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的关系(心理学和体育心理学的关系是)

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看待运动心理学与心理学科、体育学科的关系

娘亲啊!这个范围太泛了。

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体育学科跟心理学没啥太大关系。总的来说,运动心理学是心理学科联系体育学科的桥梁。

比较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异同?

研究对象不同:

1、运动心理学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是人在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和规律。

2、体育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客观化、抽象化的,又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对象。

不同的体育项目对学生有不同的心理要求,从而形成各专项运动的心理特点,如田径心理、体操心理、球类心理、游泳心理、游戏心理等。随着体育教学和训练水平的提高,形成了体育运动专项心理品质,如田径运动中的“距离感”、游泳运动中的“水感”,体操运动中的“节奏感”等。

扩展资料:

体育运动学习动机 根据体育活动动机内容的指向性,体育动机可分为直接动机(指向体育活动本身的动机)和间接动机(指向体育活动结果的动机)。前者与体育活动直接联系,后者则与体育活动的社会意义有关。

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体育活动的动机可分为开始从事体育活动的阶段、体育活动专项阶段和高度体育运动水平阶段。

进行动机教育的任务,主要是使学生以社会性的间接动机为主导而将两种动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根据体育运动动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学生的动机内容与水平因材施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体育心理学

注重体能测试和心理学有什么关系

体育心理学。

你说的是体育心理学吧。首先,从内心活动层面来看。如前所述,在长期对体育心理学进行研究的过程当中表明,在进行体育学习的过程当中,学生会将自身置于特定的体育情境状态之下,因而会产生许多错缩复杂与丰富多彩的心理状态,这些产“生的心理状态同体育活动之间具有双重影响性。我们知道,内心活动的关键在于表现一个人的内在与精神修养,也正因为如此,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不断提高人们内心活动模式以及需求已然成为了体育教学环节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所在。欺,转变学生负面心理特征。当前,我国教育的方向是素质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当中,主要是通过对学生创新能力、全面发展能力的有效遵循,来达到全面提高与开发学生自身潜力的-种新型教育模式。我们知道,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学效果好坏与教育质量的高低会对学生运动能力以及身心健康产“生正面影响,与此同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力等也会带来一定影响,在这个过程当中,对于学生综合因素也相对更为重视。也正因为如此,必须对体育心理学加以重视,充分遵循学生心理规律与社会发展趋势,最终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与运动技能。

体育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研究人们从事体育活动(包括体育教学活动、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的专门条件下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关于运动心理学或体育心理学,你有哪些了解?

引言:现在很多人都开始运动,因为运动可以让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身体,并且养成一些比较好的习惯。除此之外体育方面同样如此,因为体育里面很多的一些活动都是和运动有关系的。当然有一些人也就这运动和体育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对于运动心理学还有体育心理学,大家都了解什么呢?今天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其中的知识吧。

一、相互联系。

运动心理学呢,它是研究人在从事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以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它也是体育科学当中的一门新兴学科与体育学,体育社会学,以及其他的一些学科的理论,还有方法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过体育运动学习的动机,根据体育活动动机内容的指向性,可以分为直接动机,还有间接的动机。前者与体育活动有直接的联系,后者则与体育活动的社会意义有关。

二、研究对象不同。

首先就是他们两个的研究对象是不一样的,首先运动心理学它研究的对象是人在体育运动当中的心理特点,以及规律。每个的人针对运动都是有不一样的理解,还有想法的,对于体育同样如此,在小编的感觉当中,运动心理学还有体育心理学,其实差不多。虽然体育心理学它研究的对象比较的客观化,抽象化,而且是任何人都能理解的对象。从这方面来说就是体育心理学是大众所能够接受的并理解的东西。

三、对于心理学比较重视。

在小编看来,不管是学习运动心理学或者是体育心理学,都是一个可以发展的空间,毕竟现在人们对于体育对于运动都是比较重视的。当然了,不管是在运动或者是体育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好保护好自己的安全,其次在研究的过程当中也不要忘记做运动。

请问体育心理学和运动心理学的区别在哪里?

分类: 医疗健康 精神心理科

问题描述:

希望各位老师从研究内容和方向上告诉我答案,谢谢

急急急用啊

解析:

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锻炼心理学的关系

随着体育运动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运动的分化日益突出。就目前而言,体育运动大致分为三个领域,即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竞技运动领域和大众健身运动领域。由于这三个领域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运动心理学的不断分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传统的运动心理学已经在运动表现之外拓展了相关的研究领域,最值得注意的研究领域包括生理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而且,在运动心理学的文献中,锻炼心理学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Anshel,2003)。体育教学心理学的研究则更早一些。如原苏联的丘奇马疗夫在20世纪20年代就研究了学校体育课对学生智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

目前,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个研究领域齐头并进,向前发展,都显示了各自的地位和作用。那么,三者究竟存在怎样的关系呢?

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三者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有联系,主要源于体育教育教学、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运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将体育看成是广义的体育,体育就应该包括体育教育教学、竞技运动和大众健身运动三个领域。不管哪一个领域,实际上都是围绕人参与身体练习活动这一中心主题展开研究和讨论的。由此可见,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是围绕人从事身体练习活动中发生的心理现象展开研究和讨论的,具体来说,三者研究的共同点在于:第一,研究的对象都是参与身体练习活动的人;第二,研究的内容涉及到从事身体练习活动中人的心理现象,如认知、情感、动机、个性等等;第三,研究方法相同。

三者研究的不同点在于:第一,研究的主要目的不同,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提高训练效果和比赛成绩;锻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目的是参与体育锻炼的前因和心理效应。第二,研究的具体对象不同,如体育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学生,也包括教师;运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运动员,也包括教练;锻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大众。第三,研究的内容侧重点不同,体育心理学虽然也研究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条件下所有的心理现象,但更应该侧重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完善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运动心理学应该侧重研究与运动表现和成绩有关的心理学问题,即研究如何通过心理学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成绩等;锻炼心理学应该侧重研究影响个体参与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体育锻炼对锻炼者的情绪体验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它不关心与运动表现和成绩的有关心理学问题。

张力为、任未多(2000)曾对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在研究重点上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即便是相同的心理学主题,三者的研究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见表1-1)。

表1-1 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部分研究内容的侧重点

领 域 运动心理学 体育心理学 锻炼心理学

动 机 运动员成就动机 学生参与体育学习 大众参与体育锻炼

的动机 的动机

目标设置的成效 目标设置的成效 锻炼的坚持性

情 绪 竞赛焦虑对成绩 体育活动对情绪的 锻炼活动对焦虑和抑

的影响 的影响 郁的影响

赛前、赛中的应 锻炼产生的积极愉快

激控制 感受

人 格 运动员人格对运 体育教育教学对人 体育锻炼对人格的

动成绩的影响 格的影响 影响

运动训练对运动

员人格的影响

技能学习 高水平技能学习 中、低水平技能学习

归 因 运动员的归因特点 学生的归因特点

归因对运动训练的 归因对体育学习的影响

影响

自我观念 整体自我概念 身体能力自我概念 身体能力自我概念

独立自我与互联自 外观体貌自我观念 外观体貌自我概念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与运 师生的交往与合作

动成绩的关系

(改编自张力为、任未多,2000)

从已出版的数本教材和著作来看,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研究体系和内容有所区别,各有特点。如Anshel(2003)所著的《运动心理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内容体系为:(1)科学的运动心理学,(2)成功运动员的特征,(3)运动员的运动动机,(4)归因:对运动表现和比赛结果的原因的解释,(5)应激、焦虑和唤醒的调控,(6)运动中的攻击行为,(7)运动队凝聚力和群体动力学,(8)运动中的领导,(9)交流与咨询技术,(10)教年轻人运动:一个特别的考虑,(11)应用锻炼心理学:运动心理学领域出现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12)运动员的自我谈话,(13)思考和未来的方向。从Anshel所著的《运动心理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内容体系来看,除第十一章是锻炼心理学的内容外,其他章节都是典型的运动心理学内容。

再如,Seraganian(1993)所著的《锻炼心理学:体育锻炼对心理过程的影响》的内容体系包括:(1)锻炼心理学的历史和理论基础,(2)有氧体能及其对心理应激的反应,(3)有氧体能与身体活动的理论描述和定量研究,(4)急性有氧练习对情感的益处,(5)锻炼心理学的Meta-Analytic,(6)人类对急性心理应激源的Sympathetic 反应,(7)实验与观察研究方法,(8)老年人的锻炼心理效应,(9)增强体能的社会心理因素,(10)发展锻炼心理学,(11)体育锻炼降低应激的认知观点,(12)有氧练习在预防和治疗方面的作用,(13)锻炼心理学的现状与未来方向。由上可见,锻炼心理学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系。

体育心理学与运动心理学的分离越来越明显,这一现象在东欧、日本等比较突出,如日本松井三雄所著的《体育心理学》被学者们认为是一门比较“正宗”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季浏,1994)。他所著的《体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包括:(1)体育与体育心理学,(2)大肌肉活动的心理学性质,(3)从体育角度看儿童的发展,(4)体育的学习,(5)从体育角度看个人差异(松井三雄,1985)

总体而言,美国更突出运动心理学的研究,虽然在运动心理学的教材或著作中也包含锻炼心理学的内容,但已强调运动心理学与锻炼心理学的分离,然而,运动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的分离不明显。中国已逐步显现运动心理学与体育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分离。这从以下三本书中可以窥见一斑。如季浏、符明秋(1994)所著的《当代运动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包括:(1)运动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2)运动个性,(3)运动注意,(4)运动唤醒,(5)运动焦虑,(6)运动焦虑的调节,(7)运动动机,(8)目标设置,(9)运动归因,(10)心理社会因素与运动损伤,(11)身体活动与心理健康,(12)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13)教练员的领导心理和行为,(14)运动队的群体心理。

再如,颜军(2001)所著的《体育心理论稿》的内容体系包括:(1)我国体育心理学的发展与反思,(2)体育教育与心理发展,(3)体育学习心理指导,(4)体育学习策略,(5)体育学习中的焦虑,(6)运动技能学习心理,(7)体育教学交往心理,(8)体育教学环境心理,(9)体育教学方法的心理机制

又如,季浏等(2006)所著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内容体系包括:(1)锻炼心理学研究概述,(2)体能与体育锻炼,(3)体育锻炼与认知和情绪,(4)体育锻炼与人格,(5)体育锻炼与心理疾病的防治,(6)体育锻炼的消极心理效应,(7)增进心理健康的运动处方,(8)青少年儿童锻炼心理效应,(9)老年人锻炼心理效应,(10)体育锻炼产生良好心理效应的生理机制,(11)体育锻炼增进心理健康的心理机制,(12)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的展望。

  • 评论列表:
  •  舔夺奢欲
     发布于 2023-03-19 23:25:38  回复该评论
  • 本文目录一览:1、如何看待运动心理学与心理学科、体育学科的关系2、比较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和锻炼心理学的异同?3、注重体能测试和心理学有什么关系4、关于运动心理学或体育心理学,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