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近代体育课程目标价值方向时间顺序
一 鸦片战争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体育教学。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西方文化的输入,中国在体育运动方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欧美国家的体育制度、方法及运动项目随着西方的学校教育渐渐传入中国,且经数十年的发展而成为中国体育运动的主流;另一方面,以中国武术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活动虽仍在广大地区的民间流行,甚至在农民革命和起义中曾发挥重要作用,但从总体来看,已退居次要地位。外国近代体育在中国的兴起与发展构成了中国近代体育的基本内容。
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体育教学内容。
全国各地苏区曾有工农红军 30万人。 红军是苏区的开拓者、建设者和保卫者,也是苏区体育的骨干和先行者。体育运动是红军进行战备训练、增强战士体质、活跃部队、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在红军部队中,各种军事体育得到广泛开展。井冈山时期,红军领导人经常带领部队,结合练兵进行爬山、行军、打野外、做游戏等活动。当时常常把部队分成两支,集合在山下,一声令下就比赛爬山夺红旗,优胜者往往奖给3发子弹、两片烟叶或1双草鞋。在红一方面军和其他红军部队中,结合练兵,开展了射击、刺杀、劈刀(又叫“马刀花”)、爬山、跳障碍、爬云梯、木马、投手榴弹、过独木桥等军体项目。红军部队普遍采用“三操两讲堂”制(每天出3次操、上2次理论课)。上述军事体育项目,就是出操的主要内容。此外,跑步、爬绳、跳高、跳远、撑竿跳高、投标枪等项目也是紧密结合战斗需要来开展的。另外,在连队俱乐部领导下,也开展了各种球类、单双杠、打秋千、舞蹈、游泳、棋类等文化活动。在《红四军第九次党代表大会决议案》中规定:“以大队为单位,充实士兵娱乐部工作,作下列各种游艺:①捉迷藏;②玩足球;③音乐;④武术;⑤花鼓调;⑥旧剧等”。
三新中国即将成立时的体育教学内容。
延安体育会与延安新体育学会 抗战爆发后,随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从全国各地涌入延安和许多干部学校在延安建立,延安体坛出现了新的局面。1937年秋,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延安工作科下设青年俱乐部,开始筹办延安全市性的体育比赛,并组织群众在延安北门外的大砭沟修建青年运动场。1939~1942年,延安的体育运动形成高潮。为加强对群众性体育运动的领导,1940年5月4日成立了根据地著名的体育组织──延安体育会,由李富春任名誉会长。体育会的主要任务是积极组织和推动各基层单位的群众性体育运动,增强军民体质,提高工作、生产和学习效率,为抗日战争服务。体育会成立后,有了一定的经费,在经济、技术指导、器材设备等方面对各单位提供一定帮助。体育会在延安曾提倡每天“10分钟运动”;组织过示范表演和体育照片展览;利用假日、 节日组织全市性运动会和各种比赛。
晚清至民国体育课逐渐普及的时代背景晚清至民国体育课逐渐普及的时代背景?
晚清民国时期(1840-1949)这段时期流行体育思想,体育类专科学校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所需体育教师及体育专门人才的培养,为西方近代体育在我国的传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谁给我民国时期的体育资料,要全啊,谢谢
民国时期的体育节
1942年,在抗日战争的艰苦时期,南京国民政府设置了全国性的体育节。
体育活动,对于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中国历史上,体育活动的开展堪称久远。到了近代,特别是进入民国以后至抗日战争爆发前,随着经济的缓慢发展和西方体育活动方式和理论的逐步传入,中国的体育活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各级学校中较普遍地开设了体育课,培养了一批师资和专门人才,民间曾建立了一批社团,组织过一些体育活动等,一度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然而,从北洋政府到南京国民政府,当时皆对此不予重视,绝少扶持,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曾颁布《国民体育法》,但实属具文,从未认真实行,从而造成中国体育事业大大落后于世界水平的状况,如1936年在德国柏林举办的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在所参加的项目中全部失利,仅靠武术表演挽回了一点面子。
抗日战争开始后,南京国民政府很快尝到了体育落后的苦果。当时急需扩充军队,但由于以往不重视体育,广大民众更因生计艰难而无从锻炼身体,从而极大地妨碍了国民体质的提高,使得南京国民政府难以征募到合格的兵员———应征的“壮丁”不壮,多为“瘦丁”。据军政部1937年的一份报告称,该年数次降低入伍的身体标准,但不及格者仍占五分之三以上;随后考选空军时,体格合格者尚不到百分之一,从而引起了各方面的震动。在一届国民参政会上,不少代表呼吁开展国民体育活动,以增强人民体质,国民政府亦不得不采取临时抱佛脚的方法,急抓体育。1940年10月10日,教育部在陪都重庆召开了全国国民体育会议第二次大会,蒋介石在会上强调:“今后抗战建国的教育,就是要注重体育,重秩序,守纪律。”会议提出并通过了修正1929年颁布的《国民体育法》的议案,经过努力,1941年9月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修订后的《国民体育法》,其中规定:凡中华民国国民均有受体育训练的义务,由此以改造国民的体魄,增进民族健康,还规定教育部为主管全国国民体育的行政机关。1942年初,教育部呈文行政院称:“为利用重九习俗(指民间重阳节登高的风俗)推行国家大法(即《国民体育法》),并为实施国民体育,纪念国父首次起义(即孙中山拟于1895年10月26日重阳节发动的广州起义)起见,特规定九月九日为体育节,并拟定《体育节举行要点》。”此议得到了行政院的批准,颁布全国执行。这是我国第一个由政府规定的体育节。
1942年第一届体育节的庆祝活动十分热烈、隆重。
从8月开始,教育部国民体育委员会即对庆祝活动进行周密安排,至八月底统计,国民党统治区内决定举办大规模庆祝活动的有重庆、昆明、成都、桂林、西安、汉中等11座重要城市和福建省连城等16个县,举行一般活动者也不在少数,其中重庆的庆祝活动最突出。9月9日下午2时半,首届九九体育纪念大会暨首届重庆市运动大会在夫子池新生活运动模范区广场开幕。随后重庆举行的体育活动有:新生活运动模范区健身班的技巧运动表演,中华国术学会武术表演,英国驻华使馆对中国信托局、荷兰驻华使馆对中央银行的网球比赛,美国空军的垒球比赛,川东师范学生足球赛,滑翔机跳伞,儿童游泳表演,团体健身操表演,女子篮球赛,爬山,渡江,踢毽子等。其他一些地方也因地制宜开展了一些特色活动,如江西的自行车比赛,西康的射击比赛等,均受到民众欢迎。
1943年第二届体育节,各地仍然十分重视,如重庆,9月9日当天,除照例召开庆祝大会,举行体育表演等传统庆祝活动外,还别出心裁地举行了一次“民族健康游行”,体育表演队、女护士队、清洁夫队、马队、贴标语队,并有马车十辆,均布满卫生教育标语,每辆车内有儿童二人,表示注重儿童卫生之意。
但1944—1945年的第三届至第四届体育节,则是在一种特殊的背景下进行的。
1944年已处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前夜,但国民党由于消极抗日,保存实力,坐等胜利而更加腐朽,整个战局每况愈下,在豫湘桂战役中丧师失地,一败涂地,引起国统区人心恐慌,民众对当年的体育节根本不可能有多少兴趣。1945年9月9日体育节,恰逢当日在南京举行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举国狂欢,万民同庆抗日战争的胜利,体育节当然也无暇过问了。
1946年的体育节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一个体育节,各地皆隆重庆祝,特别是在当年沦陷、而今已光复的地区,举行体育节尚属首次,因而体育活动更为热烈。南京的庆祝活动在9月7日即开始,7日与8日活动有游泳比赛,9日举行爬山比赛、网球表演赛、篮球赛与武术表演。又如上海,据《申报》报道,当天上午9时市体育馆举办了“体育与卫生”的演讲会,下午举行乒乓球、篮球表演赛。虹口游泳池下午举行游泳赛。体育节前后,全市还举行了警察杯篮球赛。
然而,国民党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违背历史潮流,坚持其一党专政的独裁反动统治,发动了新的内战,全国人民很快陷入苦闷之中,国民经济迅速恶化,人民生活朝不虑夕,体育活动因经费支绌而陷入了窘境,体育节庆祝活动遂呈江河日下之势,一届不如一届。
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即将开始,国民党统治摇摇欲坠,为粉饰太平,安抚人心,国民党当局仍然举办体育节庆祝活动。但除南京等处外,各地多采取敷衍态度,举办一些小规模活动即算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可知,南京国民政府所设置的体育节及其活动在抗日战争时期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夺取抗战胜利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抗战胜利后,随着国民党的倒行逆施、走向崩溃,体育节也相应地走向了衰微。这就从反面证明,没有进步的政治、社会的保障,就不会有文化艺术的真正繁荣昌盛。
清末民国时期的高校体育
西方竞技体育对当时中国的影响
论民国时期(1927-1949年)我国体育课程的演变过程、特点及其历史价值(在多刷新几次才能链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