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北京师范大学2020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
为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根据《关于在部分高校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教学〔2020〕1号)等文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培养,充分发挥学校文理基础学科、教育科学以及学科综合的优势,在已有近三十年国家理科基地和国家文科基地人才培养经验,以及十年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人才培养经验基础上,经教育部批准,我校2020年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也称“北京师范大学强基计划”)。该计划以“为国选才育才”为宗旨,探索多维度考核评价模式,选拔一批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专门培养,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志向远大、兴趣浓厚、基础扎实、能力突出、勇于创新的拔尖学生,为其将来成为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自然科学家、哲学社会科学家奠定坚实基础。
一、招生对象及报名条件
符合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报名条件,有志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强烈专业兴趣的以下两类高中毕业生均可申请报名:
A类:综合素质优秀、成绩优异的考生。
B类:基础学科拔尖,在高中阶段获得数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的考生。
报考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不能兼报其他高校强基计划。
二、招生专业及招生计划
1.强基计划招生专业:
专业组别
招生专业
高考科类
高考综合改革省份 选考科目要求
文科组
历史学
文史
历史或地理
哲学
文史
不限
理科组
数学与应用数学
理工
物理
物理学
理工
物理
化学
理工
物理或化学
生物科学
理工
物理或化学
考生仅可选择一个专业组进行报考,填报该专业组内招生专业,根据考生所在省份具体招生专业情况,文科专业组可填报一至两个专业,理科专业组可填报一至四个专业,并填报是否服从专业调剂。
2.强基计划招生省份及计划
面向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重庆、四川、云南、陕西、宁夏、新疆等省份招收强基计划学生120人,择优录取,宁缺毋滥。
三、报名方式与选拔程序
(一)报名时间和办法
5月13日至30日考生可登录我校强基计划报名系统(网址:),按要求准确、完整地完成网上报名。
(二)参加统一高考
(三)入围校考办法
对于A类考生,依据高考成绩(不含任何政策加分,下同),按分省分专业组计划数4倍的比例确定入围学校考核考生名单(末位同分均可入围),且高考成绩须达到生源所在省份同科类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简称一本线,对于合并本科批次的省份,按照该省份单独划定的相应分数线执行)上一定分值:
省份
科类
超出一本线分值要求
北京、山东、天津、浙江
综合改革
70
其他省份
理工
110
其他省份
文史
70
对于B类考生,高考成绩达到生源所在省份同科类本科第一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即可破格入围学校考核。
7月26日学校确定并公布入围校考名单。
(四)学校考核
8月1日至3日举行学校考核(含笔试、面试和体育测试)。
1.笔试为综合能力测试,占学校考核成绩的50%。
2.面试为综合素质评价和专业知识考核,占学校考核成绩的50%。面试采取专家、考生“双随机”抽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和考核,对考生综合素质档案材料进行核实,全程录音录像。
3.体育测试项目包括坐位体前屈、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50米跑,不计入学校考核成绩,体育测试结果作为录取的重要参考,无故缺席体育测试者取消录取资格。
4.学校考核工作方案将视本地疫情防控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届时另行通知。
(五)录取办法
1.综合成绩折算办法
综合成绩由高考成绩、学校考核成绩构成,其中,高考成绩占85%,学校考核成绩占15%。
综合成绩计算办法为:综合成绩(满分750分)=高考成绩(满分750分)*85%+学校笔试成绩(满分300分)*2.5*7.5%+学校面试成绩(满分100分)*7.5*7.5%。
对于高考成绩满分非750分省份的考生,其高考成绩按比例进行折算,计算方法为:折算后高考成绩=高考成绩/本省高考成绩满分*750.
2.确定录取名单
对于A类考生,按照分数优先原则,根据考生综合成绩、专业志愿和分省分专业组计划数确定预录取名单。综合成绩相同时,依次比较高考成绩、学校考核成绩、体育测试成绩。
对于B类考生,综合成绩达到同省份A类考生最低录取综合成绩分数线的,予以录取。
强基计划预录取名单经学校招生工作小组审定,报各省级招办审核后,方可录取。被正式录取的考生不再参加后续高考志愿录取,未被录取的考生可按高考志愿填报录取规则参加后续各批次志愿录取。
学校于8月5日前公布录取名单并公示录取标准。
四、培养方案
北京师范大学遵循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探索的“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等有效培养模式基础上,针对强基计划实施“基础扎实、学科交叉、科教融合、本研衔接”四位一体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课程体系,夯实基础学科能力素养。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三大课程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数理基础课程、生化基础课程、哲学基础课程、文史基础课程以及研究方法等课程建设,提高学生修读相关基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知识融通与转移能力,激发学术志趣。
2.配备一流师资,组建高水平教师和导师团队。坚持校内与校外并举、水平与责任并重的原则,建设一支由本校教师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有热情、肯投入的一流师资队伍。设立“首席导师、新生导师、学业导师和人文导师”四位一体的导师团队,在人生引导、志趣激发、学业指导、素养提升、科学研究等方面对学生给予全方位指导。
3.改革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方式。建设小班研讨课,以高质量的交流互动,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推进探究式教学和自主性学习,以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自主深度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激发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精神。丰富探究式、论文式、报告答辩式等作业评价方式,提升课程学习的深度。加强对学生课堂内外、线上线下学习的评价,强化阅读量和阅读能力考查,提升课程学习的广度。
4.本硕博相衔接,学术型高端人才培养阶段前移。建立衔接本科教育阶段,融贯硕士和博士培养阶段的学术型人才培养机制。打通本研课程设置,形成相互衔接、逐级递进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建设标准、修读要求、选课方式、教学管理等环节,全面考虑学生学习的基本规律和内在潜力,把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作为一个连贯的整体来设置课程、组织教学,构建完善本硕博衔接的培养体系。从优秀本科生中选拔直博生。
5.促进学科交叉,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多学科知识结构是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鼓励和支持学生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修读辅修和双学位项目,课程主要集中辅修领域内的核心课程。创造跨学科研究条件,依托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组建高水平跨学科教学团队,设立交叉学科研究课题,支持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建立教学科研实践多层次融合、跨学科多交叉融合、全球化多方位融合的三大融合机制,为学生跨学科学习、研究和深造创造条件。
6.搭建合作平台,推进科教协同育人。搭建学校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的战略平台,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共同开展人才培养,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和紧缺领域输送后备人才。实施强基计划各专业都将根据自身特点和特色,利用好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平台,推进科教协同育人。
7.实施动态进出,健全质量控制机制。以学业成绩为基础,以综合素养、学术兴趣、创新潜质为核心,每学期开展对学生的综合考查。每年一轮形成性考核,进行多主体、多维度、多视角的综合素质评估,将部分不适应强基计划培养的学生进行分流。建立教学质量常态监控机制,完善教学质量反馈与改进机制。
(各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详见附件)
五、其他说明
(一)关于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已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省份,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将考生电子化的综合素质档案提供招生高校。未建立省级统一信息平台省份,由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汇总本地各中学报考学生的综合素质档案后,统一上传至“强基计划”报名系统。
(二)对于综合素质档案造假或在高校考核中舞弊的考生,将取消强基计划的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将有关情况通报有关省级招生考试机构或教育行政部门,取消其当年高考报名、考试和录取资格,并视情节轻重给予3年内暂停参加各类国家教育考试的处理。已经入学的,按教育部和我校相关规定处理取消学籍,毕业后发现的取消毕业证、学位证。中学应当对所出具的材料认真核实,出现弄虚作假情形的,我校保留采取相关措施的权利。
(三)强基计划录取考生入学后原则上不转专业,本科阶段转专业范围原则上限于本校强基计划招生专业之内。
(四)选拔测试期间,考生的交通、食宿等费用自理。入围高校考核的家庭经济困难考生可向我校提出申请,我校可酌情提供保障性路费和住宿补贴。
(五)报名我校强基计划的考生,身体条件须满足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相关专业的规定和要求。
(六)我校强基计划招生录取及入学培养工作按照教育部相关政策执行。若政策调整,则按照新的规定执行。
(七)学校未委托任何个人或中介组织开展强基计划等考试招生有关工作,不举办任何形式的营利性培训活动。
六、监督保障机制
(一)我校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工作在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工作小组的领导下,由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的组织和实施。我校在实施本简章的过程中做到招生方案公开、选拔方法公平、录取标准公示。
(二)我校将对录取的学生进行入学资格复查,对不具备入学资格的学生,按教育部相关规定处理。
(三)北京师范大学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招生工作接受北京师范大学纪检、监察部门全程监督,并接受社会监督。邮箱:jubao@bnu.edu.cn。
七、咨询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9号
邮编:100875
招生咨询电话:010-58807962
传真:010-58800562
电子邮箱:zsb@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网:admission.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纪检监察办公室:电话01058807862.邮箱jubao@bnu.edu.cn.
阳光高考信息平台:gaokao.chsi.com.cn
八、本简章由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北京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
2020年5月
北京师范大学历年博士招生状况
学校现有博士生导师820余人,硕士生导师164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9名,还有一批著名的资深教授。将北京师范大学建设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的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是学校的发展目标。
一、关于招生人数 「返回」
我校2010年拟招收博士研究生700人左右。
1.专业目录中导师姓名后标注“1”的,是指该导师只招收1名博士生,而无论其设置几个研究方向。除明确标注只招收1名博士生的外,其他导师的招生人数将依据其实际报考人数、生源质量、科研项目和经费情况以及考生的初试复试成绩、导师所在学院的招生总名额等综合确定,既有可能为1名,也有可能为2-3名。
2.新评聘导师(姓名后标注*的导师)招生名额均为1人。
兼职导师(姓名后标注#的导师)没有独立的招生名额,须和合作导师联合招生,其招生名额由兼职院系和其合作导师在招生总名额内适当予以解决。
3.部分院系所公布的招生人数中包含本科直博生。我校本科直博生的接收工作预计在2009年10月中旬结束,届时将公布接收情况,请注意查看。
4.本校在读的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可以申请硕博连读,接收硕博连读生的工作预计将在2009年12月底前完成,申请者须在报考前与导师联系以确认该导师是否有意接收硕博连读生。
二、报考条件 「返回」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愿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品德良好,遵纪守法。
2.已获硕士学位人员,或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在入学前获得硕士学位证书和毕业证书),或符合条件的同等学力人员,或已获博士学位人员。
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条件:①获得学士学位后六年或六年以上(从获得学士学位到博士生入学之日)。②在核心刊物上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过四篇以上与所报学科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主持过省部级以上重大科研项目者发表文章数可酌减,但不得少于2篇。核心刊物目录查询:文科(点击查询);理科(点击查询)。③已修完所报专业硕士学位课程及选修课程且成绩合格。
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如果在入学考试前不能获得硕士学位,必须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并须符合上述同等学力人员报考条件。
攻读MBA、MPA、教育硕士、法律硕士、艺术硕士等专业学位的非学历教育(毕业时没有毕业证书、只有学位证书)应届生只能以同等学力人员身份报考。
3.两位与所报学科相关的副教授(或相当职称)以上的专家推荐。
4.身体健康状况符合规定的体检标准。体检标准请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请点击进入)。
5、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即1965年9月1日以后出生)。
这是北师大2010年博士生招生简章上的信息。希望对你有用。
请问全国有哪些大学招生体育博士研究生?
总计149人+2+4+5+5=165
未包括华中师范大学(体育教育与训练博士点,三个博导,其中一个退休)、
湖南师大(体育人文博士点,四个博导)、
河南大学(体育教育与训练博士点,五个博导)、
南京大学(体育人文博士点,五个博导)、
武汉体育学院(未知)
一、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45人)(四个方向博士点)
1.体育人文社会学(11人)
杨 桦 教授 体育管理与发展战略或篮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任 海 教授 体育社会学研究(含奥林匹克运动)
熊晓正 教授 体育历史文化与中国体育思想研究
孙葆丽 教授 奥林匹克运动
黄亚玲 教授 体育社会学
王 莉 教授 体育管理学
靳英华 教授 体育经济学
林显鹏 教授 体育经营管理
肖淑红 教授 体育经营管理
王华倬 教授 学校体育学
姚 蕾 教授 学校体育学
2.运动人体科学(15人)
王瑞元 教授 运动对骨骼肌形态和机能的影响
曾凡星 教授 体育运动中内分泌变化及适应机制研究
熊开宇 教授 运动过程生物电变化规律的研究
谢敏豪 教授 运动性内分泌失衡机制与调控
胡 扬 教授 运动员基因选材、低氧训练
王安利 教授 中老年健身理论与实践、优秀运动员机能评价与监督
矫 玮 教授 运动康复的理论与方法、运动与免疫
陆一帆 教授 运动员机能监控与运动损伤康复
高维纬 教授 运动训练的生物学监督调控与运动性伤病诊治
王正珍 教授 运动医学
王 琳 教授 损伤预防与康复
张力为 教授 运动心理学
毛志雄 教授 运动心理学
罗冬梅 教授 运动健身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张一民 教授 全民健身关键技术的研究、体质测量与评价
3.体育教育训练学(17人)
池 建 教授 篮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高校体育管理研究
郭永波 教授 篮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钟秉枢 教授 排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体育职业化研究
葛春林 教授 排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体能训练方法研究
沈信生 教授 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郭元奇 教授 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张英波 教授 体能训练理论与动作技能学习理论
詹建国 教授 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孙 南 教授 田径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张廷安 教授 足球运动员技战术能力的训练理论与实践
黄竹杭 教授 足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刘大庆 教授 运动训练与竞技体育理论研究
李少丹 教授 运动训练过程控制
杨斌胜 教授 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
王卫星 教授 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研究
唐建军 教授 小球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马鸿韬 教授 体操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4.民族传统体育学(2人)
徐伟军 教授 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朱瑞琪 教授 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
二、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43人)(四个方向博士点)
1.体育人文社会学(8人)
李建国 教授 城市体育
张 林 教授 体产业管理
白跃世 教授 体育产业与管理
许宗祥 教授 体育管理与体育产业
肖焕禹 教授 体育文化传播;社会阶层结构与体育发展
鲍明晓 教授 体育经济与产业管理
曹继红 教授 社会体育理论与实践
章建成 教授 锻炼心理
2.运动人体科学(16人)
潘珊珊 教授 运动与心血管形态和机能的研究
常 芸 教授 运动心脏病生理学
李之俊 教授 运动训练的生理基础,运动与适应
冯连世 教授 低氧训练 、运动员控体重与训练监控的理论与方法
陈佩杰 教授 青少年体质研究 ;运动与免疫
王人卫 教授 体质研究;女子运动与内分泌
李国平 教授 运动医学的机理研究
王予彬 教授 运动创伤基础
刘 宇 教授 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工程
虞丽娟 教授 体育工程 、体育信息技术
危小焰 教授 运动生物力学、体育工程
章建成 教授 运动技能控制与学习
张忠秋 教授 运动心理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社会心理学
李安民 教授 运动与认知加工;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促进
郝卫亚 教授 运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应用
江崇民 教授 体质测量与评价
3.体育教育训练学(14人)
吴 瑛 教授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叶国雄 教授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张宏杰 教授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成万祥 教授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与方法
司虎克 教授 网络环境下的体育信息理论与实践研究
刘志民 教授 竞技体育的社会问题研究
许永刚 教授 竞技体育制度经济
邵 斌 教授 高水平运动员行为控制与运动队管理
王 清 教授 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诊断与监测
吴贻刚 教授 科学训练理论与方法;竞技体育组织与管理研究
张 辉 教授 运动技战术分析;运动训练过程控制
周成林 教授 竞技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青少年体育锻炼心理效应理论与应用
周家颖 教授 专项力量训练、训练技术测量与分析
刘 兴 教授 难美项群的理论与实践
4.民族传统体育学(5人)
郭志禹 教授 武术历史与文化
虞定海 教授 武术与传统体育养生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与健康促进
赵光圣 教授 竞技武术科学化训练
蔡仲林 教授 武术教育与教学改革
戴国斌 教授 武术文化与社会
三、华南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1年博士生招生专业目录(17人)(四个方向博士点)
1.体育人文社会学(9人)
杨文轩 教授 体育原理、学校体育与体育管理
胡小明 教授 运动休闲研究、体育人文研究
陈 琦 教授 学校体育与体育管理
周爱光 教授 体育哲学、体育法学
刘江南 教授 体育哲学
谭 华 教授 体育史学、体育课程理论
袁古洁 教授 体育法学
宋继新 教授 体育人文研究
崔颖波 教授 体育社会学
2.运动人体科学(5人)
肖国强 教授 运动负荷的生物学效应
郝选明 教授 运动免疫与健康
刘承宜 教授 激光运动医学
徐晓阳 教授 运动生化与营养
3.体育教育训练学(2人)
黄宽柔 教授 广场体育艺术
李毅均 教授 排球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4.民族传统体育学(1人)
程大力 教授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与文化
四、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7人)(四个方向博士点?只有二个)
1.运动人体科学(5人)
季 浏 教授 体育学习、锻炼与身心健康;运动心理变化的生理生化基础
丁树哲 教授 运动适应和机能评定;运动适应与线粒体调控
卢 健 教授 运动与健康;运动适应和机能评定
李世昌 教授 运动适应和机能评定;运动与健康
徐 波 教授 体育学习、锻炼与身心健康;运动心理变化的生理生化基础
2.体育教育训练学(2人)
孙有平 教授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田径课程与教学研究
阎智力 教授 体育教育训练理论研究;排球运动理论与实践
五、福建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4人)
1.体育教育训练学
黄汉升 教授 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周登嵩 教授 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首都体院兼职
陈俊钦 教授 竞技体育发展与运动训练理论 首都体院兼职
李鸿江 教授 竞技体育发展与运动训练理论 首都体院兼职
六、苏州大学体育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8人)
1.体育教育训练学
王家宏 教授 篮球教学理论与实践
于振峰 教授 篮球教学理论与实践
张 林 教授 体育运动中竞技能力的开发与评定
董新光 教授 社会体育发展理论与实践
罗时铭 教授 体育教育史
王 岗 教授 民族体育理论与方法
王国祥 教授 运动训练生物学基础与运动损伤康复
田麦久 教授 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
七、浙江大学教育学院体育系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3人)
1.体育人文社会学
丛湖平 教授 体育经济学研究
王 进 教授 体育休闲心理学研究、竞赛心理学研究
林小美 教授 传统体育研究
八、清华大学体育部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4人)
1.体育教育训练学
仇 军 教授 体育人文社会学
王培勇 教授 人体运动信息采集与仿真
李 庆 教授 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
张 冰 教授 运动生理生化
九、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3人)
1.体育教育训练学
张 强 教授 冰雪运动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姜立嘉 教授 体育教育教学﹑训练原理与方法
陈 钢 教授 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最佳化研究
十、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4)
1.体育教育训练学
赵焕彬 教授 专项运动技能理论与实践
何玉秀 教授 体育健身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
赵 斌 教授 体育健身运动处方理论与应用
刘志红 教授 现代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十一、山西大学体育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3人)
1.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建英 教授 运动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石 岩 教授 一般训练学与体育心理学
李金龙 教授 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二、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与运动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5人)
1.体育人文社会学
毛振明 教授 学校体育学
杨国庆 教授 学校体育学
张建华 教授 学校体育学
殷恒婵 教授 体育心理学
乔德才 教授 运动与神经调控
十三、辽宁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11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3人)
1.体育教育训练学
何敏学 教授 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
于文谦 教授 竞技基本理论与实践
黄 滨 教授 篮球教学理论与实践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都有些什么专业
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博士招生专业目录汇总(学术型)
·001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002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003马克思主义学院
·004教育学部
·005法学院
·006政府管理学院
·007心理学院
·008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
·009体育与运动学院
·010文学院
·011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012历史学院
·013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014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
·015数学科学学院
·016物理学系
·017核科学与技术学院
·018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019化学学院
·020天文系
·021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022环境学院
·023生命科学学院
·024资源学院
·025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
·026系统科学学院
·027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
·028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
·029艺术与传媒学院
·030水科学研究院
·031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
·032汉语文化学院
·034国民核算院
具体可以上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查询。
我想考体育类博士
你好~~体育大百科为你提供专业解答~~以下综合性大学有体育博士点:1、北京体育大学2、上海体育学院3、华南师范大学4、华东师范大学5、苏州大学6、福建师范大学7、东北师范大学8、清华大学9、浙江大学10、河北师范大学11、河北大学12、北京师范大学13、辽宁师范大学14、华中师范大学15、河南大学16、武汉体育学院17、湖南师范大学18、南京师范大学19、曲阜师范大学此外,还有以下大学的教授挂靠其他专业招收体育相关专业的博士:20、上海大学21、武汉大学22、湘潭大学希望能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