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中国学校体育是哪一年创板的(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创刊时间是哪一年)

本文目录一览: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启蒙是怎么回事?

我国学校体育思想启蒙于清王朝末年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当时,由于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国内民不聊生,国外列强欺压。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谭嗣同等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欲图通过改良的办法,使中国富强自立。他们努力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在教育上主张“废八股、兴西学”,提出对学生要进行“德教、体教、智教”的全面教育观点,认为“体育是教育中不可缺少之物”。其中,康有为在其大同书》中,还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特点,提出了各年龄段身体发展的要求。对婴儿,要注意“嬉戏安息如何而合儿神,务令得宜以壮儿体”;对小学生,“专以养体为主, 而开智次之。令功课稍少而游嬉较多,以动荡其血气,发扬其身体";对中学生,由于“身体尚弱”,故仍需“养体”;对大学生,仍应“亦重体操,以行血气而强筋骸”。

严复在其名著《原强》中指出,一国富强之效,以民之体强为基础,提出练体力是教人的三纲之一。他还根据西方进化论及自然科学观点,主张“培先天,养后天,运动强身”。维新派从德、智、体全面发展上宣传体育,为以后学校体育的实施创造了思想条件。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继改良主义运动以来对我国封建传统思想与文化冲击最大的一次运动。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恽代英、徐- -冰等 为代表的新文化战士高举反帝反封建以及“民主”“科学” 的旗帜,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进步思想文化。其中毛泽东等人用近代科学的观点研究和提倡体育,特别是对学校体育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较深人的研究,对学校体育思想发展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陈独秀认为中国封建旧教育最大的缺点在于偏重学生脑部的教育,而忽略学生身体的锻炼。

他把“健全体魄”作为青年爱国的条件之一,主张“全身的教育”,特别应当注意以“体操发展全身的力量”,使学生都能成为“意志顽强、体魄强健”的新青年。毛泽东在其《体育之研究》的著名论文中,深刻阐述了体育的概念、目的、作用以及德、智、体的关系,并对体育锻炼的原则、方法等问题做了较系统的论述,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提出了“体育于吾人实占第- -之位置” 的观点。在毛泽东发表《体育之研究》的同年,恽代英也发表了《学校体育之研究》的著名论文。该文以近代科学知识论述学校体育的问题,提出学校体育应是“保学生之健康”的教育,并呼吁改片面的、骤进的、枯燥的体育为系统的、圆满的、渐进的、有趣的体育。

从改良主义运动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思潮中,对学校体育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得到加强,为我国近代以来学校体育的发展从思想上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也宣告了几千年来中国思想史中几乎无学校体育思想的历史结束。

中国体育学院都包括哪些学校?

1、广州体育学院

广州体育学院(Guangzhou Sport University),始建于1956年7月,是华南地区唯一的体育本科高等学府,也是建国以来国内较早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院校之一,隶属于广东省人民政府。

是一所具有体育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含体育学全部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医学门类的运动医学硕士点的在大学。是国家体育总局若干运动项目的高、中、初级教练员岗位培训单位,具有一级裁判员、一级运动员审批权。

2、西安体育学院

西安体育学院(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简称“西体”,创办于1954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六所体育高等院校之一,原隶属国家体育总局(国家体委),2001年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是陕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体育总局共建院校。

学校有校本部、沣峪、鄠邑三个校区,占地面积1300余亩;设有9个专业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附属竞技体育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竞走学校,与国家体育总局小球运动管理中心共建中国掷球学院。

3、哈尔滨体育学院

哈尔滨体育学院(Harbin sport university),简称“哈体”,坐落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普通高等体育院校。

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哈尔滨体育学校;1958年9月,国务院批准在哈尔滨体育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哈尔滨体育学院。2003年12月,教育部批准学校具有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资格。

学校总占地面积278.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48万平方米,由哈市主校区和帽儿山第二教学区(教学训练基地和高山滑雪场)组成。

4、成都体育学院

成都体育学院(Chengdu Sport University),简称“成体”,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是由国家体育总局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以四川省管理为主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

学校是教育部”卓越医生(中医)教育培养计划“改革试点高校,也是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国家体育总局援外教练员培训基地、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举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全国武术套路青少年培训基地和全国田径短跑、跨栏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5、山东体育学院

山东体育学院(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简称“山体”,是一所以体育学学科为主的普通高等体育院校。

学校始建于1958年。2000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与省体育运动技术学院、省体育科研中心合并,组建成新的山东体育学院。2017年,学校成为山东省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建有济南(校本部)和日照两个校区 ,校园占地面积206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57.9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 12140.5 万元,学校拥有纸质图书 583870册,电子图书1769937册。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广州体育学院

百度百科——西安体育学院

百度百科——哈尔滨体育学院

百度百科——成都体育学院

百度百科——山东体育学院

新中国成立的六所体育学院是哪六所?

新中国最早的体育专科院校都在当时的大城市,最早建校的是成都体育学院。

北京体育大学简称“北体”,位于海淀区信息路,占地面积约1400亩,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不仅是国内最顶尖的体育类院校,在国际上也拥有良好的口碑。学校筹建于1952年,原名中央体育大学,1956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学院,在1993年再次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一直沿用至今。

北京体育大学虽然是体育类院校,但它是全国重点大学,同时也是唯一一所只属于国家体育总局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国家级示范院校,国家首批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还有进入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的高等体育院校。在国内体育行业里,北京体育大学的地位就相当于文科里的北京大学,理科中的清华大学。

上海体育学院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建最早的体育高等学府,始建于1952年,前身是华东体育学院,由原来的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等学院的体育系科合并而成。学院原直属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共管。王牌学院有: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武术学院、中国乒乓球学院。2017年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学成功入选世界一流建设学科,是除北京体育大学外,成为全国入选一流建设学校的一所体育院校。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校培养了一些著名运动教员,比如有孙海平、陈忠和、马良行等。

武汉体育学院简称“武汉体院”,位于湖北省会武汉,占地面积约1400亩,武汉体育学院原名为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2001年之前学校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而后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王牌学院有:体育教育、运动训练、公共事业管理、应用心理等。学校自创办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运动健儿,比如有杨威、李珊珊、张香花等。

成都体育学院简称“成体”,坐落于成都武侯祠旁,学院始建于1942年,前身是四川省立体育专科学校,1950年由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成都体育专科学校,1956年更为现名沿用至今。学校秉承“行健不息、积健为雄”的校训,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以学科铸品牌、已师资拓优势,形成了“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的鲜明办学特色。目前学校已然成为了在西南地区享誉盛名,在全国广有影响力的体育院校。

南京体育学院

,始建于1956年,是江苏省体育局和江苏省教育厅共管的省属重点建设大学,被誉为“世界冠军的摇篮”。共有15人23人次20项次获奥运会冠军,99人310人次197项次获世界冠军,172人475人次362项次获亚洲冠军,其中94人151人次111项次获亚运会冠军;参加了第1届至第13届全国运动会,为江苏省夺得了204.5枚金牌。

广州体育学院,

建于1956年,知名体育学院,具有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的独立建制高等体育学府,国内较早专门从事体育教育的院校,学校在校生约8000人,研究生900多人,与国家体育总局手曲棒垒中心联合办学培养研究生,与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博士生。师资雄厚,在编教职工600多人。专任教师420名,其中研究生学历占64%,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近半数。

知识拓展:

1905年初,徐锡麟在浙江绍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体育会,开展体操、射击等体育活动。同年9月,他又成立了大通师范学堂,公开招收全省各地青年进行培训,朝夕讲武。该学堂仅设体操专修科,故这所师范学堂成为我国最早的体育学校。

1905年冬,徐锡麟邀请女革命家秋瑾到大通师范学堂工作。秋瑾到大通师范学堂后不久,她在绍兴城里设立了体育会总部。随后,秋瑾又把体育会并入大通师范学堂,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大通体育师范学堂”。1905年初,徐锡麟在浙江绍兴创办了我国第一个体育会,开展体操、射击等体育活动。同年9月,他又成立了大通师范学堂,公开招收全省各地青年进行培训,朝夕讲武。该学堂仅设体操专修科,故这所师范学堂成为我国最早的体育学校。

1905年冬,徐锡麟邀请女革命家秋瑾到大通师范学堂工作。秋瑾到大通师范学堂后不久,她在绍兴城里设立了体育会总部。随后,秋瑾又把体育会并入大通师范学堂,所以也有人称它为“大通体育师范学堂”。

我国教委颁布了我国第一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是在多少年

现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印发给你们,请各主管部门转发所属高校。

《纲要》自2002年新学年开始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中施行,以取得经验。2003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所有普通高校中施行。各地、各校在施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告我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已经施行《纲要》的学校即不再施行教体〔1992〕11号文件。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在总结高等学校体育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

第三条 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技能目标: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身体健康目标:能测试和评价体质健康状况,掌握有效提高身体素质、全面发展体能的知识与方法;能合理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

社会适应目标: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第四条 发展目标

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分为五个领域目标。

运动参与目标: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能独立制订适用于自身需要的健身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

运动技能目标:积极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发展自己的运动才能,在某个运动项目上达到或相当于国家等级运动员水平;能参加有挑战性的野外活动和运动竞赛。

身体健康目标:能选择良好的运动环境,全面发展体能,提高自身科学锻炼的能力,练就强健的体魄。

心理健康目标:在具有挑战性的运动环境中表现出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

社会适应目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动关心、积极参加社区体育事务。

三、课程设置

第五条 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

第六条 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四、课程结构

第七条 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

第八条 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4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九条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

第十条 应把校运动队及部分确有运动特长学生的专项运动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中。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

五、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

第十一条 确定体育课程内容的主要原则是:

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课程内容的体育文化含量。

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汲取世界优秀体育文化,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

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内容和要求。

第十二条 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六、课程建设与课程资源的开发

第十三条 体育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具体执行者和组织者。学校应当在上级行政部门核定的教师总编制内,按照体育课程教学计划授课、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以及完成培养优秀体育人才训练的任务,配备相应数量合格的体育教师。

第十四条 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不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步提高学历水平,从而提高体育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

第十五条 体育教师在强化培养人才职能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的职能和社会服务(含社区体育)的职能,开展经常性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研究,不断推广优秀教学成果。

第十六条 学校应当按照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创造条件满足体育课程的实际需要,采取措施延长体育场馆、设施的开放时间,提高对各项体育设施的利用率。

第十七条 要建立、健全体育课程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教师培养聘任制度;各类教学文件和教师、学生考核资料须归档立案;建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建立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管理系统;逐步实现体育课程管理的科学化、系统化和计算机网络化。

第十八条 各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大纲,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改革和试验,加强教学过程控制,防止以改革之名行无政府主义之实的不良现象发生。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为宜。

第十九条 体育课程教材的审定工作由教育部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统一规划与组织。本着“一纲多本”的原则,博采众长编写高质量的教材。未经全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通过的体育课程教材,各地、各高校均不得选用,以杜绝质量低劣的教材进入课堂。

第二十条 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如:充分利用校内外有体育特长的教师、班主任、校医、家长、学生骨干等,开发人力资源。

充分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馆设施,合理布局,合理使用有限的物力和财力,开发体育设施资源。

做好现有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对新兴、传统体育项目的利用,开发运动项目资源。

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广播、电视、网络等)获取信息,不断充实、更新课程内容。

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和节假日,开展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体育夏(冬)令营、体育节、郊游等各种体育活动,开发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

充分利用空气、阳光、水、江、河、湖、海、沙滩、田野、森林、山地、草原、雪原、荒原等条件,开展野外生存、生活方面的教学与训练,开发自然环境资源。

七、课程评价

第二十一条 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等三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结构体系、课程内容、教材建设、课程管理、师资配备与培训、体育经费、场馆设施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等,采用多元综合评价的方式进行。评价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反应,重视社会有关方面的评价意见。

第二十二条 体育课程建设的评价由教育部组织进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教育部有关规定制定评价方案,定期表彰和奖励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成绩优秀的单位。教育部在四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上进行全国性表彰和奖励,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

八、附则

第二十三条 本纲要适用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体育类专业不适用本纲要。

  • 评论列表:
  •  俗野尤怨
     发布于 2023-02-19 06:57:43  回复该评论
  • 革经验的基础上,特制定本纲要。本纲要是国家对大学生在体育课程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一、课程性质第一条 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