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求五棵松篮球馆的详细介绍~
基本资料
【场馆名称】:五棵松体育馆
【建设地点】: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
【开工时间】:2005.3.29
【建设工期】:2005年3月开工、2007年8月竣工;
【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
【赛时功能】:篮球
【赛后功能】 包括五棵松体育馆、五棵松棒球场、文化体育设施以及作为公共服务的配套商业设施,为满足北京市西部社区居民商业、文化、体育、休闲需要的重要场所。
【场馆赛程】2008年8月9日到24日
【场馆简介】
五棵松体育馆是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重点建设项目,其建筑规模6.3万平方米,可容纳观众约1.8万人。
五棵松体育馆的开工是北京筹办奥运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北京奥运场馆建设正在积极稳步地向前推进。
赛后将以承接篮球比赛为主,国内外各种大型篮球赛都将考虑在此举行。
技术要求
(1)面积、高度、座位数、层数
面积:61591平方米;座位数:17754;层数:地下1层、地上6层;高度:27.86米。
(2)体育馆主体结构体系:
在二层以下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利用楼电梯间及管道井筒的墙体与框架梁柱组成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在二层以上,由于建筑功能的要求,只能布置很少的剪力墙,为保证上部结构的整体刚度,在二层以上至屋顶桁架的下弦这一高度范围内沿建筑周边布置了八道柱间支撑。形成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钢支撑结构体系。
(3)比赛馆屋顶部分结构体系
比赛馆屋顶的轴线跨度为120×120米,屋顶结构支撑于沿建筑物周边布置的二十棵柱子上。根据建筑师对屋顶结构布置的要求,采用双向正交桁架体系。为减轻结构自重,采用钢结构,屋顶采用金属屋面板。采用铰接。
为使屋顶结构体系的受力更加合理,将两个方向的桁架均做成变高度的形式。位于跨中部位的桁架高度为9.3米,支座处的桁架高度为6.3米。
(4)地基与基础
采用天然地基方案。基于本工程的特点,各竖向承重构件的轴力差别很大,跨度也长短不一,故依据实际情况的不同拟分别采用柱下条形基础、柱下独立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和局部筏板基础。采用抗水板的方法解决建筑的防水问题。
(5)设备专业介绍内容
体育馆内设有:给水、排水、生活热水供应、中水和消防给水系统;以及采暖、集中空调、机械通风和机械防排烟系统。
冷热源形式:采用电制冷+城市热网供热的方式为全楼提供所需的冷热量,冷热源主机房设在地下机房层,冷却塔在室外地面下。收集屋面雨水贮存在室外地下水池,用于室外绿化。环型车道设有提升泵排除雨水。
比赛大厅设有全自动消防水炮灭火系统。
比赛大厅及观众休息厅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比赛大厅为观众座椅下送风;其他空调房间为风机盘管+新风系统;个别弱电机房设分体式空调。
按照消防性能化分析及规范要求,在比赛大厅、观众休息厅、餐厅、商店和其它一些暗房间及内走道设有机械防排烟系统,在防烟楼梯间和赞助商包厢外的走道设有消防正压送风系统。
(6)电气专业说明
强电部分包括:电力负荷等级及分类,高压10KV系统及继电保护,低压配电及柴油发电机子系统,照明,干线敷设,防雷及接地保护系统。
弱电系统包括以下内容:卫星接收及有线电视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安全防范系统,集成管理系统,计时记分与成绩处理系统,会议、扩声系统,消防系统。
设计理念
节俭办奥运
作为奥运场馆优化调整计划中涉及的最重要的工程项目之一,奥运会篮球馆五棵松体育馆的设计修改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节俭办奥运”原则的指导下,据介绍设计优化后的五棵松体育馆造价大幅下降,而且减小了施工难度,增强了安全性能。
经过优化的五棵松体育馆,取消了原来场馆上部的商业配套设施和外立面的四面大屏幕,建筑面积由原来的11.9万平方米减少到6.3万平方米,用钢量由原来的近5万吨减少到4千吨。另外,体育馆的竞赛层比以前抬高了近8米,观众大厅的入口抬升至地面,环行车道、下沉式广场和隧道也都进行了简化。调整后的五棵松体育馆估计可以节约造价5亿多元人民币。
“方案优化”不仅简化了五棵松体育馆的功能,节约了造价,还给建筑设计上带来了好处。功能简化后的五棵松体育馆,能容纳18000人的规模和首体、工体相同,但体积要比它们小。如果场馆体积大,对混响时间的控制就比较困难,体积小就容易的多,进行各种声场的控制如吸声、隔声等,效果都要更好一些。这样,将来如果要举行音乐会或是开会的话,里面的声音条件就要好的多。
五棵松体育场馆建设的节约之道还在于,通过采用再生或可再生材料,使用绿色环保建材及产品等。
体积小的另一个好处是比较节能,这点很容易理解。就比如空调是体育场馆中耗能非常大的部分,使用同一台空调,50平方米的屋子肯定比100平方米的耗电要少得多。
配套设施
篮球馆挡土墙隐藏雨水泵房:
“三水合一”: 就是对区域内的雨水、中水、自来水等多种水源进行统一的科学管理和利用,科学、完善的节水系统联合利用了市政中水、雨水收集、节水器具、水资源综合管理等不同方面的节水技术, 雨水利用与防洪相结合. 雨水利用于灌溉相合, 冲中厕、绿地灌溉和场地道路浇洒等用水会根据雨水和中水水量、水质条件自动进行水源切换,实现多水源联合调度、优水优用. 最大限度节约了自来水资源。整个篮球馆雨洪系统按照北京市每年平均降雨量571.9毫米计算. 每年可收集雨水8 6 4 5 立方米。在场馆四周,一圈用混凝土筑成的围挡就是挡土墙, 由于比赛场心与自然地坪有10
米的高差. 所以有了这道墙。在挡土墙的里面设有7 座雨水泵房. 周边建了8 个蓄水池. 可以收集雨水用来浇灌场馆外的花坛. 也是篮球馆雨虹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6个球员更衣室
五棵松体育馆设计了6个球员更衣室,在小组比赛中,将有4个可以同时使用。
据介绍,这些更衣室都按照高标准专业篮球比赛设计,为球员们设置了特别的衣柜、卫生间等设施。据介绍,每个更衣室的内部设计都是基本一样的,就算巨星云集的美国“梦之队”,也不会享受特别待遇
五棵松篮球馆竣工 馆内所有房门高度上调20厘米
场馆房间的大门大约2.3米,考虑到篮球运动员身材,建设场馆时把2.3米高的门全部设计成2.5米高,方便“巨人”自由进出。
比赛场馆二层设有45个包厢,大包厢29个,小包厢16间。包厢层装饰为竹木吊顶和地板,墙面为澳洲砂岩。与其他场馆采用的塑料质地的坐席不同,篮球馆1.8万个坐席全部为红色软包座椅,非常舒适和人性化。宽大的座椅可以容纳体态稍胖的人,即便比赛时间较长,人们也不会觉得累。
另外,为了方便残疾观众,场馆在二层看台处分别设有8个突出的小看台,每个小看台可容纳5名轮椅观众。
奥运篮球馆吊斗形屏幕将使观众“置身”NBA赛场
五棵松体育馆将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纯为篮球项目设计的比赛场馆,这个特点在比赛场地、看台、球员更衣室等多个方面均得到体现。而最特别的是,五棵松体育馆计划借鉴美国NBA的比赛场地的优点,在现场设置多个大屏幕,有助于造成火爆赛场气氛。
目前国内一般的体育馆仅在场地两端各设一块大屏幕,直播比赛场景。而五棵松体育馆则计划按照NBA的场地标准,不仅保留了场地外侧的电视屏,而且在球场中央的上空设置一个“斗形屏”,其四个侧面各有一块面积约13平方米的大屏幕,播放比赛的同时,还可以播放现场观众和球员们的花絮。
进入场馆内部,悬挂在场地中心上空的吊斗形大屏幕无疑最为显眼。据了解,这套由美国引进的国内首套全彩高清LED显示系统,重达22吨,净高9.042米,最大直径约为11米,不仅可以满足全场观众视线无死角的要求,也可以根据观众视角升降到最佳位置。
除了球场中央的吊斗屏外,场馆首层内廊一周还安有环形显示屏,由110面屏幕组成,每块屏幕最长3米,最短1.8米,总长度约为270米,主要用来播放渲染现场热烈气氛的视频图像,比如焰火、水流喷洒等场景。同时还可以像吊斗屏一样显示赛况信息,循环播放即时消息。
这套显示系统在比赛中可以完成精彩瞬间捕捉、奇特镜头回放、现场同步直播、赛况信息播报、计时记分统计、广告播出等多项任务。它不仅能满足篮球比赛的需要,还可满足文艺表演的使用要求,可实时转播或播放背景画面等。
赛时利用和赛后运营
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包含体育馆、大型运动公园、文化体育设施、商场、酒店、写字楼,是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
五棵松体育馆作为国内最先进的体育场馆,具备多种使用功能。可以进行各种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手球等大型比赛和各种大型文艺演出,并可接纳知名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冠名。奥运比赛后,体育馆完全由业主北京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有限公司自主运营,公司将通过与国际知名场馆运营企业合作,实现五棵松体育馆赛后的充分利用。
大型的露天文化体育运动公园将以各种形式对外部开放。供市民举办各种活动,充分体现出文化、体育、休闲、娱乐中心的定位和功能。
商场、酒店在奥运赛时可为光临篮球馆和棒球场的朋友和观看奥运赛事的各地观众提供优质的服务。与体育场馆形成完美融为一体,作为奥运赛区的一大景观。赛后将成为西部购物、商务和休闲娱乐的天堂。
写字楼更是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高档的楼宇设备和无与伦比的绿色环境和历史纪念意义。
北京五棵松文化体育中心将成为北京西部乃至整个北京的一大商圈和亮点。
文化体育及公共服务设施物业形态
委托知名的戴德梁行、世邦魏理仕和思源顾问为本项目做策划、定位工作。又经过多次的专家研讨及多方论证最终达成了共识。公司董事会在方案调整后对28.7万平方米的商业设施原则上确定商业设施的物业形态及功能配比,并原则同意商业设施及文体产业设施按“L型”总图进行布置。其具体情况为:写字楼规模为6.5万平方米,档次为准甲级;商业规模为12.4万平方米,档次为中高档;酒店定位为四或五星级,规模为4万平方米;文体产业设施规模为5.8万平方米。商业设施总规模为28.7万平方米。
项目优势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方式;稳定的商业消费群体;面向大众的文化体育休闲中心;长安街延长线上的第五大商圈;建在市区内的投资最大的奥运场馆,也是四环内的唯一奥运工程;借奥运之势,具有强大的宣传背景;符合北京市发展的长远规划,处于“两轴、两带、多中心”的一个交接点上;区域内及周边良好的人文、科技、文化优势;五家股东单位中关村建设集团、海淀国有资产投资公司、北京城建集团、北京城建股份、天鸿集团实力雄厚。
冰丝带体育馆在北京什么地方
冰丝带体育馆在北京什么地方
冰丝带体育馆在北京什么地方,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别称早已家喻户晓,场馆外墙那22道形如丝带的玻璃装饰条,令其成为北京冬奥的标志性建筑。冰丝带体育馆在北京什么地方。
冰丝带体育馆在北京什么地方1
作为冬奥会唯一新建冰上竞赛场馆,国家速滑馆“冰丝带”于2020年12月建成完工,为世界贡献了由中国设计、中国技术、中国材料、中国制造组成的奥运场馆建设“中国方案”,特别是近1.2万平方米的世界最大采用二氧化碳制冰的速度滑冰场馆,在绿色、环保、可持续方面为奥运会树立了新标杆。
国家速滑馆是一个关于“速度”的设计,建筑方案在概念上强调速度的轨迹,冰刀在冰面上留下的一圈圈痕迹记录了速度、力量与美,这成为了设计创意的起点。象征2022年的22根“丝带”与晶莹剔透的曲面玻璃的立面设计诠释了这一创意:冰的坚硬、 深邃和丝绸的柔滑完美结合,形成材料质感的奇妙碰撞,“冰丝带”的名字应运而生。
“冰丝带”速滑馆在北京奥林匹克公园内,与鸟巢、水立方交相辉映,成就夏季、冬季两个奥运的传奇。
速滑馆东侧约600米,是森林公园的主峰“仰山”,受人工堆土所限,山高仅48米,却是北京中轴线从城市通往自然的北端点,取“高山仰止”之意,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速滑馆建筑体量巨大,但不应该与仰山争锋,因此冰场自地面下沉一层,使建筑高度远低于仰山山脉。速滑馆建筑平面为完整的椭圆形,长轴南北向,平行于奥林匹克公园中轴线,强化城市中轴的象征意义。
国家速滑馆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屋面体育馆。建设过程中通过49对承重索和30对稳定索编织成长跨198米,短跨124米的索网状屋面,再铺设1080块4平方米×4平方米单元屋面板组装而成。速滑馆建设团队将这张索网称为“天幕”,其就像一个巨大的网球拍面“绷”在了场馆的上方。这一创新研发大大节约了屋顶的用钢量。
速滑馆的外幕墙由3360块玻璃拼接而成,几乎没有一块是完全一样的。
国家速滑馆以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映衬,冰上画痕形成立面的“冰丝带”。设计自内而外,从临时看台和副厅的转换形成赛时、赛后同等丰富的空间效果,采用了超大跨索网结构、高集成工艺幕墙、低辐射膜结构顶棚等技术,为“精彩、卓越、非凡”的冬奥盛会提供了超越技术本身的意义。
冰丝带体育馆在北京什么地方2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别称早已家喻户晓,场馆外墙那22道形如丝带的玻璃装饰条,令其成为北京冬奥的标志性建筑。“冰丝带”不仅外观造型别致精美,还拥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冰面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丝国”是中国汉代时别称之一,“冰丝带”之名,可谓串联古今。
与“冰丝带”相呼应,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摇身一变,“冰立方”由此而生。即将成为双奥场馆的“冰立方”,是世界上首个实现水冰转换的场馆。
作为国家游泳中心的“邻居”,国家体育馆也是“冰家族”的一员。今年8月,国家体育馆面向全球征集昵称,最终“冰之帆”脱颖而出。站在奥林匹克塔上瞭望,国家体育馆犹如一艘巨型帆船。面向北京冬奥会,这艘帆船再次起航。
在五棵松体育馆东南侧,新建的五棵松冰上运动中心夺人眼球。这里仿佛被无数片飘落的雪花包裹,“冰菱花”的昵称由此而来。
与“冰菱花”相隔不远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是世界上第一例永久性保留的滑雪大跳台。作为北京赛区首个完工的新建比赛场馆,被称作“水晶鞋”的它早已成为网红打卡地。后来它又有了一个更写意的新名字——“雪飞天”。
在延庆赛区,“雪游龙”和“雪飞燕”之名,均传承古代传说。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以中华文化图腾“龙”为创意,整条赛道宛如游龙盘踞山间。“飞燕”被视为吉祥之鸟,从国家高山滑雪中心的山顶平台出发,一眼望去就像燕子展翅欲飞,因此“雪飞燕”也承载着吉祥之意。
在张家口赛区,设计灵感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形象“如意”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令人叹为观止。不同于往届冬奥会跳台滑雪赛道依山就势堆土成型,“雪如意”赛道架设在山谷之内,在降低昂贵防风设施使用量的同时,还能于起点处远眺明长城遗迹。
“雪如意”顶部,连接国家冬季两项中心、国家越野滑雪中心等多个奥运场馆的高架人行通道,被形象唤作“冰玉环”。“雪如意”牵手“冰玉环”,将中国之美传向世界。
冰丝带体育馆在北京什么地方3
冰丝带的秘密
去年圣诞节,北京冬奥会的标志性建筑——国家速滑馆完工并且验收通过,在短短的时间内,先后完成了“精耕细作”、“拔地而起”、“编织天幕”和“丝带飞舞”的标杆性创举。在冬奥会期间,这里将诞生14块金牌。
相较于国家速滑馆这一“大名”,它的昵称冰丝带似乎更令人亲近。据国家速滑馆的总设计师郑方介绍,冰丝带这一梦幻的名字,是由3360块玻璃共同拼成的。外墙曲面由高到低盘旋而成的22条“冰丝带”,就像是速度滑冰运动员高速滑动时所留下的一圈圈风驰电掣的轨迹。而“22”这个数字又代表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年份。
关于这一设计理念,郑方表示:“我预想的冰丝带表面是轻盈、透明的,所以弯曲的玻璃幕墙是冰和速度理念的一个主要载体。”
据郑方介绍,冰丝带双曲面马鞍形的天幕,不仅是全世界体育馆中最大的单层正交双向索网结构,紧凑动感的造型,绿色节能的同时还保证了观众看台的需要。
在轻盈剔透的冰丝带内部,平整地铺陈着一块约1.2万平方米的冰面,这也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冰面。“它不是常规的两块标准的冰球场地,而是内场可以全部做成冰面。场地分成5个制冰的单元,其中大道速滑比赛是其中最重要的单元,在这个单元的内部还有一个300米的训练道,和另外三个单元,根据日常运营需要来制冰。”
在郑方看来,整块冰的设计,提供的未来可能性是无限的。“小朋友们去后海或者昆明湖,都有非常巨大的冰面,很多人可以一起滑冰。国家速滑馆这么大的空间,也为赛后的多功能活动,比如文艺演出、企业活动、品牌活动等,提供了完全不同的、富有想象空间的一个地点。”
这里不仅极富想象力,同时还是一块颇具创造力的舞台。据郑方介绍,“国家速滑馆是目前为止,世界范围使用二氧化碳制冷剂最大规模的一个人工冰面系统。关于二氧化碳系统,我特地问过北京冬奥会的制冰师马克。马克认为,使用二氧化碳系统,不仅可以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也提供了更精确的控制冰面的机会。”
郑方举了个简单的例子:“大道速滑的冰通常来说是在零下8.5度左右,国家速滑馆采用的制冰系统可以非常精确地来调节温度,从而更精确地控制冰的表面硬度。”而这,恰也是冰丝带之所以被称作智慧场馆的体现。
此外,国家速滑馆在设计上还融入了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将场馆制冰产生的余热用于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融冰、冰面维护浇冰等,一年可节省180万度电。
为什么要修建冰丝带
事实上,国家速滑馆不仅是2022年冬奥会的C位场馆,还是本届冬奥会市区内唯一的新建冰上竞赛场馆。
据郑方介绍,2008年奥运会的遗产场馆大部分都是多功能体育馆,体育场地都是以体操场地、冰球场地、篮球场地为主。大道速滑需要400米的冰道,是室内需要最大比赛场地的奥运项目,而现有的体育馆,则没有如此大的尺寸。
早些时候,速滑是在室外比赛的。相较于室外,室内不再受自然环境不确定因素的制约,提升运动安全系数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道速滑比赛运动员越来越快的记录。郑方坦言,国家速滑馆是一个为大道速滑比赛而生的冰上专业项目的场馆。“每一届新的冬奥会,如果城市里面原来没有这么大尺度的速滑馆,都需要新建。咱们北京也一样,没有这么大规模的室内空间来安排400米冰道,所以成为北京赛区唯一一个新建的冰上竞赛场地。”
冰丝带开阔的空间,为赛后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郑方解释道:“冰丝带为赛后进行了三个重要方面的预留,一个是比赛大厅,它为赛后的活动预留了非常充分的条件。举个例子,屋顶接近2万平方米,分成5个不同的区域,每个区域都可以吊挂1个30吨的斗屏(悬挂在场馆中的巨大屏幕,方便场内每个人抬头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屏上播放的内容)。在这么大的空间里面,无论是在中心,或者在其他4个不同的部位,都可以搭建演出的舞台。”
建筑面积约8万平方米的冰丝带,能容纳12000名观众。其中高区的4000多个临时看台,也为赛后做了预留,“观众看台包括比较低的预制混凝土永久看台,还有高区的临时看台,根据赛后运营的需要,可以拆除高区的临时看台。在拆除之后的空间里面,能够容纳标准的冰场间,就像水立方17000个座位,在赛后变成了6000个永久座位一样,为赛后提供了丰富的运营空间的潜力。”
赛事期间有大量的竞赛管理、媒体,以及工作人员的空间,冰丝带把这些全部做成统一的、通用的空间。通过临时隔断来满足冬奥会赛时的管理、办公需要。赛后,这些空间都可以转变成为市民服务的体育培训。
在众人眼中,国家速滑馆是一幢兼具“黑科技”与艺术美的奥运场馆,但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还是会回归至建筑本身。
在郑方看来,设计速滑馆还带来非常大的认知上的提升——大道至简。“当建筑和我们使用的人交流,它会呈现一个单纯的状态,给人最直接的体验。我们不希望建筑复杂和不能理解,因为它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系统或者是结构设备体系,它跟建筑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最终是为提升我们每一个人在建筑里的体验。”
单纯、有力,直指人心,这或许就是冰丝带的有趣之处。
五棵松体育场举行过足球世界杯吗
五棵松体育场就是没有举行过足球世界杯啊。 五棵松体育馆举行过奥运会和男篮世界杯。 五棵松体育中心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万寿路街道复兴路69号,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上项目场馆。五棵松体育中心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能容纳18000人。其中地下1层、地上6层;高度27.86米。2008年夏季奥运会后,成为了一座文化体育活动的地标式场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