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中国体育教育的现状论文(中国体育教育发展趋势)

本文导读目录:

寻一篇关于体育教育研究的论文。

体育与健康论文:转变观念,迎接新课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我们的体育教师在许多方面进行转变。其中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必须首先转变教育观念,迎接新课程的挑战。

一、“健康第一”基本理念的贯彻。

在以往的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往往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然而时代在前进,原有的教育教学观念已经不合乎21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时代的要求,表现出不够全面与科学。因为这种观念忽视了学生心理、社会适应能力,而这些方面又对一个人的一生将起着很大的作用。由于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应具备强健的身体、良好的心理素质、人际关系的协调能力及丰富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可能在当今这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才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此,在如今的体育课堂教学中提出了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这样一个观点,不仅要求身体,而且还要求其心理以及其它方面都健康。所以,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就应时刻将增进学生各方面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健康体育观的意识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的确立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在安排教学时往往选择一些竞技性较强的运动项目来进行教学,到最后的成绩评价也是参加这些项目的达标标准来进行评定学生的成绩。往往就造成那些天生身体素质就比较好和一些运动尖子他们考的成绩很好甚至超过最高标准。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情况之下,作为体育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从以往那种单纯追求运动成绩的框框里跳出来,树立健康体育观的意识,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来带领和引导同学们参加体育锻炼。使同学们身体素质和体质两方面都得到相应的提高,让他们的人人身体都“棒”起来,少生病或不生病。这也是我们上体育课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的目的是要增强学生体质使身体变得更健康,而每周有限的二节体育课,往往是不能满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的的。健康则是一个长期持之以恒的过程,也就是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想通过短时间取得好的效果是不太可能的,因为人体机能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由于现在的学生学习任务繁重,既是一场智力的角逐;同时也是一场体力的较量。没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将是很难坚持到最后取得胜利。为此,在体育教学中应把着眼于怎样通过一些教学方法来激发与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热情。逐步地培养他们爱好和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使他们在运动中,体验到其中的乐趣;品尝到成功的滋味;找到真正的自我。慢慢的让体育运动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伴随他们的一生。当然,在培养他们兴趣、爱好的同时也得让学生掌握从事长期体育锻炼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以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以上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让他们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三、素质教育观的体现

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为本、并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形式。而以往的体育教学往往是以体育技能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强调知识的系统化;运动技能的正规化;把提高自身素质和运动能力作为唯一的目标。而新的课程标准,体育与健康课程更多的关注是如何通过各种手段来满足学生的需要,并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全面发展。教育教学中在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强调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对体育这门学科的学习能力。主要表现:

1、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

由于每一位学生的自身体能和运动技能状况并不仅仅与其后天练习和发展有关,而且与其先天遗传有极大的关系,同时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在一些兴趣爱好上也存在着差别。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这些存在的现象,确定了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提出了有益于学生发展的评价原则;在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以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课程学习目标,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生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

2、关注学生的可发展性

现代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观念认为学会学习比学会知识更重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慢慢使学生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如何来健体和健心,并根据不同年龄段,自身的生活状况以及所处的生存环境,自主性的选择适合自己,又力所能及的一些体育锻炼手段来进行科学、有效的锻炼或娱乐。让经常性的参与体育运动成为自己今后的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现代社会各方面都在不断的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竞争可以说无处不在,而且越趋强烈。一个人要想在当今这个社会能够更好的生存下去,首先得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为此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得让学生明白一个强健的体魄对自身的生存条件是多么重要,同时也引导、教会学生怎样在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自然环境(特别是艰苦的环境)中如何独立的生存下去。

在当今社会中,交际是人生的一门艺术,不懂得交际或不会交际,是一种缺陷,交际能力好坏,往往关系到一生的成败。由于我们体育课的特点决定了人与人之间有了更多的接触交流的机会,比如一些集体活动:篮球比赛、足球比赛等,还有一些趣味性的游戏都需要同学们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无不需要与人相处、友好交往。因此教师此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与活动中学会与其他同学交往,让他们之间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同窗友谊!这对他们的今后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现代体育教师面对这样的挑战,必须随时对自己的工作做适应性的转变,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悟精神转变教育观念,真正关注学生的健康,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

我国体育存在的问题论文 论文高手进!

浅谈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其发展对策

摘 要:该文从社区体育的兴起原因、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四方面对我国城市社区体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城市;社区体育;现状;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社区体育在我国蓬勃发展,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沈阳等大城市开展,随后向其它城市扩展,目前正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城市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1.社区体育兴起的原因

以往群众体育的组织形式主要有三种:行政组织形式、自由结合形式和家庭组织形式,如今在这三种组织形式并存的同时,以居住或工作点地缘为特征的体育组织形式正悄然兴起。这种组织形式的出现,主要基于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改革的洪流将人们推入市场经济的轨道之后,社会上的各个单位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经营或准经营的问题,密切联系临舍关系,扩大单位间的交往,加强横向的联系,甚至结盟,成了一种新的需要。相邻的若干单位联合组织体育活动,无疑是一个理想的集体公关形式。在这一情势下,群众体育的社区组织形式,一呼即出。其二,生活区的离退休老人与日俱增,他们不能象从前那样继续参加原单位组织的体育活动,但又急需组织起来,显然社区的组织形式对他们极为适合。上述原因,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将会继续存在,故社区体育将有较大的发展。

2.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

2.1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

我国城市社区体育主要有两大组织形式,一是以政府行政部门或企业事业单位为依托,组织程度较高的组织形式;二是群众自发组织,组织程度松散。目前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管理体制正在构建之中,尚未完善。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组织以街道社区体协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以辖区单位和居(家)委员会为参加单位,共同组成了街道社区体协。街道社区体协属于上位管理型组织,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晨晚练活动站、体育辅导站、体育服务中心、辖区单位体协、居委会体育小组等组织是下位活动组织。辖区单位体协在接受本单位直接领导的同时,接受街道社区体协的间接领导,这是现阶段社区体育与单位职工体育密不可分的具体表现。

2.2社区体育活动状况

目前,社区体育的活动形式主要有日常性活动和经常性体育竞赛两种。日常性体育活动主要在晨晚活动站进行以小规模为主。体育竞赛有的安排在节假日进行,有的按季节举行。目前日常性体育活动的主要活动有:体操类、太极类、气功类、舞蹈类、球类、剑类、毯类、武术类、长跑。而体育竞赛的活动内容多种多样,与本地区的体育传统、场地设施条件有关。

2.3社区体育的管理者和指导者

社区体育活动的管理者以兼职为主,专职为辅,15个省市、自治区的抽样调查表明,76个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19.6%,77.5%管理者由身兼2-3职的管理员兼任,还有2.9%的管理者聘请离退休人员担任。体育指导者以义务为主,有偿为辅,多为离退休体育积极分子,占73.4%。

3.我国城市社区体育存在的问题

3.1对社区体育认识不足

社区体育不仅是一种新的体育组织形式,也是一种新的体育管理观念,就其形态来说,社区体育是我国社会一种全新的体育形态,完全不同于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体育形式,它在运行机制上强调合作实效,多功能,都与我国以往的体育模式多有不同。另外社区体育在我国兴起较晚,理论研究刚刚起步,长期以来,人们的社区体育意识淡薄,因此,人们对社区体育内涵的认识还比较模糊,人们一时还难以把握其本质。

3.2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制不完善

由于社区体育属于新兴事物,因此组织、管理、法制等还没有完善。目前,虽然在许多城市已经建立了以街道办事处为依托的街道社区体协,但现有的街道办事处工作职责并没有明确的提出有关体育方面的职责,街道办事处抓体育工作没有充足的法规依据,社区体育处于可抓可不抓的地位,因而社区体育人力、物力、财力方面的问题也难以解决。街道社区体协属于基层管理型体育组织,社区体育活动的开展主要由下位的活动性组织承担,目前社区体育组织形式比较简单,各种社区组织还未形成网络化的社区体育组织管理体系。

3.3管理指导者专业素质不高、队伍薄弱

15个省、市、自治区的调查抽样调查结果表明,76个街道社区体协中专职管理者仅占19.6%,77.55%管理者由身兼数职的管理人员兼任,还有2.9%的管理者聘请离退休人员担任。由于兼职的管理人员占了大部分,工作复杂,很难全身心投入到社区体育工作中,据调查,社区体育的管理者、指导人员经过专业培训的不足30%,从而使工作质量大打折扣。

3.4非经常化社区体育活动和日常性社区体育活动相脱节

经常性竞赛活动,如区级和街道社区的综合运动会、家庭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健美操比赛、秧歌比赛,受到资源消耗多,组织困难等因素的局限,无法满足居民个体的不同需要,难以普遍的参与,也不可能经常化,对增强社区成员体质方面的作用比较小,但影响力较大,可以有效的激发居民的体育活动参与动机,增强体育意识,形成体育气氛。

日常性的体育活动,有极强的增强体质的功能,但影响力较小,这两类的社区体育活动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只要两者相结合才能很好的完成社区体育任务,但由于依属于政府企业的社区体育组织与自发社区体育组织缺乏联系,经常性体育活动促进日常性体育活动的作用并没有很好的发挥。

3.5发展社区体育的资源紧缺

据调查,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缺乏、资金短缺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北京市8个城近郊区63.5%的街道办事处没有体育场地设施,其余36.5%的街道办事处也只有乒乓球室、棋牌室、门球场等小型场地。上海市人均只有0.1%的体育场地,城区的街道社区根本没有场地。山东省济南市对14个居民小区进行抽样调查,只有3个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宁夏市今年新建的10个居民小区,仅一个小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天津市、杭州市、宁波市、苏州市、南京市在调查时都反映出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缺乏。造成这种状况既有社区发展滞后、历史欠账太多,又有城市规划不配套,规划不落实的原因。

3.6社区体育发展不平衡

全国20个省市有的已经成立街道社区体育组织、街道办事处的比例达100%,有的则为19.9%。对社区体育参与者来说,中年人多青年人少。

4.发展对策

4.1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经费短缺是制约社区体育发展的首要因素。不能只靠政府的投入,应该寻求多渠道、多形式解决社区体育经费短缺的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体育需求在不断的增长,体育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为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提供了广大的市场,从而也为体育资金的筹集提供了灵活的渠道,因此需要大力的发展体育产业。

4.2加强社区公共设施。建设城市社区体育普遍存在场地设施缺乏的问题,1986年城乡建部,国家体委曾作出关于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定额等有关规定,但执行与落实不力,今后新建居民小区应纳入城建规划同步进行,目前无力进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社区,一定要留出适当的空地,对尚无体育设施的已建小区,国家应予以政策的优惠。另外社区体育也可以充分利用企事业单位、学校的体育设施以祢补体育设施紧缺的问题。

4.3加强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和体育指导人员的培训。这些人员是社区体育工作的中坚力量,但据调查显示我国城市社区的体育管理和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懂体育、会组织、能管理的体育人才极为缺乏,对社区体育的发展起了妨碍的作用。应该加强与体育院校联系、设置社区体育的培训班进行培训。同时也让体育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生来到社区当中进行学习和交流。

4.4加大社区体育的宣传,增强居民的社区意识,营造社区体育气氛。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市居民在单位领职工资,享受一系列的福利待遇,从而形成了极强的“单位意识”,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条件下,这种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仍会存在,成为社区体育发展的思想障碍。因此社区体育管理人员应大力宣传社区体育的意义,并且通过开展各种各样有意义的体育活动吸引居民,营造体育气氛,影响居民的传统观念,让居民在社区体育中得到体育需求的满足,从而增强对社区的认同和归属,促进社区体育的健康发展。

4.5加强对社区体育的科学研究。社区体育科研是社区体育的指明灯,长期以来由于人们的社区意识淡薄,对社区体育的内涵认识不清,这有可能造成社区体育工作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浪费人力、财力、物力这就显得社区体育科研十分必要和迫切。

4.6切实加强社区体育的中介意识。社区体育组织是体育与社区的中介,也是社区与政府的中介。社区体育组织不应是直线、“金字塔型”组织,而应是“网络型”、“开放型”组织,为了进一步促进社区体育的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强化其协调、沟通、服务的中介作用。

4.7强调社区体育的中介性并不意味着对政府行政力量的否定,相反我们应充分的发掘和发挥街道社区的行政职能,建立街道社区体育“社区化”管理模式。街道办事处是我国特殊的行政设置方式,在地域范围和特征上具有社区的全部要素。街道办事处是我国市辖区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派出机关,改革开放以来,街道的政府职能大大扩展,并显示出重要的城市管理作用,我们发展社区体育,要充分利用街道办事处的政府职能,在街道办事处中设立体育组织体协或领导小组,将社区体育工作纳入街道办事处的常规内容。街道社区体育工作的传统模式主要是行政管理型,从现实和未来发展来看,单凭街道办事处的行政资源和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社区体育的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街道办事处开展社区体育的形式要逐步转向社区化,即使地处街道辖区的单位和居民,对街道社区具有认同感,归属感,共同参与社区体育。采取横向联系的方式,尽可地吸收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创造单纯的行政化管理无法比拟的社区效应。

参考文献:

[1]熊斗寅.从国际大众体育发展趋势展望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的发展前景.体育科学,1998,11(2):3~5.

[2]骆秉全.对北京市全民健身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体育科学,1997,11(4):23~25.

[3]陈琦等.广州市民参加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体育科学,1997,17(5):11~15.

[4]吕树庭.等广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模式研究.体育科学,1997,8(6):16~20.

[5]陈天仁.上海市社区体育的发展趋势.体育文史,1996,9(4):15~19.

[6]曹可强.论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山东体院学报,1996,4(3):45~48.

[7]王凯珍.对北京市社区体育现状的研究.体育科学,1994,7(6):35~38.

[8]王凯珍等.我国城市社区体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1997,10(5):6~10.

[9]杨永辉等.珠江三角洲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及其社会因素探究.体育科学,1995,11(3):40~43.

[10]肖正.抓住时机加快体育产业化进程.体育文史,1995,6(1):21~24.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

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现状?

在通过对当前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的调查后发现,客观的来说,目前在中国的高校中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现状存在很多问题,不容乐观.例如:由于在很多高校中缺乏体育场地、用品与器材,体育教学与制度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因而优秀的体育道德、精神、观念与风尚难以真正树立,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无法发挥应起的作用等等.而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缺乏一种良性的模式,而现存的模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无法将校园体育文化的子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因此往往造成校园体育文化的意识层、行为层与物质层的脱节,难以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的、连续的、发展的文化体系,特别是在近几年高校扩招与成人、网络教育迅速扩张之后,这一现象就更加突出了. 面对时代的发展、客观的需要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寻求一个完善的解决方案,路径依赖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工具.作为一种方法论,路径依赖是由新制度经济学派开创的,过去主要用于经济问题的分析与研究,现在越来越多的被用于政治、社会与文化范畴,通过对现状的非正式约束、正式规则与实施机制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往往能够"柳暗花明","绝处逢生",在物质基础与技术手段存在客观限制的条件下,促进效率的提高.该篇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对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路径依赖原理用于校园体育文化的研究中,分析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的路径依赖现象,导致现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存在着的许多问题,寻找一个适合中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良性模式.

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自1995年国务院颁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来,终身体育成为一个大众十分关注的课题。高校体育教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后环节,对社会体育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传统的体育教育已经不能适应高校体育工作的需求,对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研究势在必行。

1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发展的理论基础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解放,脑力型劳动主导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体力劳动最大限度的减少,随之而来的是自身机力下降,心理压力上升,人们对健康的概念重新定义。杨勇震〔1〕指出,健康的基本概念从传统的“生物学模式”到新型的“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向“未来社会协调性健康模式”发展,使人的生物学特征与社会特征相结合。1997年秋,世界精神病协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与会专家提出了一种令人震惊的说法:从疾病的发展史来看,人类已经从“传染病时代”“躯体疾病时代”进入“精神病时代”,心理疾病将成为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威胁。〔2〕主要原因就是人们缺乏必要的肢体运动。体育这一人类社会灿烂文化恰巧是平衡这一空缺的主要能量,它以其独特的功能跃入社会发展形态的突出地位也是必然的。〔3〕高校体育教育作为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最后的衔接阶段,承担着发展学生体育素质、完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基础的重任。但我们的高校体育教育并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作用。传统的学校体育是按照高一级学校选拔的需要,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训练活动,它以掌握知识技能的能力评价学生,着重知识的灌输。〔4〕这种传统体育教育忽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造成了学习效果低下,根本无法保证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体育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在提高体育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能力,求得每个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促使其达到终身体育的能力。体育之所以能深深植根于人们的生活之中,并伴随终生,关键在于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从人们健康的角度来看如此,从社会稳定、发展的角度来看亦然如此。因此,社会呼唤体育,体育社会化是必然的发展趋势。作为面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高校来说需要开展体育素质教育,促使每个人和谐发展,并最终达到社会的和谐发展。

2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和结构

体育从人类社会诞生的那一刻起,与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一起产生并发展。从最初的获取生存物质基础(狩猎活动)到扩大本族生存空间(战争)再到提高健康水平(体育锻炼),体育作为人类不可缺少的生存技能而存在,并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对体育的低一层次需要被满足后,就会产生对体育高一层次的需要,而当高一层次的体育需要成为人们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后,高一级体育功能就应当被列为体育素质的基本内容。〔5〕随着知识型社会的高度发展,人类对体育的需求比率直线上升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使其成为生存的必备营养素。〔6〕大学体育素质教育的内容应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智力方面①理论知识②技术③技能;二是非智力方面①体育能力②体育意识③体育习惯和行为④体育文化〔7〕,当然还有很多不同的提法,但基本内容相似,其中张子沙〔8〕的分类最为细致,他认为体育素质教育包括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生理层面的素质教育即身体素质教育;第二是心理层面的素质教育即体育心理素质教育;第三是社会层面的素质教育,包括六个方面①体育思想素质教育、②体育道德素质教育、③体育行为素质教育、④体育能力素质教育、⑤体育审美素质教育、⑥体育行为素质教育。我国体育素质教育从传统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相对于传统体育教育强调身体素质的观点拓展到体质、心理和社会层面,更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和谐生活方式的需要。

3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纵观建国以来的学校体育,没有突破以下框架:第一,强调统一的考核标准;第二,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教材为中心,强调严密组织,严格纪律,并没有真正“以学生为本”;第三,学校体育融入思想教育不够,未能帮助学生实现由“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的转变;第四,缺乏传授终身体育思想,未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和习惯。〔9〕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教育,体育素质教育显得更加人性化。一、重视个体差异。力求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和特长。二、全面性。体育素质教育不等于身体素质教育,涉及生理层面、心理层面和社会层面的问题,目的是全面提高人的身心健康水平。三、体育教育过程的发展性。重视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走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道路。四、主动性。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要求最大限度地唤醒体育兴趣,领会学习方法,并积极主动锻炼,使学生的个性及能力得到有效发展。也有不同的提法,但本质雷同,如周凯〔10〕把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特征归纳为全体性、全面性格个性化。这些特征基本相似,说明学者对体育素质教育特征的理解基本一致。

4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4.1 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已经20年多了,但目前高校的体育素质教育仍然不容乐观,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和学生的体育素质现状并不理想,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也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选择仍然过多地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大多数活动项目缺乏终身受益的内容,并且还有相当多的学校仍旧沿用传统的体育课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体育教育状况的唯一标准〔11〕。2.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的活动占据大部分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真实地体现。3.占据学生体育活动重要地位的课外体育活动,不能切实有效地组织,开展活动有限。调查显示,每周参与3次或3次以上余暇体育活动的学生,仅占41.27%,1―2次或从不锻炼的学生占56.42%〔12〕。可见体育活动还不能吸引广大学生参与进来,无法做到体育素质教育的全覆盖。另外,我国高校开展的体育赛事较少,不能对学生起到有效地刺激。而美国除了全国性的高校校际体育竞赛组织,美国高校间还按照不同的地理区域成立了地区性的校际体育竞赛联合会或联盟,各所高校分别参与各自区域性体育竞赛组织框架内的校际体育竞赛计划〔13〕,体育赛事常年不断,体育活动氛围十分浓厚,不同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体育活动,体育热情被充分激发,形成了良好的局面。因此,各高校还应该多组织各类体育比赛,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4.2 应对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学者们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大多是从宏观上考虑的,如朱琳〔14〕认为应该从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加强体育法制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等方面改进。这些建议缺乏较强的操作性,而胡金海〔15〕借鉴了日本“小集团学习”思想,提出综合学生的情趣、志向、态度、性格等因素,结成一些小群体进行活动的建议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其实学校内部的体育社团和体育俱乐部都是小群体的形式。在群体内相互影响,共同提高,不仅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也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属性,如交往能力、协调能力等。另外,课外体育活动占据了学生整体体育活动的大部分时间,应加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引导,按照不同项目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定时进行指导,增强学校体育活动的氛围,以吸引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5 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综上所述,学校体育工作应突出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选择教学内容和课堂组织形式,重点组织开展小群体(体育俱乐部或体育社团)形式的体育活动,以各种大型或小型的体育比赛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在此过程中,提高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关于高中的体育论文。1000字左右。

中体育论文: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的带有质变的扬弃过程。 体育课程改革涉及到体育、教育和社会情境。它的核心部分就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和整体的,整个体育实施过程有着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这与影响体育课程实施因素的复杂程度是明显相关的。从体育课程本身上来说,它包括体育课程自身的价值取向、新旧体育课程在观念、方法和组织评价等方面的冲突,体育教师的支持程度及素质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与学生带来的利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保障力度等。从外界影响因素来说,它包括学生家长、各类媒体等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可度与宣传的力度。从整体上来说,体育课程实施就是调和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标准与实施情境的关系,建立体育课程新文化的过程。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山西省大同市、太原市、长治市、临汾四市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山西省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正在积极的实施过程中,已经初步完成对高中《课程标准》的培训工作;山西省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处在实验阶段...

山西省普通高中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研究

【英文题名】 The Study of the Problems in PE Curriculum Reform of Senior High School of Shanxi Province

【作者中文名】 高雷;

【导师】 李金龙;

【学位授予单位】 山西大学;

【高中体育论文】 体育人文社会学

【学位年度】 2007

【论文级别】 硕士

【网络出版投稿人】 山西大学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8-03-19

【关键词】 山西省; 普通高中; 体育课程改革; 区域研究;

【英文关键词】 Shan Xi Province; Ordinary high school; The sports curriculum reforms; Region research;

【中文摘要】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是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对原有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进行的带有质变的扬弃过程。 体育课程改革涉及到体育、教育和社会情境。它的核心部分就是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这一过程是复杂的、系统的和整体的,整个体育实施过程有着许多不可预期性和不确定性,这与影响体育课程实施因素的复杂程度是明显相关的。从体育课程本身上来说,它包括体育课程自身的价值取向、新旧体育课程在观念、方法和组织评价等方面的冲突,体育教师的支持程度及素质基础、体育课程改革给体育教师与学生带来的利益、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保障力度等。从外界影响因素来说,它包括学生家长、各类媒体等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认可度与宣传的力度。从整体上来说,体育课程实施就是调和影响体育课程实施诸因素,平衡体育课程标准与实施情境的关系,建立体育课程新文化的过程。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山西省大同市、太原市、长治市、临汾四市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山西省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正在积极的实施过程中,已经初步完成对高中《课程标准》的培训工作;山西省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处在实验阶段...

【英文摘要】 The reform of PE curriculum, based on need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ducation, is a process with qualitative change which develops the useful and discard the useless. It changes direct thought, object, content, method, evaluate of former PE. The reform of PE curriculum relates to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ocial condition. The core is practice of the standard of PE curriculum. This process is complete systemic and unitary and there are much of unrespectable and uncertain in the whole of the proces...

【DOI】 CNKI:CDMD:2.2008.038421 【相同导师文献】 导师:李金龙 导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1] 白志勇.太原市初中学生使用体育教科书现状的研究[D]. 山西大学,2008

[2] 梁高飞.关于山西省中小学生体育竞赛弄虚作假问题的研究[D]. 山西大学,2008

[3] 张志学.河北省高中生奥林匹克知识普及现状研究[D]. 山西大学,2008

[4] 雷兴华.太原市中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的现状及相关性研究[D]. 山西大学,2008

[5] 刘颖.太原市小学棋类项目教学人才需求现状与对策研究[D]. 山西大学,2008

[6] 周艳宇.成功体育教学基本特征的研究[D]. 山西大学,2008

[7] 阴国栋.太原市初中生体育学习成绩评价方式问题的研究[D]. 山西大学,2008

[8] 耿延敏.山西省肥胖初中生体育教学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研究[D]. 山西大学,2007

[9] 李智斌.太原市中学生暑假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研究[D]. 山西大学,2007

[10] 孟云萍.太原市幼儿园体育教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D]. 山西大学,2007上海市听力残疾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

【作者中文名】 齐彬;

【导师】 陆遵义;

【学位授予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高中体育论文】 体育人文社会学

【学位年度】 2007

【论文级别】 硕士

【网络出版投稿人】 上海师范大学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8-03-28

【关键词】 听力残疾高中学生; 课外体育锻炼; 锻炼态度; 锻炼动机; 现状; 对策;

【英文关键词】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with hearing disability;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 exercise attitude; exercise motivation; actualities; countermeasures;

【中文摘要】 本文以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150名听力残疾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问卷法、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及访谈等研究方法,对其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他们在锻炼时间、锻炼频度、锻炼强度、锻炼时间段、锻炼场所以及锻炼项目等方面的现状特征;另对其锻炼态度的八个维度、锻炼动机以及其他影响听力残疾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因素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影响他们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的具体因素。结果如下: 现状部分:绝大多数同学都表示愿意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闲暇时间里选择参与体育锻炼者比例却较低;不管男女,课外体育锻炼均以小运动量为主;锻炼频度、锻炼时间上部分学生尚显不足,锻炼强度男、女生大都停留在低强度,女生更为明显;参与锻炼的时间段,男生分布较为集中,女生则较分散;锻炼项目呈多样化趋势,但仍以球类等常规体育教学项目为主。 影响因素部分:锻炼态度上,对于男生,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三个纬度与体育活动等级呈显著相关;对于女生,行为习惯、主观标准两个纬度与体育活动等级呈显著相关;锻炼动机上,对锻炼价值的认识是其主要集中点;制约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因素上,时间紧张、场地缺乏、项目少而不...

【英文摘要】 150 hearing disabilities in Grade1-4 who study in Shanghai Deaf-mute Vocational School were chosen to be the samples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has made a thorough investigation into their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es and its’factors that affect the present conditions by using questionnaire, the documentary data,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and interview, then obtains the present situation characteristic of the exercise time, frequency, intensity, compartment, stadium and content; Furthermore, through ana...

【DOI】 CNKI:CDMD:2.2007.200043【相同导师文献】 导师:陆遵义 导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1] 朱宇波.影响上海市普通高校高水平足球运动队群体凝聚力若干因素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8

[2] 蒋立旗.浙江省青少年运动员情绪智力及其与应对效能关系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8

[3] 齐彬.上海市听力残疾高中学生课外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对策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7

[4] 胡善云.不同的运动技能类型项目对大学生身体自尊影响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7

[5] 张美叶.武术考试中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及自尊对自我妨碍影响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6

[6] 齐宏博.学生群体体育消费特征对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5

[7] 葛耀君.体育情境兴趣量表(PESIS)中文修订版的信度与效度验证及其应用的实证研究[D]. 上海师范大学,2005山西省重点高中贯彻执行学校体育法规现状的调查研究

【作者中文名】 张伟;

【导师】 秦椿林;

【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

【高中体育论文】 体育人文社会学

【学位年度】 2004

【论文级别】 硕士

【网络出版投稿人】 北京体育大学

【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7-12-27

【中文摘要】 学校体育法规是国家法律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各种法规在规定的适用范围内都具有国家强制性和约束力,都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国家制定和实施学校体育法规的意义重大,表现为以法规的形式明确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和作用,确保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充分保障学校、体育教师及学生实施体育教育和接受体育教育的合法权益;是实现学校体育工作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管理的转变的重要依据;是我国学校体育工作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改革开放后,我国学校体育的法规建设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对推动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证作用。 本文从山西省重点高中入手,通过对山西省33所重点高中的学生、体育教师、体育教研组组长和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校领导进行调查及访谈,对山西省重点高中体育课、体育师资、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剖析影响山西省重点中学学校体育法规贯彻落实的原因,解决当前山西省在落实学校体育法规中存在的问题,为山西省学校体育走上法制化发展轨道提供决策依据。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山西省重点高中贯彻执行学校体育法规的基本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 1学校...

【DOI】 CNKI:CDMD:2.2007.226115【相同导师文献】 导师:秦椿林 导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体育大学

[1] 张伟.山西省重点高中贯彻执行学校体育法规现状的调查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4

[2] 段菊芳.大型体育赛事风险管理[D]. 北京体育大学,2004

[3] 梁园.我国体育管理硕士学位教育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4

[4] 张立.北京市体育健身消费场所团体会员消费群体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4

[5] 吴文峰.对北京市体育图书出版现状的调查与分析[D]. 北京体育大学,2004

[6] 吴勇.体育竞赛的品牌营销策略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3

[7] 刘健.职业体育俱乐部价值评价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3

[8] 吴泽涛.论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体育服务业的影响[D]. 北京体育大学,2002

[9] 尹小光.中国传统体育性质与西方体育性质的比较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1

[10] 李珺.对我国体育职业化初期体育经纪人经纪行为的研究[D]. 北京体育大学,2000

中国体育的现状与发展

中国体育的现状,特别的糟糕,因为中国注重文化教育,对于体育教育不如其他国家,所以对于以后的发展,我们应该更注重孩子们的体育运动

农村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

论文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做了全面性的分析,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 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1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尤其是在城市中的学校,许多中小学已经建有体育场馆,建有塑胶的运动场地,体育教学的环境非常的舒适,但是广大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却仍在为体育教学条件发愁。在有些农村学校几乎没有什么体育场地和器材。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怎样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为教学服务, 让每个农村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2.1体育课开课率不足

根据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体育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农村中小学校也必须开设体育课,开展体育活动。然而根据调查目前我省广大的农村学校中有众多的学校体育课开设的很不规范,有些学校开设的课时不够,有些山区小学就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2体育师资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队伍, 显然是空泛之谈, 目前我省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但因人口众多, 教育规模大, 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学校的需要, 加之学校编制等问题, 造成农村学校存在大量不合格的兼职或是代课的体育教师, 特别是农村乡村小学学校体育教师更为缺乏。另外由于社会的偏见, 不公正的待遇, 造成了一部分已在体育教学岗位的体育教师流失。因此,这种局面无疑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3 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安徽省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远远满足不了正常开展体育的需要。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别决定了其投入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虽然近些年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但是与所需要的体育经费差距仍然较大, 贫困地区和不重视体育的学校其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许多学校体育教师反映, 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大问题是体育经费不能保证。由于体育经费的不足, 一直阻碍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2.4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体育教学质量较差

某些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态度, 为了保证升学率, 以牺牲体育为代价, 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文化课的学习。 “以劳代体”的思想严重, 认为农村学生离家和学校较远, 走的路多,再加之家务劳动及农活繁忙, 所以就不需要体育了。特别是在偏远的乡镇中学, 学校领导对体育是很少过问。这无形中导致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5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势必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和短缺。从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发展层次越低,学校规模越小,场地、器材缺乏越严重。农村学校的场地缺乏和器材缺乏相伴,有的学校场地凹凸不平,全是泥土场地,更不用说田径场了。可见,许多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与国家教委颁布的《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相差很远。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地器材条件,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短缺,是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严惩影响的重要原因。

3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

3.1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并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以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农村学校师资比较缺乏和体育器械比较少,所以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等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简易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程,从而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3.2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制订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拓宽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应有时代的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及水平的不足,积极地参与各种自学、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并且要积极地参加体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地撰写本学科方面的论文,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加强专兼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函授、进修和观摩学习等,帮助其提高思想觉悟、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掌握体育专业理论知识。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正确对待体育教师的待遇、地位、荣誉、使用等,尊重体育教师的劳动,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4安徽省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原则

4.1教学内容手段创新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只要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善于根据体育教学规律以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手段,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场地器材的不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体育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园或周边的地形(如空地、通道、斜坡、台阶)等,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体育游戏或比赛,增加学生体会体育运动乐趣的机会。

4.2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是培养农村体育人口的重要环节,是为广大农村传播体育文化的主渠道。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应结合农村文化传统和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加大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开展健康保健知识宣传,组织年级与年级,班与班之间的小型多样的简单体育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成年人在各种节日举行的体育比赛,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3农村学校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应坚持以传统体育为基础,结合现有场地,器材条件组织进行,传统体育是农民体育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根本。如龙灯、舞狮、龙舟竞渡、登山、射箭、摔跤、拔河以及结合农活操作技能的特点而创编的体育活动等都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特点作灵活的修改并将其作为中小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5结束语

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思考安徽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安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就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才会有新的局面,才能真正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体育与健康论文

体育与健康课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是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教育无疑对实现《全民健身纲要》提出的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至关重要,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

一、对体育与健康课的认知

1.从县教育系统的体育专干来说,他们是较专业的一类,他们更了解开展体育与健康课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能否定教育组织者多年来在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些成绩,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当前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方面还存在问题。在调查中了解,目前我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体制健全的只占21.3%,工作高效率是2.9%,低效率比例高达38.4%,究其原因,多数是由于领导观念问题,缺乏对学校体育工作的应有的重视与具体领导,尽管各地县级的教育部门都设有体育行政机构并有专人负责,但他们主要工作重点放在应付与组织各种竞赛工作上;从领导目标来说,他们认为,学校搞体育就是多出几个运动员并向上输送就是体育与健康课工作的“出色”表现。

2.在学校领导方面,有近93%的教师认为领导因素影响着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而绝大多数校长也承认中学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的重要性,但他们有自己的难处,因为现在社会和上级评价一所学校的好差,重要指标就是升学率,升学率上不去,健康教育活动开展得再好也是白搭。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经常占用体育与健康课和课余活动锻炼时间,使学生体育活动减少,影响了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学校存在这样的问题,从调查的这些学校看,体育与健康课每周节数随年级的上升而逐渐减少。这种观念导致广西区农村体育与健康课较正规上课的开课率不足40%,使很大部分农村中小学生没有接受体育教育的权利。

3.在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师方面。一是对体育与健康课的研究动态缺乏了解,信息闭塞,观念改变不大,“竞技体育”思想的踪影仍存在,大部分教师没能及时进修深造。二是部分教师对场地器械的制约性想当然夸大,强调当前困境对体育与健康课的不宜。三是缺乏敬业精神,主要原因是与主科得不到同等待遇。

4.广大农村群众对体育与健康课不了解,他们认为“花钱送孩子到学校是为了学习文化,将来好走出农门是正事,在学校蹦蹦跳跳的还不如回家干农活”。他们没有能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高度和深度去认识,观念的滞后,也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发展。究其原因,这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没有做好体育与健康课的宣传工作,没有把现代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两个《条例》做到家喻户晓。

二、农村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的现状

1.学校对体育与健康课的态度。尽管《标准》已颁布多年,但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理念在农村学校得不到体现。据调查,目前农村学校上课的方式仍然没多大改变,学校、教师的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没有改变,即使少数有的学校有相当的条件,也未必按《标准》执行;教案是体育课课堂教学的依据,备课的质量高低直接关系到体育课课堂教学的成效,在农村大部分学校,写教案的比例并不高,且执行体育与健康课并不是很严肃,如非专业教师同样可被安排上体育课,有58.6%以上的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处于随意教学的状态。如果说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确保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那么学校应该是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开展的必要基础。从调查的这些学校看,体育与健康课每周课时随年级的上升而逐渐减少,并且课时随时都可被占用。

2.师资状况。从调查中看出,近几年来各地对体育师资进行了吸收和培训,农村体育教师的数量有一定的发展,和以往相比,农村体育教师的素质有了一定的提高,但从乡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来看,体育教师缺口仍比较大,不是招不到教师,而是学校领导出于经济上的考虑不愿多要,即使超负荷运转。初级和中级职称的仍占大多数(95.5%)。在贫困地区的乡村学校,体育教师学历普遍偏低,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的现象更为严重,很多是兼职或代课教师。另外,体育教师的职后培训也存在不足,既然现在中学开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就应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大面积的培训,以适应当前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尽管体育教师在高校中都学习过人体科学的相关课程,如: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营养学等,这对体育教师从事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提供了帮助,但是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的今天,体育教师应该加强职后培训,以适应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要求。

无论任何科目的教学,师资都是很重要的。83%的教师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影响着学校健康教育的开展,有75%的教师认为敬业精神是学校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在调查中发现,由于“重智、轻体、轻德”的观念在乡村学校仍然是主流,乡村学校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相比较往往地位低下,不受重视,工作劳苦而报酬却偏低;即使如此,同上世纪90年代相比,体育教师流失现象已没当年严重,但敬业精神已没有了,而把精力放在自己的第二职业上。这种非正常现象不解决对推动和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教育极其不利。体育教师是学校健康教育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是健康知识、方法和技能的传播者,其工作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任务能否完成。

3.场地器械问题。体育场地与器材是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物质条件,体育场地与器材对我国农村学校来说是个老问题,长期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调查显示,在许多农村学校中体育器材达标率都低于30%。目前,农村学校的体育器材主要以学校自筹、自制为主。和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争取社会赞助改善体育教学条件的可能性很小,只有23.5%的农村中小学器材达到全国最低器材目录标准。因此,在政府拨款增添场地、器材的同时,仍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修旧利废、自制器材,学校自筹自制的比例还应适当加大。

三、建议

1.健全健康教育组织,并抓好落实。各学校要确实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成立健康教育的职能机构,保证学校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求学校有关部门全力配合,确保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2.改善学校的卫生环境。卫生环境是影响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要注意改善环境,如教室、宿舍、阅览室、食堂、体育场地及校园周围环境等。优雅适宜的校园环境,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陶冶情操;反之,则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体育场地与器材是开展学校体育的基本物质条件,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标准》对教学内容的选取是灵活性,因此,各农村学校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因地制宜、修旧利废、自制器材以改善农村学校体育的硬件条件。

3.多种形式开展学校健康教育活动,以增强学生健康意识,养成良好健康行为。健康教育课、课间保健操、体检、专题讲座、爱国卫生运动、健康知识竞赛和宣传媒介等是实现学校健康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学校应该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有目的开展一些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掌握卫生保健知识、技能,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卫生习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学生自我保健能力和学生学习与生活的质量。

4.加强中学体育与健康师资队伍建设,在职教师可通过自我进修或在职脱产、半脱产进修的形式来取得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进行知识、技能进修的同时,还应对教师加强职业教育,增强体育教师的敬业精神。关心广大农村体育教师生活,稳定教师队伍,在评选先进、晋级职称、进修学习等都应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对待,尊重他们的劳动,以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使他们安心工作。

5.加强教育、体育法规的执法力度。国家颁发了《教育法》、《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法》及学校体育卫生两个《条例》,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有关部门应建立严格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高效的运行机制,加强宣传与执法力度,提高全社会公民终身体育意识,使每个公民真正了解体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为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 评论列表:
  •  温人饮湿
     发布于 2022-06-02 08:11:11  回复该评论
  • 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手段,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场地器材的不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体育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园或周边的地形(如空地、通道、斜坡、台阶)等
  •  笙沉嵶邸
     发布于 2022-06-02 07:35:12  回复该评论
  • 点高中贯彻执行学校体育法规现状的调查研究【作者中文名】 张伟;【导师】 秦椿林;【学位授予单位】 北京体育大学;【高中体育论文】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年度】 2004【论文级别】 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 北京体育大学【网
  •  只酷两仪
     发布于 2022-06-02 09:05:09  回复该评论
  • 街道办事处也只有乒乓球室、棋牌室、门球场等小型场地。上海市人均只有0.1%的体育场地,城区的街道社区根本没有场地。山东省济南市对14个居民小区进行抽样调查,只有3个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宁夏市今年新建的10个居民小区,仅一个小区有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天津市、杭州市、宁波市、苏州
  •  弦久娇痞
     发布于 2022-06-02 06:54:38  回复该评论
  • 样可被安排上体育课,有58.6%以上的农村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处于随意教学的状态。如果说健康教育教师是学校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是确保学校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那么学校应该是体育与健康教育课开展的必要基础。从调查的这些学校看,体育与健
  •  晴枙疚爱
     发布于 2022-06-02 16:24:03  回复该评论
  • 中文名】 高雷;【导师】 李金龙;【学位授予单位】 山西大学;【高中体育论文】 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年度】 2007【论文级别】 硕士【网络出版投稿人】 山西大学【网络出版投稿时间】 2008-03-19【关键词】 山西省; 普通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