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实施一个多月,体育类培训迅速升温,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我觉得这种现象很正常。因为现在家长们全部都是有文化的,非常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和综合教育,身体素质决定一切,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多上一些体育课。
“双减”政策落地,深圳游泳培训市场火爆,这与“双减”政策有何关系?
有直接的关系,因为相关的政策,许多补课班都停止了经营,所以许多家长会给孩子报一些游泳武术之类的兴趣班。
“双减”实施一个多月,体育类培训迅速升温,该行业的前景如何?
很好。因为体育类培训很受欢迎,而且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所以我觉得该行业前景很好。
“双减”政策之后,校内的体育教育有哪些变化?
体育教育得到了重视,体育教育得到了改善,改善了教育孩子的方式,体育教育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课堂的教育也得到了改善,给孩子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小了。
“双减”实施后,素质类培训企业暴增,行业内部目前的情况如何?
目前情况是不少中小培训班倒闭了,只有少数的培训班进行转行业
双减政策对教育机构的影响
7月24日,教育部《意见》落地,关于针对义务教育阶段,明确学校教育为主体,校外培训深化治理、全面规范。
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培训机构,追溯源头意见对标两会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培训、校外培训的影响,两会提到的教育热点问题共42条,其中健康教育11条对标意见,K12教育3条对标意见,校外培训8条,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编制、评级、待遇问题6条。
《意见》关键点 两会提案
第二大点: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针对学生作业时间,作业量,电子产品,视力健康。 取消1-3年级家庭作业,不建议普通孩子学奥数。取消小学家庭作业、厘清家校责任,为家长减负。全国加强儿童产品市场准入监管。控制网课、网游时间,建立青少年视力健康档案。强制要求户外活动、强身健体防近视。
第三大点: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针对课后托管,课后活动和拓展,提出课后服务资质、志愿者、退休教师加入。 鼓励中小学时间课程取消英语在中小学主科地位提出教育均衡、课外培训关注点约20条
第四大点:从严治理、规范校外培训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义务教育培训机构;已审批的统一登记为营利机构非学科类明确主管机关,制定标准。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上市融资严禁资本化。上市公司不得投融资学科教培;外资不得涉猎学科教培。已违规的,要清理整顿。备案监管培训教材,严禁境外课程。法定节假日休息日不得学科培训。教师资格信息公布。同一合同,设机构黑白名单。监管常态化。控制线上培训时间,不得拍照搜题。外籍教师也有要求。 削弱英语、强化体育。提高治理整顿培训机构的强度,明确治理整顿中各部门的责任,联合整顿。取消中小学校外培训,将学生留给学校。政府引导校外培训进行市场的转轨和转型。加强线上教育机构全方位监管,特别是资金监管。
第六大点:强化配套治理,提升保障能力课后服务经费财政及收费双保障做好培训广告管控 严格审查小外地培训机构的广告投放,引导家长回归理性。制定培训广告专项法规,提高违法成本。
从上表对比基本可以看到,3月份的“两会”对5月份的“通知”和7月份的“答 的问”,基本有点对点的指导性、方向性。
【拓展资料】
课后教育培训与民办高等教育规模对比
课后教育培训 民办教育
2020年市场规模 635亿元 135亿元
2020年教职员工数量 3000万人 47万人
一、对于民办高等教育可以从义务教育的通知看出以下几点风向?
1、非营利性选择。在市场规模的对比下,民办高校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选择上,可能会大概率参照课后培训的意见,倾向性的要求举办方选择非营利性。
2、禁止资本化。义务教育学科课后明确提出不能资本化,已经资本化的要清理。非营利性的选择会从资本化的前提条件上扼杀民办高校的资本化道路。
二、从两会涉及教育关键点看民办高校
1、两会提到“补齐学前教育师资”、“为公办园单独列编制”、“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国家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对民办高校专业的重点方向具有指导性意见。经卫计委统计,2020年有5000万以上的在园幼儿,员工缺口190万人次,在增加编制、提高收入的影响之下,学前教育专业会是未来的热门专业。
2、两会提到青少年“加强户外运动”、“中小学考试增加体育权重”、“体育是否加入高考”,民办高校专业应增加对体育专业的重视。
双减对青少年足球培训市场,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请给出理由和分析。
对于非学科类的体育培训行业而言,从长远看是一个利好。
“双减”让之前埋头在题山题海各类补习里的学生空闲时间增多了,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会相应增加,另外,学科类培训释放出来的家庭资金也有可能被用到体育项目上。
“双减”(double reduction)[1]是指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其中,要求分类明确作业总量。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8月30日,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中央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意见》明确要求,加强“双减”督导,“双减”督导被列为2021年教育督导工作“一号工程”。
“双减落地”教培机构如何转型?
那么培训机构又该如何应对此次政策变动带来的影响呢?
“创新”做法让人哭笑不得
目前有个别培训机构的做法很“创新”,似乎在传递出一种新的思路。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培训机构想要生存就得拓展自己的培训服务范围,在改变学科类培训为主流的情况下,拓展艺术、体育、兴趣类培训,从而满足监管要求。
但是传统的体育、艺术类招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给孩子报名参加体育、艺术或兴趣类培训的家长占比并不高,反而报名参加学科类培训的家长占比较大。
那么如何才能在新形势下多招收一些学生,吸引家长们积极报名呢?
下面这个培训机构的“创新”做法就让人哭笑不得。不过仔细想想,确实还是有一定效果的。
很多培训机构为了增加生源会主动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给孩子报名参加。
而如今新形势下,培训机构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合规。于是在招生时就给家长声称暑期夏令营开展的都是体育类项目,保证合规。
但是传统的体育类项目又怎么能吸引众多家长的关注呢,毕竟给孩子报名参加体育类培训的家庭占比较小。
于是培训机构称体育老师都是数学系的高材生。这个说法无疑让家长们懂得了此话背后的含义。于是才欣然给孩子报名参加。
当然,采取这种举措的培训机构毕竟是少数,不过也透露出了一个新趋势,如今在不允许周末、寒暑假期以及节假日开展学科类培训的大背景下,想要让家长们积极报名就不能单纯地推出体育、艺术或兴趣类培训,还得在这基础上增加一些附加价值,这样家长们才愿意给孩子报名。
不过还是建议家长们给孩子报名参加辅导班要多一分理性,要结合孩子实际情况以及当前所承受的学业压力,不要盲从。
毕竟不同学生实际情况不同,如果给孩子增加了过重的校外培训负担,那么就会让孩子身心疲惫,并不一定能起到正面的效果。
此外,有的孩子从内心就抵触学习,那么即便是给他报名参加了辅导班,也不会用心去学,最后不仅花费了大量的经济支出,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费力不讨好。
总的来说,如今“双减”政策可谓是给校外培训机构以及家长们都“泼了一盆冷水”,让大家降降温,理性思考今后应当怎么做,而不是让校外培训的热度高居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