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体育锻炼中的心理问题如运动成瘾(体育活动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和心理学原因分析)

本文导读目录:

运动成瘾怎么治?

首先,要明确自己是成瘾还是习惯。判断标准很简单,就是如果有一天没有去运动,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你会坦然入睡,还是觉得无论如何今天得补上?如果是后者,那您就是中招了。

其次,如果发现自己运动成瘾,不要着急“治病”而戒掉运动,而是要改变运动项目,接受科学健身的指导。因为运动成瘾者多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同一运动。而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同一”,都具有“治疗”的作用,比如平时喜欢有氧运动(快走、慢跑等)的,可以改为举哑铃、运动器械等阻抗运动,反之亦然,采取“花样运动法”,可以减少身体对某一项运动的依赖性。

第三,及时察觉负面情绪,采取多种方式来排解。当感觉到工作压力、孤独、厌倦等情绪的时候,不要把运动当作唯一的排解方式,还可以寻求外部支持,找家人朋友去倾诉、通过写日记、发表博文等方式抒发情感,也会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看过电影《阿甘正传》的都知道,当珍妮又一次悄然离开以后,阿甘开始了长达3年的跑步生活,虽然结果是跑步让他走出失望、迷茫以及不解,但是当初促使他跑步的原因,正是因为他遇到了生命中不可解的难题,他在战争中失去了最亲密的战友,在生活中失去了最珍贵的女友,而凭一己之力,如何化解?那就跑吧!跑到地老天荒!

在现实生活中,有心理学家认为:情绪自我调节能力差的人,缺乏有效的防御机制,很容易形成运动成瘾。也有研究发现:抑郁现象越高的人,锻炼成瘾现象越严重。

运动成瘾≠运动习惯,运动习惯是一种可以控制的运动,其目的是为了身体健康,其内容也包括了有规律的运动,但是这种运动是可以随着实际情况进行调节的,当身体出现不适合运动的情况时,可以暂时不运动,而不会产生心理的不适。

运动成瘾是被运动控制,其目的就是为了运动而运动,就是必须要有规律的运动(一般都是每天定时运动),不管实际情况如何变化,运动不会变,不然就会产生挫败感、焦虑或者心情沮丧等情绪。

运动习惯是喜欢运动;运动成瘾是依赖运动。

如何避免锻炼成瘾

体育锻炼能保持身材健美,美化形象并提升自信。那是不是锻炼得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每天都进行体育运动的人可能会「锻炼成瘾」。 「锻炼成瘾」对健康有害 科学家发现,健身迷们如果非常频繁地锻炼身体,一旦停下来,就会出现沮丧消沉、睡眠质量不高和焦虑不安等症状。对他们来说,锻炼成了强制性的任务,只要不锻炼就会有愧疚感,而且情绪低落,焦躁易怒。锻炼的重要性超过了家庭、工作以及和朋友的交往,他们觉得工作、学习,甚至跟朋友约会都佔用了锻炼的时间,于是不惜旷课旷工去锻炼身体。在身体有伤病或者很累的时候,他们也不愿意停止锻炼,对朋友和家人的劝告置之不理。 有这种症状的人会被诊断为「锻炼成瘾」。医生指出,锻炼成瘾的客观指标是运动时间过长,运动量过大。那么运动量多少才算合适呢?专家认为每週通过运动消耗的热量超过了3500卡,对身体健康就弊大于利了。3500卡相当于10次每次半小时的慢跑,或者26次每次半小时的游泳所消耗的能量。运动量过大不仅让精神紧张、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还增加了运动受伤的机会。强制性锻炼会带来很多不好的后果,如骨骼和关节损伤,肌肉、肌腱或者韧带拉伤等。 锻炼上瘾类似毒瘾 锻炼成瘾究竟是生理现象还是心理现象,一直没有定论。最近的一项调查结果可能会使这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找到答案。《行为神经科学》杂誌发表的一项新的动物研究文章提出,锻炼成瘾可能有其生理基础,而不是单纯的心理问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动物学系的教授史蒂芬·吉米及其同事,用8年的时间培育出了一种特别喜欢跑步的小鼠,期望通过它们解开人类锻炼成瘾之迷。通过试验发现,长期坚持跑步训练的小鼠在停止锻炼以后,脑区中有16个脑区活跃程度增强。这些脑区正是控制吸毒、酗酒和赌博慾望的那部分区域。这跟大鼠毒瘾试验的结果很相似:如果给已经对毒品、酒精或尼古丁上瘾的大鼠突然戒断可卡因、吗啡、酒精或尼古丁,这部分脑区就异常活跃。 参与该研究的美国俄勒冈州保健科学大学的贾斯汀·罗茨博士说,这些爱运动的小鼠可能代表了人群中那些有强烈跑步慾望的少数极端个体。罗茨博士称:「跑动强度大的老鼠,其脑部某些区域活跃程度极强。如果不让老鼠跑动,它们就会产生一种锻炼的生理慾望,其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分泌也比普通小鼠高出63%。这些小鼠比其他同类看起来更瘦小,它们好像活着就是为了跑步。此外,这些小鼠大脑的海马更活跃、神经更多。」研究人员认为,人类锻炼成瘾可能也有类似的机制。 得克萨斯州西南医学中心的心理学教授大卫·赛尔夫说,跟毒品或酒精的戒断反应类似,锻炼成瘾的症状是大脑中内啡肽水平降低造成的。内啡肽是大脑自行分泌的有止疼作用的神经递质,作用与吗啡很相像。运动中产生的内啡肽能给人带来愉悦和渴望的感觉,一旦中止运动,人就会因为内啡肽水平降低而焦躁不安。 该研究第一次阐明了锻炼成瘾是生理性的,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心理问题。现在,锻炼成瘾的人还很少见,但可能正呈增多的趋势。超级马拉松教练、美国最长马拉松记录保持者罗伊·帕让说,他认识的运动员裡就有这样锻炼成瘾的。「有些人老是想跑得更长、更快,不让身体得到足够的休息。如果哪天不能跑步,就会非常不高兴。要是因为身体受伤而不得不停止锻炼,他们就变得十分忧郁。」 专家建议,避免锻炼成瘾应该从心理和生理两方面来调整。首先不要对通过运动改变身材抱过高的要求,然后在专家的帮助下制定一个合理的健身计划;锻炼的时候要适可而止,觉得累了或者受伤了就应停止运动;不要天天锻炼,要做到有张有弛。

为什么运动健身会让人上瘾?

根据运动生理学原理。长期坚持运动/健身的人,之所以会产生不运动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认为上瘾的状况。原因是运动对人体生理机能内外环境及维持调节等各方面的影响所致。

长期运动/健身的人之所以出现这种运动现象,是因为它符合了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即: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

其中,兴奋性和运动时人体应激性,以及适应性对人体运动上瘾影响力最大。

因为,长期坚持运动/健身,人体可兴奋组织具有感受刺激,产生兴奋的特征即兴奋性。而人体因运动产生的兴奋性的组织必然具有应激性,而非可兴奋性组织只有应激性没有兴奋性。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指人体内运动时人体肌肉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可产生兴奋性。如:肌肉收缩,腺体表现为分泌,神经的反应表现为产生并传导神经冲动。而其它组织,如上皮、骨骼等,它们不属于可兴奋组织,受到刺激后不能产生兴奋,但可引起细胞代谢发生改变等变化。这种具有让人体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称为应激性。

【运动生理学】“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由于长期坚持运动/健身,使人体生物体长期在某一个特定的生活环境,客观环境影响下可以逐步形成一种与环境相适应、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而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

比如:运动员进过长期的力量训练可使肌肉的力量和体积增加;长期耐力训练可是使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得到改善等。这些都是人体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的结果。

综上所述:

由于长期坚持运动/健身会引起人体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即:新陈代谢、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生殖、五个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其中兴奋性、应激性、适应性等为主要因素,因此,长期坚持运动/健身,会让人感到会上瘾。

运动为什么会上瘾

当运动不再是一种享受,参与者甚至在肉体或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也不顾后果地认为自己必需运动、欲罢不能时,那么他或她很可能对运动上了瘾,也就是说,运动已成了这些人的一种强迫性行为,这是美国心理学和运动医学专家作出的认定。

这些有强迫性运动行为的人,运动锻炼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最不可动摇的“项目”,其重要性甚于工作、上学、朋友或家庭。这种病症最容易出现在那些着重于减肥或追求外形美的运动项目中,以年轻女性多见。

运动带来的好处事实上是有限的,每日40~60分钟、每周4~6次的有氧运动便能获得和维持理想的健康状态,增加时间长度和运动强度并不能有额外的收获,反而可能使肌腱、韧带、骨、软骨、关节、肌肉受到损伤,使微小损伤没有机会愈合;使年轻女子停经,老年妇女骨质丢失;使人体释放更多的自由基,从而增加患癌几率。

那么怎样算是运动过度?由于个体对运动伤害的承受力存在差异而难以界定。专家认为下述现象可作为运动过度的一种警示:

即使病了或受伤了也“坚持”锻炼;有一天未运动就觉得“浑身不自在”;总是话不离谱地谈及锻炼和节食;忽略生活的其他重要方面;为自己过度锻炼行为进行辩解;在运动方面的过度侧重已引起旁人关注。

有强迫性运动行为的人可能不会承认自己有这些症状,所以必要时友人得帮助他们寻找专业医生并得到指点。

运动锻炼身体成瘾习惯是什么意思

运动锻炼身体成瘾习惯是指运动成瘾症(Exercise Addiction)是指人对有规律的锻炼生活方式产生了心理、生理依赖。它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锻炼成瘾的人可以控制自己的锻炼行为,而消极锻炼成瘾的人反而会受到锻炼行为的控制。

运动成瘾的主要表现有:

1.运动形式单一,导致每天身体活动有了固定的时间表;

2.锻炼者为了保证运动,渐渐把锻炼放在了优先于其他事务的突出地位;

3.锻炼者逐渐对大运动量承受能力的增加,更加导致反复运动的循环;

4.有规律的运动一旦停止,则出现心境状态紊乱的信号;而一旦恢复运动,紊乱现象减轻或消失;“恶性循环”进一步得到巩固;

5.锻炼者觉得自己非运动不可。那些仅对运动感兴趣,选择独自锻炼,并深信坚持运动会带来某种提高的人,容易发展为“锻炼不成,反成锻炼上瘾”。

运动成瘾是一种病吗?

运动成瘾不仅会给自己的心理带来困扰,还很容易因为盲目运动而身体受伤,为此,运动成瘾要治!

首先,要明确自己是成瘾还是习惯。

其次,如果发现自己运动成瘾,不要着急“治病”而戒掉运动,而是要改变运动项目,接受科学健身的指导。

第三,及时察觉负面情绪,采取多种方式来排解。

首先,要明确自己是成瘾还是习惯。判断标准很简单,就是如果有一天没有去运动,到了晚上睡觉的时候,你会坦然入睡,还是觉得无论如何今天得补上?如果是后者,那您就是中招了。

其次,如果发现自己运动成瘾,不要着急“治病”而戒掉运动,而是要改变运动项目,接受科学健身的指导。因为运动成瘾者多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同一运动。而改变其中任何一个“同一”,都具有“治疗”的作用,比如平时喜欢有氧运动(快走、慢跑等)的,可以改为举哑铃、运动器械等阻抗运动,反之亦然,采取“花样运动法”,可以减少身体对某一项运动的依赖性。

第三,及时察觉负面情绪,采取多种方式来排解。当感觉到工作压力、孤独、厌倦等情绪的时候,不要把运动当作唯一的排解方式,还可以寻求外部支持,找家人朋友去倾诉、通过写日记、发表博文等方式抒发情感,也会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 评论列表:
  •  弦久风晓
     发布于 2022-06-11 02:06:05  回复该评论
  • 与环境相适应、适合自身生存的反应模式,而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称之为适应性。比如:运动员进过长期的力量训练可使肌肉的力量和体积增加;长期耐力训练可是使肌肉耐力、心肺功能得到改善等。这些都是人体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的结果。综上所述:由于长期坚持运动/健身会引起人体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即:新陈代谢
  •  馥妴迟山
     发布于 2022-06-11 03:33:49  回复该评论
  • 、焦虑或者心情沮丧等情绪。运动习惯是喜欢运动;运动成瘾是依赖运动。如何避免锻炼成瘾体育锻炼能保持身材健美,美化形象并提升自信。那是不是锻炼得越多越好呢?答案是否定的。一项最新研究结果显示,每天都进行体育运动的人可能会「锻炼成瘾」。 「锻炼成瘾」对健康有害 科学家发现,健身迷们如果非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