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体育课程模式”对人们有什么帮助?
可以让人们喜欢体育,可以让人们理解体育精神,可以提高人们的身体免疫力,可以促进人们全面发展,培养坚毅的性格,培养吃苦耐劳的性格。
5.如何理解职业素养是“五育”有机融合的结果?
每个人都应当拥有自身的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对于我们的工作是非常重要。
体教结合说的是什么?你心目中的体教结合是什么样子的?
体教融合,大势所趋。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体育总局 教育部关于印发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明确指出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等。让体育回归教育,迎来发展新曙光。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体育教育话题引发热议。“没有体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离开教育的体育是不牢固的。”正如中国篮协主席姚明所言,体教融合的核心是要重视体育在教育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过去一直说的“体教结合”,如今为何现在称呼“体教融合”?“国家用下发文件的顶层设计,进一步把体育纳入教育轨道。”上海市中学生体育协会会长、体育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徐阿根给出看法。他认为,过去学校运动队的训练、比赛和发展等,由于教育、体育两个职能部门的分头管理,尽管一直在结合,“但很多东西不可能分得那么清楚,也有一些矛盾,有些东西是很难结合”。如今,《通知》把青少年体育纳入教育内涵,明确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
其次,从“体教结合”到“体教融合”,也是体育观念、教育观念的改变和升华,是体育大国迈向体育强国的坚实一步。中国竞技体育成绩辉煌,2008北京奥运会更以51金首次实现金牌榜第一。随着中国一次次在奥运赛场证明自己,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壮大,昔日竞技体育的定位和金牌的价值正在发生变化。在中国,人们逐渐达成共识,那就是要金牌,也要健康,更要人的全面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与之相对应的是,教育部统计显示,我国学生视力不良低龄化趋势明显,小学生近视10年翻一倍。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程红在政协大会的发言也透露,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指标连续20多年下降,33%存在不同程度健康隐患,小眼镜、小胖墩、小糖人等情况突出。我国缺乏科学系统的健康教育体质监测和干预体系,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学生不足30%。
不管是学生的身体素质还是近视率,都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不能任其发展。国家领导人也对青少年健康给予重要指示,充分体现对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的殷殷期待与关心。如今,随着《通知》的出台,青少年体育,从过去极少数孩子的精英体育,迈向未来所有青少年全都参与的全员体育,真正夯实基础。
最后,过去体教工作存在短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少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如今,随着《通知》的提出及相关顶层设计的完善,体教融合有望收获更多实际成果。徐阿根分析认为,从《通知》的内容看,对学校体育承担任务、组织赛事、俱乐部建立、业余训练开展、老师来源、工作量计酬都给予了很明确的政策支撑。其中,其实包含两个意思,第一是让从事竞技体育的运动员上好学校、读好书;第二是让广大青少年除了应对高考、文化课外,有更多机会参与体育运动和赛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笔者看来,转变体育在教育中的相对弱势位置,不能仅靠教育部门单兵作战。体教融合的深入推进,需要教育和体育部门、学校、家长、社会等各方面形成共识和合力。与此同时,社会各界要时刻牢记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当年的善意提醒:中国,要让体育回归教育。
2014年,巴赫在接受南京体育学院“名誉教授”头衔后,做了一段时长约20分钟的演讲。其中,有一段相当直白的话:“在很多国家,体育在教育体系中应该扮演的角色没有受到重视,体育的作用被很多教师和家长所低估,这其中就包括中国,甚至可以说,这种状况在中国更为严重。”
巴赫的坦诚与敏锐,实为忠言逆耳。在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巴赫屡次到中国参观访问,足见他对中国的重视,更反映了他对中国的期待。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巴赫也较为熟悉中国的体育、教育的国情。当时,巴赫不给中国体育、教育留面子,说了一句大实话,其实要传达一个信号:体育回归教育,正当其时;体育回归教育,中国可以做得更好!
巴赫自己的成长轨迹,就是一部体教融合的全球优秀范本。托马斯·巴赫1953年12月29日出生于德国,青少年时期从事击剑运动,曾经夺得过1976年蒙特利尔奥运会男子花剑团体金牌。退役之后,他上大学学习法律,获得经济法学博士学位,进入国际奥委会工作。2014南京青奥会期间,巴赫曾接受过笔者采访,他透露自己除了击剑,还喜欢打网球,年轻时也是一名足球运动员,“我的位置是守门员”。巴赫还透露,他的夫人是一位教师,所以他对体育回归教育的内涵,有相当深刻的领悟。
六年之前,巴赫期待体育真正走进中国寻常百姓家,真正履行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六年之后,国家推出了顶层设计的体教融合方案,教育、体育工作者和全社会都重任在肩。在未来推进体育教融合的过程中,我们不妨多想想巴赫的善意提醒、语重心长,“我们能给出一个圆满的答案吗?”
五育的作用
五育是指:军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及美感教育五项主张。是蔡元培一九一二年初在出任教育总长时提出。
概述
他把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与“超轶乎政治”两类。隶属于政治的有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三者;超轶乎政治的则是世界观教育和美育。他认为,两类五种教育均不可偏废。为了强兵富国,需要军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但“必以道德为根本”。公民道德即“自由、平等、亲爱”,亦即儒家的“义、恕、仁”。他把欧洲资产阶级道德观念同中国儒家的传统道德观念揉合在一起,主张培养现实社会的完全的人格。
但教育的终极目的还在于追求超现实的实体世界,使人达到最高精神境界,因此还必须有世界观教育,即引导受教育者超脱现世,领悟最高精神境界的教育。他认为,这种世界观教育是知、情、意、德、智、体诸者的统一体。从现象世界进入实体世界,不能依靠经验或理论,只能依靠浑然直觉的美感,美感是两个世界的桥梁。他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各级学校、各种社会活动都要进行美育。蔡元培提出的教育思想体系,是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
劳动与体育的关系
1、劳动是体育产生的重要源泉
在原始社会阶段,人类主要依靠跑、跳、投掷、攀爬等身体活动来获取必需的能源以求得生存,而这些身体活动在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在保留其基本形式的基础上,与相对应的社会生产相结合,经不断整理,社会化加工,不断从原始身体劳动中脱离出来,逐渐趋向独立与完善,在现代众多体育运动项目中仍可清晰看到劳动的痕迹,例如:标枪、铅球都是从原始社会投掷来获取猎物的身体活动中演化而来的,跨栏是早期人类为逃避野兽攻击或求得生存的一种身体活动形式等等。并且这些演化来的身体活动现阶段已成为强身健体,获取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专门性文化活动。
2、劳动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在人类社会早期,体力和体能是人赖以生存的核心因素,二者关乎一个部落甚至一个群体或种族的兴衰,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不断更新,人类对获取生存物质的体能、体力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满足社会成员多元化的生存需求,逐渐产生了以提高体能、技能为目的的专门性活动,成为原始体育的萌芽,伴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体育逐渐脱离其原始形式并发生了质的变化,不断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逐渐走向科学化道路。
3、体育改善劳动行为
体育的参与过程使成员学习、掌握体育运动知识与技能,从而更好适应社会生活。同时,参与者内心的孤独、压抑等不良因素也得以释放与排泄,使精神得以放松。从它的内外层面来看,体育保证了劳动个体积极、热情的工作状态,激发人最大的劳动力与创造力,大幅度提高其工作效率,有效地促进了人的社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