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清代中国体育馆的特点(清代中国体育馆的特点有哪些)

本文目录一览:

为什么说中国国家体育馆

因为国家体育馆在建筑界有很多方面的优点,比如:

1、设计灵感源于中国折扇

国家体育馆国位于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的南部,与“鸟巢”和“水立方”和国家会议中心比邻而居。国家体育馆由主体建筑和与之相连的热身馆以及室外环境组成,赛时可容纳观众约1.8万人。 由于比赛场馆和场馆对空间高度的要求不同,国家体育馆以中国“折扇”为设计灵感,采取由南向北的波浪式造型,屋面轻盈而富于动感。这种波浪造型也巧妙地连接了与之南北相应的平顶造型“水立方”和单曲面造型的国家会议中心,使得奥林匹克公园内的城市景观达到协调统一。

2、9个“机器人”滑移钢屋架

波浪式造型的屋面轻盈而富于动感,虽然赋予了国家体育馆灵动之美,但也为施工带来了困难。国家体育馆钢屋架南北长144米,东西宽114米,整个体育馆钢屋架工程由14榀桁架组成,总用钢量达2800吨,钢屋架形状呈扇形波浪曲线,是目前国内空间跨度最大的双向张弦钢屋架结构体系。 为了给国家体育馆屋顶架上钢屋架,施工技术人员首次采用了9个“机器人”进行的滑移施工技术。施工人员先对钢屋架在地面进行组装,然后把组装好的每部分钢屋架吊上屋顶进行拼装,并严格控制钢屋架焊接点位置。安装在钢屋架与轨道之间的9个“机器人”用一台电脑进行控制,统一编成行进程序,控制滑移的时间和行程。 滑移过程中,“机器人”在液压作用下一张一弛,就好比蜗牛背着大贝壳行走一样,背着几百吨钢屋架行走到设定位置。

3、观众与运动员不会交叉

国家体育馆在场馆的西侧、北侧设置了一定的下沉广场,赛时运动员、媒体、贵宾等人员可以通过下沉广场直接进入场馆,。在体育馆东侧和南侧设置了缓坡式观众聚散广场,观众和赞助商可直接从城市道路通过缓坡式聚散广场进入体育馆的观众层,避免与运动员、媒体、贵宾和车辆的交叉。

4、玻璃“衣” 保温又隔热

国家体育馆目前已经完成幕墙安装,此次的幕墙安装分明框幕墙、点式幕墙和铝板玻璃三大类, 整箱待装的幕墙玻璃

总面积约为19000平方米。玻璃全部采用的是中空LOW-E玻璃,它具有保温、隔热、防紫外线等效果,保证场馆内人员不受外面气候影响,能正常进行比赛等活动。

5、赛后主打大型赛事和演出

奥运会后,国家体育馆将是北京座席最多的室内运动馆,将成为能够提供多功能服务的市民活动中心。组织国际国内专业体育赛事和商业性大型体育、文艺表演活动,将成为该馆的主导功能。

编辑本段其它

此外,国家体育馆还拥有休闲娱乐、餐饮、购物、开办运动俱乐部、旅游参观、设施出租、展览展示、全民健身等辅助功能。

编辑本段环保设计

国家体育馆以飘逸又赋予动感的造型矗立在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时,也许谁也不会想到,它的地基里竟然“藏”有8万多吨废钢渣! “这不仅保护了环境,更是变废为宝。”国家体育馆业主单位国奥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永山介绍据介绍说,国家体育馆根据设计要求要挖深20多米进行地基的浇筑,而地基浇筑后将进行回填。以往回填的物质通常都是砂石料,而砂石料又是不可再生资料,国家体育馆需要的数量又非常多,如果这样回填将造成极大的浪费。根据多方面的考察国家体育馆地基尝试采用废钢渣代替传统砂石进行回填取得了成功。 钢渣是利用首钢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多年、堆积如山的炼钢剩余钢渣,经过加工处理,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国家体育馆使用钢渣回填既满足了施工需要,使35000立方米约8万吨的废料变废为宝,节约工期,贯彻了绿色奥运的精神。

编辑本段噪音清除

在清除噪音方面,国家体育馆采用国内比较罕见的9层多功能金属复合材料的夹层设计,厚25厘米,由水泥板、玻璃棉、防水层、吸隔声材料组成,并在最外层喷涂吸音材料,最大限度地减少屋外噪音的影响,解决了目前大多数体育建筑普遍存在的屋面雨点噪声问题,减少对体育馆正常的干扰。同时,场馆四周的玻璃幕墙采用了中空low-E玻璃和金属板组合的形式,全部采用双层玻璃。双层玻璃间的空隙充有氧气,既起到了良好的保温隔热作用,也有效地降低了噪音影响。此外,场馆内的空调和制冷设备也进行了专门的消声减噪设计,最大限度为观众创造一个宁静舒适的观赛环境,即使室外是倾盆大雨,室内也不会听到任何噪音,提高了体育馆的声学设计品质。

编辑本段体育馆转场成为手球馆

2008年5月29日国家体育馆首次进行奥运转场演练。在17个小时里,420多名工作人员把摆满重型器械的体操馆“变”成了手球馆,而这一转场任务被国际体联称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装扮中的国家体育馆

奥运会时,体操表演赛于2008年8月20日下午4点结束,而手球比赛将于翌日中午举行。中间这17小时,国家体育馆团队要争分夺秒地完成转场任务。 2008年5月29日,工作人员把上百吨的体操设备拆掉并运走,器械包括3000平方米体操赛台、22件器械、四张蹦床、一套技巧单跳场地等。为了方便转场,赛台生产单位特殊设计了产品,将原重量200公斤的组合赛台桌减重到98公斤,并做成折叠桌型,方便拆卸。而运送组合桌的小推车、搭器械的撬棍都是为了最快完成工作而特殊设计的。使用了这些窍门后,拆卸工作很快就能完成。 拆卸完体操所用的设备后,工作人员要在预先铺在底下的手球地板上铺设2400平方米的地胶等。国家体育馆场馆副主任力航表示,工作人员虽然长时间工作,但工作有张有弛,能保证体力。总体来说,这个被国际体联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已经能在可控状态下完成。

体育建筑文化谈?

下面是中达咨询给大家带来关于体育建筑文化的相关内容,以供参考。

体育建筑以物质载体的形象综合反映出体育活动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文化心理,同时也以一种意义独特的文化形式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研究体育建筑的文化内涵,关注体育建筑的文化精神,对于提升体育建筑设计的文化品味,彰显体育建筑的文化魅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北京获得奥运会主办权、体育场馆建设进入高潮时期的今天,发掘体育建筑的文化属性、探寻体育建筑文化与建筑设计的互动关系,将为体育建筑的设计创作提供内在的发展依据和支持。换言之,文化的力量将会使体育建筑的发展创新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和动因。

一、文化的属性体育建筑以承载体育运动行为的基本物质文化形态、渗透其中的体育运动精神以及相关的艺术形式和社会文化心理,共同构筑了整体的、复合的文化属性,并表现出多层面的品格特质。

1、多元的功能性不同的功能类型赋予体育建筑文化多元、多义的功能属性。例如,竞技体育场馆应具有相当的规模和专业性、国际性和观赏性;休闲娱乐型体育场馆以生活性和社会性以及能最大限度地激发使用者参与的多元、自主选择性和灵活适用性为特征;而教学训练场馆则以使用目的的明确性、使用状态的稳定性、功能内容的专向性,实现传授体育技能和专门化运动技术训练的主旨。

2、综合的技术性体育建筑特别是大型竞技体育场馆常常成为表现最新技术手段、显示强大科技能力的场所,结构工程、环境物理、行为心理、生态以及智能信息等诸多科学技术文化成果为体育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极大自由度和复合的技术支持,也充分地注解了体育建筑文化的物质属性。例如可容5.2万名观众的日本福冈巨馆即是用直径212m的可开合屋面诠释体育建筑文化技术属性的典例。

3、鲜明的时空性可以说,没有别的建筑类型像竞技体育场馆这样,能够以超常且鲜明的时空性,在有限的时空里容纳数万甚至数10万观众,并同时获得全世界数10亿人的瞩目。例如奥运会的体育场馆,需要在16天中承载25个大项、275个单项的比赛,主体育场至少要容纳7万名观众及体育官员、记者和运动员。因而要求场馆设置高度集中,建筑的功能空间高效紧凑,流线序列明确清晰,具有交通、疏散、通讯、安全等方面的超常承受能力。

4、广泛的参与性重在参与的奥运精神也是体育建筑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竞技体育场馆以满足国际标准的竞赛场地、设施和无障碍空间为基础,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运动员和观众,包括残障人士提供最直接、最和谐、最少障碍的交流环境。通过国际体育文化的交融,促进人们对体育事业的普遍参与。而休闲娱乐型和教学训练型的体育场馆,则以“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功能空间和布局结构,促使群众体育运动朝着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向发展,实现大众对体育运动更广泛的参与。

5、丰富的人文性体育建筑突出的人文特征是顽强进取、勇于竞争、挑战极限、超越现实的理想主义色彩,以及通过体育活动获得心理释放感和自我能力实现的快乐感。此外色彩、标志物、雕塑、壁画等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和简明、象征性的建筑语汇,都成为诠释体育精神、物化体育思想的物质文化注解,使体育建筑文化表现出文化艺术与体育精神交融的整体景观。例如重庆奥林匹克体育中心游泳馆的方案,通过富于动感和力量的流体力学的造型语汇表达了游泳运动力与美的文化特征;同时,一叶扁舟的建筑形体也暗喻了重庆的本土人文特性。

6、多重的价值性体育建筑作为人们通过体育运动进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物质环境,具有协调身心健康、促进体育事业进步、弘扬体育精神、丰富城市文化生活、完善城市环境设施等多层面的社会价值,同时也在场馆的运营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价值,为体育事业的产业化和社会化提供了支持。

二、文化的基因同任何一种文化形式一样,体育建筑文化既有共同的属性,也有时代的差异性和地域民族的特殊性。中国传统体育建筑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逐渐发展了自身的基本形式和特征,并由此形成了特殊的文化基因。

1、健身养性的价值取向与西方古代重视身体系统训练的独立性体育实践活动不同,中国古代的体育活动纳入了修身养性的哲学理念,如“阴阳五行”、“八卦”和“气”等,将体育活动作为调整人体平衡、培养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较之西方体育建筑实用型的价值取向,中国古代的体育建筑注重的是身体训练对于健身养性和阴阳平衡的精神目的,如东汉时进行蹴鞠(一种足球运动)的“鞠城”以及宋代习武的教场,已承载了体育活动的项目内容和规则标准。但是与古希腊亚历山大城进行系统锻炼的400座圆形竞技场和古罗马以军事训练为目的的大型竞技场相比,中国古代的体育建筑则更关注精神情感的价值。

2、娱乐、表演的形式特征从古罗马的斗兽场开始,西方古代体育建筑就带有强烈的对抗性和竞争性。而中国古代漫长的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缺乏公平竞争的社会环境,重文轻武的思想甚重,强调体育活动的娱乐、教育功能,轻视只满足人类形体训练的体育运动。以蹴鞠运动的演进为例,战国时蹴鞠还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和练兵手段,到汉代就分化出了“蹴鞠舞”,到唐代已出现了非对抗性的“打鞠”等球戏娱乐活动。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兴起,更视“蹴鞠”为雕虫小技,使其社会地位江河日下,逐渐从竞技性的体育运动演变为娱乐性的体育活动。因而中国古代的体育建筑和活动场所,必然显现出竞技性弱、娱乐性强的形式特征。例如宋代的“瓦市”即是在综合游艺场所内为市民与军卒提供体育娱乐活动的场所。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古代技巧运动,以“瓦市”为物质环境载体,也从竞技的体育形式日渐朝着表演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传统体育中的娱乐性促使了体育建筑同综合游艺场所的结合,使传统体育建筑具有较多观演建筑的空间特征;同时,体育建筑中过多的娱乐性和观演性也淡化了体育运动的竞技性。

3、天然、随意的场所氛围同西方古代体育重视独立的身体训练及其物质形态成果、探索体育运动自然奥秘的特点相比,中国古代体育更注重对体育伦理的追求和对养生哲学的感悟。与这些社会文化相依相存的关系,使中国古代体育建筑的发展缺乏一定的独立性,最终形成了体育建筑及场所的不规范性和随意性。例如在马球运动盛行的唐代,马球场所仅仅是在大殿前铺设的千余步、表面平整的场地。另一方面,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农业的节律性同样强烈地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开展,如“端午节的龙舟赛、重阳节的登山、清明前后的蹴鞠”等体育活动就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因此,中国古代的体育建筑或场所多是在适当季节中所选择的天然场所,如清代盛行的滑冰运动就是在“太液的五龙亭和中海的水云榭前,利用湖面的天然冰场进行的”。这种场所的随意性和天然性,体现了中国古人忽视体育运动的物质环境,重视运动的内在价值,强调运动场所与自然环境合而为一的理念,但是与西方规范、理性的体育场所相比,中国古代的体育建筑和场所缺乏相当的规范性和独立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体育建筑从价值取向、物质形态特征到场所氛围方面都与规范性、竞技性强的西方传统体育建筑迥然异趣,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基因。这些文化意蕴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却也促进了民间休闲体育的开展,并且加剧了中西方体育流派的分野。

此后由于历史的原因,近代中国体育建筑同体育事业一样,步履蹒跚,发展缓慢。而近代西方的体育建筑在文艺复兴中确立了科学理性的价值观,获得了更多科学经验的支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性和世界性。例如德国在1819年奠定了近代体育场的雏形,1852年建成可移动隔断的体操馆等。新中国的建立重新带动了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建筑的内涵除了强身健体的功能之外,也注入了“为祖国的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外交事业服务”的新理念。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举国体制”体育政策的支持,体育建筑进入了建设的高潮,并逐渐向国际化、高科技化的方向迈进。与此同时,国外的现代体育建筑也进一步向国际化、高科技、高标准的方向发展,并产生了终身化、娱乐化的新趋势。

三、文化的力量今天的中国体育建筑在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也存着场馆的发展布局失衡;重视竞赛场馆,忽视健身场馆;竞技场馆的功能空间缺乏弹性应变能力;缺少娱乐休闲内容;难以做到平赛结合和永续利用,表现出参与性弱、经济效益低、缺乏休闲娱乐性且可持续性差等缺陷。

事实上,外在的缺陷源于内涵的不足,只有依靠文化的力量才能改变外在的物质形态。因此,文化的力量不仅是体育建筑健康发展的动力,更是体育建筑设计创作的依据和导向。

对于资源占用多、能源消耗大的体育场馆来说,可持续性应该是首要的文化属性。特别是在人口众多、资源紧张的中国,纳入可持续性的原则对完善体育建筑文化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需要在建筑设计的可行性研究阶段充分考察并研究建筑所服务的体育人口、项目设置及其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使体育建筑通过场地的可置换性、弹性空间的设计、结构的可变性和绿色技术的应用,实现永续利用的目的。例如法国圣。丹尼斯法兰西体育场根据足球或橄榄球赛程的时间性,通过可移动座椅的弹性设计和应变空间,使观众席达到从7.5万人到8万人直到10.5万人的替换;又如由法国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公司设计的深圳宝安体育中心中标方案,其透明屋盖的旋转格栅可根据采光需要任意调整,使场馆在绿色技术的支持下获得更多的天然采光。

体育建筑文化日益显示出开放性趋势。这里的开放性是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是指建筑空间形式的开放性,也是体育建筑内容与功能的开放性。由于现代社会人们愈来愈重视身体的健康和身心的愉悦,体育活动也日益普及化和社会化。我国目前的群众健身场馆与竞赛场馆的比例为15:1,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比例已达100:1.限于我国目前的财力状况,很难通过大量新建健身馆的措施满足体育运动社会化的需求,因而需要调整现有竞技场馆的专业功能,并在竞技场馆的设计中增加面向群众体育活动的空间布局、辅助空间和流线序列,体现体育建筑开放性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融汇各种高科技手段的现代体育场馆,虽然满足了全天候的使用需求,却忽略了人与自然的交流,过于独立的建筑空间与造型也削弱体育建筑与城市空间的联系。因此未来体育场馆的设计应注重人们渴望回归自然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重新认识我国古代体育运动场所中天然性的积极因素,通过开合屋面、自然采光等技术措施,使人工的运动场所与自然环境有机渗透、合而为一;通过辅助空间的开敞设计,使城市公共空间与体育建筑的内部空间相互渗透,形成体育建筑多层面的开放性文化特征。

满足日益增强的群众休闲体育活动需求已是未来体育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休闲娱乐性的体育建筑文化,不仅是群众健身运动的必然需求,也同中国传统体育注重休闲娱乐的健身理念相契合,具有广泛的社会需求性和深厚的历史承传性。尽管我国目前的休闲娱乐体育运动已呈现出良好的开端和发展前景,但是休闲娱乐型的体育建筑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滞后于人们的需求,这其中固然有体育建筑投资的制约和人们体育消费能力的限制,也存在着体育建筑品质的缺陷。因此,未来的体育建筑应重视休闲娱乐型体育建筑的设计,并且在竞技场馆的设计中,考虑休闲娱乐体育设施与竞赛场地的兼容性,并通过辅助空间的多功能设计和体育公园设施与场地设计,满足休闲娱乐体育活动的需求,使未来的体育建筑具有休闲娱乐的文化特质。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中国体育博物馆的古代体育元素

中国体育博物馆的序厅,第一展厅为中国古代体育,分为先秦、秦汉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和明清几个部分。展出的古代体育文物、照片资料、绘画、拓片和沙盘模型,都是极有价值的历史见证。

第一跃入眼中的是石球,从距今10万年左右,属旧石器时期粗糙的大石球,到公元前4800年?公元前4000年的石球和陶球,明显地看到石球从生产工具到游戏器具的演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体育的产生。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陶盆描绘出古朴的线条、纹路,生动地表现了先人们联臂踏歌的情形,这种满足身心需要的身体活动,在奴隶社会已是庆贺、祭祀中不可缺少的活动。从石镞、铜戈、青铜戈中,我们仿佛看到先人弯弓射雁的场面,这种游猎方式古人称为“戈射”。《戈射图》反映了从渔猎到农耕,弓箭从狩猎性质转变到军事训练和娱乐消遣。游水是渔猎中的另一种获得生活资料的方式,人面鱼纹彩陶盆和《游泳图》形象地描绘了《诗经》所述:“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的景象。此外角抵,竞渡、青铜剑等文物,再现了生产劳动、部落战争和日常生活中古代体育的萌芽。

战国至秦汉三国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产生,相对稳定的社会生活,为体育的勃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文物资料十分丰富,有墓葬壁画、画像石、画像砖、陶俑及诗、赋等。其中汉代画像砖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记录下诸多体育游戏活动。

秦汉之时,百戏艺术已发展成众多的表演节目,就汉画砖中所见就有跳丸、飞剑、叠案、戏车、透飞梯、驯兽、马术等。山东沂南出土的汉画石反映了当时融合了讲武之礼与各少数民族的乐舞杂技内容的综合表演形式??百戏。从左至右,第一部分是跳丸,也就是双手舞弄小球,跳丸的动作讲究流畅、轻快,历代跳丸有三、七、九、丸。还有跳剑、寻幢也是生动活泼难度较大的表演。前者与跳丸相似,只是以剑代丸,后者又称“缘幢”,通俗地讲是用身体的头、手等部位,撑起很高的长杆,顶部呈十字,在杆顶和横杆两端都有表演者。第二部分有十五人的乐队,鼓、钟、琴等乐器清晰可辨。第三部分是履索,履索可能是走钢丝的前身,而古人履索的动作复杂,甚至倒之而行。《百戏图》的第四部分是马戏与喜车,这是一种大型的杂技表演,它不仅需要高超的技艺,而且也需要过人的胆量。其它的一些展品也生动地反映了各种表演项目,如:逆行连倒,即倒立行走。倒立的形式多种多样,汉倒立俑陶奁是一件很精彩的文物。此外类似钻火圈的冲狭运动,象燕子跃掠过水面的燕濯活动,在《石棺杂技图》中可见。

这个时期,蹴鞠活动十分盛行。这是一种中国古代的足球游戏。“鞠”为皮革缝制,另一种是对抗性质的比赛。从画像砖、石及肖形印中都有丰富生动的记载。而沙盘模型则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一运动在汉代盛行的状况。

西汉《导引图》更是引入人胜,它图示了一整套的练习动作,如同我们当今练习各种拳、操的示意图。这说明,人类已经开始逐渐提高了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强调通过锻炼来抵御外界的各种考验。战国时期诸多思想家的涌现,以及《黄帝内经》等书的出现,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人已创立了独特的对生命现象的认识方式。华佗的《五禽戏》,庄子的“行气术”,东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可谓珍贵的古代遗产,至今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是封建社会高度发达的时代,古代体育由雏形走向初步定型。马球、武艺、养生导引是比较突出的项目,隋唐的棋盘又足见当时棋艺的盛兴。

马球在这一时期是最为吸引人的项目,馆内除各种图画、陶俑、铜镜、文字记载外,又特意制作了生动逼真的唐代打马球的巨大沙盘模型。马球在古代又称击球,唐代最为盛行,上到唐皇,下到士兵,都把它做为一种经常性的活动。在唐代宫庭里,女伎一般都受过打球的训练,她们主要是陪皇帝、贵族消遣。后蜀花蕊夫人的《宫词》中说:“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这种景象在击球铜镜和唐明皇击球图中都有记载。”

唐代相朴运动成为节日娱乐活动和重要的比赛活动。可以从石砚、敦煌壁画、白描幡画上的相扑画了解这一运动在隋唐的发展。南北朝时战事纷纷,少数民族将骑术带入军中,唐代时,已盛行骑术和骑箭术。铜镜及图画中的狩猎图,恰是大诗人李白描述了“一射两虎穿,轻背落双鸢”的高超技术的体现。此外,唐代人的字舞,以人做字,栩栩如生,正是古代大型团体操的雏形。

围棋在我国的起源和发展,文献中多有记载,望都出土的汉石制围棋盘,隋代张盛基出土的磁制棋盘,以及《重屏会棋图》、《仕女弈棋图》,记述了围棋的发展历史及其开展的普遍性。

习武的传统在我国根深化蒂固,从狩猎到“六艺”中的射箭,从大规模的武戏到“取士技才,必先弓马”的武举可见一斑。今天的习剑主要以强体长寿、练气凝神为主,逐步脱离了古时军队的训练方法,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成为中华民族武术的精华之一。

宋代是古代蹴鞠发展的高潮时期,成为当时的表演节目,而且产生了不同的踢法。从宋太祖蹴鞠图、儿图蹴鞠、宋代蹴鞠纹象牙笔筒,到元代蹴鞠铜镜上男女对练的形象,与“若道是成就了洞房中惜玉怜香,六皮儿香皮做烟眷”诗句相吻合。明代妇女、儿童依然喜好此活动,但朝廷已出现过禁止踢球的命令。

纵观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从有限的被保存和挖掘出的文物,使我们领略到中国体育演变的辉煌历史。

明清时期的体育是怎样的呢?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经济高速发展并逐渐走向衰败的时期。从明初到清中期,体育活动如武术、摔跤、冰嬉、导引等空前活跃。但到了清代中期以后,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日益衰败,传统的体育活动也慢慢衰落。

明朝,随着民间武艺的广泛开展,其健身、娱乐的作用日益明显,最后分化出一个专门的运动形式——武术。明清武术高度发展的典型代表就是嵩山少林寺的武术。明正德年间,少林寺就已“以搏名天下”。少林寺至今还遗存有明天启年间(公元1621~1627年)立的一座“少林观武”碑,碑上刻有“暂息招提试武僧,金戈铁棒技层层”的诗句,说的就是该寺以武术表演见长。由于少林武术影响较大,最后逐渐形成著名的“少林派”。

武术发展到明代,建立了有特定内容的武术系统。这些复杂的拳械之术又统称为十八般武艺,此时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武术理论。

摔跤和冰嬉在清朝被列为军事训练项目,并设立相应的机构和管理人员,使这两项传统体育项目得到飞速的发展。

导引传至明清,又有了创新和发展。有关导引的著作很多,而且大多还形象地绘图说明,以利于传播。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易筋经》出现了,它将导引推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易筋经》中提出“内壮神勇”和“外壮神勇”之说,在以前主要练“内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外功”。原来多为文人修炼的导引后来也被武术家们开始研习了,并且还出现了用气功为人治病的情况。

在清代,因为满族习俗善骑射、溜冰、摔跤,所以各种球戏被逐渐取代,除拍球、踢石球等还在民间流行外,一些大型球戏逐渐衰落了。

  • 评论列表:
  •  丑味海夕
     发布于 2023-03-30 20:24:38  回复该评论
  • 质的比赛。从画像砖、石及肖形印中都有丰富生动的记载。而沙盘模型则使我们更直观地了解这一运动在汉代盛行的状况。西汉《导引图》更是引入人胜,它图示了一整套的练习动作,如同我们当今练习各种拳、操的示意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