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小学体育课渗透德育计划(小学体育德育渗透内容)

本文导读目录:

如何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这个问题很多人不理解,认为搞体育的以及参与体育的人,都是人高马大、四肢发达、头脑简单、野蛮粗暴的代言人,可随着体育科技与竞技的日益科学化、时尚化、国际化,体育以及体育教育都在向最文明、最文化方向靠拢,并开始引领整个艺术门类健康和谐发展。从世界到国家,从竞技到教育无不渗透着体育道德和风尚,作为小学体育教育者,一开始就从让学生培养良好的体育行为、体育风尚和体育道德入手,在课堂教育教学中相机渗透德育教育。

一、 以规范体育行为为原点

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是重要的德育内容,在体育课中,始终要坚持规范学生体育行为,严格遵守体育锻炼规则,不能想当然的训练。要围绕教学目标,精心策划准备活动,基本活动和放松活动。从准备集合开始,就强调学生遵守课堂纪律、遵循课堂常规要求,每节课开始要检查学生服装是否和体,是否适合于运动,清理可能让学生产生运动伤害隐患的利器硬物及挂件等;再就是要听从口令、服从安排,让学生明白在体育锻炼前一定要作好准备活动,活动好每个关节、韧带、肌群,以免在运动中

受伤,或最大限度的降低损伤程度,在活动过程中必须教导学生按科学规范来参与运动,达到强体健身之目的,给学生作好标准示范动作,要求学生规范自己的动作。如体操中的前平举、上举、侧平举、俯腰、弓健步等动作要严格执行到位,不能让学生想当然的习惯成自然,影响美观和身体畸形发展;在放松过程中,充分舒展运动量大的肌肉,作好恢复的准备,以免作成疼痛或让学生惧怕运动的心理。每每此时,我都给学生讲一些身边的实例或用比喻暗示,强调规范体育行为的重要性,比如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进食、立即饮水、立即停止运动等常识教育,我就会给他们打烧红的铁板会被生水激爆的比喻;

暑天劳累的黄牛会被一肚子凉水而激炸心肺等来做事例,达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介绍体育明星们的体育道德、体育风尚,把他们的事迹作为一种典范,潜移默化,也能使绝大多数同学能较自觉的规范自己的体育行为。

二、以培养合作意识为支柱

在体育运动中,很多项目都是靠集体的团结协作来完成的。因此,在此类体育课的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而这也正是新课程标准中体育课的德育目标之一。记得有句戏语说的好:“单个的中国人都是人中龙,而群体的中国人都是虫。”这句话也说明了我们的国民缺乏合作意识。而诸多的体育教学素材正好能为解决这一难题尽一点力。如:打球、拔河、接力等项目,应教育学生明确在运动中团结的重要性,明白合力的巨大功能,让学生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另外再加上拉拉队的助威呐喊,不断暗示其全力以赴,老师则及时指正集体中的一部分同学掉以轻心不加努力将会导致集体失败的问题,并激励全体同学都来帮助这部分同学,纠正其认识错误达到团结协作、共同进步之目的。

三、以发扬拼搏精神为动力

在体育竞技中,很多的项目都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过硬的体能。而体能训练是需要付出艰辛努力的,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不畏艰难、勇于挑战、拼搏进取的思想进行训练的大好时机。例如在长跑教学中,除让学生掌握长跑动作常规和技术要领外,还应教会学生克服长跑中的极点——我们把在运动中最累最难受的时刻称之为极点,这是一种生理现象和运动特征。特别是在此时,更需要学生的顽强拼搏精神,只有一次次的克服它、抑制它,才能逐渐的减小过极点时的疲惫和难受程度,否则永远也过不了极点,或者过极点时跨度时间延长,感觉难受的时间也加长,不但达不到增加体质之目的,也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在教学中,除给学生讲清楚道理外,还及时鼓励学生在此时哪怕是慢跑,都不能停下来,让学生在运动中体会到极点得意义,感受克服极点后的轻松,品味拼搏产生的喜悦,让他们明白“彩虹总在风雨后”的道理。从而引申到在生活中、在学习中等方面都要以对待极点的方式来挑战困难、挑战自我、挑战自然、挑战极限,充分把握和展示自身的潜力,挖掘并拥有顽强拼搏的能力。

四、以宣扬终身体育为目标

作为体育教师还应在课堂中把握并指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意义,《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它不只局限于一节体育课,也不只限于参加过某项体育运动,让学生将自身健康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是更好工作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利用游戏、唱游等活动,启发学生不光在校园内,在体育课上,或是在以后的社会生活、工作中都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我运动,我快乐”,作为一种时尚,作为一种追求,成为真正德才兼备,体格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

其实,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示范、点评、借鉴学习等多种手段达到目的,使体育人成为文明人,而不再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代言人。

在国人热切期盼的北京2008年奥运会即将来临之际,作为家门口的体育盛事更是我们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课堂。

如何在体育课上进行德育渗透

如何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少年儿童身体素质的主要任务,而思想品德教育也是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因此,体育教师应该在日常的体育教学工作中,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了解当代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认清德育是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性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初中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因为其心理水平的半成熟和半幼稚性,往往处于矛盾状态,表现为他们由于身体的快速发育及性的成熟,产生了对成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和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同时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 但另一方面,由于其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的幼稚,使得他们的思维虽然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水平还比较低,处于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过渡时期;所以,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成人那种深刻而稳定的情绪体验,缺乏承受压力、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二、体育教学渗透德育的重要性 体育课是以学生直接参与实践活动为主体的课程,基于以上对初中生心理特征的理解,学生在体育课活跃的运动中,其思想觉悟、优点、弱点往往都会在言行上表露出来,因此教师可利用体育课的每一部分、每一个环节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全面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体育课达到既可体育,又可育心的目的,把德育贯穿于全过程。当然,要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规范,德育必须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只有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收到卓有成效的理想效果。 三、体育课渗透德育的几种方法 1.明确目的法。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对本节课目的和意义做出简明扼要的阐述,让学生在思想上做好吃苦耐劳的准备,为顺利实施教学做好铺垫。如在队列、队形的教学中,教师先要阐述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性,让他们明白团结协作的重要性,然后要注意观察每一位学生,对在队列、队形中表现不好的同学进行批评教育,教育他们在练习中要刻苦认真,遵守纪律,培养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2.适时表扬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所表现出的良好思想行为及时做出充分的肯定,对在练习中完成任务好的学生,教师可安排他们去进行一些他们所喜爱的球类项目练习,这样对其他学生是一种无形的鞭策。对以往表现差的学生要积极创造环境和机会,使他们有机会去闪光,并实事求是的给予表扬,做到一视同仁。 3.感染熏陶法。体育教学过程学生的身体活动呈现各种姿态,其思想活动亦如此,在体力活动中出现的思想活动,往往是一闪而过,是很微小的,这就需要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发现,积极引导,抓紧教育。让好的思想行为得以感染熏陶其他学生,从而使体育教学形成良好的氛围,使全体学生受到教育。 4.活动教育法。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学生都要承受极大的肌肉疲劳,教师应有意识让学生认识到自已忍受的练习,将获得相应的回报,使他们在练习中更加刻苦、认真,如做1分钟仰卧起座时,应该先告诉学生,当你做到35次时,肌肉就会感到酸痛,所以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否则你的成绩永远只能停止而不能进步,让他们在坚持中养成吃苦耐劳的心理品质。又如在中长跑的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向学生清楚明白地阐述“极点”这一生理现象,在他们练习出现“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逐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 5.竞争引入法。社会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体育教师也可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竞争中品尝胜利的欢乐,失败的痛苦,进步的喜悦,拼搏的乐趣。 如在接力跑教学中,可把学生分成几个组,规定最后一组到达终点的同学要做俯卧撑,让学生认识到胜利和失败会带来的两种不同的结果。教师便可抓住时机,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鼓励他们在下一次的竞争中战胜对手。又如在球类项目中,也可把他们分成几个组,轮流进行比赛,打败的组没有参赛资格,其它组继续比赛,让他们在比赛中尽最大力量战胜对手,保证本组能继续打比赛,从而培养学生顽强拼搏的竞争意识。 6.问题讨论法。如在武术课教学中,可用提问的方式向学生提出一些电影片或小说中的问题,如“习武以什么为先”,然后由学生来回答,使他们对“习武以德为先”有进一步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尊师重教,讲礼守信,宽以待人的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7.榜样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体育课中,教师可充分利用英雄模范人物以及教师所展示出的良好师德和表率作用来熏陶学生的情感,从而激发他们的进取精神,培养坚强的意志,养成优良的品质好行为习惯。 8.场地设置法。体育课场地的布局和设置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不是形成一种知识体系,而是要形成一种道德信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即让学生过一种好的健康的生活。为此,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首先要把德育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避免品德评价的盲目性,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次,要实现德育教育由强制性向民主性转变,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智慧地把学生引向既定目标,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抑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这种自育的能力养成,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例如,在体育课的耐久跑或跨栏跑中,常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继续参加练习的生动事例,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表扬,这样其他同学也会深受鼓舞和感动,对培养学生道德自育能力以及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班级集体争光的精神是很有作用的。又如,体操中的保护与帮助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值日生轮流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他们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并逐步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质。

1、处理好德育教育中“形”与“质”的关系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摒弃理论空话与教条,认清新时期德育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这里,有必要再提一下体育教师的道德人格问题,因为它决定着教师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因此,体育教师要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为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希望在学生身上建构起来的普通公民道德,还必须率先修养希望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质(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育”。最后,在宣扬与实现“快乐体育”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落实德育教育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愉快德育”,成为一种乐于接受的德育,一种让学生个性尽情舒展的德育,一种能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可持续发展的德育。

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的思想品德,坚韧不拔的毅力,陶冶美的情操,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内容,尤为重要,下面就以“”浅谈己见:一、充分利用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渗透的优势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其特点是寓教育于体育活动中,同其他学科比较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如何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

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在教给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应加强体育教育,做到使学生强体魄、长知识、增技能。而德育与体育又是学校教育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应该做到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系统地构建德育的环节。通过把学生推上德育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做到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总结。教育者退入后台,只做点拨,不做指令,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前提下,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学科教材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潜移默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内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那么具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的渗透呢?现总结以下几点:

一、教师应树立榜样,真正做到言传身教

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亲其师,信其道”、“身教重于言教”。这两句话同样证明良好的德育形象在课堂教学中的深刻意义。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既要有一般教师计策严肃的风度,又要充分体现其职业的特点——健康而朝气。通过教师的仪表来感染学生,并增强学生对仪表美及其重要作用的正确认识。

教师用语要文明、简练,应是有较强的逻辑性,幽默是可取的,但切忌低级庸俗。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文明用语的良好习惯。因此,我认为体育课堂教学时应做到“六规范”:规范语言——使用普通话和文明用语;规范示范——动作正确,熟练优美;规范板书——字迹工整,格式正确;规范仪表——衣着合乎运动特点,精神饱满;规范行为——举止大方,谈吐得体;规范环境——教具摆放有序,场地设计合理优美。体育教师严于律己,率先示范,带动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应尊重、关心并严格要求每一位学生

教师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既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表现,又是一种教育手段,在塑造学生的灵魂中是一种巨大的力量。特别是对那些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较差,以及不重视体育学科学习的学生要耐心帮助,决不能用讽刺的语言刺激他们,侮辱谩骂学生。在教学中应创造机会给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锻炼的机会。

教师关心并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来说虽是外部条件,但能促使学生内心产生积极的情绪,从而转化成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培养学生对人、对事的正确观念。

三、灵活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灵活使用教材,科学组织教法,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教师要善于把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体活动结合起来,尊重人格和自主性,利用课堂的组织教法中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热爱美、鉴赏美、表现美的情感培养,促使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四、注重教学评价,多给予学生表扬与鼓励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敏锐地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表扬、鼓励。在运动之前用适当的语言鼓励和表扬,使其放下心理包袱,轻松地完成运动,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学生实际出发,对进步学生鼓励,培养他们的责任心、荣誉感及自觉学习、刻苦拼搏的精神。批评时,根据学生心理,把批评放在赞扬之后,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在批评时应做到:不伤害孩子的心理和身体;言行避免粗暴;就事论事,不以孩子为发泄对象,既往不咎。总之,针对小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体育教师应注意说话的种种机智与技巧,使学生自觉接受批评教育,从而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学校体育运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丰富而积极的教育功能。体育是培养学生品格的良好场所,体育可以批评错误、鼓励高尚、陶冶情操、激励品质。事实证明,在教师的主持引导作用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进行身心方面的影响,就能发挥体育运动自身积极的教育功能。小学体育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思想、理论与观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人民,遵守纪律、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尊重他人,诚实、公正、谦虚、礼貌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自信心和拼搏进取精神及顽强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学生豁达开朗的性格和不服输等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体育教学应以“育人”的目标出发,坚持站在“育人”的角度备课,将“思想品德”的内容寓于整个体育教学之中,提高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培养独立的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

体育教学中要渗透的德育内容主要有哪些

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而实施德育教育有多种途径,其中通过各学科教师把握好德育与教学的结合点,用知识本身的科学性去吸引学生、教育学生、影响学生是尤为重要的途径之一。利用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具有特殊的效果,学生更易直接接受。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应坚持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但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只有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奏效。

因此,在体育课渗透德育教育中,要特别强调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和组织学生参与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自身内在的需求,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2、内化性原则。体育教师在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善于了解和启迪学生的内在需要,引导他们去追求和探索,促使他们将奇偶碍于内容内化为自身素质。

3、整体性原则。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必须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不能只顾及到小部分,而忽视大部分。还应特别注意将德育所包涵的各项素质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使全体学生的德育素质全面和谐的发展。

4、差异性原则。因为学生间存在着思想认识、所受教育程度的差异,因而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依照自身条件得到他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自己的个性。

5、系统性原则。从广义上讲,教师要有长远计划,讲德育教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的全过程;从狭义上讲,教师应从课的开始至结束不失时机地渗透德育教育,课与课之间要注意紧密联系,使学生接受教师的渗透信息牢固、深刻。

二、实施渗透的途径

(一)结合教学,介绍我国体育发展史、体育成就和为振兴我国体育事业奋斗的运动员、教练员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党、爱社会主义和爱祖国的教育。

1、我国具有悠久的体育发展史,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灿烂的体育文化,形成了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体育发展史。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2、中国体育的近现代史同我国近现代史一样是一部屈辱史、血泪史。从旧中古乖哦的体育屈人胯下,被称为“东亚病夫”,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各种国际大赛中日益显示出中国这一东方巨人的崛起。利用这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国的体育事业才能蓬勃发展,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3、用中国健儿为了祖国荣誉奋勇拼搏的事迹去感染、激励学生。

(二)结合教材,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良好的意志品质教育、纪律教育、挫折教育和审美情趣培养。

1、学习篮球、足球、排球、接力等项目,教师要在讲战术和技术配合时,特别向学生强度集体配合的重要性,不失时机地进行集体观念和集体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如果一个没有一个没有集体观念的人即使个人技术再高,若不讲究集体配合,就会失去同伴创造的机会,也难以有所作为。让学生在战术配合的练习中体会集体主义的精髓和集体协作的力量。

2、耐久跑可以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障碍跑可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跳马、双杠培养学生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教师应很好结合这些教材的特点,渗透意志品质的教育。当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获得胜利时,教师不仅要及时总结学生完成技术动作的情况,更要让学生回味胜利取得的不易,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不畏艰难的勇气,勇于拼搏的精神。继而教育引导学生懂得无论学习、工作等都需具备这些意志品质。从而使学生更深刻感受到在人生的旅途上必须具备这些优良的意志和品格,才会勇往直前,不断进步。

3、在体育教育教学中,组织教学比赛、达标测验、单元技术考评是经常要做的事情,教师应很好地利用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让学生懂得胜利是人人向往的,失败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如何看待失败,如何面对失败,如何承受失败,此时教师的诱导是必不可少的。在帮助学生分析失败原因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调节心态的能力,养成良好杜瓦尔个性心理素质,使他们清楚失败的使成绩,决不应是精神和人格。从而塑造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永不服输的心理素质。

4、通过比赛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体育比赛都是通过规则的约束,才富有了观赏性和艺术性。在组织教学比赛时,教师严格执法,让学生认识到犯规就会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犯规将会造成被罚下,失去竞争的机会,就此教师应顺势提醒学生纪律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的职责,一个没有纪律性违法违纪的人将会得到社会的排斥和惩罚,从而让学生领悟到纪律的重要性。

5、学生对美是十分向往的,而对美的认识是模糊的。因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美的瞬间,让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在运动中领略豪迈、奔放、节律恰当的流畅之美;在静止中去感受刚毅、稳健、造型舒展的凝重之美。特别是在教授舞蹈、韵律操、健美操的内容时,美的表现力更直接,更易被感观认识。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追求美是生活的需要,并不断提高审美情趣和品位。

三、体育体育教师自身对学生的感染,同样具有无形的德育渗透的作用

体育教师应注意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修养和知识水平,在教学中随时随地注意用自身言行去感召、教育学生。

推荐理由:

由于现在的学生独生子女比较多,普遍存在娇气、自私、任性、不能吃苦、抗挫性差等特点,缺乏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所以,我想通过这篇文章,提醒广大体育同仁,在体育课的教学中,既要重视对学生的体质的锻炼,更要重视对学生的人格塑造,确保学生的全面发展。

  • 评论列表:
  •  孤央树雾
     发布于 2022-06-06 21:51:27  回复该评论
  • 因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把握住美的瞬间,让学生去观察、去体会。在运动中领略豪迈、奔放、节律恰当的流畅之美;在静止中去感受刚毅、稳健、造型舒展的凝重之美。特别是在教授舞蹈、韵律操、健美操的内容时,美的表现力更直接,更易被感观认识。通过实践使学生真正懂得追求美是生活的需要,
  •  弦久帅冕
     发布于 2022-06-06 20:30:16  回复该评论
  • 好品质(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可以说,当体育教学中的“育”与教师人格不一致时,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
  •  末屿朻安
     发布于 2022-06-07 05:50:44  回复该评论
  • “极点”现象时,鼓励他们以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去战胜“极点”现象,逐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勇敢、顽强的优良品质。 5.竞争引入法。社会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都出现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体育教师也可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