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邕宁民俗体育运动游戏(广西壮族民间体育游戏有哪些)

本文导读目录:

什么是民族体育游戏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南博会”发展之研究

摘要:研究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兴国社会价值。勾勒我国壮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活动中,结合地域的自然环境、民俗民节、民族共性、个性的品格,以及广西南宁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等优势,开发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市场,为增加创汇、扩大内需、提高就业率,脱贫致富、联动经济增长,促进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朝着新意、创新、科学、多元化发展,为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壮族南博会体育文化

前言:作为我国56民族人口之首,且最具有行动表现形式的壮族传统体育、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正走进国际新舞台,壮族传统体育具有基础扎实、底蕴深厚、博大精深、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等特点。如舞龙、舞狮、三人板鞋、抛绣球、打扁担、叭喇球等,引进了学校体育教学发挥教育的传播功能中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人们的喜爱和多民族共识,在国际、国内的交流中堪称品牌。本文结合多年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引用文献资料参考法、参观走访笔录法、田野调研考证法、归纳演译统计法,理论思维比较等方法,论证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广西天时、地利、人和的中国——东盟“博览会”发展机遇优势中,对促进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康体、富民、兴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1、抢抓“南博会”机遇拓展特色与优势

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一个综合性的博览会,它集货物贸易、投资合作、服务贸易、高层论坛于一体,将充分展示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成果,为促进成交提供埸所,为相互投资创造机会,为政界、商界、学界开辟讲坛。新形势的“南博会”机遇,促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迎来了良好的发展,也迎来了挑战,也将成为“南博会” 热点与亮点之一。

1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在现代化建设和“南博会”的作用

从现代新兴体育运动发展而言,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具有主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它不但体现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体育精神,而且也体现民族文化的丛向继承和横向融合,它象征一种文化活动,千恣百态,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巨大的吸引力,以娱乐、趣味性为特征,集竞技性、健身性、艺术性、欣赏性为一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通过民族节日、节俗或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体育竞赛和表演,激励人们去参与、去实践、去体验,达到有希望、有可能获得成功,实现自我娱乐、趣味感的心理满足,有效增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为推动民族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增进民族间的团结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1.2“南博会” 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济的新发展

壮族传统体育民族文化的发展,并非纸上谈兵,而是基础扎实,壮民族传统体育孕育在人民群众之中,底蕴深厚、喜庆节日、民俗、节日的各项传统体育活动。以及每隔4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会”,按模式的贯例一层推一层、一浪接一浪,有机地把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推向高潮,展示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极大作用,呼之即出。以民族体育搭台,经贸唱戏的大好势头,已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吸引着国内外各届人士来观光、探研、洽谈贸易、为广西民族地区经济开发打开一条新发展思路。

从文献资料表明1991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第四届“民运会”期间各种物质、产品成交额达25亿元之多,1995年在昆明举办的第五届“民运会”也收到了32亿元的良好社会和经济效益,1999年在北京第六届“民运会”,适逢我国建国50周年庆典,经济获利达90多亿元,2003年在宁夏第七届“民运会”是新世纪第一次56个民族团结盛会,运动会期间各种贸易、投资、旅游、产品、高层论坛是前几届之最。

中国—东盟博览会发展的大气候,是广西南宁的永久会 ?点,不但有利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也将对促进广西各个民族地区的繁荣与昌盛、民族经济腾飞,人民奔小康起到更加积极的作用。

2、壮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联动“南博会”经济效应。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人文社科新研究的热点之一,“南博会”以现代旅游资源而言,它同名胜古迹,山水风光等为旅游资源有着本质的区别,壮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是以人的身体活动,为中介供游客观赏或直接参与,是集观光、健康、保健、医疗养生为一体,形成一种极有我国民族体育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壮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

1.1寻求身心健康是21世纪人们突出显示的倾向

来自教育网、体育网、旅游网、经济网等相关网站的报导,,在工业的高度发达,造成地球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城市的喧嚣、空气的浑浊、水质的降低,使人们的健康受到越来越大的威胁,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同时,社会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社会节奏及各种观念的冲击,使人们的心理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人们需要在青山绿水间放松疲惫的身心,也需要在自然中毫无顾及地玩乐一番,壮族传统体育旅游可为人们提供许多感受内心,感受人生,感受自然,亲近运动,欣赏运动,这种趋势意味着壮族传统体育旅游强化自然气息,突出康疗健康价值,以节日、民俗、民族风情节、民族运动会等有机结合,在“南博会” 开发旅游大协作,以全新意识融于闲暇、趣味、表演、娱乐、旅游生活中,其实效性效益叠加在旅游业上产生关联互动性的效应,将不逊于各地各种的节庆联动经济增长感应力。

2.2壮族传统体育文化部旅游是“南博会”良好资源的禀赋

纵观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人们看到一种更强烈原创生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环境的致富途径,体现在山水观光旅游、民族人文旅游、民俗旅游、沿海旅游、边关旅游、生态旅游,这就是旅游经济,旅游资源开发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社会交往活动,具有多属性的文化现象和时代特征。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交流创造成功基础,它体现几方面:

2.2.1利用壮族发展的独特性,构建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活动的韵律感与多姿多彩的内容,融于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态旅游中,使人们同欢共乐,放松身心,达到审美观赏与文化交流目的,也促使旅游业周期性和季节性的良性经营。

2.2.2利用各种文化背景为一体,形成不同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风格,因地制宜,因人而异,迎合游客的需求,使游客适合个性发展地乐意参与;共同构建特色鲜明、风格独特的民族文化情境的旅游资源,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2.2.3结合旅游业多向发展,多源并存和常态发展的规律,以壮族传统体育搭台,旅游经贸唱戏,互利互惠,体现不同民族地区的民族旅游风格,构建壮族传统体育旅游经济文化生态的产业群体;促进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产品结构与竞争力

2.2.4融合健身、观赏、参与、娱乐、科学考察、教育等功能为一体化的常模。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主动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大环境,解决广西乃至西部地区脱贫致富、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丰富新时期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体育旅游资源优势,促进民族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使之成为旅游业振兴各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潜质。

2.3“南博会” 联动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开发的宣传效应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挥,往往起决于宣传。意大利国家旅游局长莫雷蒂指出:“一百年经营旅游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宣传工作是推动旅游业前进的火车头。”据世界旅游组织有关资料,加拿大旅游旅行的宣传费用占总预算的79%之多,泰国旅游局把总预算的60%用作宣传促销。花费大,收益也相当可观。美国花1美元吸引1名游客,墨西哥花1美元宣传费可换回40美元的收益。香港旅游协会统计,可花1港元宣传费,可获取123港元的旅游收入。具有时代气息的壮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价值和潜力是巨大的,但目前知名度相对较低,仅靠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宣传还不够,应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包括在“南博会”上进行全方位宣传,使其广为人知,激发人们的旅游动机。对促进我国西部周边省分与东盟的交流合作,发展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不但对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挖掘、整理、发展、改革、推广和完善的发挥起到了良好社会宣传作用。而且能促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经济、体育旅游业、体育产业化,向规模化、集团化、科学化发展的步伐。

3、“南博会”引来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产业开发无限新商机

我国壮族传统体育的优势和潜质。经济效益发展是另人乐观,威及遐迩,中国——东盟博览会将带来无限商机,壮族的《打扁担》自参加第四届“民运会”表演获一等奖后,其器材、道具各地订购、源源不断,供不应求,《打扁担》活动的简易开展,加上有《百色起义》纪念邓小平领导中国革命电影巨片的拍摄的媒体宣传。一套套器材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国家。“舞龙、舞狮”、“三人板鞋”、“抛绣球”等项目和产品象征着一种运动和广西民族文化的传承,在国际交往中堪称佳品大放异彩,备受各民族和国际友人的青睐,已成为一种广西旅游、娱乐产品热销。如:人称广西百色靖西的“绣球街”,每年刺绣球人均创收近万元,2001年获全国妇联誉为“中华巧女”的黄肖琴专门从事绣球制作,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挪威等国家,用勤劳的双手走向致富道路。广西建设厅领导与专家2002年出访欧州6国考察,只带精品赠送国家官员,很受到欢迎和赞扬。小小的绣球充满着民族独特个性魅力和文化理念,连结世界各国友谊的纽带,来自新闻煤体与市埸信息200广西靖西县旧州绣球之?距“南博会”还有二个月,当地壮民为了迎接盛会的召开,赶制一批绣着“中国、东盟、CAEXPO”字样的绣球在南宁市悄?上市,受到人们的青眯.外省游客纷纷购买,作为纪念品送给亲朋好友,由此可见壮族传统文化绣球已成为东、西方之间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1壮族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多元化互动效应

曾记得,1995年中央春节晚会著名的主持人赵忠祥,以“抛绣球”做即兴节目用激发表演和发言人,获得阵阵的喝采,广西举行的一年一次的《南宁国际民歌节》\?2003年春节桂林乐满地举办《中华民族文化节》、壮族传统民俗、民节就融汇许多富有壮族特色的传统体育,很大程度地促进各民族地区社会化、旅游化、产业化、经济化发展。在洽谈贸易中,利用赠送民族传统体育绣球、花包等为喜庆,以舞龙、舞狮作为表达对客人的美好祝愿。人们在不同民族间的体育交流、互相尊重、互相了解、友好相处、真诚合作,共同为中华民族经济的繁荣、振兴、促进人民身心健康,活跃文化生活作出极大贡献

3、2 迎接“南博会”的机遇和挑战

广西各民族地区以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为挈机,以《中国一东盟博览会》为平台,加强同东盟国家和邻省的全面合作,实现睦邻安邻和富邻。不同程度地规划解决脱贫致富的手段,除此外,利用自然景观日旅游。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健康活动、民族传统体育培训、民族传统体育器材、民族传统体育服装、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化开发等。如广西教育厅以民族教育优势为特点,在南宁市建成现代化气息相应规模的大学城,体现融民族科技、民族艺术、民族传统体育风情园等为龙头、集读书\学习\考察、观赏、健身、娱乐、参与文化教育苑。将民族教育与民族节庆、“国际民歌节”、“南博会”的货物贸易、投资合作,研讨、对外文化交流等四大平台等活动结合起来,将成为国内一流具有文化发达、科技先进、环境优美、创新活跃、信息荟萃的教育新区之一,成为经济、文化、高科技术发展一个新的亮点。而且使壮族传统体育资源发挥教育良好宣传和社会作用。有效促进广西民族经济、体育旅游业、产业化,向规模化、集团化、科学化发展的步伐。

4、“南博会”振兴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

4.1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它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也不会破坏自然环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因此,壮族传统体育在发展中,应充分利用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优势,按照现代社会的发展对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塑造加工、精心包装,使之推进各民族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的全面发展,拓展特色信息服务。是解决脱贫致富的最直接手段之一。

4.2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开发促进国内国际旅游业市埸

体育是人的身体力行运动发展的产物,是求身心和谐发展的实践活动,旅游产业化则是人们的一种休闲活动,其中包括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增强人的体质健康、教育培养和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的一个重要途径,近年来,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一个现象,这就是旅游业对于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进一步促进作用。从整体和多层次上推出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联动旅游经济发展,使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精华得到保留、发展、振兴和光大。

4.3加强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宣传力度

在体育全球科技网络信息化浪潮中,利用各种新闻传播媒体,利用壮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健身、娱乐、教育、竞技等功能,吸收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以学校教育为重点,全民健身活动逐渐辐射普及到家庭、社区、俱乐部。以小型多样形式多样、业余自愿的办法,结合节、假日的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活动。通过举办的壮族传统体育竞技、游戏、邀请赛、对抗赛、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壮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来,使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更多、更快的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

4.4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旅游业产业化也将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新行业

体育产业化和旅游业都是有自己的特定的产品,有各自的消费者群体,从而构成了自己特定的市场,成为了相对的产业,从系统观点分析壮族传统体育联动旅游发展是相齿相依\密不可分,这是互动\互利\互惠的利益取向使然。在近年来各地举办的各种类型的体育比赛和旅游活动中得到充分表现,从整体和多层次上,壮族传统体育旅游业\产业化开发不但是旅游精选发展的需要,也是丰富的旅游资源挖掘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联动旅游经济发展需要,因此,形成和促进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开发的全新的模式势在必行。

5、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1.1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文化、教育、生产、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呈现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东方文明气质;即竞争中有礼让;蛮劲而不粗野;情溢而含蓄内向;趣味横生而不庸俗;富有观赏而精神气质高尚。它源于生活、反映生活、又丰富了生活,深为各民族所喜爱,也倍受游客的青睐,这正是本课题可行性操作发展的研究所在。

5.1.2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将通过民族教育\民俗风情、竞技表演、文化娱乐、观光鉴赏、竞赛活动以及旅游纪念品等特定人文资源体现给山水风光增添灵气,保护生态环境,为完善民族旅游市场体系,为壮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为广西各民族地区经济提供理论与实践性可持续发展的科学依据。

5.2 建议:

5.2.1构筑21世纪我国壮族传统体育教育、科研奋斗的目标,建设科研网络,发挥壮族传统体育文化优势和功能,培养高素质壮族传统体育科研人才、寻求在“南博会”合作“经济发展”科研项目或课题。

5.2.3壮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发展中显示不可估量的作用,酝酿着巨大的潜力和无限的商机,等待着我们解放思想,加大力度去开发和利用。

5.2.4 壮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需要确立目标,科学定位、观念创新、打破传统的发展模式,着力建立壮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保障体系,拓宽与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交流途径,形成了具有壮族传统体育特色的民族文化体系。

参考文献:

1、邓永进等《民族风情旅游》,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12.

2、田里《论民俗旅游资源及其开发》,人文地理1997.3

3、刘德琼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广西师大出版

有趣的民间游戏

1、踢毽子

踢毽子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体育活动之一,起源于汉代,由古代蹴鞠发展而来。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作为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深受青少年儿童的喜爱,尤其是少年女子。

2、荡秋千

用途游戏用具,将长绳系在架子上,下挂蹬板,人随蹬板来回摆动。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流行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3、拔河

拔河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拔河这项活动,不过在那时不叫拔河,而称为“钩强”或“牵钩”,后演变为荆楚一带民间流行的“施钩之戏”。拔河为双方各执绳一端进行角力的体育活动,属于中国的传统运动项目。2015年12月,韩国、越南、柬埔寨、菲律宾一起申请的拔河(Tugging rituals and games)成功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抓石子

关中东部叫“抓子儿”“抓石子”或“抓核儿”,玩的是小石子或桃核。抓羊拐是西安的叫法,因为羊拐是羊脊椎上的骨头。抓羊拐在关中西部一带叫“抓羊儿”,玩的是一些又圆又滑的小石头。叫法有别,玩法大同小异。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抓羊拐不是女孩子的专利游戏,男孩子也很爱玩,互相PK,跳橡皮筋才是女孩子的专利游戏,男孩子很少玩。河南部分地区称之为——抓捞摸合。

5、跳皮筋

跳皮筋,也叫跳橡皮筋、跳橡皮绳、跳猴皮筋,是一种适宜于儿童的民间游戏,约流行在20世纪50至80年代。跳皮筋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于是谁发明已经无从考证,据说起源于今天的河北一带,当时是一种民间杂技,后慢慢在广大人群中推广开。在清朝皇室,跳皮筋是后宫妃子、公主主要的娱乐项目之一。

6、丢沙包

沙包项目属于民族、民间传统的体育项目。究其起源,已难以考证。与大多体育项目与民间游戏一样,丢沙包由来已久,最早将溯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会用石头等硬物击打猎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且作为游戏当然不能用石块等利器,于是人们开始用伤害性较小的沙包代替。中国最早的球类运动是手球类的, 而丢沙包可能就是这种早期球类运动。

7、蹴鞠(现代足球的祖先)

蹴鞠一词最早见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书中记载:西汉时身为“安陵阪里公乘”的项处,因迷恋“蹴鞠”,虽患重病仍不遵医嘱继续外出蹴鞠,结果不治身亡。其后蹴鞠一词在《汉书》中多次出现。不过,汉以前的战国,称古代足球为“蹋鞠”。现代足球的大致玩法和形状规则都是蹴鞠演变而来。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民间游戏有哪些?

赛技巧竞技

荡秋千、赛马•姑娘追及其他、蹴鞠和马球、踢毽子与踢石球、捶丸与打贝阔、打竹球与竿球、打尜与打尺寸、射柳及其他、顶瓮竞走与赛海马、爬滑木与爬竿、跳板与乍螂抛、抛绣球与打陀螺

儿童游戏

老鹰捉小鸡类游戏、扯皮条、指星过月、摸瞎鱼、捉迷藏、跳年、割韭菜与老虎换山、掏个火、拉大锯、打瓦、打鬼、挑急急令、斗拐、猴抱蛋、小鸡赶火烧与摔泥凹凹、穿白楞叶与拍烟牌、揣包儿、叫手势与打鼻子眼、扣沙布袋、弹槐豆与堆宝塔、官打捉贼、足达熊、过家家

斗赛游戏

斗牛、斗羊、斗鸭、斗鸟、斗鹌鹑、斗狗、斗蚁、斗鱼、斗蟋蟀

季节游戏

鞭春牛、放爆竹、元宵观灯、元宵节转黄河、斗百草、赛瓜、乞巧、走月亮与圆月、重阳登高、九九消寒图、冰嬉

歇舞观赏游戏

舞狮子、台阁、舞龙与耍龙灯、扭秧歌、踩高跷、跑竹马、跑旱船、跑驴与老汉推车、皮影戏、木偶戏、拉洋片儿

杂艺游戏

跳百索与跳皮筋、抖空竹与跳竹竿、放风筝、打柴火与抢木棍、玩嘎什哈与抓子儿、操磉与劈甘蔗

智能游戏

猜谜语、射覆与猜枚、绕口令、翻交交与折纸、解九连环、拼七巧板

驯化小动物游戏

猴戏、鼠戏、蛙戏、金鱼排队、蜡嘴鸟演剧

助兴游戏

酒令与茶令、躲身数、出老婆拳与猜火柴、击鼓传花、捉曹操

十、犋艺俘戏

下围棋、下象棋、下五道、下连、下鹿棋与走憋死牛、阿斯掏与罕跃、猪娘棋、鸡婆棋、赶牛角与赶羊蛋、走北京、五棋与撑四角、杀秫黍与炮打洋鬼子、陆博、双陆、打马、骨牌

赛力竞技

拔河、扳手腕与掀碌碡、赛龙舟、对顶木杠与推杆、举重、角抵、相扑与摔跤、拔腰与拉海龟、马上拉力

民间体育游戏有哪些

老鹰抓小鸡、丢手绢儿、跳皮筋儿、踢毽子、跑步、踢足球、还有大西瓜,小西瓜、赛跑、做操、跳房子、沙包。

中国节日时的民俗游戏有哪些?

湖南民俗节庆活动

湘北洞庭湖边的百姓,一年中最重视四个节日,一是春节,二是端午节,三是中秋节,四是腊月节。而端午节应算是最热闹的节日,在这一天,人们在门上插菖蒲和艾叶、吃粽、喝雄黄酒、赛龙舟。

湘西土家人每年要过三次年,腊月二十九(或二十八)“过赶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过“六月年”,十月初一过“十月年”。“过赶年”的晚上,寨中空场燃起篝火,土家人男男女女围着篝火跳起摆手舞,唱起调年歌。“六月年”是因土家人历史一次重要的迁移,完成迁移的这一天是农历六月二十五,在落居后土家人决定先过一次年,就在这天宰牛祭神,慢慢形成了过“六月年”的习惯。“十月年”是土家人在迁移后为迎接新家园第一个丰收季节而进行的,十月初一,土家人组织起庆祝活动,杀猪喝酒,互相拜年,因而形成了“十月年”。

张家界市区域内的白族人在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有举行火把节的传统风俗,这是一个与扫除害虫、保护庄稼有关的活动。在这天,白族人会举行预祝庄稼丰收、牲畜肥壮的庆祝仪式。主要活动有祭祖、拜火把、耍火把、点火把、跳火把等。

湖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民勤勉,精耕细作,种植水稻已 有万余年历史。

漫长岁月,长沙先人培育出早、中、晚、粘、糯、籼、粳、长芒、短 芒等众多稻谷品种,据1949年统计,仅浏阳县栽培的水稻品种就有149个. 长沙地区多在高岸田种早稻,早稻收割后种红薯、玉米、豆子、高梁、荞 麦等杂粮。低岸下湿田种迟熟品种,如冬粘、重阳粘。早稻多在清明前后 下种,所谓“桐子叶马蹄大,作秧无挂碍。”谷种下泥,一般在田间扎以 假人,或悬假鹞,以防鼠雀。第一次扯秧,要点香烛,鸣统放炮,叫开秧 田门。插秧,俗名插田、栽禾,有的恭贺曰“栽米树”。栽禾往往由能手 “劈页”(开页)——在大田对岸插一杆,下田先栽几蔸,瞄准成线,以 此为基准,边退边栽,一排四蔸,由左至右,叫栽“随手禾”。到彼岸 时,秧苗横直成线,犹如一页书,煞是好看,故名劈页。第二人从右边依 “页”而栽,叫“削页”,余此类推,次第排开。若前者被后者超过,则 被戏之为“关鸭子”、“钻布袋”。若中途拐了弯,则被笑为“过洞庭 湖”。为抢季节,亲友前来帮工,叫“打报工”。栽禾被视为重要的竞技 活,能手倍受尊敬,称为栽禾师傅。收割早稻,要称肉打酒,盛情招待, 所谓“栽禾师傅扮禾客”。但早餐忌用肉,以防镰刀伤手。晒谷,多用篾 制晒簟,或将晒谷场糊以稀牛粪,使其光滑无泥沙。谷晒干后,用风车 吹,而无“扬场”的。除水稻外,长沙种植大麦、小麦、荞麦、高梁、包 粟、胡麻(黑芝麻)、白芝麻、油菜、茶叶、蚕桑、苎麻、棉花、黄花菜 等农作物的历史也很悠久。豆类作物,常种蚕豆、豌豆、黄豆、黑豆、红 豆、绿豆、饭豆、泥豆、峨嵋豆、荷包豆等。其中黄豆又分五月黄、六月 黄、七月黄、八月黄等。泥豆又名懒豆,是制作浏阳豆鼓的上等原料。红 薯和烟草是明代引进的,但发展很快,种植面广,有“一季红薯半年粮” 之称。

湖南花鼓戏是湖南各地地方小戏花鼓、灯戏的总称。其中有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的长沙花鼓戏,流行于常德地区的常德花鼓戏,流行于湘北岳阳、临湘一带的岳阳花鼓戏,流行于衡阳地区的衡阳花鼓戏,流行于邵阳地区的邵阳花鼓戏,流行于湘南祁阳、零陵、东安一带的花鼓灯和流行于湘南的道县、宁远、蓝山、新田等县与调子班合流的零陵花鼓戏。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和音乐风格,形成了各个不同的支派。

广西民俗

三月三歌节

农历三月三又称"三月三歌节"或"三月歌圩",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壮族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四月八、八月十五等,其中以三月三为最隆重。

关于歌圩节的来历,壮族民间有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有人说,古代有一对情人,都是有名的歌手,经常唱山歌来表达相互的爱慕之情。但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使他俩不能结为夫妻,于是他们绝望地双双殉情身亡。人们为了纪念这对情侣,遂在三月初三唱歌致哀。

也有人说,在唐代,壮族出了一个歌仙,名叫"刘三姐"。她聪明过人,经常用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揭露财主们的罪恶,财主们对她又恨又怕,因此一年的三月初三,乘刘三姐在山上砍柴时,财主派人砍断了山藤,使她坠崖身亡。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刘三姐遇难这天聚会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这些传说现已难于考证,但在宋人著的《太平寰宇记》中就有记载:"壮人于谷熟之际,择日祭神,男女盛会作歌。"这说明当时的歌圩也很兴盛。宋元以后,壮族山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圩也成了文化娱乐和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并出现了抛绣球的游戏。女子将绣球抛给自己心爱的男子后,双双退出歌场,互赠定情信物,到了清代,便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参加的大型活动。到1934年编的《广西各县概况》记载,当时广西有歌圩活动的就有二十六个县,几乎遍布广西各地。

歌圩节的这一天,家家户户做五色糯饭,染彩色蛋,欢度节日。歌节一般每次持续两三天,地点在离村不远的空地上,竹子和布匹搭成歌棚,接待外村歌手。对歌以未婚男女青年为主体,但老人小孩都来旁观助兴。小的歌圩有一、二千人,大的歌圩可达数万人之多。在歌圩旁边,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无论相识与否,都热情接待。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巴马的盘刚河畔、都安的棉山、田阳的乔业、宜山的下涧、柳州的鱼峰山等,都是历来较大的歌圩。人们到歌圩场上赛歌、赏歌;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抛绣球主要是娱乐,也作定情信物。当姑娘看中某个小伙子时,就把绣球抛给他。碰彩蛋是互相取乐承欢,亦有定情之意。

抛绣球

抛绣球一般在歌圩节期举行。绣球为圆形,布面,绣有花鸟,内装木棉花或豆、米之类农作物,四角缀以彩色布带,供手握抛掷。玩时,男女分成两对,双方人数相等。男女双方相距一定距离,各列一方,每方有一“乜同”即领队,在中间树一高竿,作为抛球的高度标准。抛球时首先由女方领队手拿绣球,唱完一首山歌将球抛出去,男方如能接住算男方胜利,否则女方胜。谁胜谁将对方剔出一人,然后由胜方发球。每发一次球,均必先唱山歌,如此轮流直至一方“全军覆没”。这时,胜方追逐负方、抢取对方头巾、手帕,互相追逐嘻戏,尽兴方散。宋朱辅《溪峦丛笑》载:“土俗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双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此活动也是男女青年传情的方式。姑娘若看中一男青年,便将绣球有意抛去,男方接过绣球,若亦有情意,即系礼物于绣球上投报之。

倚歌择偶

壮族青年男女在歌圩上或赶圩过节时,选择对歌之人,交朋结友,寻求配偶。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二“粤歌”中记述:“俍人(壮人古称之一)之俗。幼即习歌,男女倚歌择配。女及笄,纵之山野,少年从者数十,以次而歌。视女歌意所答,而一个留,彼此相遗。……约为夫妇,及倩媒以苏木染槟榔定之。”明桑悦亦有诗曰:“男女分行戏打球(指抛绣球),清歌互答自成亲。”这种“唱歌为乐,答歌为媒”的活动,与壮民族的审美心理相关。壮人自古好歌,善歌标志着最具聪明才智,并以此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和爱慕。民间传说,漂亮的姑娘,虽有众多的追求者,但她们只嫁给在赛歌中唱得最好取得优胜的小伙子。刘锡藩《岭表纪蛮》第十八章载:“善唱歌者,能博得全社会一般民众的尊誉。…善唱歌者,能博得妇女之欢心,可藉此为媒介,而达到最美满的恋爱;并可以由此等范围之内,而实验抉择各个恋爱者之谁为惬意,进而达到美满结婚之目的”。“倚歌择配”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心理和婚姻道德观念。它缘于歌而重于情,在多次歌场交往中,双方建立深厚的感情,追求自主的婚姻。青年男女的“倚歌择配”、“答歌成婚”活动,从唱“见面歌”到“约歌”都有一定的程序和规范,成为歌场社交的礼俗。“倚歌择配”已将男女社交活动“歌化”,将生活艺术化,因而具有隽永的魅力,传统的文化心理又赋予了它顽强的生命力,为群众喜闻乐见。虽遭历代封建统治者“悬为例禁”,但禁而不止,盛行不衰。这种习俗与当今提倡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风尚相当吻合。

每逢“歌圩”日,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打扮得漂漂亮亮,三五成群,四六结队,从四面八方云集歌场。在“歌圩”上,一对对男女纷纷登台,引吭高歌,互唱互答,妙语双关。从白天到晚上,从山头到草坡,到处都是欢乐的人群,到处都是歌的海洋。尤其是入夜之后,歌会进入高潮。在皎洁的月光下,一对对青年男女分散各处,或你唱我答,用情歌倾吐着彼此的爱慕;或用电筒互射,逗笑取乐,继续寻找着自己的意中人。正是在这种声光相合、情感交融的氛围中,一对对有情人通过抒怀畅情,缔结了美好的姻缘。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壮族歌圩上的对歌仅限于不同村寨的男女之间,同一村寨的男女,即使感情再好,也是不能对歌的。

在“歌圩”中,男女对唱的山歌,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相当广泛。就形式而言,有求歌、接歌、抢歌、盘歌、斗歌等;在内容上则有生产歌、生活歌、农事歌、季节歌和情歌等。在这片歌的海洋中,唱得最多、也最具魅力的自然要数情歌了。

情歌一般是从相见和询问对方开始,一直唱到定情和惜别为止。整套情歌由见面歌、邀请歌、盘问歌、赞美歌、初交歌、深交歌、分别歌等组成。这些情歌,没有固定的内容,都是即兴创作,出口成歌,或男问女答,或女问男答,互相对唱,激烈动人。

在情歌对唱中,以盘歌最为激烈,也最难应付,被称为情歌对唱中的“急流险滩”。盘歌是在男女双方经过相识并初步了解之后,为进一步试探对方的人品、见识、性格及才智而展开的。盘歌的内容非常广泛,上自天文,下至地理;远自三皇五帝,近至当今世界;举凡农事、季节、花果等,无所不包。它像一场考试,检验着男女双方各方面的才能,只有博古通今、才思敏捷的人才能顺利通过此关。所以,为了通过这一“险”关,青年人常常要请老歌手作为坚强后盾,随时答疑解惑。因为过不了这一关,后面再赞美,也不可能深交,也就定不了情。

盘歌虽然激烈、难唱,但最感人的还是深交歌和分别歌。

深交歌是一种定情歌。男女双方经过试探和求爱,爱情的花朵便从两颗相印的心中绽放出来,是那么的鲜艳和富有生命力。如有歌词唱道:

风吹云动天不动,

水推船移岸不移;

不是情妹哥不理,

情妹连哥哥不离。

变鸟我俩共一枝,

变鱼我俩共一溪;

生前我俩共饭碗,

死了我俩共堆泥。

一对情人在歌声中相恋了,他们有说不完的情话。分别在即,他们又是那么依依难舍、情意绵绵。有歌词唱道:

男:难舍妹,

好比蜜蜂难舍花。

蜜蜂难舍花落地,

哥今难舍妹回家。

女:难舍哥,

好比雏鸡难舍窝。

分离谁知相逢日,

相送九里不嫌多。

多么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深邃的诗画意境!就是在这种充满乡土气息和激情的情歌对唱中,一对对有情人相恋相爱,甚至私订终身。过去,人们习惯上把这种倚歌择偶的行为又称为“唱风流”。因为这种方式既不用媒妁,也无需重聘,从而使壮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更加富有诗情画意。正如歌中唱道:

火烧芭蕉一堆灰,

我俩连情不用媒,

不用猪羊不用酒,

一句山歌带妹回。

在“歌圩”中,除了情歌对唱、倚歌求偶以外,还有许多充满青春气息和炽热爱情的求偶活动,其中最为流行的是“抛绣球”。

“抛绣球”,壮语称为“飞沱”,早在唐代就在广大壮乡普遍流行,唐代诗人柳宗元曾为此留下了“男女分行戏打球”的著名诗句。抛绣球时,小伙与姑娘们自然分成一群一伍,开始先对一阵山歌,然后彼此拉开适当的距离,姑娘们便将各自用花布精心做成的绣球抛向自己心爱的小伙。小伙子眼疾手快,一把抓住朝自己抛来的绣球的飘带,又抛回给对面的姑娘。如果小伙子对姑娘有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再抛给中意的姑娘。赠物越多,表示小伙子追求姑娘的心情越迫切。姑娘若是收下小伙子抛回来的绣球上的礼物,双双便退出"歌圩",寻找僻静之处,单独谈情说爱,互诉衷肠。

除抛绣球外,在横州一带壮乡则流行着抛帕求爱的习俗。每年初一或初二,男女青年相约“搭歌”,小伙先把布帕抛给中意的姑娘。对歌后,姑娘如果有意,便留下布帕,并在布帕上绣上象征爱情的花朵,待日后再次约会时当面归还男方,当地称之为“抛帛”。“抛帛”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若彼此情同意合,男方即可托媒说亲。

另外,在都安一带壮乡,男女青年在“歌圩”中常用“碰蛋”的方式来物色意中人。在当地壮胞看来,红色表示吉祥、热烈,象征着青年人火热的心。所以,在“歌圩”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除蒸煮五色糯米饭待客外,青年们还特意准备好一二十个染成紫红色的熟蛋(鸡、鹅、鸭蛋均可),以稻草捆扎成串,带往歌场。在歌场上,姑娘和小伙们也是先经过一阵对歌,彼此相识,互相了解,并从中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经过对歌,若一方有意,他(她)便会主动拿着自己的红蛋去碰意中人手中的红蛋,如果对方也有情,红蛋相碰而破,则被视为两人命运相连,有姻缘情分。于是,两人便将蛋心互赠共尝,结为知己,然后双方走出“歌圩”,来到幽静处谈情说爱。如果只是单方碰破,则表明两人无缘,在旁的人便要他(她)自己把蛋吃掉,或者送给对方,以表示彼此相识一番。如果面对一方有意握蛋碰来,而另一方则无心无意,那么,他(她)就会赶紧护住自己的红蛋,不让对方碰破,以此来婉拒对方的求爱。

看来,“歌圩”对于壮族青年来讲是多么重要,它似火焰点燃了爱情的种子,它像甘露浇开了爱情的花朵,它始终与爱情有着不解的缘分。

送鞋定情

将花鞋垫、麻布鞋作为情感的象征物赠送给心上人,是广西许多民族盛行的风俗。桂西一带壮族的小伙子在三月三的歌圩上对歌,如果遇到情投意合的姑娘,便会向她讨要白布鞋和花鞋垫作为定情之物。姑娘若有意,便会如约相送。如两只鞋子留下线头用死结系住,小伙子就明白了姑娘的意思“生死相连,永不分离”。如果线头打了活结,一拉就开,则表示已有了对象。有时候,姑娘有意将某处不缝完,留下线头让男方去接续,意思是“你愿连就连”。当然,定亲以后姑娘会做更加精致的“同年鞋”送给小伙子。用十几层白布层层裱贴、包边,长白棉线纳得横竖成行,密密匝匝,有时候还在鞋底纳上鱼鸟花蝶的纹样,纳好的底子需放在锅里蒸过再取出晾干,然后配面上帮,整个工序,凝聚着女儿家全部的感情。因此,情郎哥哥哪能不视若珍爱好生保护?有一句山歌唱道:“鞋底破了鞋帮在,把妹手工带回来。”尽管歌里不谈爱情,但针针线线的手工里,已钉实了两个人的心。

侗族打油茶

“油茶”是侗乡人必不可少的家常饮料,也是待客的佳品。“打”是指这种奇特饮料的制作过程,侗乡妇女几乎都会“打”。“打油茶”所用炊具很简单,只需一口炒锅,一把竹篾编成的茶滤,一只汤勺。佐料一般有茶油、茶叶(最好是粗加工的清明茶),阴米(糯米蒸熟后散开再凉干即成粒状的阴米)、花生仁、黄豆、葱花。而丰盛些的油茶还有糯米甜水圆、白糍粑粑、

公鱼仔、猪肝粉肠。待佐料配齐,架锅生火就可以“打油茶”了。

首先炸阴米,将少许茶油倒入热锅煮沸,把阴米倒入锅里,噼噼叭叭,转眼间炸成黄白色的米花,把它捞起盛在碗或盘里。其次是炸糍粑、炸花生、黄豆,把猪肝粉肠、虾公鱼仔煮熟分别盛在碗里。再次是煮茶水,把茶油倒入热锅,放入一小把粘米(或阴米),炒到冒烟嗅出焦味,再把茶叶拌和焦米一起炒,待锅里冒起青烟,倒入清水,撒少许盐,煮沸。每碗茶水煮多煮少,以喝油茶人数的多少而定,以每人每轮半小碗为准。喝油茶一般每餐“三咸一甜”(三碗放盐的茶水、一碗放糖水圆的茶水)。喝茶时,由主妇把炸阴米、炸花生、炸糍粑、猪肝、鱼仔等均分入碗,用汤勺将沸茶水倒进碗,喷香的油茶就“打”好了。

侗乡人独创的油茶,具有浓香、甘甜的美味,常饮能提神醒脑,治病补身。侗族老人喝不上油茶,责怪儿孙不孝。侗乡人外出串村走寨喝不上油茶,身子感到发痧一样不舒服,赶紧回家打油茶。与侗族人民杂居一起的苗、瑶、壮等民族,受这种习俗的影响,也喜爱喝油茶。离开侗乡山寨到外地工作的人,嫁出去的侗乡姑娘,仍喜爱打油茶。侗乡人从那朝那代开始有喝油茶的习惯,无法考证。据侗族老人说,他们祖祖辈辈种油茶树,家家户户榨有一缸一缸的茶油,“有油就可以打油茶了”。侗族人民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区,喝油茶能御寒防病。习惯成自然,打油茶便成为代代沿传的民族习俗了。

侗族百家宴

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地灵村聚居着776户共2966名侗族同胞。这里世世代代流传着齐心协力、乐于公益事业的美德。村里雕龙画凤的7座鼓楼,村前结构奇绝的3座风雨桥,青石板铺成的村中道路和路旁工艺精巧的石栏杆,加上现代化电视接收天线的点缀,更显出这里的人杰地灵。

农历六月廿四,是地灵村有着悠久历史的百家宴举办之日。这天全村各家各户的代表,提着竹编的精致漂亮的食品盒,盒内放着一碗碗侗家人最爱吃的腌制酸猪肉、酸鸭、酸鱼等,还有自己酿造的糯米水酒,从四面八方赶到村头风雨桥。

在登台铁炮声响后,长龙般的百家宴在风雨桥周围摆设开来,侗族村民坐在长长的木桌两旁,丰盛的侗家佳肴摆满了长条木桌。

地灵村一年一度的百家宴是全村村民聚会佳日,是村规民约制定、通过及实施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全村公共事业筹办的决定场合。百家宴上,侗族同胞畅所欲言,总结过去,展望明天,交流思想,增进团结,谈得最多的是村里的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路。村民们边谈边饮,百家宴从下午4点一直进行到晚上8点。

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又称“花炮会”,是侗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其中以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的农历三月三花炮节最具代表性。

花炮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每炮都系上一个象征幸福的铁圈,外用红绿线包扎,放火于火药铁炮中,燃放时凭借火药铁炮的冲力,把铁圈冲上高空。当铁圈掉下来时,人们便按传统规矩以铁圈为目标,蜂拥争夺,以把铁圈交到指挥台为优胜。

各炮都有它的特殊意义,“头炮”名为“丁炮”,寓意人丁兴旺;“二炮”名为“财炮”,寓意财源茂盛;“三炮”名为“贵炮”,寓意加官 爵。现在,求子、求财、求官的迷信意识已趋谈薄,富禄等地已将炮名易为“团结”、“胜利”、“幸福”等名,予抢花炮以新意。自80 年代后,抢花炮经改革已、成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一项竞赛项目

  • 评论列表:
  •  澄萌妏与
     发布于 2022-06-01 14:13:17  回复该评论
  • 白族人会举行预祝庄稼丰收、牲畜肥壮的庆祝仪式。主要活动有祭祖、拜火把、耍火把、点火把、跳火把等。湖南自古为鱼米之乡,物产丰富,人民勤勉,精耕细作,种植水稻已 有万余年历史。漫长岁月,长沙先人培育出早、中、晚、粘、糯、籼、粳、长芒、短 芒等众多稻谷品种,据1949年统计,仅浏阳县栽培
  •  痴妓二囍
     发布于 2022-06-01 16:18:09  回复该评论
  • 所以,在“歌圩”到来之前,家家户户除蒸煮五色糯米饭待客外,青年们还特意准备好一二十个染成紫红色的熟蛋(鸡、鹅、鸭蛋均可),以稻草捆扎成串,带往歌场。在歌场上,姑娘和小伙们也是先经过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