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体育明星的奋斗故事
桑兰
原国家女子体操队队员,中国奥委会官网特约记者,中国体育界的“阳光女孩”,“奥运之星保障基金”的发起人 ,还被称为“申奥大使”。
桑兰在国家女子体操队时曾多次获得国内国际比赛金牌,然而在1998年7月22日,她在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不慎受伤,此后,坚强的她在轮椅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生奇迹。
1999年1月她成为了第一位在时代广场为帝国大厦主持点灯仪式的外国人,1999年4月荣获美国纽约长岛纳苏郡体育运动委员会颁发的第五届“勇敢运动员奖”,2000年5月点燃中国第五届残疾人运动会火炬,2000年9月代表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演出。2002年9月,桑兰加盟世界传媒大亨默多克新闻集团下属的“星空卫视”,担任一档全新体育特别节目《桑兰2008》的主持人,她用这样的方式继续着自己的奥运之路。也是在2002年9月,桑兰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系破格免试录取,就读广播电视专业。
2007年桑兰与互联网结缘,她的全球个人官方网站上线,同时她也被聘为中国奥委会官方网站特约记者。
桑兰在2007年6月作为“奥运之星保障基金”的发起人,加入到了“奥运之星保障基金”的筹建工作中,为了让更多曾做出突出贡献的伤残运动员有个更好的归宿,她将为退役运动员的社会福利事业展开各方面的工作。
命运的多舛没有让桑兰低头,面对新的人生境遇,她艰难而又坚毅地开辟了新的人生道路。作为曾经的中国体操的旗帜性人物,在遭遇人生重大挫折后,桑兰始终用一种平和的心态看待自己,不幸只会让她更加的成熟。她的辉煌诉说着她的成长,她的人生低谷,也得到好心人不断地鼓励。她说,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是大众给了她站起来的勇气。
桑兰传播着中国的奥运之梦,她此生注定要和奥运结缘。
桑兰凭借自己顽强、乐观的心态,用她自己的行动和事迹感染着世界,她是最富奥运精神的女性榜样。
我有信心可以做好经过多年艰苦勇敢的奋斗,桑兰迎来了人生的另一个春天。目前就读于北京大学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桑兰,去年九月加盟了星空卫视,主持即将开播的奥运特别节目《桑兰2008》。据了解,桑兰受到星空卫视的力捧,出来破天荒以主持人的名字为节目命名外,这个特别节目还会一直做到2008北京奥运开幕那天为止。
虽然已经无法在赛场上奋斗,但是,桑兰说:“我会在主持人的岗位上,继续为我喜爱的运动事业做贡献。虽然我没有经验,还有身体的原因,但是我一定能面对的,我正在充实自己,学习文化。我可以做得很好的。”一路遇到重重的困难,桑兰告诉我们,她是凭着运动员的精神和永不放弃的毅力走过来的。”
深得白岩松老师鼓励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对桑兰的一生影响很大。桑兰说:“当初一心想读大学,也没想过要读什么专业,开始觉得法律不错,但是不是特别钟爱,有一次上白岩松老师的节目,他以一位友人的身份鼓励我读新闻,就决定了我今后的路向了,碰巧在我拿到北大入学通知书的下午,就签约了星空卫视。”
渴望爱情开出择偶标准昨天刚参加完华夏男儿勇闯美人关的活动评委,桑兰表示做评委和教练都是她的梦想,不过这次做的不是体操评委,而是选美评委。桑兰告诉我们,她渴望爱情,但相信缘分,如果缘分到来,一定会去尝试。至于喜欢的类型,桑兰说:“我喜欢有才华、英俊和人品好的男孩!”
1998年7月21日晚在纽约友好运动会上意外受伤之后,默默无闻的、17岁的中国体操队队员桑兰成了全世界最受关注的人。
这确实是个意外。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
这个笑容甜美的姑娘来自浙江宁波,1993年进入国家队,个性温顺,但在遭受如此重大的变故后却表现出难得的坚毅,她的主治医生说:“桑兰表现得非常勇敢,她从未抱怨什么,对她我能找到表达的词就是‘勇气’。”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来之后,她也绝不后悔练体操,她说:“我对自己有信心,我永远不会放弃希望。”
因为她的坚强、乐观,美国院方称她为“伟大的中国人民光辉形象”,而那么多美国普通人去看她,并不只是因为她受伤了,而是为她的精神所感染。
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在看望桑兰时说:“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都知道这位勇敢的女孩的事。”美国总统克林顿、前总统卡特和里根都曾给桑兰写过信,赞扬她面对悲剧时表现出来的勇气。桑兰与“超人”会面的经过在美国ABC电视台播出,这个电视台50年来只采访过两个中国人,一个是邓小平,一个是桑兰。桑兰还如愿以偿地见到了自己的偶像里奥纳多-迪卡普里奥和席琳-迪翁。她的监护人说:“她太可爱了,像我们这些在她身边的人都愿意去帮助她……”
杨威
这是北京初春的一个普通的早晨。街上赶着上班的人行色匆匆。
此时,中国体操队的队员们已经上班了。当然,他们的工作就是训练。
中国体操女队从法国请来了编舞教练,男队员会时不时看看那边,男女搭配,干活不累这句话,不知是不是也适合这里。反正中国体操队以前在老馆训练时,男队和女队是分开的。
我们的主人公杨威相信大家对他并不陌生。
今天早晨,杨威身体不大舒服,据他自己说是有点感冒。不过在这个体操新训练馆中,在男队友、在女队友热火朝天的训练氛围中,有点小伤小病,每个队员都不会轻易放弃训练的。毕竟,雅典奥运会还有不到半年就开幕了。而对于杨威来说,这半年,是他向世界证明它是真正的全能王,最关键的半年。
2000年悉尼奥运会,杨威在男子个人全能比赛中六项共获得58、361分,以0、113分之差,败在俄罗斯名将涅莫夫手下。
2003年,杨威又以0.064分之差,惜败于美国选手保罗汉姆。尽管身边的教练、队友都认为杨威应该是真正的全能王,但杨威知道,没有拿到金牌,说什么都没有用。
1996年,李小双在奥运会上夺得了男子个人全能金牌,因伤退役后,中国男子体操队能人辈出,但全能选手却不令人满意。经过几年的磨练,即将到来的雅典奥运会上,杨威承载了人们的期望。杨威参加过的大赛很多,金牌也拿到不少,甚至还有奥运会的金牌,那是悉尼奥运会男团冠军的印证。
杨威和李小双是老乡,他们都来自湖北仙桃。杨威从5岁开始练体操,1993年,杨威13岁,他参加了全国体操少儿比赛,一举夺得了五个单项冠军。当时刚刚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摘得金牌的李小双,客串记者来采访杨威。杨威说:“小双拿着仙桃电视台的话筒来采访我,因为我拿冠军了嘛。采访的内容不记得了,大概也就是第一次拿冠军是什么心情。当时其实我知道小双,因为我看92年奥运会嘛,看了之后知道他的,但是没有那么深的感觉,不会想到一个奥运会冠军是那么实在的那种,只是有一种印象他是奥运会冠军,没什么感觉。”
1996年底,杨威进入国家队,八运会、曼谷亚运会他得到了初步的锻炼。而对它真正的考验是1999年在天津举行的体操世锦赛。
1999年世界体操锦标赛,天津。杨威说:“99年挺紧张的,我感觉是我比赛当中最紧张的一次,一上场都不知道怎么办了。一上场都感觉懵了一下子,而且又是我头炮,中国队的第一个人出场。完了整套下来之后可能当时就因为经验不足,感觉最后一个动作结束了应该可以松口气了,结果就因为松口气造成了一点小失误。天津观众特别热情,给我一下就震懵了,一上场就感觉耳边四周全是观众、全是呐喊打鼓的声音。我没经过这阵势,一上场就说黄导我懵了,然后黄导说深呼吸一二三深呼吸。我然后就呼吸,完了上去比赛,只要比完第一项后面就好比了。其实有三个阶段,99年是想拿,但是没有具体的怎么来安排自己去拿这一块(金牌),只是脑子里面想拿,自己有这个能力能够拿。然后到了2000年没有想到拿,只是想今天我要把这场全能决赛比好,能够比出我自己的水平,因为当时知道最强的对手就是涅莫夫,出发之前我就跟自己说今天只要能够顺利地下来、能够发挥自己平时训练的水平,我就成功了,没有想过去拿金牌。”
涅莫夫当时正处在巅峰时期,他的表现当真是让人感觉,像是在读体操的教科书一样。杨威和他比起来,确实显得稚嫩了一些。但当时杨威的发挥,也的确是相当的出色。
杨威说:“当时我是觉得满意了,因为毕竟涅莫夫是96年跟小双一起比过赛的,我的感觉就是他是我的一个比我早出道一个前辈那种感觉,所以能跟他在一起比赛我就已经感觉很高兴了。跟他分数相差得也不大,证明我的实力了。我感觉奥运会那么大的比赛我能拿到第二,也证明我有那个实力去拿第一,我就感觉挺高兴了,可能当时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去拿第一。”
悉尼奥运会之后,杨威成熟了许多。他的前辈涅莫夫也渐渐开始走了下坡路。
2003年世界体操锦标赛,美国阿纳海姆。2003年体操世锦赛之前,杨威已经是男子个人全能冠军的热门人选了。然而美国选手保罗-汉姆的出现,似乎是要截住杨威,直接接涅莫夫的班。这位选手被美国媒体誉为神童。
杨威说:“去年美国比赛去之前是很想拿这一块(金牌),但是去之前碰到很多困难,比如发烧、脚扭伤,还有体力特别差,很多困难。但是没有放弃拿这块金牌的想法,因为毕竟这几年都是比赛,不断地比赛,但是没有拿到我心目中的
份量最重的那一块世界全能金牌,所以特别想拿。”
五项过后,杨威以微弱优势领先保罗汉姆。杨威最后一项,是自由体操。
杨威说:“我第五个做。一上场之后,咚!第一串挺好。第二串,关键就在第二串,做得特别好,一下子特别有信心。托马斯做得特别开,最后我站在那里想落地看能不能站稳,结果就是想着站稳,所以放手早了,早了之后打腿早了
打腿早造成人的重心在前面,完了之后动了一小步,可能也就输在这一下。下来之后特别特别累,但是比赛已经比完了,至于结果怎么样我也控制不了,所以只有等待结果,就等待保罗汉姆的比赛。他们说保罗汉姆单杠得打到9.7才行,我想应该没那么好吧,结果他那套做得特别完美,下来之后,咚!落地站稳了。我想等待结果吧,结果得了第二,一下心里特别酸,就控制不住感情小哭了一会儿。哭完了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完了之后回宾馆,回到宾馆想了一会儿,他们都过来劝我、安慰我明年再来,明年才是最重要的。但是当时心里面还是恢复不过来,一下子特别低落,一直到上飞机回国心情还不好。现在搬到新馆训练了,才慢慢的调整好自己的心情重新投入训练。”
杨威和一帮湖北籍的队友有时会聚聚餐,做点自己爱吃的。杨威说:“我是左撇子,都是左手炒菜,写字本来小时候是左手,被我妈扳过来了。”
由于新的体操训练馆特别大,黄玉斌总教练想出了用步话机指导队员训练这个主意。
杨威说:“奥运会不断临近,有了比赛的感觉,有了奥运会的这种压力,有压力我也感觉练得也有劲头。六套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有点老了,我感觉还好,因为毕竟已经四年了,改规则、该有的变化已经全部都加进去了,新出来的动作全都加进成套了。剩下来的这几个月,主要是稳定自己的成套,再一个就是总结自己去年比赛的经验和教训,一个是落地稳定性得加强,再一个增加整套动作的观赏性,首先让观众感觉到你这套动作特别的好看,他们才会给你鼓掌,一鼓掌裁判印象分自然会增加。所以现在主要练这两个方面,一个是落地的稳定性,再一个就是增加动作的可观赏性。”
体育界里面有很多体育健将,他们为国争光,你知道哪些?
有刘翔、姚明、郭晶晶、田亮、李娜、易建联、孙杨等等,他们在国际赛场上为中国赢得了很多的荣誉,在体育事业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体育明星为理想而奋斗的故事
科比成长的故事!
“父亲教给我最可贵的东西就是对篮球的热爱,对球迷的热爱。他告诉我不要让压力和人们对你的期望,破坏了你自己从篮球中体会到的乐趣。他让我在比赛中充分表露自己的情感,想做什么动作就大胆地去做。篮球是一种艺术,打球是一种寻找幸福的过程。”
不到10岁,小科比就和父亲开始了一对一的练习。父亲这样的培养,并不是要求科比日后能在NBA取得成功,而是让科比找到篮球中的乐趣,从而知道怎样去寻找生活的乐趣。在意大利自由的阳光下,科比的球技茁壮成长,同龄人早已不是他的对手。科比常常看大洋彼岸传送过来的NBA球赛节目,卧室里贴满了乔丹、伯德和“魔术师”的海报。在他眼里,这些巨人并不是那样遥远,他已经开始从篮球中体会到这些巨人对篮球的热爱,他觉得他们在球场上玩出的魔术自己也能做到。当然,这一切都要回到美国才能得到证实。
祖国如异乡
1991年,乔·布莱恩特在意大利打完了第8个赛季,他38岁了,这些年来他在意大利已经赚够了钱,足以让一家回国后过上舒适宽裕的生活,让3个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乔在费城富人区劳尔梅里恩买下了一幢房子,并接受了当地一所大学的邀请,担任该校校队教练,同时还为一些欧洲篮球俱乐部当球探。小科比和两个姐姐也在劳尔梅里恩中学就读。
回到祖国的小科比并没有马上适应新的生活环境,13岁的他个头已有1.78米,可劳尔梅里恩是一所贵族中学,他在班上找不到几个黑皮肤的同学,更可怕的是,同学们对他那一口浓厚的意大利腔英语很不适应,总是用奇怪的眼光打量他。科比又一次受到了不同文化的冲击,在意大利度过的童年时代和在美国社会生活的差距是巨大的,在没有同伴的学校里,科比将绝大部分时间消耗在球场上。
入校不久,科比就开始参加校篮球队训练。初中二年级的他随学校二队打球,可刚开始时,他连队友们在场上呼喊的一些俚语都听不懂,很难和别人形成默契配合。虽然他能够轻松地突破对手的防守,可他找不到传球对象。不过,得天独厚的身体素质,让他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他常常会从后场带球,穿越整个球场,突破所有对手得分。肌体的柔韧性、爆发力和那种无法描述的篮球灵感,使这个13岁的小孩在球场上显得特别抢眼。这吸引了校队教练格雷格·道纳的注意。
道纳当时只有26岁,在大学里也打过几年篮球,是个不错的防守型后卫。当其他体育老师向道纳推荐科比时,他决定亲自去试试科比的斤两。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校篮球队的学生们都放学了,他们有的去打电游,有的回家看电视,空旷的球场上洒满了阳光。道纳信步走到场边,忽然看见科比一个人在运球上篮。这个孩子仿佛在和假想中的敌人较劲,一会儿吐出舌头左晃右摆地突破,一会儿在空中大转身勾手投篮。
“嘿,科比,你在和谁斗牛呢?”
“你好,教练,我在和‘影子敌人’决斗。”小科比擦擦汗,略带羞涩地回答道。
“影子敌人”激起了道纳的兴趣,他走上场去,对科比说:“好吧,我现在就是你真正的敌人,让我们来一场真正的斗牛吧!”
科比又笑了笑,他似乎显得有点胆怯。可一旦球到了他手里,仿佛立即变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道纳在中圈附近贴住科比上身,可这个小孩子腰部突然向右扭,然后向左横跨两步,马上突破直奔篮下。
10分钟过后,道纳就决定放弃了。“我承认,我的确打不过这个13岁的小孩,”1998年的秋天,道纳回忆道,“他简直是个魔鬼,或者就是缩小了的乔丹。一对一情况下想防住他是不可能的,我从来没见过这样出色的中学生。”
和教练斗牛后,科比便成为了校队的先发主力。道纳答应请科比吃东西。科比想了想,说:“通心粉和馅饼。”他还是喜欢吃意大利食品,话语里还听得出意大利口音。
改写校队历史
自从科比出现在校队,劳尔梅里恩的人就知道这所学校的篮球历史要被改写了。
有关于体育名人的艰辛故事
李宁带伤比赛夺金牌 在奥运会上连夺3块金牌的李宁是带伤参加比赛的。1984年5月,严重的伤痛使他放弃了在南昌举行的全国体操赛。奥运会临近,伤痛稍有好转,他就参加练习,去洛杉矶后,有一天做双杠后滚翻直倒立拉臂时,一使劲,胸肌拉伤了,肩背也受伤,痛得他痉挛抽搐,攥紧拳头。可他瞒着教练,暗暗发誓:“拼吧,就是比赛后肩膀断了,俺也认了!”就列样,李宁不仅靠他的体力、技术,还靠他的坚强意志夺得了3块金牌。 分析:金牌是重要的,比金牌更重要的是精神。体育场上最感动人们的,就是这种拼搏精神。 话题:“最重的金牌”“精神无价”
邓亚萍故事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运动康复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青年怎么做?
大学或者(及)研究生阶段,我们的时间非常充裕,有足够的时间去消化吸收本专业知识,理论和实践应当并重,这也是学习的最佳捷径。好的书籍或者论文,如良师益友,能够有效地指导我们的学习,培养学习习惯,快速避过一些坑。这些都是前人的经验结晶,理论原理都清晰明了,直接获取,消化吸收,岂不快哉。
理论和实践并重,那么实践自然是必不可少。要想更为深刻以及直观地理解,大量的实践练习是必须的。举个栗子,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有《算法与数据结构》这门核心专业课,首先就要有人领你进门,然后自己私下找好书继续学习,并编程实现那些算法和数据结构,不仅理论扎实,实践到位,而且可以深入学习所用语言。
对于我而言,第一步做的并不好,毕竟当年年少无知。在我大四和研一时我又开始了这门课的学习,由于时间充裕,我学习了《算法导论》(1~32章),完成了所有算法和数据结构以及大部分的习题,耗时大概七个月。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靠长时间混这些网站,从小白或者入门者开始学习的,但我所知我身边是没有这样的人的。注册个账号,然后几个月不管才是多数初学者的常态,问不出什么问题,对于一些优秀解答也是不明其所以然,因为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