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李彪小店区体育老师(太原市小店区李彪)

本文目录一览:

西晋南北朝时期体育发展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又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只有37年大一统,而余下朝代替换很快并有多国并存的时代。这个时期从220年曹丕称帝到589年隋朝灭南朝陈而统一中国,共369年。可分为三国时期(以曹魏正统,蜀汉与孙吴并立)、西晋时期(与东晋合称晋朝)、东晋与十六国时期、南北朝时期(南朝与北朝对立时期,共150年)。另外位于江南,全部建都在建康(孙吴时为建业,即今天的南京)的孙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等六个国家又统称为六朝。

这一时期的民间节日体育活动,大抵和汉代习俗相同,梁朝人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中有所记述,但运动量较大的击球、蹴鞠等显著衰落,传统武艺局限于军营中;特别是秦汉以前文人习武之风,到南北朝时,起了很大变化。《颜氏家训·勉学》云:“多见士大夫耻涉农商,羞务工伎, 射则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从体育的角度观察,这个时期观赏性的活动畸形发展,运动健身的项目明显衰退。两晋南北朝 (265~581) 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分裂割据、战乱频仍的时代, 民族矛盾、 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夺权斗争纵横交织。这种长期混乱不安局面对当时的体育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佛教的“因果报应”、 “神不灭”思想, 对讲究身体健康的体育极端不利。“神不灭” 宣扬人死后精神可以永远存在,这种唯心主义宗教神学观点反映在养生上必然是重“养神”、“养性”,而轻 “养形”、 “养身”,反映在体育上,则从根本上抹杀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意义。梁朝的无神论者范缜(450~515),针对“神不灭”的谬论,提出“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的观点,并用生动的比喻阐明“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形之于用,犹刃之于利。……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的道理(《神灭论》)。这与“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全之体魄”的理论是一致的,但这一正确观点受到梁武帝等的压制并加以禁止。魏晋玄学是儒、道合流的产物,主张“以无为本”,“以静为原”,不承认万事万物在运动中变化发展的事实,从而对以运动为主要手段的体育持否定态度。

特点:

士大夫轻视习武。史书记载,这一时期的武艺技术在军中有明显的提高,如“刀及单刀、双戟皆有口诀要术”(《抱朴子·外篇·自序》)。表明已总结出一些兵器使用方法,并用口诀简要地表达出来当时并有《马槊谱》问世。但是在士大夫中明确反映出轻视习武的观点。例如,葛洪曾习练武艺,“学七尺杖术,可以入白刃,取大戟”。但他认为这些都是“不急之末学”(《抱朴子·外篇·自序》)。又如,曾撰写《魏书》的北齐中书令魏收, 青年时“好习骑射, 欲以武艺自达”,荥阳郑伯却讥刺他说,“魏郎弄戟多少”,魏收感到惭愧,“遂折节读书”(《北齐书·魏收传》),放弃了习武上述事例充分反映文人轻视习武的社会风气

舞蹈风格丰富多彩编辑

此一时期舞蹈种类的繁多和风格的多样,对后世某些体育项目(如体操、武术、冰上运动等)动作的演进有借鉴的作用。当时,宫廷和豪门世族大都收养有专门的歌舞伎人梁朝衡州刺史羊侃,府中有“舞人张净琬腰围一尺六寸,时人咸推能掌中舞;又有孙荆玉,能反腰帖地,衔得席上玉簪”(《梁书·羊侃传》)。这些类似“托举”和“下腰”的舞蹈动作,仍保留在近代的体操技巧中东晋以后,“ 乐人南奔”(《隋书·音乐志上》),将宫廷歌舞带到南方,促进了东晋、南朝舞蹈的繁盛。

北朝继承了汉、晋的舞蹈,还将西北各地少数民族的“龟兹乐”、“西凉乐”、“西戎伎”等乐舞带进中原,实现了各民族舞蹈的大交流。南朝也引进了北方民族的舞蹈,如梁元帝萧绎《夕出通波阁观妓诗》中,有“胡舞开齐阁, 铃盘出步廊” 句;又如陈后主时,曾“遣宫女习北方箫鼓,谓之代北”(隋书·音乐志上)。在佛教艺术中也有优美的舞蹈活动,如敦煌壁画中的“天宫伎乐”。北魏京城洛阳的景乐寺,大斋时,“常设女乐,歌声绕梁,舞袖徐转”,“得往观者,以为至天堂”(杨之《洛阳伽蓝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舞蹈艺术在各方面均有广泛开展。

杂伎、相扑成为专门项目编辑

杂伎、相扑在秦汉时,大抵包括在“鱼龙百戏”或“乐舞百戏”之中,两晋以后,进一步分化出来,各自形成专项活动。

杂伎的演进 ;两晋南北朝时期,像汉武帝时那样规模盛大的角抵戏演出不复多见了,但杂伎项目日益增多,技术也逐渐提高。晋代已有马戏的专项表演,或作为一个精彩节目出现。如晋朝的中朝元会时,有“卧骑、倒骑、颠骑,自东华门驰往神虎门”(《南齐书·礼志》)。又如后赵石虎观看杂伎表演时,有一节目为“衣伎儿作猕猴之形,走马上,或在(马)胁,或在马头,或在马尾,马走如故,名为猿骑”(陆《邺中记》),均说明马戏的技术达到相当高度,亦即后世“跑马卖解”的前身。北魏天兴六年 (403)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魏书·乐志》)。北周大成元年 (579),“广召杂伎,增修百戏”(《通典·乐典六》)。可以看出“杂伎”已与“百戏”并列,成为一项独立活动。

缘幢、缘竿技术的发展编辑

据《邺中记》所载,“(石)虎正会,殿前作乐,高、龙鱼、凤凰、安息五案之属,莫不毕备。有额上缘幢,至上鸟飞,左回右转;又以幢著齿上,亦如之”。额上,齿上均能戴竿,并有人攀援其上,做左回右转的动作,足见缘竿的技巧已发展到相当水平。北魏碑刻杂伎图中,有一幅为额上缘竿表演,竿上加横木,有 3小儿盘旋其上,惊险异常。叠案演技中,梁有“五案幢伎”,北魏有“五案”,这是站在从不同角度叠起的 5张桌子上表演倒立。

走索及其他杂伎编辑

《洛阳伽蓝记》“禅虚寺”条谓:“寺前有阅兵场,……有羽林马僧相善角抵戏,掷戟与百尺树齐等;虎贲张车掷刀出楼一丈。”又《南史·王敬则传》谓:“宋前废帝使王敬则跳刀,高出白虎幢五、六尺,接无不中。”反映了当时掷刀,掷戟技术的高超。同时,走索的技术也大有提高,最精者能于“高百尺,相去四十丈”的两座楼阁之间,以粗“麻绳”相联,表演时, “ 令二人各从楼内出,从绳上行,以为佛神相遇”(《十六国春秋·后秦录·姚兴传》)。此外还有杠鼎、舞轮、跳剑、弄铃等伎。

相扑的变化编辑

相扑之名始见于西晋初,女子相扑也于此时始见于文字记载。吴末帝孙皓(264~280),“使尚方以金作步摇假髻以千数,令宫人著以相扑,朝成夕败,辄命更作”(《古今图书集成》422册引《江表传》)。晋武帝(265~290)时,有西域健胡,捷无敌,“晋人莫敢与校,帝(司马炎)募勇士,唯庾东应选,遂扑杀之,名震殊俗”(《晋书·庾阐传》)。说明相扑不仅作为一种表演项目,并已成为一种“竞技运动”。但当时称相扑为下技,据王隐《晋书》记载,“颍川、襄城二郡班宣相会,累欲作乐”,襄城功曹刘子笃说,“相扑下技,不足以别两国优劣,请使二郡更论经国大理,人物得失”。

围棋、投壶日益盛行编辑

两晋南北朝的文人,大都尚清谈,乐游宴,这种社会风气促进了围棋、投壶的空前发展。

围棋

这是当时饮宴交往的常见节目,又名“手谈”。继曹魏之后,晋代的棋风益盛。如惠帝的儿子司马,常召贾充等入宫,“弈棋争道”(《 晋书·贾充传》)。南北朝时,帝王大臣无不好弈,上行下效,棋风愈炽。宋文帝刘义隆好弈,曾令围棋名手褚思庄与会稽太守羊玄保对棋,并录成“图局”,供其观赏(《南史·萧惠基传》)。皇帝下令品棋之事,南朝时已习以为常。如梁武帝萧衍令长史柳恽品棋,“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第其优劣,为《棋品》 3卷,恽为第二焉”(《南史·柳恽传》)。足见棋艺评比的规模很大。萧衍本人也通弈道,著有《围棋赋》、《围棋品》、《棋法》等。晋人范汪等撰《棋九品序录》 5卷,说明围棋等级已分“九品”。围棋名手遍及南北。南方有王抗、褚思庄、夏赤松,柳恽、萧道成、羊玄保……等,均为三品以上。北方不弱于南,“后魏有范宁儿者,善围棋,与李彪使齐,齐武(帝)令江南上品王抗与(弈),宁儿制胜而还” (《册府元龟》卷 869)。北燕有悉罗腾,“工围棋,穷究其妙,独步当时,莫与为俦。俄而北平乐抄少携出,与(罗)齐名”(《十六国春秋·前燕录·悉罗腾传》)。远处东北地区的 “百济国”,有各种杂戏, “然尤尚弈棋”(《周书·异域列传》)。用围棋赌博之事也层出不穷。如谢安与谢玄曾弈棋赌别墅,谢玄棋高一着,但因惦念战事,心绪不宁,把别墅输给了谢安(《晋书·谢安传》)。宋文帝曾与“三品”棋手羊玄保弈棋赌郡,“玄保戏胜,以补宣城太守”(《南史·羊玄保传》)。当时人颜之推对围棋活动作过评价,他认为“学者不可常精,时有疲倦,则倘为之,犹胜饱食昏睡,兀然独坐耳!……围棋有‘手谈’‘坐隐’之目,颇为雅戏,但令人耽愦,废丧实多,不可常也”(《颜氏家训·杂艺》)。

投壶

这一时期投壶之戏的风行,与士大夫好饮宴的习气有关。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曾因与柳恽于夜宴时“投壶枭不绝”,甚至误了早朝(《南史·柳恽传》)。颜之推由梁到北齐邺中时,“亦见广宁,兰陵诸王有此校具(指投壶用具)”(《颜氏家训·杂艺》)。可见南北两地统治阶级的饮宴中,常以投壶为乐。魏晋以后,由于壶具加耳, 促进了投壶技术的提高。“ 耳小于口,而赏其用心愈精,遂使耳倍多”(《经说·投壶》)。即指壶具加了两耳后,花样倍增。晋代已有隔障投壶的技巧,石崇有一婢女“善投壶,隔屏风投之”(《太平御览》引《晋书》)。更为奇巧的是,丹阳县尹王胡之“善于投壶”,能“闭目”投入,其“手熟”竟能达到如此程度(《晋阳秋》)。投壶的花样“有倚竿、带剑、狼壶、豹尾、龙首之名,其尤妙者有莲花骁”。汝南周、会稽贺徽,“并能一箭四十余骁,贺又尝为小障,置壶其外,隔障投之,无所失也”(《颜氏家训·杂艺》)

李彪孝父读后感400字

深化“平安浦城”建设

提升综治“三率”水平

11月16日晚,浦城县赣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灯火通明、锣鼓喧天,舞台上,漫舒水袖、莲步轻移……当晚,大型古装赣剧《李彪孝父》在这里举行首演。这部总投资上百万元,由浦城县赣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自编、自导、自演的古装儿童剧正式与观众见面。整场演出历时2个小时,生动的情节催人泪下,演员精湛的技艺不时迎来观众阵阵掌声。

李彪

孝父

《李彪孝父》取材于古代同名孝道故事。李彪出生后,父母双亡,被邻居李钦夫妇抱养。就在李彪十岁时,养母也患病身亡。李钦受无良算卦人挑拨,将李彪赶出家门,让其成了无家可归的乞丐。自幼聪慧善良的李彪虽历经磨难,却一直不忘知恩图报,在李钦身陷绝境之时,坚持靠乞讨养活养父。其情感人至深,被千古传诵……

该剧由县影视协会会长、国家二级编剧姚林斌,县赣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国家三级编剧陈雯编剧;江西省赣剧院国家一级导演刘安琪,江西省职业艺术学院副教授孙蓓君,县赣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艺术总监叶红导演;国家一级作曲程烈清、县赣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范斌作曲。剧本从去年开始创作,经多次专家改稿会修改后,于今年9月投入排演。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为了排练这部大戏,从9月1日开始,整整76天,演员们取消所有的节假日,每天排练8小时以上。

陈雯

“为更好地传承赣剧艺术,培养青年人才,本次参演的大部分是新生代的青年演员。他们大多没有演过大戏,所以他们也练得特别刻苦。每天8点,演员们准时开嗓,练习各项基本功;年近80岁高龄的导演刘安琪总是准时到场,指导演员唱念做打……”

长达11036个字的剧本,每一句念白、每一句唱腔、每一个步子、每一个身段、每一个表情,他们重复了无数遍。不少演员声音唱哑了,手脚磨出了水泡。早在排演此剧之前,县赣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就将饰演李彪的演员马欣慧,送到中国戏曲学院进修学习一年;今年七月还将马欣慧和饰演春兰的演员姚文翠送到江西艺术职业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赣剧声腔”研修班学习。她们说,通过专业的进修深造后,在唱腔和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县赣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心主任甘跃华

“这出大戏,演职人员就达到80余人,职务的分工细致入微,大到导演,小到场务,不同的职务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大家往往看见的是台前的精彩,而这份精彩却离不开无数幕后工作人员的相互配合。”“半台锣鼓半台戏”

初二男生长假为何会带作业骑行395公里?

初二男生长假带作业骑行395公里是因为初二的学业压力不小,父亲决定安排一次特殊的骑行。至于作业,父亲李彪说:“作业?我们带着走!儿子的公路车上一共带了两个包,身上的背包背着衣服,车后头那一大包都是他的作业,我们全部带上了,骑到哪里,做到哪里。”

据了解,5天时间,李彪和儿子李铭希环杭骑行395公里(注:轨迹上因为修车忘记开导航,漏了7公里),老爸李彪说,这是他和儿子的第一次长距离骑行挑战,也是儿子出生后,第一次父子俩独处了整整五天。

回家后,这个跑得了马拉松的老爸在家躺了一天,他说:“和儿子一起,一辈子有一次这样的经历很值!”

扩展资料

一路上艰难不断:

这一路,遭遇过雨水,碰到过爆胎,在建德时一个接着一个虐人的坡,一天爬升500米,让李彪至今印象深刻,“真的比一天跑一个马拉松还累!但我和儿子说,正如我们的生活,每一个艰难的上坡之后,都会有一个轻松地下坡,你必须足够的努力才能享受到下坡的畅快。”

李彪说,对他这个跑马拉松的老爸来说,最大的打击来自于儿子,“这一路上,简直被孩子完爆了!他经常数落我太慢。”说这话时,李彪是乐呵呵的,虽然一边被嫌弃着,但每一次爬坡,儿子总在前头给他鼓劲加油,回来后,还会和他说一句:“老爸,有机会,我们再去骑一次!”

参考资料来源:环球网-杭州这个初二男生不得了!国庆长假带着一大包作业,环杭骑行395公里

请问广州市南武中学 广州市第十三中学 和广州市第109中学 这三所学校怎么样?!介绍一下学校的学习氛围!

南武中学:

广州市南武中学位于秀丽的珠江南岸、同福中路海幢公园旁。1901年春,在河南龙溪首约成立"群学书社",后转迁于海幢寺园照堂,易名为"南武公学会"。"公学会"在园照堂附殿开一课堂,招收"公学会"同仁子女共12人就读,取校名为"南武两等小学堂"(这也是广州历史上第一间男女同校学习的学堂),这便是南武中学的前身。1905年3月3日"小学堂"开学,并向广东省学务处呈请备案,1906年10月28日正式批准,首任校长为谢国华先生。 广州市南武中学北校区正门鸟瞰解放后于1952年学校由广州市人民政府接办,先后改办 "广州市财经技术学校"、"广州市财政学校"。1954年复办完全中学,定名为"广州市第十九中学"。1960年经市政府批准,与"市33中学"、"龙溪南小学"两校合并,定名为"广州市实验学校"(当时全国十间实验学校之一)。"文革"期间学校易名为"广州市第58中学"。1984年11月复名为"广州市南武中学"。1996年2月学校被批准为"广州市一级学校"。2002年12月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学校以"南武"命名,其理由有:①"南武城"是周代文章典制,代表古代文明;②"南武"是广东省城最古的名称,是广东人亲手建立的名城;③"南武"二字最能代表粤人英爽、文明、勤劳、勇敢、坚忍等优良性格。

基本情况:

栉风沐雨,沧海桑田。经过历代南武人的艰苦创业,如今的南武中学,已成为镶嵌在珠江南岸一颗璀璨的明珠。学校分南北两个校区,占地共3.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在校学生3000余人。校园环境幽雅,古树参天,绿树成荫。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设施设备:千兆校园网络系统、100个电教平台、初显“智能校园”雏形;历史室、音乐室、心理辅导室……的设计、装潢、配置,领广州学校之先;藏书15万多册的图书馆完全实现了信息化管理。

师资队伍:

学校有一支优良的干部教师队伍: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181名专任教师中,30人具有硕士学位或取得研究生课程班进修获结业证书,有50广州市南武中学北校区校园人分别被聘任为市、区级教育学会专业委员会会长、副会长、理事和学科教研员等,成为学校学科或教育科研的带头人。

办学特色:

学校秉承百年校训“坚忍、奉公、力学、爱国” ,在长期的教改和科研实践,提炼出了“育人为本,拓展潜能”的教育理念,创造了“拓潜教育”的办学特色。南武中学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革命传统。上世纪早期发生在广东的许多著名的历史事件,都留有南武学生的英名,如“省港大罢工”中的温健公、“黄花岗起义”中的潘达微、“南京汤山狙击战”的李冠那、中国运动员在国际竞赛中获得第一块金牌的是该校早期学生陈彦、校友谭天度是中国共产党党龄最长的党员之一、被国家领导人誉为开创中国历史新纪元的世纪松、校友梁焯辉是我国乒乓球第一代掌门人。 早年的教育部部长黄炎培曾称誉当时的南武“体育固驰名于南国,文化亦推重于中原”,并将广州的南武和天津的南开并称谓“北有南开,南有南武”。目前,学校有 78人承担国家级、省级和市级教育科研重点课题。上世纪六十年代,学校进行了“十年一贯制”的学制改革试验;七十年代,学校进行了以“拨乱反正,规范办学行为”为主题的教改试验;八十年代进行了以“注重双基,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的教改试题;九十年代初期,学校进行了“初中整体改革试验研究” ;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探索“拓潜教育”模式的专题研究,十年的研究积累,已形成了“一个目的,二个支柱、三个阶段、四个操作要素”完备、科学的“拓潜教育”理论体系。一个“人人搞科研、层层有课题、年年有成果”的科研格局在学校已基本形成。学校还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成功地创办了国有民办学校——南武实验学校(我的毕业学校),为海珠区教育局进行办学体制改革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学校成果

学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教育质量高。近年高中毕业班8次评为广州市一等奖;初中中考成绩连续多年稳居全市前茅,多次获初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高中升大率为99%,重点大学升学率超过30%。学生黄晓明、张远超曾获广东省高考理科状元。2006年高考中梁兆豪同学以900分成绩夺得省地理状元。高考超800分就有郭仲杰等13人次之多。赵之能、黄佳敏、张卫华、梁颖琦、陆伟斌、李翠莹、谭丽娜、谭天慧、吴宇罡、余茗、何锦璋、曾浩、李彪等同学高考单科成绩进入全省前70名,其中陆伟斌同学化学单科成绩名列全省第17名。每年都有学生参加全国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竞赛获得奖励。 体育的传统项目有游泳、篮球、乒乓球、射击、羽毛球等,有多位同学分别获得国际国家省市区的奖项。苏健翔、黄兆林、黎振军、周智勇在国际航海模型竞赛中先后夺得世界冠军;梁艳华在1991年荣获首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女子南拳冠军;张洁雯在2004年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勇夺羽毛球双打金牌,谢杏芳也在多次国际羽毛球比赛中荣获冠军。学校先后获得多项的荣誉称号: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广东省中学生先进业余团校、广东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学校、广东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广东省特级档案综合管理单位、广州市文明单位、广州市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广州市教育工会优秀教工之家、广州市三八红旗集体、广州市大中学校先进学生会、广州市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学校、广州市安全文明校园、广州市城市管理工作先进集体、广州市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广州市卫生模范单位、广州市健康促进铜牌学校、广州市军训工作先进单位、海珠区先进基层党组织、海珠区教育系统先进单位、海珠区“十·五”科研先进单位、海珠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单位、海珠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海珠区语言文字工作先进单位等。 如今走进"南武"校园,人们感觉到不仅是校园,更是乐园、花园!

十三中学:

学校简介

广州市第十三学前身为私立教忠中学,创办于1902年,著名民主志士朱执信先生为教忠中学的第一届学校园风景生。1953年学校正式改名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先后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绿色学校”,学校位于著名的广州市文化教育中心区域文德路,环境幽雅,翰墨飘香,底蕴丰厚;是一所完全中学。学校两个校区,高、初中共教学班43个,学生2068人。教职员168人,专任教师125人,其中广东省南粤优秀教师3人,广东省南粤教坛新秀1人,广州市模范教师1人,高级教师34人,硕士研究生和研究生课程30人。

学校改革

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学校对校园全面规划,重新设计并建造了形态优美,寓意丰富校园风景的学校大门,改建了实验室,对体艺综合楼进行功能的改造。2007年底将兴建100米直线跑道以塑胶运动球场。在争创省一级学校过程中,对各教学功能室进行全面的设计与装修,以满足新课程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学校在各间课室和教学专用室都建有多媒体教学操作平台,极大地优化了课堂教学条件。整个校园环境幽雅,整洁美观,绿树参天,鲜花常开。 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学校在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激励教育、自主发展”模式,在推行素质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

所获荣誉

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各类学科竞赛累计获得过600多项次奖励,其中1999年以来,我校连续三年组队参加广东省 “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获一等奖,参加第十二届中国上海“头脑奥林匹克竞赛”获特别奖。2006、2007年学生们参加全国初中应用物理知识竞赛、全国“华罗庚杯”少年数学决赛获全国二等奖等奖项,初中学生美术作品还在《广州日报》教育专栏中展示。 1988年全省完全中学分类检查中,受省教育厅表彰的全市唯一一间市属普通中学 1994年10月,广州市人民政府,广州市教育委员会正式批准为首批的“广州市一级学校” 1997年和1998年分别被评为广州市、广东省首批 “绿色学校” 2001年获高中毕业班工作评估一等奖; 2004年高中、初中毕业班工作评估双一等奖,高考升学率逐年提高,重点、本科比率均超市下达的指标数,实现100%升学。 2006年 荣获广东省一级学校称号

学校历史

清朝光绪时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清廷鉴于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把兴学育才作为当务之急。1902年,在籍翰林丁仁长、吴道镕,举人汪兆铨等绅士,筹建一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面向广府各县招生的新式学堂。办学经费以广府学宫明伦堂管辖的惠济义仓每年捐拨白银9600两为主,辅以各县明伦堂或册金局等绅民社团的集捐,采用捐款与学额挂钩的办法,共筹得开办费19297两。1902年,在广府学宫孝弟祠(今广州市第十三中学)创办了中学规制的教忠学堂,翰墨池(今莲塘)南边的明伦堂也可随时借作讲堂。与康有为创办的、至今仍受到高度评价的万木草堂旧址--仰高祠相距很近。(万木草堂1893年冬由卫边街迁此,1898年停办,约在今文德路华师大接待站一带。)光绪二十八年二月,“教忠”在贡院(今省博物馆)招考,一时官绅毕集,总督陶模、巡抚德寿、学政(后改称提学使)文治等“会同招考”以表重视,由学政亲定甲乙以示公正。第一期考取54名,“皆一时之选”,朱执信(大符)榜上有名。七月开学,连同其他学额约有百余名学生。由丁仁长为监督(相当于校长),经督、抚等向朝廷奏请立案。这是广东较早兴办的学堂之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东兴学热潮日趋高涨,但欠缺师资,经学政同意改办初级师范,称教忠师范学堂。以孝弟祠为校务处,在翰圃的空地上建讲堂和宿舍。分四种学额:一是通额,由惠济义仓每年捐款项下招考60名,免收学费,全省士子均可投考。二是公额,各县明伦堂、册金局等每捐银100两可占该县学额两名,免收学费,多者类推。三是义额,凡士绅捐银500两以上者,永给学额一名,免费入学。四是附额,因额满未录取,每年缴费24两可作“附学”生。当时风气初开,各县多未设学堂,都乐于捐助。� 课程有经学、史学、外语、算学、理化、体操等科目。教学仪器向日本购买,图书则靠捐赠与购买。丁仁长能“事必躬亲,诱掖后进,视学生如弟子,规模宏远”,甚获好评。1901~1904年是科举考试与学堂并存时期,许多“教忠”学生参加了科举考试,考取秀才的为数不少,其中梁鸣皋、梁鸣治兄弟同时考中举人。这无疑是新旧交替时期的怪现象,在“教忠”尤为突出,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教忠”学生旧学根底深厚,文笔优长。宣统年间,学部规定“毕业考试复试法”,各府、县学堂毕业生要由省的学使复试;因“教忠”直辖于提学使,毕业考试时,派员监考,可免复试。例如,1909年,教忠师范生毕业考试,被梁启超誉为晚清“诗界革命之巨子”的丘逢甲,当时就以广东学务公所议绅的身分“会同考试”。据仁长记载,从1902~1911年,共有五期毕业生,共2000人,其中师范生1200人,中小学生各400人。那时“教忠”的师范毕业生,各县学堂争相延聘。�

辛亥时期

辛亥(1911)革命后,丁仁长自动离职,由汪兆铨继任。学堂改称学校,曾一度被改称“广东公立师范学校”,后经汪兆铨等上书省民政厅长并转呈教育部,认为一向是“民捐民办”,属私立性质,最后同意复称教忠师范学校。但“教忠”两字并没有因帝制的推翻而更改,学堂的创办者的确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忠君卫道”,但“忠”的含义较广泛,如《孟子·滕文公》“教人以善者谓之忠”,《说文解字》“忠,敬也”,所以“教忠”沿用了50年。�

民国时期

民国建立的头10年,时局不稳,“校款样舍,屡感飘摇”(金曾澄语),学校没有什么发展。据官方的史料记载,1913年,在校生只有134名,教师9名;1921年6月,在校生是185名,教师20名,毕业生则有341名。1923年改办初级中学,1928年8月,增办高中师范科。1931年分为高初中男子部和女子部及附属小学,继续办高中师范科。1932年12月,教育部颁《师范学校法》,规定私人或团体不得办师范学校,“教忠”在次年改为“私立教忠中学”的可能性较大。据1934年统计,学校的建筑面积约40000方尺(旧制,下同),其中有教室、办公室、实验室30多间,还有学生宿舍(当时有寄宿生140人)、礼堂(约3000方尺)、图书馆(约1000方尺,图书8000册);空地面积约28080方尺,其中有操场(约20000方尺)、园艺实习场(约1000方尺)。仪器标本约值2500元。1935年办高初中完全中学,是“教忠”全盛时期。高初中和附小共有67个班,学生达3000余人。� 民国年代对学校影响较大的事情是1919年广州的马路建设。市政公所要把府学东街开辟成文德路,要把“教忠”紧靠府学东街的教室、宿舍、操场拆建成马路。幸好在市政公所当“坐办”、主管广州拆城筑路的曹汝英,曾在教忠学堂当过数学教师,经汪兆铨校长多方斡旋,市政公所给“教忠”开创了“赔偿补建”的先例,在原广府学宫的贯道门(今学校的西北部)补建教室、宿舍,在番山(又称龟岗)右旁补建操场。原设在名宦祠(介于翰墨池与仰高祠之间)的附属小学也因拆平筑路,亦在贯道门附近的“深柳书室”旧址补建附小教室。学校师生原由崇圣殿(今中山图书馆南边)后、番山旁进出,不太方便,于1926年在文德路增辟侧门。�

日本侵华时期

日本侵华战火扩大,广州的学校纷纷外迁,但“教忠”的负责人却没有外迁的打算,曾发出“城存与存城亡与亡”的豪言壮语。但现实是残酷的,广州沦陷前几天被迫停课,使数十年来购置的图书仪器等教具在日伪统治时期损失殆尽。广州沦陷后,金曾澄等在澳门筹设分校,艰苦备尝,有条件的“教忠”学生都陆续到了澳门复课,又招收当地的学生,一年后中小学生已达1000余人。澳校校长由学校董事长金曾澄暂兼。1942年初,金曾澄回内地任新职,校董会举朱葆勤继任。教务主任沈芷芳也由澳门转入内地,在郁南连滩镇另设一分校以收集内地学生。抗战期间,两分校同时存在。�

建国后

日本投降后,校董会立即派员返广州筹备复校事宜。校舍大半被敌伪毁坏,图书仪器校具荡然无存。经过惨淡经营,于1946年春,教忠中学终于复校,仍由金曾澄兼任校长,复校三年才将校舍修复。1949年10月,“广州解放了,教忠中学和全国人民一样获得了新生”(朱葆勤语)。据1950年11月的官方史料记载,教忠中学有11个班,学生407名,教职员25名,其中教师17名。1952年9月与力行中学合并,1953年7月又与万川中学合并。10月,校董会与全体师生热烈请求改归公立,市政府接管“教忠”,并更名为广州市第十三中学。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老校从而迈进了一个新时代。 50年来,“教忠”是一所享有较佳声誉的学校。万千学子在此接受基础教育,他们“或升大学以期深造,或谋职业以展所长,士各有志,不必尽同”(金曾澄语)。校友朱执信是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能有这位举国知名的校友是“教忠”的莫大光荣。能有像丁仁长、金曾澄这两位广东近代最为资深、颇负时名的教育家当“教忠”一始一终的校长,也是很值得称道的。� 从人文地理而言,“教忠”这块“风水宝地”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秦置古县番禺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史料说,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有的认为番禺是一座山。持二山说的,普遍认为位于广州市第十三中学与孙中山文献馆之间的高地就是昔日番山的遗迹。1990年市第十三中学兴建新校舍时,挖地基挖出的全是红土层与红砂岩,说明学校是番山的主体部分。五代十国时,南汉皇帝刘�NF024�凿平番山,积石为朝元洞(后更名为清虚洞)。在番山,北宋绍圣三年(1096)官府就设学课士,南宗淳�四年(1244)已建有番山书院,元朝则改创为“庙学及东西斋”,到明清两代更扩建成规模宏大的广府学宫,清末康有为的万木草堂以及丁仁长的教忠学堂,现代的广州市第十三中学、文德路小学、孙中山文献馆,它们的面积、规模、功能,历代虽有大小不同之分,但作为文化教育的“圣域”却长达900年,历久不变,教泽绵长,人才荟萃,这在广东是独一无二的,在全国来看亦属罕见。

109中

教育界银河灿烂,群星争耀。改革开放二十五年,广东人以其超前的意识与大胆的开拓精神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众多的中学你追我赶,奋勇开拓,不断为广东基础教育增色。当中,有一颗新星的悄然崛起,更为这一片灿烂的银河增添一抹独特的光辉。 广州市第一○九中学,广州市教育局十六所直属中学之一、广州市一级学校,是全国首家实施“以美育人”教育模式,积极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美育合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品、学、艺兼优,向社会输送文化、艺术类并重的人才,在理论与实践上取得显著成效并深得海内外教育界肯定的公办特色完全中学。

快速发展

广州市第一○九中学本为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小校,八十年代末,因教育界出现“瓶颈”而被迫带上了“薄弱学校”的身份,更为暗淡的银河所湮没。历经嘉和、江村、榨粉街到二沙岛的校址更迭,三十五载的变迁,从创办伊始的激越至“薄弱”时代的沉寂,一○九中人矢志不渝地忠诚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向社会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栋梁之才。为了摆脱生源、场地等软、硬件上的困境,一九九○年开始,学校大胆进行办学模式改革的试验,从摸索艺术教育特色为突破口到确立“以美育人”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近十五年的艰辛探索,通过几代人承前启后的不懈努力,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断丰富、深入模式的内涵,加大教学设施建设的投入与教师队伍特色培养的力度,务实求真,科学定位,相继脱掉“薄弱”的帽子、成为市一级学校并朝着“高质量,有特色”的上等级特色完中方向继续迈进。

教学理念

广州市第一○九中学以“求真、立善、创美”为校训,优化学校美育及家庭美育并将两者有机整合,注重“大美育”与“小美育”的紧密结合。让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教育活动,从中体现美、感受美,养成良好的审美能力;在具备校本课程与教材的条件下加强学生艺术(管乐、弦乐、民乐、声乐、美术、语言)培养的同时,结合美育原理,按照普通完全中学的课程设置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强调美育原理在德育、教学、科研各子模式中的渗透,将美育渗透在校园的文化建设、课堂教学、亲情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团队精神、爱心行动与文体活动中,提倡从学校学习环境与师生心灵环境上“做优”,打造“爱与和谐”的美育氛围;用内化而不是强硬的方式使学生在思想、情感、德性、气质受到良好的影响和熏陶;探索家庭美育与学校教育的整合,确立“学校——家庭——社会”和谐统一的美育氛围。

教学成果

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高尚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与高品位的气质风度,在教育中追求品德、学习、艺术皆优,人文文化与科学素养和谐统一,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和谐统一以及文化知识与综合能力和谐统一。十五年来,学校的声誉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二○○四年中考,学校84位应届初中毕业生当中,共有34人达600分以上,比率为40%,多人被省、市重点高中录取;161位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各类院校本科录取为76人(其中提前批为24人,第一批6人,第二批46人),本科率达47.2%,高考总录取率为98.14%,艺术类本科保持优势的同时,普通类本科不断增长。

国内外交流

广州市第一九中学坐落于极具艺术氛围的广州市二沙岛小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场地与设施,以及较高学历、特色教育相应的教学理论实践水平、有爱心的教师队伍;学校长年聘请艺术界、教育界知名人士、专家、教授组成客座艺术指导教师,依照校本课程着力全体学生的艺术熏陶与艺术本科生的培养。学校作为唯一的“广州市国际学生交流基地”,每年均与德国的法兰克福市、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立中学以及澳大利亚进行师生教育互访交流,接待马来西亚、香港、澳门及内地教育考察团、中学演出团体与本校学生进行艺术演出交流。目前,学校已挂牌成为广州市素质的示范学校、教育科研的实验学校以及对外开放的窗口学校;二○○四年五月,学校被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文明窗口单位”的光荣称号。 与时俱进,前途无量。一O九中人正以良好的政治素质、师德修养、人格感染力以及爱岗乐业的精神激励着学生,稳步推进学校特色教育事业的发展!

虽然介绍都不错,但是南武是这三间中最好的,加上我又在南武的兄弟学校毕业,我觉得南武也是很不错的一所中学

  • 评论列表:
  •  弦久风晓
     发布于 2022-06-25 21:59:45  回复该评论
  • 高,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二○○四年中考,学校84位应届初中毕业生当中,共有34人达600分以上,比率为40%,多人被省、市重点高中录取;161位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各类院校本科
  •  依疚纵性
     发布于 2022-06-26 00:34:27  回复该评论
  • 业委员会会长、副会长、理事和学科教研员等,成为学校学科或教育科研的带头人。办学特色: 学校秉承百年校训“坚忍、奉公、力学、爱国” ,在长期的教改和科研实践,提炼出了“育人为本,拓展潜能”的教育理念
  •  可难叙詓
     发布于 2022-06-25 23:44:38  回复该评论
  • ,重点、本科比率均超市下达的指标数,实现100%升学。 2006年 荣获广东省一级学校称号学校历史清朝光绪时期 光绪二十七年(1901)八月,清廷鉴于内忧外患日益严重,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把兴学育才作为当务之急。1902年,在籍翰林丁仁长、吴道镕,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