列的玻璃折片,既可阻止强风,又能保持立面的完整。 此外,世博中心低温送风系统、冰蓄冷系统等设计,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还有效降低了空调的运行能量,达到了节能目的。 文化中心:飞碟外形避免阳光直射 世博文化中心飞碟般的弧形外观,不只是为了凸显这座文化新地标的时尚感,也蕴藏着精妙的节能环保、防暑降温的构思。 建筑的碟形外观立面简洁,从设计体型上减少了空调的负荷与能耗,从而降低了整个建筑的能耗。其主体部分采用悬挑结构,实现外遮阳效果,下层圆弧表面形成自遮阳体系,在高温季节可避免阳光直射,同时为玻璃屋顶的地下空间进行自然采光。 建筑采用性能优良的建筑外围护结构,即屋面采用铝板及保温层,外墙采用外保温,玻璃幕墙采用中空玻璃,配合屋顶绿化,隔热性能更好。其外围的“绿坡”应用了屋顶覆土技术,不仅使文化中心完美融入周边的绿色景观,而且为场馆外延地下空间保温隔热。 文化中心建筑体上的玻璃窗可以打开,白天用以自然通风,夜晚室外湿度上升,建筑物就可保持关闭状态,避免室内发生冷凝现象。另外,风力发电机也以动态雕塑的形态,在广场上提供附加的能源。2.银白色的日本展馆形成一个半圆型的大穹顶,宛如一座“太空堡垒”,其实,这是一层含太阳能发电装置的超轻“膜结构”。这让日本馆成为一座会“呼吸”的展馆。日本展馆延续了爱知世博会“与自然共生”的理念,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利用。展馆外部透光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的太阳电池,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展馆内将使用循环式呼吸孔道等最新技术。而在展示方面,日本馆将融合了日本传统特色与现代风格两种形态,通过过去、现在、未来三部分的讲述,让参观者在视觉、触觉、听觉的感受下,了解一个真实的日本,以及可持续发展的21世纪新型的城市生活形态。3.动感“紫蚕岛”用雾降温 这座占地6000平方米、高24米的展馆在设计上采用了环境控制技术,使得光、水、空气等自然资源被最大限度得到利用,降低对环境的负荷。透光性高的双层外膜配以内部的太阳能电池,实现了高效导光、发电的功能。而通过人工制造的雾气,利用水从液体变成气体时从周围吸取热量的气化热来降低气温。 “展馆设计融合了日本的传统环保技术和尖端科技,比如人工雾气就是日本在没有空调的时代所经常采用的一种降温方法。”日本上海世博信息中心主任花田美香解释说,“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展馆设计,使游客亲身体验环保设计的优点,并让他们感受到环境问题的重要。这将成为日本国家馆的一大亮点。”
公共体育服务如何创新?
接过一块特别定制的奖牌,代表2020年走过的不易。近日,“群星聚黄浦,闪耀体育人”2020年“黄浦·我来赛”分享会在新落成的区黄浦区体育社会组织共享空间大厅举行。
奖牌中间的数字是2020年“黄浦·我来赛”取得的傲人成绩,右边的光盘则刻录了“黄浦·我来赛”这一年来的星光历程。奖牌颁给了黄浦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和合作伙伴,2020年“黄浦·我来赛”形成区内各委办联合承办,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不但提升了赛事品牌影响力,也成为共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探索。
特别设计的奖牌
【“运动圈”辐射“经济圈”】
2019年3月22日,黄浦区全民健身活动品牌——“黄浦·我来赛”正式发布,标志着区内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全面换挡升级。第一年,“黄浦·我来赛”共举办赛事181场,吸引超过10万余人参与,相比上一年增加了67%。随着“黄浦·我来赛”品牌的建立,黄浦区形成了全民健身活动发布、活动方案评选和活动绩效评估的完整体系。黄浦区“楼宇运动会”“爱在上海残健融合健身活动”和“九子运动会”等多项
特色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响应和欢迎,形成了以活动树立品牌,以品牌宣传活动的良性循环。
楼宇运动会让白领们动起来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区体育局迎难而上,推陈出新,用多样化的体育运动提振市民抗疫信心,推动全民健身有序开展。结合黄浦区第三届市民运动会,“黄浦·我来赛”采用“线上+线下、白天+夜间、赛事+培训、传统+现代”的多元化办赛模式,吸引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全年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22场,带动线上线下市民近50万人次参与。
根据上班族的工作特点,“黄浦·我来赛”创新推出“星动”夜间赛事活动系列,目前已经推出足球、夜跑、定点骑行、保龄球等赛事活动,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个夜间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品牌系列。专为上班族量身定制的夜间赛事轮番上演,发挥了全民健身赛事的聚合效应。
上海首创的“星动”夜间赛事活动系列
体育搭平台,加强了政府、企业间的深度交流和融合。黄浦楼宇运动会是区金融办与区体育局合作的“十进楼宇”服务品牌之一,也是服务黄浦营商环境的特色品牌。通过引导楼宇白领健康生活方式,为楼宇白领之间、企业之间、楼宇之间提供交流互动服务,从而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集聚黄浦。如今黄浦区楼宇运动会的品牌效应如滚雪球一般,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其中,以体育为载体的“运动圈”也在辐射、促进以楼宇为载体的“经济圈”。
今年,以赛事服务、培训健身、体质监测、新闻热点等一系列惠民功能为载体的官方线上平台“黄浦·我来赛”小程序正式上线。通过线上+线下的场景融合和积分排名体系的打造,真正为市民提供“点对点”的全新体育服务,成为市民健身的掌上通。通过“黄浦·我来赛”掌上通小程序进行查询、报名、分享,不仅方便快捷,也让赛事具有更好的传播性、影响力以及反馈机制。
【体育部门当好“店小二”】
办体育,不只是体育部门一家的事。近年来,黄浦区体育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把能由市场做的事情交给市场,能由社会做的事情交给社会,积极推动社会组织发展,逐步让社会组织成为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角。
“黄浦·我来赛”的赛事活动,一方面积极争取全区政府机关、企事业、街道的配合支持,及时安排各项赛事活动保障经费到位;另一方面,采取冠名、赞助、联合主办、承办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办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充分发挥有限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把体育社会组织品牌建设摆在突出位置。2018年,黄浦区体育局筹备成立了全市首家体育社会组织服务中心和党建服务站,通过政策和机制上的创新,搭建起了以“合作、交流、分享、共赢”为理念的平台。如今,黄浦区体育社会组织共享空间的正式启用标志着体育社会组织有了属于自己的共享家园。
党群活动室为各党支部组织学习提供场地服务
黄浦区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有体育社会组织反映,有时外面很难借到场地。为了更好地扶持孵化体育社会组织,区体育局拿出近600平方米的场地作为机构的共享空间。展示大厅可以开展体育活动、培训教学;党群活动室则为各党支部组织学习、会议和活动提供场地服务。”
黄浦区皓浦青训负责人胡越告诉记者,“共享空间试运营的时候我们就进来了。当时很巧,团队刚建立要开会,因为足球项目人员比较多,需要有大厅和多媒体系统的空间,外面一时借不到。共享空间有会议室、大屏、电脑投影,功能齐全,就像是为我们度身定制的,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黄浦区社区体育指导员协会俞云路表示,“在共享空间办公,环境优美、交通便利。只要线上预约,就能满足临时办公、寄存办公用品、开展工作会议的日常需求。空间配有无线网络、打印机、饮水机、私密电话亭等设施,给我们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
共享空间的会议室
近年来,上海体育改革不断创新,体育部门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从小体育向大体育、从体育向“体育+”的转变。在市级市民运动会和城市业余联赛的“公转”下,各区体育局积极“自转”办赛。黄浦区体育部做好服务办赛主体的“店小二”,搭好平台,让优秀的社会组织和企业纷纷登台唱戏,真正把黄浦区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从“我们办”变成“大家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