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一些体育(足球,篮球)的 一些故事吗
1.麦迪故事
2004年12月10日,在休斯顿丰田中心球场,全场16170名休斯顿球迷有幸见证历史。火箭主场神奇逆转马刺,麦迪在比赛最后时刻,35秒狂砍13分,分别是35秒时一个三分,24.3秒时一个三加一(三分加一个罚球),11.2秒时一个三分,及最后1.9秒时一个三分绝杀,火箭神奇般的以81-80战胜马刺。
赛后,人们称此35秒为麦迪时刻,称麦迪是感动上帝的男人。此次比赛,永远载入史册。不可思议的大逆转!外加35秒13的里程碑!从此以后NBA有了一个新名词,叫作”麦迪时刻”。
2008年,美国著名体育类杂志《运动》刊登了一篇《与麦迪一起训练》的文章,透露了麦迪是如何受到先天性疾病的影响。麦迪是先天性脊柱侧凸患者,进入联盟之后,曾有医生预言,他的职业运动寿命最多不超过6年。时隔多年,麦迪仍然记得那些质疑,对此他付之一笑。“刚进入联盟的时候,他们给我做了体检,有人预测我的职业生涯只有5年或者6年。”麦迪说,“因为,我的脊柱有毛病。”
这种病症与纳什的脊柱前移类似,如果恶化,可能使脊柱、肋骨等变形,影响到心肺功能,甚至造成瘫痪。对于运动员来说,这种病症所带来的影响可想而知。如果手术,这种病症有治愈的可能,但更可能断送整个职业生涯。麦迪自然不愿意失去在NBA打球的机会。
效力于魔术的时候,麦迪的背部受到严重伤病,后来他的背部断断续续受过很多次伤。为了顺利康复,他每次都付出巨大的努力。维恩·霍尔是麦迪的私人训练师,他为麦迪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每个赛季结束后一个月,他们就会在一起训练,在他的健身方案中写着:“周一,腿部;周二,胸肌;周三,腰;周四,肩部……”
尽管麦迪职业生涯备受争议,也与不少教练有过矛盾,但说到他对待先天性疾病的这种态度,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
2.霍华德
1985年12月8日,德怀特·大卫·霍华德在亚特兰大出生。之前,他的母亲谢莉·霍华德已经流产了7个孩子,德怀特的父亲将这个有幸存活下来的孩子称为“奇迹之子”。
德怀特·霍华德的父亲是乔治亚州的一名骑警,同时担任亚特兰大西南基督学院的体育教导主任,母亲谢莉是莫里斯·布朗大学的篮球队成员。
9岁的时候,霍华德正式接触篮球。整个童年,他都在斯温斯伯勒的一个小镇上度过,之后举家迁往亚特兰。即便生活在大城市,霍华德一家依然保持着小镇人民的价值观。霍华德有身高和速度,而且非常强壮,他的脚步移动很快,投篮手感也不错,甚至可以像控球后卫那样运球。七年级的时候,霍华德手写了一份清单,上面罗列着他的七个人生目标,其中有一个目标便是日后成为NBA的“状元秀”。
霍华德儿时的篮球偶像是“飞人”迈克尔·乔丹,因此经常收集乔丹的球鞋和球衣,并且模仿他的滞空;随着年龄的增长,霍华德的偶像变成“魔术师”约翰逊,因为他欣赏后者将身高和控球技术的完美结合;又过了一段时间,霍华德开始追凯文·加内特,他觉得KG是一个技术全面且运动能力十足的大个子。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没有谁的成功是凭空而来的,所以,你可以选择你喜欢的人物,再去看看关于他的故事。这样,
有哪些和体育有关的,可以振奋人心的小故事?
说一两个: 王皓 04年,一个刚20出头的东北小伙子,怀揣世界冠军的梦想不断拼搏,终于有机会参加奥运会比赛了.本来只想为队友扫清障碍的他,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上天的垂爱,击败队友,挺进决赛,当他发现身边已经没有人了,捍卫国球尊严的重任已经担在了他的肩上.2004年8月23日,在奥运会决赛的赛场上,王皓还只是一个不为人所熟知的新星,而他的对手是以前与他7战7败的柳承敏.这时候所有国人都已把这枚金牌归结在王皓的身上了.或许就是这一个个压力,让这个稚嫩的小伙子与冠军无缘,面对昔日的手下败将已是有心无力了.曾经上天是那样的宠爱他,让他离梦想那么近,然而上天却又在关键的时候给了他致命的一击,当2:4柳承敏胜了抱着他的教练的那一刻,王皓发现自己真的输了,输给了一个从来没有赢过他的人.那一晚是多少国人的不眠夜.王皓年轻的生命承载着世俗不屑的眼光,舆论的谴责,他没有让人在球场上看到他流泪,却在打电话给妈妈的时候哭了,妈妈接了电话,儿子没有说一句话,妈妈从电话中听到儿子的哭泣声,听到儿子夹杂着哭声含糊不清的叫了一声妈,此时此刻妈妈的心在滴血啊. 2005年的一系列比赛中,王皓依然能进决赛,离冠军依然那样近,然而冠军总不是他,对手不停的在变,第二却总是为他留着.吴教练说,他总是在第二也是证明他是有实力的.这样的解释多多少少会让在乎他的人感到欣慰吧.尽管王皓总是在第二,但他依然没有放弃曾经追求的梦想.2006年王皓终于在乒乓球台上找回了自己的感觉,亚运会击败柳承敏,一洗血耻,击败马琳夺得冠军,那一刻他笑了,真的笑了. 可以参考。
关于体育的小故事,少一点,100字以内的。快快快!!非常急啊!!!!!!
1、李宁带伤比赛夺金牌 在奥运会上连夺3块金牌的李宁是带伤参加比赛的。1984年5月,严重的伤痛使他放弃了在南昌举行的全国体操赛。奥运会临近,伤痛稍有好转,他就参加练习,去洛杉矶后,有一天做双杠后滚翻直倒立拉臂时,一使劲,胸肌拉伤了,肩背也受伤,痛得他痉挛抽搐,攥紧拳头。可他瞒着教练,暗暗发誓:“拼吧,就是比赛后肩膀断了,俺也认了!”就列样,李宁不仅靠他的体力、技术,还靠他的坚强意志夺得了3块金牌。 分析:金牌是重要的,比金牌更重要的是精神。体育场上最感动人们的,就是这种拼搏精神。 话题:“最重的金牌”“精神无价”
2、邓亚萍故事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关于体育的小故事100字...
尤里:“跳跃王子”曾是“病孩子”
从幼时终日坐在轮椅上到逐渐康复,再到夺取奥运会的金牌。这可能吗?那就去问问美国的“橡皮人”雷。尤里
1873年,尤里出生于美国的印第安纳州的拉斐特。因幼时患了小儿麻痹症而留下了局部肌肉萎缩的后遗症。尽管父母为他四处求医,但均没有凑效,可怜的“病孩子”就只能整日坐在轮椅上。后来,一名医生建议尤里练习立定跳跃,说不定哪天就能奇迹般地站起来。尤里听从了医生的建议,开始了严格的训练,经常练得汗流浃背。经过长时间的苦练,尤里终于能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奔跑,玩耍了。
奇迹并未就此结束。,尤里不仅是生活中的强者,更是赛场上的佼佼者。在1900年巴黎奥运会上,尤里一举夺得立定跳高、立定跳远和立定三级跳远3项冠军。在立定跳远中表现出的才能,使尤里赢得了“橡皮人”美称。4年后,尤里又在圣路易斯奥运会上卫冕成功,再次夺得这3项桂冠。1906年在雅典举行的庆祝奥运会复兴10周年的运动会上,尤里又夺得2枚金牌。1908年伦敦奥运会上,已经35岁的尤里立定跳高、立定跳远中再次夺冠。20世纪初,尤里更始成为跳跃界的王者。
一位残疾儿童经过长期的不懈的锻炼,终于出人头地,这正是奥林匹克不断进取、永远向上的奋斗精神的体现。同时他的经历告诉人们:冠军是属于真正的强者。
可以讲五分钟的体育小故事
舒曼:赢得摔跤比赛的体操冠军
我们都知道隔行如隔山,但却有人在奥运会赛场上敢于跨自己的项目,而且赢得了冠军,他就是卡尔。舒曼,舒曼在体操双杠项目上的表演简直完美无缺,他和他的队友一起为德国对赢得了1896年雅典奥运会的双杠团体赛冠军。但是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这名身轻如燕的体操选手却又站在了古典式摔跤的比赛场地上。首轮,他面对的就是该届奥运会的举重冠军斯顿。埃利奥特。
埃利奥特来自英伦岛上,身材比舒曼强壮得多,可是出乎了裁判和观众的预料,最终获胜的是以技巧和技术见长的德国人舒曼。在决赛中,舒曼迎来了希腊本土运动员乔治斯。提斯塔斯。这可以是古典式的摔跤比赛开始以来舒曼遇到的最大的对手。两人之间的比赛是进行了40分钟,直到深夜,裁判不得不宣布比赛第二天继续进行。
第二天早晨,舒曼和提斯塔斯再次站在了决赛的场地上,但这一回舒曼并没有给对手打持久战的机会,很快便战胜了被寄予厚望的本土选手。奥运会体操冠军和举重冠军在古典式摔跤的决赛中碰面,这已经是一件很稀奇的事情了,而更让人吃惊的是体操冠军尽然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于是在雅典奥运会上,每当人们提起舒曼,大家都会叫他“那个体重最轻的摔跤冠军”。
除了双杠团体赛和古典式摔跤冠军,舒曼还赢得了单杠团体赛和个人跳马的第一名。此外,他还参加了个人平衡木、单杠、鞍马、吊环、跳远、三级跳和举重的比赛。涉足如此多的比赛项目,让他成为了首届奥运会上最名副其实的“多面手”。同时也是罕见的运动“多面手”
哈恩:他像流星一样冲刺
当你初次见到美国人阿。哈恩时,你不可能会想到他是一名优秀的短跑运动员---身高
1.65米,体重是59公斤,实在是貌不惊人。但在田径场上,一旦他上足发条开始冲刺,人们就会习惯性地称他为“密尔沃基流星”
哈恩在19岁时才开始进行短跑训练,因为超人的天赋,他很快在各种短跑比赛中取得佳绩。1900年,还被密歇根大学破格录取哈恩为该校法律专业的学生。
1904年,哈恩参加了在美国圣路易斯举行的第3届奥运会。在首先进行的男子60米跑比赛中,他以7秒的成绩夺冠,这个成绩也平了当时的世界纪录。2天后进行的男子200米比赛中,哈恩又以21秒6的成绩再夺金牌,同时创造了该项比赛的奥运会纪录。并且这项纪录保持了23年之久,直到1932年才被打破。哈恩在圣路易斯奥运会参加的最后一项比赛是100米跑,他以11秒整的成绩夺冠,最终以3枚金牌圆满结束在本届奥运会的演出。
虽然在大学学的是法律专业,但是哈恩在毕业后没有从事与法律相关的职业,而是成为了一名杰出的田径教练员。他写的《短跑训练法》一书,直到现在还被认为是该领域内的经典教材。
科勒赫迈宁与布恩
一面国旗让两个好汉结缘1912年斯德哥尔摩奥运会5000米颁奖仪式上,当沙俄国旗徐徐升起的时候,冠军科勒赫迈宁却痛苦万分。因为尽管他是芬兰人,但当时的芬兰还属于沙俄帝国的一部分,虽然他赢得了胜利,却没有办法让自己的祖国的国旗飘扬在奥运会赛场上。
这时,他在比赛中的对手,法国人让。布恩却拿来一面芬兰国旗交给他,以表达自己对科勒赫迈宁和他祖国芬兰的敬意。科勒赫迈宁一下子激动了起来,从此,两名长跑好手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这一幕也成为了奥运史上最为感人的片断之一。
让。布恩是当时男子10000米的世界纪录保持者,但他并没有参加1912年的奥运会10000米比赛。于是在这个项目上,科勒赫迈宁以31分20秒8的成绩轻松夺冠。
在接下来的5000米比赛中,均被寄予了厚望的两人终于碰面了。决赛在7月10日打响。起初,科勒赫迈宁跑在前面,在比赛的最后阶段,布恩开始冲刺并超越了芬兰人。在剩下一圈儿的时候被对手超越,这并没有打乱科勒赫迈宁的步伐,他也加速向终点冲去,两人几乎是齐头并进地跑完了最后的20米。最终,还是科勒赫迈宁比布恩快了一步而取得了金牌,法国对当时只是落后了0.1秒。接下来,就发生了颁奖礼上送国旗的感人一幕。
在斯德哥尔摩奥运会上,科勒赫迈宁一共获得了3枚金牌,除了10000米和5000米的冠军之外,还是12000米的冠军。
体育锻炼的名人名言,和体育小故事
关于体育的名人名言
1、运动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达·芬奇
2、一个埋头脑力劳动的人,如果不经常活动四肢,那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列夫·托尔斯泰
3、我生平喜欢步行,运动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爱因斯坦
4、静止便是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泰戈尔
5、生活多美好啊,体育锻炼乐趣无穷.——普希金
6、人的健全,不但靠饮食,尤靠运动.——蔡元培
关于体育的小故事
1、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邓亚萍是乒乓球历史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排名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2、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多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
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有关体育的小故事
为奥运而生:刘翔生日当天破世界纪录谁能打败刘翔?四年前的雅典奥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上,刘翔以追平当年世界纪录12秒91的惊人成绩夺冠。一举成名,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在过去的四年里,收获了无数的金牌。以至于“谁能打败刘翔”成了国际男子110米栏界热议的话题。我也未能免俗,就用这个话题开始了采访。2001年的7月13日,北京申奥成功。对刘翔而言,这一天还有一层意义:他18岁了。18岁的他默默无闻,却在为他的一飞冲天、一鸣惊人做着艰苦的准备。雅典奥运会一役,刘翔抱着冲八的目标前去,却带回一块中国男子直道运动员不敢梦想的金牌而归。生活就这样充满了戏剧性。回顾自己参加雅典奥运会时的情景,刘翔用了“一生最美好的回忆”来形容。“我到现在也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就是神乎其神,感觉像飘在天上。”申奥成功、打破世界纪录的两个大事件,都凑到了刘翔的生日那天,仿佛这个天之骄子正是“为奥运而生”。“妈,你怎么生我生得嘎巧的啦?”刘翔有时也会跟母亲开玩笑,“申奥成功全国都在庆祝,就跟在给我庆祝生日一样!”玩笑归玩笑,但要在短时间内彻底打败刘翔,还真不是容易的事。记得早在2006年,距离北京奥运会还有两年,刘翔和孙海平教练却已早早拨好了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的时钟。压力、负担层层加身,令上了年纪的孙海平教练不堪负荷,甚至心脏机能出现了问题。那一年的元旦,师徒俩曾经开玩笑一般地许下心愿:2008年快点来吧,奥运会快点来吧。因为对他们来说,早一点盼来奥运会,就意味着早一点卸下肩上的重担。而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确如刘翔师徒所盼那般眨眼即来。当我再问刘翔,他已能轻松对待。“吃好睡好就是我2008年的心愿,因为只有休息好了,才有力气跑得更快。”不谈奥运,只谈吃喝,刘翔在心理素质上的成长令所有人侧目。据我所知,这些年来,刘翔的“内核”都在不断升级中。一方面,是力量的提高。比如,三年前,刘翔的杠铃高翻最高可达120公斤,负重深蹲最多为180公斤,可2008年年初的冬训课上,他一上来就轻松完成了这些极限。不仅如此,对于高水平跨栏选手最重要的“发动机”———胯上肌肉群的力量也和四年前大不相同了。孙海平举例说道:“以前练力量我都是徒手帮他拉,但现在我手上的力量不变,他脚踝上还绑了5公斤沙袋,同样的动作,负荷大了许多,他却照样很轻松就练下来了。”而且,以往的训练中,刘翔一次跨越2.7米的三块海绵格,现在已增加至四块,足见其髋部力量之明显长进。另一方面,是速度更快。几乎每年冬训下来,都能听到孙海平开心地说:“刘翔的速度又快了不少。”四年里,在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上的不断精雕细琢下,刘翔愈发强大。无论是否能破纪录,刘翔希望在奥运会的对抗中,对手也可以很强大,“那样才刺激,对手越强我觉得越会激发我更大的斗志去赢他。有时候大家都很弱,我反而会跑不好,我属于这样的类型”。他笑着说,这就是俗称的“比赛型选手”。谁能打败刘翔?答案是:能打败刘翔的只有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