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有那些
- 2、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状况如何?
- 3、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都包括那些项目?
- 4、毕节的经济
- 5、想知道一些有关彝族的民族体育运动,最好要罗列出来,详细一些的~跪谢~
- 6、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有哪些?越具体越好,具体到规则和方法就最好不过了!
彝族传统体育项目有那些
彝族传统体育
摔跤: 在彝族在所有传统体育运动中摔跤是一项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体育活动。特别是在火把节、春节和彝年期间,摔跤是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
射驽:弓驽本是彝族人民生活中古老的、不可少的防身武器和狩猎用的工具。弩形状似弓,是用坚硬的岩桑树或梨树做成。射弩犹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动扳机,箭便顺弩床中的箭槽飞出,射程较远。
火绳:广泛流传于四川凉山彝族民间,多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举行,是彝族民间独有的一个群众性体育项目。
赛马:赛马是彝族传统体育活动,一般在过年或举行大型的祭祀活动时举行。赛马场跑道为周长约三、四百米椭圆形跑道。比赛时,所有的赛马和骑手们都需精心打扮。
打磨秋:又称“磨担秋”,因这项活动很像推磨般的旋转,故得名。广泛流传于贵州省大方县的彝族民间,尤以当地百纳彝族乡的四位彝族姑娘最具代表性。
打铜炮枪:又叫火药枪,形状似步枪,但枪身稍长,用火药点火,自制铅巴做弹丸,击发时声音如同放炮。
爬油杆:是楚雄州牟定县“三月会”上举行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三月会”,时间为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在县城所在地共和镇举行的盛大集会,历时三天。
蹲斗:彝语叫“互布吉则”,意思是雄鸡斗架。劳动之余,男子常进行蹲斗比赛。双方各为一、两人。都采取蹲式,两手合掌并于胸前,呈半蹲状态,相互用左肩撞右肩,或右肩撞左肩,不准用手推;以碰撞使对方的手、臀部先着地为赢。另一种比赛方法是蹲着绕圆圈或走“之”字形,参加人数不限,以坚持时间最长为胜。
舞铃铛:彝族传统文体活动。流行于贵州六盘水彝族聚居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割火草节”举行。相传已有300多年历史。舞时数名青年两手各执五只彩绸扎连的铜铃,两足脚踝上各挂一串(十只)小铃挡,边跳边舞,节奏明快,动作协调。跳至高潮时,每两人叠起“罗汉”,或作各种难度较大动作,如:“背翻摇铃”、“弓卧斗”等。比赛时评委根据以技巧难度来决定胜负。
赶老牛:流行于云南昆明富民地区,又称“赶老牛”。“”一般在土场上进行。场地面积长、宽12米左右即可。土场中间挖一直径30厘米、深10厘米的窝,场地的边沿再挖若干个窝,距离相等,窝的多少根据参赛人数而定,每窝1人。
大方古彝文化产业园的发展状况如何?
毕节是一个拥有两万六千多平方公里土地,具有几千年悠久历史,文化底蕴十分厚重,文化资源十分丰富的地方。毕节文化由 “试验区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 和 “历史文化” 作为毕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式。 毕节的文化内涵其实包含了传统文化和创新文化两个部分,传统文化当然是指红色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而作为文化的创新,主要指试验区文化,试验区文化突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同心文化的特征,红色文化彰显了三省红都的特点,民族、历史文化则包含了古彝文化、夜郎文化、石门坎文化以及民族风情文化等的组合。 毕节文化资源中具有引爆和膨胀区域经济的重量级文化品牌为数不少,但长期以来,这样的品牌资源却养在深闺人未识,比如夜郎文化、石门坎文化等文化品牌资源,始终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发利用。
毕节是1988年6月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并报经国务院批准建立的我国第一个贫困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毕节也是我国“ 西部大开发 ”拉开序幕的地方‘’,并在国发〔2012〕2号文件中, 国务院批准《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将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上升到国家层面。 该《规划》 对毕节试验区进行了五大战略 定位,即科学发展试验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创新扶贫示范区、生态文明先行区以及多党合作示范区。同时进一步明确毕节发展的方向、目标和路径,描绘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毕节贯彻落实国发2号文件的重大成果,是为毕节试验区量身定制、指导和推进毕节试验区新一轮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试验区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制度保障,是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毕节的政策基础。《规划》里有的支撑性政策在全国是唯一的,为试验区发展释放了很大的政策红利。 国家发改委以发改西部〔2013〕365号文件下发《关于印发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的通知》后,国家国土资源部、国家人社部、国家农业部、国家商务部、国家环保部、国家水利部、国家卫计委、国家科技部、国家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国家信访局、国家质检总局、国家工信部等十五个部委专门出台支持毕节试验区发展的差别化政策。国家科技部认定毕节新能源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明确毕节泰丰园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林业局将毕节明确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全国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授予纳雍县“珙桐之乡”称号;国家旅游局授予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为5A级景区;国家住建部将毕节市列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国家人社部将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列为国家级职业培训中心;卫计委将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作为国家抗癌症项目试点(全国两个);工信部支持毕节试验区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能源局明确毕节煤制清洁燃料综合利用项目为煤制油示范工程项目(全国5个);商务部将毕节列为“国家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共青团中央将毕节列为“青少年权益工作创新”试点城市;国家行政学院为毕节中小学校长、行政管理干部进行免费培训。
毕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夏为梁州献域,殷周至元朝,属古夜郎、罗施等国,明隶属贵州布政司水西宣慰司,解放后设毕节专员公署,1970年更名为毕节地区行政公署。奢香博物馆、可乐遗址(夜郎古都)、彝族大屯土司庄园、黔西观音洞遗址(旧石器时代)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史前文物和建筑群,展示着古人类的历史遗踪、夜郎古国的神秘、水西文化的灿烂。勇开九驿的明初彝族女杰奢香、报国爱民的清代重臣丁宝桢、李世杰,多彩的民族服饰,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婀娜多姿的民族舞蹈,彰显出毕节地区历史文化的厚重和民族民间文化的无穷魅力。
毕节,革命老区,红色热土。1934年1月,贵州省第一个中共地下党支部在毕节建立;1935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现毕节市林口镇的“鸡鸣三 省村”召开了常委分工会议;1936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毕节创建了黔西北革命根据地,成立了中华苏维埃人民共和国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组建了全国唯一的省级抗日武装——贵州抗日救国军。夏曦、钱壮飞、吴正卿等中共要人和许多红军战士热血洒毕节,长眠在此地。毕节还有五千多名热血青年踊跃参加了红军。
毕节,资源富集,生物多样。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矿产资源40多种,其中,优质无烟煤可开采储量达256亿吨,占贵州己探明的煤炭储量的48%以上,硫铁矿、铁、磷储量居贵州之首。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22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60万千瓦。生物资源多样。烤烟产量占贵州省的40%以上,是全国四大烟区之一;盛产核桃、茶叶、生漆、油菜、辣椒、大蒜、天麻,杜仲、五倍子等农特产品,享有“中国竹荪之乡”、“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中国核桃之乡”、“中国南方马铃薯之乡”、“中国漆城”、“天然药园”之誉。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被誉为“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主要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中国最美六大旅游洞穴之首——织金洞,被誉为“地球的彩带、世界的花园”的国家级森林公园——百里杜鹃,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原明珠”——威宁草海,集奇山秀水异石为一体、被称为“岩溶百科全书”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九洞天;高峡平潮、古彝圣水——支嘎阿鲁湖;中国十大避暑名山、贵州屋脊——赫章阿西里西山。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都包括那些项目?
1、“彩月亮”是苗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上古时期,苗族先民蚩尤九黎部落因为战争失败,分散隐入深山菁林。为了召集余部共同祭奠蚩尤,便乘月夜在山顶上立一树杆,杆上系红腰带,然后令男女青年绕杆对月吹笙跳舞。于是失散的部落民众闻笙纷纷聚集于树杆之下,大家立誓团结,发奋振兴部落。
“彩月亮”在历史的长河中已嬗变为庆祝丰收和男女青年谈情说爱的喜庆活动。
“庄稼黄,芦笙狂”每年金秋时节,苗族的“彩月亮”就开始了.男女青年在秋夜迎着明月围着两棵花杆歌舞。如果你有幸参与他们一起“彩月亮”你就会听到这样的腔帮:
“唱歌要唱一对对,单人一个唱不成,单丝一根不成线,独木一根不成林。”“唱歌还要一双双,少了一个唱不响,少了一个唱不好,我来跟哥把腔帮。”
能在15米的高杆上吹奏芦笙,完成各种惊险而优美的动作。集芦笙﹑舞蹈﹑杂技和苗族风情于一体,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颗奇葩。
2、“较脚劲”是仡佬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项目。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为了生存,他们常年奔走在贵州高原陡峭的山间小道上。脚力柔弱,稍有闪失就会跌入万丈深渊;不练就一双铁板脚,就爬不上难于上青天的夜郎古道;没有扎实的脚劲就走不出野兽出没的大箐林;双脚无力,在涉江过河时就会葬身鱼腹。
为了练就过硬的脚劲,仡佬族人民常常在劳作之余,寻一宽阔的山间草地,互相用脚比试。比赛双方通过脚的压、勾、扫等动作使对方失分,胜者则获得人们热烈的掌声。这项民间体育活动,就逐渐成了仡佬族全民健身的传统体育运动。
3、苗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远古近期就有了灿烂的农耕文化。由于苗族人民迁徙居住在深山箐林,开垦的田土和耕种的庄稼常被野兽糟蹋破坏。为了驱赶野兽,他们创制了“响节”。“响节”又称“鸡几棒”:或“挑杆”,“响节”除了用来对付野兽,还可以用来驯养家禽。在古代,由于战争频繁,还用作战争中攻城的火器。后来,“响节”逐渐演变成为苗族人民老少皆宜,强身健体的传统体育项目。
“响节”通过用“响节”棒挑、掷、击、敲、打等动作,训练人们的灵敏度、奔跑速度、判断力等。以此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4、苗族“踩火龙”这一体育项目是由苗族先民在战中为营救自己的首领演变而来。
传说苗族先民的首领被敌方以谈判为名关押,关押的地方有火海。苗族先民不顾一切,赤足从火龙背上踩过。又以一把把利刀插进绝壁,架成刀梯,攀上悬崖,救出首领。此后了今天苗族的传统体育项目。
5、《莲花十八项》起于清朝光绪年间沿河土家族自治县,盛行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乌江中下游一带。这一民间舞蹈取材于土家族人的日常生活,吸纳了贵州高原的灵气,体现了土家人独特的民风,展现了土家人粗犷而豪迈的性格。《莲花十八项》要求所有舞蹈者张开双掌,用力拍自己身上的每一块肌肉和关节,在有力而清脆的击打声中,尽情抒发心中的激情,《莲花十八项》的基本动作有“上九响”“下九响”之分。因而被称为“莲花十八项”。表演时,要求拍打节奏统一,动作协调,舞蹈时不计人数,不受任何场所限制,茶余饭后,田间地头,都能自由地表演,是一项群众性的健射舞蹈。该项目于1999年贵州参加全国第六届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表演项目一等奖。
6、芦笙是苗族的象征,是苗家欢度节日必不可少的乐器。芦笙有几十个种类,几十种曲调,芦笙舞有上百个动作。表演的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奇异。其中有的清新活泼,有的欢快热烈,有的轻松幽默,有的险奇优美,“芦笙技巧”把音乐舞蹈与体育融为一体,生活气息浓郁,深受苗族人民喜爱。
《金筑芦笙》难度大,技巧高,扣人心弦。通过空中踩碗,滚舞、前翻、后翻、登梯、叠人等动作充分表现了力量与技巧的结合,整套动作朴实粗犷、刚柔相济、动静分明、造型优美,令人儿,耳目一新。
7
苗鼓——俗称猴儿鼓,是苗族传统打击乐器。
“丰收苗鼓”流传于贵阳花溪、孟关等地,是当地苗族群众在丰收后举行的一项舞蹈与武术相结合的体育活动。丰收后的苗寨,人们沉浸在欢乐之中。金秋之夜,苗族姑娘和小伙子们在悠扬的芦笙曲中,围着苗鼓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舞蹈时,姑娘手持手槌击鼓,边打边跳,一套动作打完后更换另一套。击打中穿插表演挖土,纺线,插身,打谷等劳动场面,舞蹈中还表现了苗族群众喜爱的猴拳、扳手腕、摔跤等传统体育活动,整个舞蹈鼓声不停,欢笑不断,鼓声回荡着丰收的喜悦。
8、《抱架腰》是布依族民间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活动。它对抗性强,趣味性浓,不受场地大小限制。是一项斗智斗勇,练功角力,又便于开展的活动。
其竞技方式是:在地上划一“界河”,比赛前运动员分开站立,比赛开始后,中线即不存在。比赛中,两人各使其力,抱住腰部将对方推
离原位为胜。在比赛中,可通过巧力取胜,但不能抓人或拉人。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锻炼臂力和腿力。
9、“垒营盘”原名“营盘舞”。它取材于苗族先民为保卫而进行的防御战争。表演者吹奏芦笙,垒成营盘,形成圆圈,表示四方布满勇士,营盘中央竖立帅旗,勇士们“四面开弓”“倒立”、“上肩”挥舞帅旗,舞象征营盘堡垒坚固,士气高昂。“垒营盘”是苗族同胞表达怀念先民们的历史伟绩和不屈不饶的英雄气概而创作的舞蹈。随着社会发展,如今“垒营盘”已成为苗族男女斗巧的活动。它不受场地、音乐、人数限制。其特点是表演者在不停地吹奏芦笙舞曲的同时,进行翻滚、倒立、吊挂、倒背等技巧表演。动作节奏鲜明,刚柔相济,充分展示表演者的吹跳技巧。“垒营盘”是毕节地区苗族人民最为广泛流传的娱乐健身活动。
10、“乌蒙铃”原名“铃铛舞”,彝语“啃荷呗”。它取材于彝族先民开疆拓土,驰骋疆场的各种活动。最先是一个祭祀性舞蹈,在彝族“火把节”时进行表演。流传至今,以变成节日和庆典活动中的舞蹈。是毕节地区最具有代表性的彝族传统体育舞蹈之一。
“乌蒙铃”表演时不受场地、音乐、人数的限制。铃声象征着骑士在战场上的高昂斗志,羊皮鼓鼓点象征着勇士出征的号角,手握若干只用彩带扎好的铜铃,脚踝上系铃铛,边跳边舞铃声悦耳,动作粗犷,刚劲有力。体现了乌蒙山区彝族人民淳朴,直率的性格。
“叠罗汉”“抱腰舞铃”“相互背驮”“前后翻滚”“倒挂金钩”“雄鹰展翅”等高难度动作,运动量大,造型美观,舞蹈和竟技和谐统一。“乌蒙铃”是一项颇受彝族群众喜爱的健身娱乐活动。
11、“德沙呱”汉语译意为“刺锤舞”。主要流传在独山县上司镇墨寨乡
琴扬村一带,是布依族一种特殊的,古老的武术舞蹈形式。
每逢昏丧嫁娶,民族节日,盖房立屋,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会相集约会,挥锤起舞。
表演形式为男女群体性武术舞蹈,以手上舞刺锤动作为主,脚上动作为辅,名称为“抢刺”“劈刺”“拨锤”“绞锤”“崩锤”“马步”“弓步”“弹,踢,勾,铲”等。舞姿遒劲有力,具有阳刚之美。反映了布依族人民勇敢无畏,热爱家乡,热爱自
由的民族精神。 道具是刺锤,俗称“狼牙棒”使用的武术套路是先防后攻,防多于攻,防中有攻,以防为主。
12、“弦鼓乐”是一种别具特色,历史悠久方的水族民间传统体育舞蹈,流传于三都水族自治县的水龙乡祥寨村和都江镇五坳坡一带。
最早是专门为庆祝“开始插秧”和“开始织布”两项祭祀活动而跳的舞蹈。
道具“三弦角鼓”是水族先民智慧的结晶,鼓身用整筒圆木刨光镂空而成,两头用硝制的牛皮套牢,鼓侧嵌上一对牛角并配上三根琴弦。牛角代表耕种,三弦代表纺织,水族的耕织文化由此可见一斑。
表演人数不限,表演时男女围鼓吹跳,表演场面壮观热烈,动作以其特有的肢体语言,生动记录了水族先民艰苦创业的历程,表现了水族人民希望建立幸福家园,人旺粮丰的美好愿望,它是水族人民间文化艺术中独放异彩的民族特有表演项目。
13、这是苗族姑娘过“菜花节”时举行的一个传统表演。这个比赛有很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
通过穿花衣裙比赛,既向人们展示了苗族妇女服饰的绚丽多姿,也表现了苗族姑娘勤劳善良,心灵手巧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还体现了苗族同胞团结协作,和睦共处的集体精神。
毕节的经济
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70.61亿元。2007年全区生产总值为325亿元。2008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02.98亿元,财政收入为69.58亿元。2009年全年生产总值500.1亿元,2010全年国民生产总值完成600.85亿元,经济总量在贵州省九个地州市中继续保持前三。1988年至2013年间,毕节生产总值翻了41倍,综合实力由全省挂末跃居第三。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为745亿元,全省经济发展综合测评排名由2007年的第7位上升到连续两年居第1位。2012年实现生产总值877.96亿元;财政总收入247.71亿元。
2013年毕节市生产总值为1041.9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96.60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49.75亿元,增长17.2%,其中工业增加值373.06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95.58亿元,增长16.0%。产业结构比为18.8:43.2:38.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5953元。
2013年财政总收入336.86亿元,同比增长32.41%。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5.62亿元,同比增长15.19%。财政总支出476.02亿元,同比增长24.29%。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支出353.75亿元,同比增长12.09%。
201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全市财政总收入357.6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61.3亿元,比上年增长21.2%。 农副土特产品众多。主要有烤烟、天麻、白蒜、大豆、芸豆、竹荪、柑桔、半夏、杜仲、五倍子、生漆、茶叶、马铃薯、党参、蚕茧等。其中,烤烟叶厚、色黄、质优,年产200万担左右;白蒜、杜仲、五倍子等名贵药材等字闺中。
毕节市有牛、马、猪、羊、狗、兔、鸡、鸭、鹅、鸽、猫、蜂等畜禽动物。2005年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113.78亿元,年均增长5.06%;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猪、牛、羊存出栏同步增长,大牲畜年末存栏156.31万头,年均增长2.47%,肉类总产量35.08万吨,年均增长6.29%,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从“九五”末的29.5%增加到39.3%。
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84.35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181.66亿元,林业产值3.70亿元,牧业产值92.90亿元,渔业产值1.16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93亿元。全年粮食总产量228.01万吨,比上年下降0.59%。 毕节市主要开发区有毕节经济开发区,大方循环经济园,大方药品食品工业园区,黔西经济开发区,金沙经济开发区等。
201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373.0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规模以上工业(2000万元以上口径)增加值256.29亿元,比上年增长15.2%。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利润总额27亿元,上升3.85%。 2013年全部卫生机构5365个,床位31629张,卫生技术人员22407人,执业医生4850人,执业(助理)2178人;其中医院243个,医院床位21200张,卫生技术人员13008人,执业医生2979人,执业(助理)585人(以上数据含计生机构数据)。
全市农村参合人数6742084人,剔除举家外出后参合率为99.65%,全市受益7387038人次,得到门诊或住院补偿26.35亿元;计划免疫四苗报告接种率均达95%以上;无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彝族铃铛舞《乌蒙铃》苗族射弩等项目先后囊括了全省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竞技金奖。
2013年建成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9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1个、全民健身路径工程41个。成功举办毕节市第一届体育运动会、乌蒙文化节第一届文化艺术系列(声乐和舞蹈)大赛。 2013年正常工作的调频转播发射台为80座,发射机90部,发射功率8.91KW。广播综合覆盖人口759.07万人,覆盖率88.47%,其中农村广播综合覆盖698.63万人,覆盖率87.96%。广播电视农村直播卫星用户99.54万户。
全市实际正常工作的100W以上的电视转播发射台为8座,发射机34部,发射功率39.45KW。有线数字电视用户29.82万户,电视综合覆盖786.57万人,覆盖率91.68%,其中农村电视综合覆盖725.91万人,覆盖率91.39%。
321国道、326国道、毕节至威宁高速公路、黔西至织金高速公路、杭瑞高速遵义至毕节段、厦蓉高速公路清镇至织金、厦蓉高速公路织金至纳雍段贯通市内外交通网络。 宜毕高速公路也在紧张建设中。
2000年至2002年,全区共建成通乡公路228公里。2001年,由国家投资的通往省城贵阳的贵毕高等级公路建成通车。2003年至2004年,区内6条328.5公里县际公路开始建设,2005年至2007年,分别建成通车。2006年—2012年,历经7年,共建设通乡油路2545公里,通村公路14721公里,同时试验性建设通村油(水泥)路2958.3公里。
截至2013年,全市通车里程28332公里,同比增加412.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74.82公里;一级公路46公里,增加11.6公里;二级公路645公里,减少9.2公里;三级公路1550公里,增加31.7公里;四级公路13730公里,增加1147.1公里;等外级公路12085公里,减少769.9公里。 铁道线路有内昆铁路(内江到昆明)和威宁、织金两县的火车客运专线。
在建中的织毕铁路,预计2015年底建成通车;在建中的成贵客运专线,预计2018年建成通车;同时在建的还有毕(节)水(城)兴(义)铁路毕节至水城段、昭通-威宁-毕节-金沙-遵义等铁路,以上铁路均经过毕节中心城区。 2013年6月,毕节飞雄机场正式通航,标志着毕节立体交通网络正式形成。开通以来,吞吐量位居全省第三。到2015年5月,毕节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杭州、贵阳、西安、厦门、南宁、三亚、丽江、昆明空中航线全面开通。
建设中的毕节百里杜鹃通用机场将进一步凸显航空优势。
想知道一些有关彝族的民族体育运动,最好要罗列出来,详细一些的~跪谢~
彝族民间形成了像跳火绳、爬油杆、打陀螺、赛马、斗牛、摔跤、蹲斗、磨儿秋、藤秋、射箭等风格独特的各种竞技项目。
彝族民间竞技一般都在婚嫁丧祭祀或庆祝丰收等仪式性场合举行。竞技是力量与技巧的角逐。在这种角逐中,彝族民间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各种竞技项目,如像跳火绳、爬油杆、打陀螺、赛马、斗牛、摔跤、蹲斗、磨儿秋、藤秋、射箭等是彝族民间节日竞技活动的主要内容。
跳火绳
跳火绳是彝族独特的一项竞技活动,多在节日之夜举行。先用藤条拧一根长约三米左右的火绳,也可视人的高度而定绳的长度,再捆上布条、棉纱等,把菜油、桐油或煤油浸在绳上。在赛场内划好起点线和终点线。比赛时,先将火绳点燃,一声令下,参赛者双手握住火绳的两头象跳绳一样跳跃前进。燃烧的火绳如火龙一样上下舞动,最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为优胜。比赛距离各地不尽相同,一般都在三十至五十公尺之间。参赛者带着火绳跑步或走路都视为犯规,不计比赛成绩。
爬油杆
爬油杆是云南姚安彝乡的一项民间竞技活动,每逢男婚女嫁的日子,就由男家事先载好一棵高而滑的松树杆,剥下树皮,在杆上扎几道浸过油的油纸。由女方的兄弟或表兄弟中推选一个能爬上杆顶,则男方主婚人要饮清酒一杯表示祝贺。如女方代表未达到目的,则由男方兄弟或表兄弟中选派一人来爬,其方法相同。爬油杆后来被纳为民间体育项目,以爬上杆顶点燃鞭炮为胜。
打陀螺
打陀螺是流传较广的彝族民间竞技活动。滇南彝区把正月十六日作为陀螺节,赛前要举行祭祀陀螺神仪式,即将本队最后压阵的陀螺倒放在地上,让参赛队员轮流抽打,以祈比赛得胜。彝族的陀螺为木质平顶式,选用坚硬细腻的木质材料,在牛厩粪草下捂一月左右,拿出冲洗晒干,然后雕制。陀螺大至一公斤左右,小则二两许,儿童陀螺精制小巧。比赛中压镇的陀螺(称陀螺神)尤为重要。比赛分为相关的两个项目,即抽转和支打。抽转比赛:甲乙两队各出一人为一赛组,二人的陀螺要按裁判发出的口令同时抽转落地,以转动时间长的为胜,甲乙两队中以累计获胜次数多且其陀螺神战胜了对方的陀螺神者为赢方。抽转比赛后接着进行支打比赛,输方抽转陀螺让赢方打。具体打法是:在地面划定一条线,赢方必须从线上打出,若越线则罚输。五六人的陀螺队,只要打着并转赢对方一轮,就算赢了一次,继续支打。以陀螺神能打着并转赢对方为最后胜利。假若陀螺神只擦着对方的陀螺而过,使对方的陀螺神旋转更快,而自己陀螺先停转,则变成输方。
赛马
一般在场坝上开辟椭圆形马道进行赛马比赛。比赛分为小跑和大跑两种形式,实行淘汰制。即骑手们同时进入马道开始比赛,谁坚持到最后即获胜。有的骑手要跑上一百圈(相当于二十多公里)以上才能取胜。届时,骑手们都穿上节日盛装,披上绸质的红披风,骑上配有精美的漆鞍和马笼头的骏马奔驰在赛场上,十分夺目。彝族赛马还有一种叫“游水前进”的行马表演。即骑手仰卧在马背上,慢悠悠地挥动着马鞭。马低伸着颈慢行,其嘴几乎着地。表演结束时,骑手便报出马名、马的主人名和自己的名字,观众呐喊助喊表示赞叹。
斗牛
云南路南撒尼彝人的斗牛独具特色。每年过火把节都要举行斗牛比赛。斗牛前,各村寨要选出代表参加半牛大会,并选出膘肥体壮的牛牵至会场,乡民们穿红着绿前来观看。届时,由一位有威望的人宣布大会开始,顿时锣鼓暄天、长号齐鸣、鞭炮震耳,一对对男女青年在场边弹起大三弦,跳起欢乐的舞蹈。场边的木杆上挂起球 形的“彩红”,谁的牛获胜就挂上它。比赛开始后,牛的主人将一头头体大角尖的公牛牵入赛场内,接受裁判过目。一声令下,主人们根据事先选择好的对手,按淘汰制比赛程序将赛牛放出,任其格斗。凶猛的公牛扬蹄 尾,勇猛地向对方冲去,角对角地顶碰,直到将对方斗败为止。连胜五次的牛为胜。凉山彝族斗牛一般在火把节时举行。火把节即将来临时,是公牛主人最忙碌的日子。鸡刚叫过头遍,他们就把公牛赶到原野淋露水,吃青草,有的还用鸡蛋喂牛。赛前还把牛赶到赛场熟悉地形。火把节这天,牛主把牛角削得尖尖的,并挥舞棍棒助威,把牛赶进了赛场。各村寨牵来参加比赛的牛多达几百头。一般是一对对出场比赛,实行淘汰制。获胜的牛主可以得到奖品,大家鸣抢欢呼以示祝贺。
摔跤
摔跤是彝族地区最为普遍的节日竞技活动内容,彝族摔跤的历史相当久远,形式别具特色。彝式摔跤有不同的类别和摔法。
滇东南式摔跤 以路南、弥勒为代表。云南路南有“摔跤之乡”的美称。摔跤手都是各村推选出来的勇士,自告奋勇者、过路的客人和毗邻县的摔跤手要求参加比赛也受欢迎。他们头缠青布红巾,赤膊上阵,按比赛规定,双方交手后,相扑角力,被摔倒的单肩落地为输,三战两胜为赢,不受时间限制。有时一场比赛要争夺一个多小时。撒尼男子人人喜爱摔跤,村村都有摔跤能手。获胜的勇士不仅给村寨拿了荣誉,而且也可赢得姑娘的爱情。为了培养出名手,从少年儿童起就开始摔跤训练。每于比赛时,也专门安排儿童进行比赛。摔跤也是凉山彝族火把节的重要活动之一。有站立摔倒,跑撑摔倒,也有双手抓腰带用力量和技巧将对方摔倒等多种方式。普格县流传的摔跤方式更为独特,获胜的一方竞是被对方压倒在地的那一位选手。不过,要想被人压倒在地而获胜也非常不易。
凉山式摔跤 摔跤彝语称“基根”,意为“抱腰”。这是凉山彝族最受广大青少年男子所喜爱的体育项目。摔跤,一般在孩童时期就开始练起,没有教授的师傅,可以说是无师自通。每当你走过彝家村寨时,不论在山野牧场,还是在田边地埂看到彝人邀约摔跤比赛的身影。
凉山彝族摔跤比赛有许多规则,如:不能使用绊脚将对方绊倒;不能抓扯对方或用力将对方推倒在地或从上往下压倒对方等,违者即使将对方摔倒在地上也不算胜,反被取笑为不懂规矩,今后例再无人与之摔跤。因而在摔跤场上,违规者不多。凉式摔跤有多种多样,归纳起来有:一是“缅依”,意为“抱摔”法。摔跤前各自寻一根布带然后各自抓好对方的腰带或紧抱对方的腰,一方为攻,一方为守,攻守推让后,由攻方,抬膝作推力,将对方摔在地上,若攻方力弱则守方会反守为攻,将攻方摔在地上。“我尔”,意为胸摔法。将对方抱起贴于胸前,然后再往后仰屈,致使对方的双时,用胸部的托力和肘的推力将对方摔向左右两侧。三是“堵刚”,意为“抱腰摔法”。一开始就把对住,致使对方不能动弹或失去防备能力,然后后退一步,将对方拖向自己,使之摔倒在自己的身下,或把对方拦腰抱起来向左虚晃一下后突然反手向右摔去,若对方没防备会摔得得更惨。但不论何种摔法,除绊脚或用脚缠绕对方的脚而使之倒地之外,一般身在下或先倒地者为输,同时并列倒地为平,每局比赛以三局定胜负,2比1或3比0为胜。
滇东式摔跤 位于曲靖地区的师宗、罗平一带摔跤,比赛赤上身,系腰带,上场时主动向裁判员说明,今天他参加某级第几名。
裁判员根据运动员所报级别来定等级,即一、二、三个级别进行比赛,每个级别只奖励第一、二名。
两个运动员进行一场比赛,胜负采用三跤两胜的方法。摔跤比赛从站在开始撑,为了使对方双肩着地,寻找进攻时机。姿势较高,可达到进攻的目的,有的攻方会先着地进攻对方,未被对方控制,仍然不算败,这个动作有点象柔道“巴投”。自己右手抓握对方颈部,左手握对方右上臂,重心往后,使对方的重心移到前部待对方身子向前倾时,自己主动后倒,用右脚蹬对方的腹部或腿部,后倒滚翻,使自己的手上翻过去,自己翻到上面控制对手,这种摔跤双肩着地时必须压住不动,裁判才能判“谁胜了”。
滇南式摔跤 赤身入场,运动员自己报名参加哪个级别比赛,裁判员将参赛的人安排在一起等候比赛。比赛时一对一对进行。比赛开始时站立姿势较低,只能脚使绊。自己使用动作时,脚不能踩在对方两脚之间,否则判犯规。这一带摔跤正面进攻之后面进攻少。获胜方法基本上是使对手双肩着地。但有的被对方抱起来后,自己双肩着地而认输。胜者将对方摔成双肩着地后,扬长而去。
滇西北式摔跤 位于滇西北部小凉山,是北部方言的摔跤,自称“抱腰式摔法”,一般在“火把节”和彝族过年时,更多的摔跤比赛又是在婚礼际。结婚时,娘家都可以请本家族和本村寨中力量最大,技术最好的人参赛。最强壮的摔跤名将会代表女方家去比赛,胜者个人可获奖励的酒肉、礼物,因而胜者是本宗族本村寨的光荣。在力土获得本家族本村寨奖励(牛羊、酒肉、银、布匹等礼物。)最多的人,便被视为英雄。
蹲斗
彝语称“瓦布吉则”意为雄鸡斗架,是彝族传统的竞技活动之一。它摹仿公鸡斗架的情形,参加比赛的两人相对采取半蹲姿式,两手手掌合拢于胸前,似雄鸡昂头状,伴着芦笙,或手推、或撞肩,或跳起脚蹲斗,手、臂部先着地为输。比赛要求选手脚步灵活,斗姿优美。
射箭
射箭一般在节日、庆祝丰收时举行。弓大多为木质,背贴竹片,内镶牛角片,缠四道丝箍,用油漆漆过,美观而有弹性。弓弦用麻先拧成四股,再绞成一股。两头挽成套子,用时套上张弓。箭筒为腰鼓形,斜挂于左腋下。箭有两种;一为须箭,作战打猎时用;二为练习箭,射击比赛就用这种箭。比赛时,村村寨寨的男子持弓箭前往赛场,往往途中就开始赛谁射得远、准,到赛场后再比赛射靶。一般以木石为靶,中靶多者获胜。
磨儿秋
也称为“磨担秋”、“打磨秋”、和“转转秋”,是彝族传统的娱乐竞技活动之一,一般在年节或火把节时举行。届时,在坪坝上立一根高约一米、直径约五十厘米的木桩为轴心,顶端削得象磨轴一样,然后取一条同木桩一样粗、长约六米的横杆,居中 一洞套在木桩顶端上,可以灵活转动。因为形似磨,又象秋千,故称“磨儿秋”。玩磨儿秋时,两端人数相等,一般一至二人,男女均可,开转时一同跃起攀着横木两端,趴着或坐在杆上,用力朝同一个方向蹬踢地面,使秋千飞转不停,同时借蹬地时弹起的一瞬间做卷身、翻滚、骑杆等动作,十分精彩。进行比赛时,以村寨或家族为单位组队参赛。以顽强坚韧的耐力取胜,先提出停秋一方为输。
藤秋
住在山区的彝民在深涧相隔、交通十分不便的情况下供暖 画于古树老藤荡过深壑,由此产生了藤秋这项民间竞技活动。赛场选在两山之间,用山上的野藤作秋绳,在两之山间架起秋千,荡者由这一山飞越深涧到达那一山,十分惊险。参加比赛的选手除了要有足够的勇气外,还必须掌握好飞越的技巧,以求准确无误地起身、飞越、落脚。
跳水牛
即在水牛行走时起步助跑,横跃牛背,类似跳木马。只有具有娴熟的技巧和很好的弹跳力的选手,才有希望获胜。
彝族民间的游艺竞技活动,大多不是孤立或单独进行的,往往与生产生活、尤其是节日结合在一起,给彝族的生活增添了健康、风趣和活泼的气氛,成为彝族民俗事象的重要标记。
少数民族的体育项目有哪些?越具体越好,具体到规则和方法就最好不过了!
从其特点来看,一是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有着鲜明的从业特点。例如:从事牧业的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等,由于生产需要而必须精骑善射,于是便产生了马术、跑马射箭、马上摔跤、赛马、叼羊、“姑娘追”等马上竞技运动;而从事农业或以农业为主兼营狩猎、采集的民族,其传统体育便大都是爬山、摔跤、角力、跳跃、射弩、射箭以及手上技巧等运动。
二是与风俗习惯紧密相连,并且许多项目都是通过风俗习惯的沿袭而流传发展,在节日、喜庆等习俗上尤为突出。例如:蒙古族的传统节日”那达慕“盛会上,摔跤、赛马、射箭三项竞技是其必不可少的内容;藏族在藏历年和“望果节”都要举行角力、投掷、拔河、跑马射箭、赛牦牛等体育活动;傣族泼水节划龙舟、瑶族“六月六”游泳、彝族火把节摔跤、侗族“三月三”抢花炮等等,都已成为传统。
三是伴以歌舞、音乐,许多项目都与歌舞艺术融为一体。例如:黎族的“跳竹竿”、彝族的“阿细跳月”都是在且歌且舞中进行;苗族的“跳芦笙”是将歌舞、音乐和运动技巧紧密结合,维吾尔族的“达瓦孜”是在鼓乐声的伴奏下完成;而壮族、布依族的“抛绣球”、“甩糠包”也都是从对歌的形式开始。
四是场地、器材简便易行。山坡、河流、场院、沙滩、草地等都可成为表演和比赛场所,所需器械用品大多是生产、生活用具和可就地取材自制而成的、不需花费很多的财力和物力。
从其形式来看,大致可分为空中运动、马上运动、水上运动和陆上运动四大类。空中运动主要有秋千、跳板、沙哈尔地(空中转轮)和达瓦孜等;马上运动主要是赛马、马术、马球、跑马射箭、跳马、跳骆驼、姑娘追、赛牦牛等;水上运动主要有赛龙舟、赛皮筏、游泳比赛、潜泳比赛、水中捉鸭子和踩独木滑水等;陆上运动更是门类繁多,有摔跤、角力、登攀、跳跃、射弩、射箭、投掷、球类、武术、技巧等,而且每个门类项目众多,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