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有什么影响呢?
- 2、文化旅游+康体养生如何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 3、体育和旅游怎么相互影响
- 4、体育产业经济效应现存的问题与发展途径有哪些?
- 5、什么是体育旅游?
- 6、体育和旅游的关系
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有什么影响呢?
体育与健康教育融为一体,有什么影响呢?
1.体教融合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
体教融合是以实现体育竞技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着眼于增强学生的体育素质,把体育训练与文化学习融合在一起,培养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体育后备人才。在此模式下,被培养者既是体育健儿,也是学生,他们既掌握了体育技能,又学习到了科学文化课知识,实现了身心全面发展。在培养青少年强健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体育竞技人才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素养。
2. 体教融合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科学性。
高效、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过程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其中,训练员以及配套保障人员能力水平的高低是关键因素。目前,由单一的体育系统培养出来的体育训练员的训练途径与方法单一,缺乏整合性,从而导致后备体育人才的训练水平得不到提高。体教融合之后,有一大批具备深厚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体育运动经验的优秀体育教师进入学校中,他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能够把教育理论知识和体能训练有效地结合起来,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细节,提高体育训练的有效性。
3. 体教融合有利于青少年的终身健康。
体教融合有利于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切实提升学生的体质。体教融合在课程设置与课堂教学环节都有了相应的改革,两者融合后不仅体育课的质量大大提高,而且学生的观念也有所提高,体教融合的模式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体质,同时,体教融合模式更致力于培养优秀综合素质的运动员,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健康。
文化旅游+康体养生如何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在资源的高效配置、城市的均衡发展等方面,文化+康养产业特色小镇均独具优势。需要注意的是,在这类特色小镇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不能盲目融合发展,还需形成资源共享、短板互补、循序渐进的发展格局。
前瞻产业研究院指出,文化产业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资源共享、短板互补。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文化生态,既是做文化旅游的必要条件,又是打造优质康养基地的良好基础,一项条件同时满足二者之需,这就是资源共享带来的价值。短板互补则是指文化创意设计能够赋予康养产业更多文化内涵和趣味,从供给侧提升康养产业的品质,并且形成产业特色。
文化+康养产业特色小镇可以依托长寿文化,大力发展长寿经济,形成食疗养生、山林养生、气候养生为核心,以养生产品为辅助的健康餐饮、休闲娱乐、养生度假等功能集聚的健康养生养老体系;也可以依托医药文化发展医药产业,推动健康养生、休闲度假等产业发展的医养特色小镇;还可以原生态的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健康养生、休闲旅游为发展核心,重点发展养生养老、休闲旅游、生态种植等健康产业。
体育和旅游怎么相互影响
随着大众健身、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人们出游的需求、生活的方式及休闲的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适应体育消费和旅游消费快速升级的趋势,发展以“体育+旅游”产品为亮点的旅游发展模式,旅游和体育两大产业在融合过程中形成了多层次、多结构的对接发展模式。
来自网络
发展体育旅游产业,首先需要从不同的视角来理解体育旅游。总体来看,休闲是时间的视角,即工作之余闲暇时间的安排;旅游是空间的视角,即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前往异地,陶冶身心的一种行为;体育是活动方式的视角,即包含身体锻炼、游戏、竞争要素的身体运动。因此,从休闲的角度看,体育旅游是居民将一部分闲暇时间用于前往异地从事身体运动;从旅游的角度看,体育旅游主要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旅游产品;从体育的角度看,体育旅游大体与时下热门的户外运动所包含的内容一致。可以说,不论从哪个视角看,体育旅游都是值得大力发展的一个产业。
休闲运动成潮流
如今,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健身运动逐渐成为潮流,良好的形体塑造令许多年轻人羡慕并积极进行运动。一方面加强自身免疫,另一方面愉悦身心。
来源网络
据统计,到2020年,我国参与休闲运动的人数将达到4.5亿人次,巨大的健身人群为体育休闲、运动领域带来了极大的需求,丰富多样的休闲运动活动将越来越成为大众休闲趋势。体旅融合,将撬开体育休闲运动的另一番市场,带来多样的运动形式,在锻炼身体的同时进行身心的放松以及心境上的修养。
体育旅游市场分类细化,机遇与市场同在
近年,我国一些地方开辟出具有体会特色的项目,如漂流、攀岩、滑草、温泉浴以及自驾游等内容。同时,以体育为名的一些地方旅行社也开始成立并开展相应的经营活动,且各级部门也把发展体育旅游,作为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新的增长点活重点。一般说来,体育旅游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赛事类旅游体育,以到异地观赏各种大型旅游比赛为主。譬如奥运会、世界杯小到民间体育交流性质的体育比赛等。相对其旅游市场面广,消费心理易普及化。相对其旅游市场面广,消费心理易普及化。
来自网络
强化城市赛事特色,打造品牌。
要适应大众旅游和大众体育时代的形势,把体育旅游作为增强全面健康的重要形式,这是保持体育旅游群众参与性的必然要求。如今,“亚健康”的问题日益突出,人们更加渴望健康,体育旅游作为重要的生活方式,有能力为增强人民体质和实现“健康中国”做出更大贡献。如以城市文化为基础,开展健身运动、体育赛事等。目前我国有近百个城市上开展了城市马拉松的活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自发、无序、重复性、重规模、轻质量等问题。我国还缺少像伦敦马拉松、环法自行车赛以及四大网球公开赛等知名品牌的体育旅游节事,这需要国家统一规划、重点突破,着力在特定类型培育一到几个精品,通过持续加大宣传和市场培育,打造我国的体育旅游精品品牌,逐步扩大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挖掘:与节庆相结合
很多民族地区通过挖掘和推出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资源,将其打造成为产业化项目,培育成为助推旅游“井喷式”增长的新亮点,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民族地区提供产业支撑。
来源网络
云南省少数民族体育竞技活动具有特色浓郁、内涵丰富、数量众多、分布广泛等特征,是值得挖掘的资源宝库。有些民族体育活动或传统节庆经过多年的旅游宣传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西双版纳傣族赛龙舟、香格里拉市藏族赛马会、石林县彝族摔跤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已经成为一些地方的名片,如哈尼族的秋千、怒族的射弩。
旅游如何落地发展
“激活全产业链,打造生态系统”。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基础设施,有普通的旅游基础设施,也有户外和文化类的基础设施。同时,在基础设施上要落地产品去承接流量。也就是说,文化、体育、旅游三者必须要往一起发力。文化带来的主题,最后要能够用旅游的产品方式去进行体验,用体育去传播也一定是为了让用户来了之后能够去消费产品。只有这样,这个系统才有意义。
体育产业经济效应现存的问题与发展途径有哪些?
在体育产业发展布局上,力争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5年,体育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使定期体育锻炼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依托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体育服务业发展,创新体育产品供给机制,引领体育消费新需求,为各领域体育发展注入新动力,是新趋势。对于体育产业的新趋势,互联互通+体育记者采访了原广州市体育局局长、广州亚运会组委会副秘书长刘江南,探讨体育业务发展的新机遇。
体育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旅游的整合与发展刘江南教授说,体育运动的起源是为了满足人们休闲娱乐的心理需求,它对人们健康的影响大于对身体的影响。因此,“体育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的传统观点应改为“体育能促进人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后,全民健身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再次迎来了新的机遇。
《意见》为优化体育消费环境、优化体育产业土地供给、打造体育产业增长极、差异化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体育产业提供了一系列政策保障。随着“体育+”的实施,体育与医学、体育与教育、体育与旅游的融合成为体育发展的新趋势。在大融合的趋势下,各地建设体育服务综合体和体育休闲特色城镇的意愿更强。
刘江南向互联网加体育解释说,文化、旅游和体育的融合是正确的含义,是满足人们精神、身体愉悦和健康的需要,这是三者的共同点。有人说文化部和旅游总局的合并是“诗与远方”的融合,意思是人们用艺术语言描述事物的本质。现在他们提倡文化、旅游、体育的融合,可谓是“诗、远方、健康”的融合。体育为旅游增添内容,为文化增添内涵。毫无疑问,这种融合给体育产业(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什么是体育旅游?
随着休闲泛化逐渐延伸到体育领域,休闲度假、旅游度假、体育运动和时尚、文化及当地特色物质文化资源逐渐融合,营造出运动性、趣味性、地域性和文化性交融的新型产品——体育旅游。体育旅游是体育与旅游相融合的产物,从旅游角度分析,体育旅游作为一种近几年新兴起来的新型业态,是以体育运动资源为基础,以休闲度假环境氛围塑造为依托,集主题运动、旅游休闲度假、运动娱乐、节庆赛事、健康养生、商务会议等为一体的旅游形式。
绿维文旅是全国知名的旅游规划、城乡规划、风景园林设计“三甲级”综合规划设计院,专注于“旅游+体育运动”开发运营综合服务
至今,已完成了包括山地运动、户外运动、体育小镇、体育公园、体育建筑、滑雪、漂流、跑马场、运动博物馆等各类体育旅游项目规划设计数百个,其中奥运城市张家口、国 家登山运动展览馆、康平文体特色小镇、龙井关长城漂流、上海庙跑马场看台、鄂托克旗全民健身广场、腾冲绿色体育公园、白草洼国 家森林公园等,都已经成为业界经典和地方示范。
体育和旅游的关系
体育产业是极具增长潜力的产业,旅游产业是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发展体育旅游产业,总体来看,休闲是时间的视角,即工作之余闲暇时间的安排;旅游是空间的视角,即离开日常生活环境,前往异地,陶冶身心的一种行为;体育是活动方式的视角,即包含身体锻炼、游戏、竞争要素的身体运动。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与文化、农业、信息等相关产业融合的不断深化,形成了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大格局。这其中,旅游产业与体育产业作为“十三五”时期需大力发展的五大幸福产业的两个重要产业类别,通过产业融合所形成的体育旅游业态,成为当前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热点和焦点。
从产业角度来看,“旅游+体育”模式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就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寻找开发体育旅游的切入点,增加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可以概括为旅游者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购物、体育观赏、体育考古、体育会议、体育保健及康复等内容。“体育+旅游”模式是指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即充分利用体育竞赛、表演或节庆活动,扩大宣传,提高组织规格,吸引更多的观摩者,以提高举办地的对外影响和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在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尤其是要加强举办地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
根据体育旅游相关组织公布的信息,全球体育旅游市场规模每年以15%的速度递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印发的 《进一步促进体育消费的行动计划(2019-2020年)》提出,到2020年,全国体育消费总规模将达1.5万亿元,人均体育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显著上升。体育旅游需求的旺盛,既是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费观念进步的表现,也是全民健身理念深入人心的最好证明。越来越多百姓参与健身体验型旅游,必将促进体育和旅游的深入融合,带动体育旅游快速发展。
从休闲的角度看,体育旅游是居民将一部分闲暇时间用于前往异地从事身体运动;从旅游的角度看,体育旅游主要是以身体运动为主要目的的一种旅游产品;从体育的角度看,体育旅游大体与时下热门的户外运动所包含的内容一致。具体而言,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体育业界和旅游业界的关注。
体育与旅游关系密切,体育与旅游的共荣共兴并非生拉硬扯,而是现实的需要。
其一,体育、旅游都与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说过去“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更多是国家号召的话,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民众对身体健康的重视,体育已经成为我国民众生活内容中的重要选项。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体育和旅游对应的主要是社会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中高层次需要。这也就意味着,经济社会越发展,体育和旅游发展潜力越大。
其二,体育、旅游都是“扩内需、促消费”的重要领域。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扩内需、促消费的任务更为迫切。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去产能、去库存之后如何培育经济新动能和增长点,实现新旧动能的转换是各级党委政府经济工作中的头等大事。体育和旅游对应着新兴消费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此外,体育和旅游都不同程度存在经济不景气时销量上升的“口红效应”。因此,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中,二者的分量自然会不断加重。
其三,体育、旅游都是体验经济和幸福产业。随着城乡居民物质生活的充裕,体育和旅游都是丰富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必将在体验经济中占据重要位置。未来随着小康社会进程建设的加快,旅游和体育也无疑会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这样,面向未来,促进体育和旅游两大产业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共同产业特征
在现有食、住、行、游、购、娱6大旅游基本消费要素基础上,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也充分体现出商、养、学、闲、情、奇的旅游产业新需求的消费特征。
“商”是指以高尔夫、网球、海钓等中高端运动俱乐部为依托的体育商务旅游;“养”是指以体育健身、运动处方等为依托的体育养生旅游;
“学”是指以高尔夫、潜水、马术、滑雪等运动项目的培训、户外拓展训练为依托的体育研学旅游;
“闲”是指以水类、球类、骑行类、冰雪类、走跑类等运动休闲为依托的体育度假旅游,是体育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和主体;
“情”是指球迷们以对某个体育明星或著名职业运动俱乐部的深厚感情,从而前往赛事举办地现场观赛,是一种“粉丝情感”充分宣泄的体育赛事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