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民族体育项目根据它的特点分成竞技、娱乐、健身三个方面,请各列举3个项目名称。
- 2、民族传统体育依活动场所大致分为哪五类
- 3、持拍队员和持网队员的规定分别是什么
- 4、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部有哪些
- 5、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具体有哪些
- 6、我国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者活动?我要的是项目的名字,我搜集了一下,说我国大约有200多种,我只要项
民族体育项目根据它的特点分成竞技、娱乐、健身三个方面,请各列举3个项目名称。
武术 木球 马上项目
秋千蹴球 摔跤 珍珠球
毽球 龙舟
好象就这些了啊!
民族传统体育依活动场所大致分为哪五类
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特征及发展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始。中国现代民族传统体育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53年9月,第一届全国少数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在天津隆重举行。继后,在全国运动会上也分别举行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表演和比赛。1982年9月,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共同在内蒙古自治区的呼和浩特市举办了规模盛大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以后又分别在新疆的乌鲁木齐市、广西的南宁市、云南的昆明市和北京市(西藏的拉萨市为分赛场)举办了第三届、第四届、第五届和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传统体育得到了空前的传播和交流。
现代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
一武术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成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列为学校体育的内容。各级武术行政组织、研究机构相继成立。1955年国家体委设立武术研究室;1956年成立中国武术协会;1957年国家体委将武术列为体育竞赛项目,并于1958年制定出《武术竞赛规则》1975年列为全国运动会比赛项目;1979年国家体委发出了《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对武术事业的继承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与此同时,各地普遍建立了业余体校武术班、体育中学武术班和武术学校、武术教材、专著、杂志陆续出版。武术运动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
从80年代到本世纪末,中国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相继成立了中国武术学会、中国武术研究院。1987年亚洲武术联合会成立,1990年国际武术联合会成立。以武术套路和散手为基本框架的新的全国武术竞赛制度已基本形成;武术运动员、教练员等级制度已趋于完善;武术已进入大、中、小学体育课堂,体育院校已恢复招收武术硕士研究生、博士生;武术的学术研究活动也十分活跃,有价值的学术论文和专著相继面世,研究领域不断拓宽,呈现出多学科交叉融会向纵深研究的良好势态;世界性比赛、教练员培训等活动开展活跃,使武术这一传统文化遗产在发扬光大的过程中逐步推向世界,为武术的发展开辟了光明的前景。
二摔跤
现代摔跤运动是在继承和吸收各种摔跤精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两人徒手按照一定的规则,运用各种技术、技巧和方法将对方摔倒的对抗性运动。1953年被列入国家正式比赛项目。1956年和1957年分别颁布了《中国式摔跤等级运动员制度》和《中国式摔跤规则》。
三射箭
在现代,射箭仍然是各民族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如每年春节初二,黎家村寨都要举行射箭比赛。比赛时,拿一条牛腿挂在50米远的大树上,各村选出一名射手,谁射中牛腿,牛腿就归谁;又如锡伯族,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迁移节和正月间,各村之间相约举行射箭比赛,各方派出对等的人数,商定比赛的箭数和距离,以射靶中环决定胜负。还有藏族人民在春节、六月会、国庆节等节日都要举行射箭比赛。自射箭成为现代运动项目后,少数民族射箭运动员在国内射箭比赛中曾获得了较好的成绩,如锡伯族射箭运动员汝光,在第四届全运会上获得男子双轮全能冠军;郭梅珍获得女子全能和单项冠、亚军。在国际比赛中,中国女子射箭多次打破世界纪录,跨入世界射箭的先进行列。
四射弩
射弩在云南、贵州、四川、广西等少数民族地区非常盛行。僳僳族村赛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都要举行比赛。比赛时以油煎糍粑和肉片悬于远处树上为箭靶,射手依次发射,射中者取走糙粑和肉片,以得多者为优胜。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云南、广西选手进行了精彩的射弩表演。在1986年8月举行的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射多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
五秋千
秋千在朝鲜族。高山族、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流行。一般在喜庆节日期间进行比赛活动。如纳西族在春节期间,秋千场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单荡、双荡,交替频繁,比赛以时间长短和荡绳高低进行评分,观者连声喝彩,热闹非凡。又如白族每逢春节,各村寨都要举行为期一周的“秋千会”。他们说:“打一回秋千,平安三百六十天”。再如台湾省的高山族,每到风和日丽的天气,妇女们常邀约友伴,穿着盛装去打秋千。
朝鲜族妇女荡秋千最初是用树枝或花枝吊起来作为目标,以脚尖踢着或用嘴叼着为胜,后发展成为以碰铜铃争高低。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运动员曾被邀请到北京。天津等地进行秋千表演。1982年全国第二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朝鲜族的秋千表演博得了国内外观众的热烈喝彩。
六赛马
赛马比赛和表演在善骑的民族中已成习惯。如苗族,为庆丰收,新春前后定期举行“赛马会”;藏族有世代流传的赛马大会以善骑而著称的哈萨克族,赛马多在“五一”“十一”等节日举行;素有“马背上的民族”之称的蒙古族,赛马是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几个人在路上相逢也要进行赛马比赛。在‘那达慕”大会期间,更是热闹非凡,方圆近百里的牧民,都要驱车乘马赶来参加赛马比赛。
七赛龙舟
赛龙舟亦称龙舟竞渡,现已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传统体育项目,每年的适宜季节和节日都要举行龙舟竞渡,并时常举办国际性的比赛。
八打木球
打木球是回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流行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民聚居地,由儿童放牧时玩的“赶毛球”“打篮子”游戏演变而成。在1982年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了表演,受到广泛的欢迎。在1991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表演项目。
九抢花炮
抢花炮是侗族民间一项独特的传统体育活动,在广西、贵州、湖南等少数民族地区也比较盛行,一般在农历三月初三“花炮节”时举行。按照侗族习俗,分为头炮、二炮、三炮、抢得头炮,人财兴旺;抢得二炮,五谷丰登;抢得三炮,吉祥如意。比赛多以村寨为单位,抢到花炮的村寨,奖给一个镜屏,并赠送肉、酒、糯米和糖粑。抢得头炮的村寨筹办次年的“花炮节”。
1985年国家体委制订了《抢花炮竞赛规则》,抢花炮在1986年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入竞赛项目。
十二贵摔跤
二贵摔跤,亦称“乔相扑”。满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项体力。智力。灵敏性很强的娱乐体育活动。表演者以双腿双臂分别装扮成两人下肢,背负一个木架,装两个假人,着不同服装,互相抱臂扭摔。表演者手足互绊、勾别、扫、拐等形成各种摔跤的动作,如圈场、拜四方、摔八门、立撑、跪撑、拌跤、卧滚、侧翻等。春节期间,在民间花会中极为引人注目。
(十一)珍珠球
珍珠球是满族传统体育项目。
1989年6月和1990年8月分别在承德和丹东举办过两次全国珍珠球邀请赛。在1990年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
(十二)放风筝
放风筝以其独特的运动形式目前已风行世界,有许多国家每年都举行风筝节。中国于1988年把放风筝正式列为体育比赛项目,并在山东省潍坊市成功地举办了“国际风筝会”,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国内外风筝爱好者。
(十三)打磨秋
打磨秋是哈尼族传统体育活动。磨秋,用一根比较坚硬的木头栽在寨边的草坪上,2米左右高,顶部稍细。以作轴心,再用一根横木杆,中间凿凹,架在轴上。打磨秋时,横木两端各伏一二人,既可伏在杆上池可骑在杆上。先是抵杆来回旋转,继而一头升起一头落地,此起彼落地旋转荡悠。
节日期间,如每年农历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是哈尼族一年一度的“苦扎扎”节,各村寨的人都要聚集在磨秋场上,以打磨秋欢庆春耕的顺利完成,并预祝五谷丰登。
(十四)赛骆驼
赛骆驼为蒙古族传统体育项目,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一带。每逢春节举行,男女一起参加。比赛时,骑手身着民族服装,骑着骆驼在起跑线上排成一行。裁判发令后,骑手即挥鞭驱使骆驼疾跑。赛程一般为3-5公里,以先到达终点者为胜。若在赛途中置靶进行射击比赛,以中靶多少决定胜负,称为“骆驼射击比赛”。
(十五)跳板
跳板为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在每年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喜庆节日里举行。
跳板比赛,在过去是二女子在板上对立纵跳,一起一落,得势则可腾起2米左右。现代跳板比赛逐渐向赛技巧方向发展,增加了许多高难动作,如屈蹲、分腿、旋转、空中前后翻身等。
(十六)打飞棒
打飞棒为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悠久的历史,传说是勤劳勇敢的土家族人民为保卫劳动果实不受野兽。鸟类的损毁而创造。现已形成了整套表演竞赛项目。
打飞棒项目,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由两位湘西土家族青年作了精彩表演。打出的飞棒刁钻,角度多变。深受观众欢迎。
(十七)波依阔
波依阔是达翰尔族传统体育项目。
现代曲棍球与波依阔极其相似。为此,莫力达瓦达翰尔族自治旗在波依阔运动的基础上,成立了曲棍球队,并在多次比赛中取得好成绩,同时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
(十八)推竿
推竿为羌族传统体育项目。
推竿是一根约4米长小碗口粗的木杆。先由一个人半蹲在地上,双手紧握木杆的一端,双腿夹杆用力顶住,作为防守,另一人相对,双手紧摄木杆另一端,用力前推,作为进攻。要求木杆平衡,不准一头抬高或左右偏摆。裁判发令,攻者开始向前推,以拍5下或10下巴掌(约5-10秒)的时间为限,如果进攻的一方把防守一方推倒或推过约15厘米的界线,就算胜一局,反之则为败。双方轮流攻守,三局二胜。
(十九)跳竹竿
跳竹竿为京族传统体育活动。
跳竹竿的设备很简单,用两条长木平放在地上冲间相距3米左右。在两条长木上横放8根竹竿,分成4对,由8名男子(或女子)分成两排,每排4人,分别蹲于两条长木边,双手各拿一根竹竿的一端。旁边一人打着有节奏的鼓点,操竿人按拍节敲木杆、合竹竿,一敲一合,或二敲一合,发出节奏很强的欢快悦耳的声响。跳者为年青姑娘,人数不定。她们随着敲竹竿的拍子,按照竹竿开合的节奏,巧妙在地4个空格中一步一跳,边跳边舞,穿梭往返。双人跳或多人跳均可,其动作协调整齐,前后互相照应,舒展而优美。
(二十)雪地走
雪地走为满族传统体育项目。由清代宫廷女子在雪地里比谁走得快而不湿鞋的活动演变而来。在北京、河北、辽宁等地广泛开展。通常作为运动会中的游戏表演活动,其趣味性强,能达到活跃赛场气氛之目的,深受观众欢迎。
雪地走是在田径场或平坦雪地上取60米。80米或100米的距离,设起点和终点。要求将鞋底垫高10厘米(或穿木展)。走时既要维持身体平衡,又要有一定的速度,接到达终点的先后排列名次。
(二十一)东巴跳
东巴跳是纳西族一项以练武为主。文体结合的传统体育活动。它集中了纳西族有代表性的传统武功。过去多在祭礼、婚丧或民族节日中集体演练,人数多达数百人,宗教色彩甚浓。现在表演的练刀跳、弓箭跳、磨刀跳等,是经过初步改革,保留了有益身心健康的古典操功部分,已成为锻炼身体的活动。
东巴跳在1982年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作过表演,其板铃及刀,富有民间神话特色。它反映了纳西族人民不畏强暴、勇敢顽强的斗争精神。
(二十二)跳竹
跳竹为怒族特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是练习跳高的一种方法。它不用跳高架,只是将一根青竹的两端插在地下,使竹背成弓形即可,跳者从竹子的最高处越过,跳得最高者为优胜。
(二十三)抛绣球
抛绣球为壮族人民开展得最为普及的传统体育活动。
各地抛绣球的方法不尽相同。有的在草坪或空地上竖一根高10米以上的木杆,顶端钉一块1米见方的木板,板中凿上直径60厘米左右的圆孔;有的做成喇叭形,面对女方的孔大,面对男方的孔小。圆孔周围还有一些小洞。大小孔、洞的周围都糊上颜色不同的绸布或纸,一者目标显著,二者比较美观。竞赛以抛出的绣球能穿过圆孔为胜,不中为负。有的不竖木杆,要求抛过歌棚棚顶,绣球落入对方场内,凡抛不过棚顶、出界或接不住对方抢来的绣球,都算负方。抛绣球时,不论上述哪种方法,都是男女分开,各站一边,人数大体相等。每次一男一女相向对投,每负一次,被对方俘虏一人,直至一方无人,方为结束。
(二十四)踢毽子
踢毽子为土家族传统体育项目。分小门踢和大门踢。小门又分为踢、栖、挺、平、约五类从门包括跳、撑、鞋、壳、拉、扒、踩七类。大门踢比小门踢运动量大,难度也大些。比赛分为单一动作、成套动作两种类型。一般以连续踢毯子的数量和动作的难度来决定胜负。
(二十五)斗牛
斗牛是苗、侗、黎等民族的传统体育活动。苗族斗牛多在喜庆节日里进行。先用甜酒喂牛,以树叶障牛目,在芦签声中,两名青年各牵一牛绕赛场一圈,然后迅速摘去障牛目的树叶,使两牛相互接触,交角搏斗,四周观众呐喊助威。胜牛,角上挂彩条,牛主获酒肉奖励。
侗族斗牛在每年二月和八月亥日的“斗牛节”举行。双方寨主预先商量比赛条件,然后取一竹枝,对劈为二,各持一片为凭。斗牛开始,先使两牛狠撞一角。当牛斗至激烈时,为不使牛受重伤,裁判一声笛鸣,双方各走出数十名青壮年,以绳索套住本方牛的左后腿,奋力后拉,此时的斗牛已变成人牛拔河,先拉开牛者,表明体力强壮,判为优胜。
中国少数民族众多,传统体育活动也各具特色,即使同一名称的体育活动在不同的民族也不尽相同,如类似拔河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黎族叫“拉乌龟”,在瑶族则叫“拔扁担”,在达斡尔族又叫“颈力拉绳”等。
回答者:摇摇鼠 - 魔法学徒 一级 1-30 10:22
民族也不尽相同,如类似拔河的传统体育项目,在黎族叫“拉乌龟”,在瑶族则叫“拔扁担”,在达斡尔族又叫“颈力拉绳”等。
持拍队员和持网队员的规定分别是什么
持拍队员前后不得超出自己的活动区(前后80cm),不可后上方侵略对方持网队员领地。持网队员亦不可前上方超出界线占领对方领地接球,但可后跳(不可骑界线站,不可踩界线)跳出界外落地前接到球,要等裁判吹哨该球有效后,才可挪动回原位,否则本球得分无效。
珍珠球的圆长为54至56厘米,重300至325克。珍珠球运动是从满族采珍珠劳动项目发展演变出来的民族体育项目。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部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部有:
1953年10月 8日在天津召开了盛大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来自全国各民族的397名优秀选手,进行了483项次表演。32年来,体育工作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研究、整理,继承和发展了那些对增进身心健康有价值的项目。
一、赛马
蒙古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赛马。蒙古族每年都举行 1次盛大的赛马会。民间的“敖包”和庙会上,赛马是重要内容之一。
赛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礼俗的内容。结婚这天,男家亲族骑马迎接,女家亲族骑马相送,途中互相竞赛,夺帽为戏。“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古老的传统赛马习俗。未婚男女身着艳服,骑着骏马来到草原,在规定的里程内互相追逐。
去程时小伙子追姑娘,回程时则由姑娘追小伙子,如姑娘追到小伙子,她有权鞭打他,假如姑娘对小伙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二、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瑶族的摔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彝族在举行婚礼时一定要摔跤。结婚那天,新郎邀请几位好朋友,把新娘从别的山寨背回来。背亲的小伙子必须会摔跤。这支队伍到新娘家吃罢便宴,就与女方摔跤手进行摔跤对抗赛。
直到双方约定的人数赛完,再由胜方出两名摔跤手表演 1场,方可结束。这种比赛不用裁判员,1对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胜,以表示亲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节,都要举行摔跤比赛,两人交锋,败者自动退场,胜者直到没有人与他较量,方能称为“大力士”,并获奖品。
三、射箭
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颇族、拉祜族、苦聪人、独龙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传统。
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轮流举行射箭比赛,用一条牛腿当奖品,挂在距离50米左右的大树下,各村选出一名好射手,谁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优秀选手受到人们的敬佩和姑娘们的爱慕。
景颇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挂在树上,小伙子争先恐后地用箭射,靶子是一个布包,里边藏着象征吉祥和爱情的礼物。弩弓是狩猎工具,也是自卫的武器,弩都是自己制作的。
四、舞龙
壮族、苗族、白族等民族喜爱舞龙。龙用竹扎成,用画有龙鳞的花布或色纸裹着龙头、龙身、龙尾,一般是21~25节,龙下撑着10多个把柄,舞龙者每人拿着一个把柄。有的龙身内有灯座,晚上可以点灯。在前面一个人拿着龙珠来指挥舞龙。
参加舞龙的成员,不但要力气大,有健壮的体魄,还要有娴熟的技术。贵州省苗岭苗族集居的地区,历史上每年元宵节,苗汉两族人民舞龙互访,上一年汉族人民舞着龙到苗族村寨里去联欢,苗家舞着他们的龙来迎接。
两龙相遇,主龙的头要低于客龙的头,并且让客龙先入寨子。客龙进入寨子翩翩起舞,到每户“祝福”,被拜访的户主就燃放爆竹欢迎。接着苗族就抢客人到家作客,以抢得人多为光荣;到了下一年,苗族人民照样舞着龙到汉族村寨回敬。
五、划龙舟
傣族、苗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都有划龙舟活动。傣族人民每逢泼水节举行龙舟赛。龙舟用优质木材制造,长约40~50米,宽 1米多,50人分两排席坐划桨,锣声一鸣,竞相飞速向前。经傣族人民匠心雕刻的龙舟,有“火龙”、“银龙”、“乌龙”、“彩龙”等。苗族、 水族人民还有赛龙舟捉活鸭的风俗。
六、阿莫朵
生活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苦聪人,每逢佳节总要燃起一堆堆篝火,伴随着悠扬的竹笛声,载歌载舞来打“阿莫朵”。“阿莫朵”是用棕叶制作的鸡毛球,中间细、底脚大,插上3根鸡毛,有点象羽毛球。
打“阿莫朵”时选择一块平坦的场地,中间拴上一条藤,两人或多人分立两边用手拍击对打。随着“阿莫朵”的起落,互相扣杀,接不到对方打来的球算输。
七、秋千
贵州、湖南的苗族,广西的壮族,每逢新春佳节,街上搭起一座座高达3~4丈的秋千架,一些青年男女借荡秋千的机会寻找心爱的伴侣。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姑娘在节日和农闲季节,也进行荡秋千比赛或表演。
比赛时在秋千架前方高处横 1条带铜铃的绳子,秋千一碰到绳子,铜铃就发出响声,谁碰的次数最多,谁就被认为技艺高超。台湾高山族的姑娘们,是在春光明媚的早晨,穿着漂亮的衣服,邀上自己的好友,一同在大树下荡秋千。
她们把这一活动称作“渺绵”(即“飞天”之意),生动地表达了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打磨秋千"
每年春节,壮族男女青少年喜爱打磨秋千。他们在地上栽 1根木桩(高出地面1米左右),将1块中间挖有圆孔的长形横板安装在桩顶上,板面两头各坐1 人,共同有节奏地用脚蹬地,使横板和人在上面旋转。
打磨秋千是群众性的集体活动,要求共同协力配合好。在快速旋转过程中,头不晕目不眩的人受到称赞。
八、爬山
侗族、 苗族等族人民喜爱爬山。 每年夏季,苗族人民举行一年一度的爬山节。这天,姑娘们和小伙子们,带着糯米做的干粮,从附近的山寨赶来,共同进行爬山比赛。
先到顶峰的小伙子,得到姑娘的礼物──1 个绣花袋。这位小伙子也把自制的金色芦笙赠给姑娘,他们常常由此互相爱慕。羌族人民是爬悬崖,上面放着礼物,以奖给优胜者。
九、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傣族人民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常常在劳动之余,举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赛。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时,喜爱比赛跳水牛。白族人民在传统的大理三月节时,还举行跳花盆比赛。
十、抢花炮
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花炮用铁筒制成,里面装火药和一个铁环,环上缠有彩色的线绳。比赛场是直径超过 100米的圆形场地。花炮放在场地中央。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分成甲、乙组,站在场地的边缘,每组人数相等,一般10~30人。
比赛时,一个勇敢的青年在音乐伴奏下点燃花炮。随着一声巨响,彩色铁环被抛向空中。当飞到一定高度后,开始慢慢下落。
这时,伫立在赛场边缘的运动员们争先恐后地向铁环的落处跑去,在各自的同组组员掩护下抢夺铁环,并突破对方的堵截,以冲刺的速度把铁环送到大会主席台上。达到目的的组为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具体有哪些
高脚竞速、陀螺、蹴球、抛绣球、踢毽子、武术、滚铁环、绫球、珍珠球、摆手舞、肉连响(莲湘)、傩戏、大象拔河、赛马、射箭、摔跤、搏克
我国所有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者活动?我要的是项目的名字,我搜集了一下,说我国大约有200多种,我只要项
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新中国成立后,政府特别重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开展,已挖掘整理出了1000多个体育项目。比如蒙古族被称为“男儿三项游艺”的摔跤、赛马、射箭;回族的踢毽、拔河;藏族的赛牦牛;苗族的荡秋千、划龙舟;壮族由青年男女表达爱情转变为对抗性比赛项目的“投绣球”;朝鲜族的跳板;满族的滑冰;侗族的骑木马(踩高脚);瑶族的打陀螺;高山族的放风筝;柯尔克孜族的“追姑娘”;布朗族的藤球等等。而龙舟竞渡、风筝、秧歌、围棋、气功、太极拳等,则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都共同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
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仿龙造形,以龙取名的龙舟,是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活动中一个独具民族风格的创造。龙舟竞渡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和激烈的竞争性,在南方的水乡地区,更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风筝是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之一,是世界上最早的人造飞行器。其制作在中国极为普遍,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和江苏南通四地的风筝自成一派,别具特色,闻名世界。每逢4月是潍坊一年一度的风筝节,来自世界各地的爱好者在此交流技艺,传播友谊。
秧歌是在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下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中国北方地区。因其舞动幅度较大,故由艺术表演逐渐变为健身运动,尤其受到中老年妇女的喜爱。
围棋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即有关于围棋的文字记载。后流传到日本、韩国及欧美国家。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正式的体育运动竞赛项目,现已在全世界得到传播和发展。
武术是以拳术、器械、套路和实战形式为主的,既能健身自卫,又可养生保健的体育项目,几千年来一直在民众中广泛传播。
太极拳是中国武术众多拳种之一,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它融合古代道家养生修炼术,并结合阴阳与经络学说创编而成。太极拳源于河南温县陈家沟,有陈式、杨式、武式、孙式、吴式等多种流派,动作舒缓连贯,要求以意导体,意、气、体三者协调配合,以静制动,以柔克刚。
气功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具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它对祛病强身、陶冶性情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武术和气功不仅风靡中国,而且还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中国还定期举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民族体育健儿欢聚一堂,竞献技艺。
家长质疑:体育课为何要“扎堆”考试?
近日,一位学生家长向记者表示,儿子面对体育考试表现出来的压力令她十分担忧。她说天性活泼的儿子上小学五年级,足球、篮球、游泳等都喜爱,也很喜欢上体育课,
但因为儿子在同龄人中较为矮小,先天因素令他对体育考试感到很吃力,因此不达标便不能评三好甚至影响毕业的体育科给予他的压力甚至比文化课还重。这位家长质疑,体育课的宗旨是锻炼学生的身体,学生并非运动员,不一定非要设定达标、及格等标准,而且每个学生的素质不同,同一种标准难免令人觉得不公平。现时学生的考试压力已经很重,本可令学生减轻学习压力的体育课真的有必要再插一脚吗?
记者调查:体育考试杠杆仍在起作用
目前全国小学、中学、大学都有各自的体育考试标准,当中压力最重的可算是初中升高中的体育测试,因为体育成绩在总分中占30分,而小学、大学均是达标便能毕业,相比中考,竞争压力要轻得多。
广州:为中学体育减压
记者从广州各中学了解到,目前广州地区中学生面对体育科目的压力已经较其他地区学生轻,因为广州中学生的体育成绩不计入中考成绩总分,只作参考,只规定总评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升入重点学校。
★广州2002年的高中招生方案规定:体育考试的总评成绩由毕业体育考试成绩和体育合格标准成绩合并计算,其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成绩占30%,体育合格标准成绩占70%。总评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升入重点学校。
省教育厅:广州做法属违规
然而广州中学生的“好日子”可能即将结束,记者昨天致电广东省教育厅体卫艺处咨询体育考试相关规定时,相关人士明确向记者指出,将体育考试成绩计入中考总分是国家规定的,广州现时的做法属于违规行为,省教育厅将会对其作出处理。据悉,目前省教育厅规定,中考体育考试是由相关各级部门分别以指定及抽签等形式从10多项项目中选出3项作为考试项目,考试成绩将在中考总分中占30分。
老师说法:不考更没有人重视体育课
林老师(荔湾区某中学资深体育教师)
现时的体育考试标准是根据这个年龄段学生普遍应该达到的体质要求制定的,并不苛刻,只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是体形特别肥胖的,完全能够轻松达标。现时体育考试会对学生造成压力,一是因为现在的学生意志品质薄弱,吃不得苦;二是因为学生和家长平时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及文化课。其实体育课是使学生一生都受益的快乐课时,而且作为正在成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每天最起码要有一个小时的运动时间,但现在很多学校都不能满足,一旦学习任务加重,课外活动时间便首当其冲被牺牲掉了,如果没有了考试的压力,学生及家长轻视体育课的情况会更严重。
专家说法:体育课程改革如箭在弦
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正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考试也会由原来的绝对评价向相对评价转变
周爱光(华南师范大学体科院院长)
目前的体育考试标准是国家教育局规定的,总体来说它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锻炼,是利大于弊的,但仍需要不断地改革试验。目前全新的体育课程标准正在全国范围内试点,考试也会由原来的绝对评价向相对评价转变,绝对评价是指目前跳远几米为达标、50米短跑几秒为及格等标准,而相对评价则更着重于学习过程,如果一个学生在积极的学习态度下取得了明显的进步,那么他的成绩可能比体能更好的学生高。
新的体育改革主要从五个方面考虑:一是旨在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参与意识,即提高积极性;二是培养一定的运动技术技能,例如中学便有6个级别不同水平的要求;三是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四是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五是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培养协作精神。以后的体育课将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只起辅助作用,最终改革应试教育的模式,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更注重体育课本身的过程。
相信不久,体育课程便可实施一系列的改革,改变首先将在大学提倡俱乐部式教学的体育课程反映出来。当然,任何改革都不能一蹴而就,目前的方案是传统与改革双轨并行。
建议
把握学生兴趣投资体育硬件工程
YAN(女,24岁,媒体工作者)
事实上考试确实能令学生在临考前几个月主动锻炼,但“终身锻炼”的宗旨却不见得能够实现。“五项达标”等基本项目之所以能在体育考试中占灵魂地位,我看主要是因为考虑到当时各个学校的条件,但现时中国的经济水平大大提高,学校的环境也较以往有很大改善,再死抱着学生不感兴趣的“五项达标”实属不智。
其实每位学生都有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项目,乒乓球、篮球、网球、羽毛球、游泳等是热门项目,君不见学校的篮球场、羽毛球场课后被学生你争我夺,学生不愿锻炼之说实不能成立。每年体育考试都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但我觉得倒不如将这些资金投放在兴建更多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硬件工程上,合理安排文化课与体育课、课外活动,加上不再将考试压在学生身上,学生就能快乐运动。
主张游戏教学增加课时摒弃考试
熊猫(男,20岁,大三学生)
体育课本是让学生减压的,锻炼绝不该在考试的前提下强制,这样的效果反而会令学生对传统的体育项目产生抗拒。而且一个班里的学生身体素质有较大差异,同一标准对学生来说极不公平。所以与其搞形式的考试,不如多搞校运会等活动,最重要的是注重全体参与性,大可不必只围着传统项目转,多搞一些学生参与度高及感兴趣的项目。另外课堂上也可参照比赛的形式,分开几组搞足球赛、篮球赛等,以奖励及荣誉刺激学生要比用考试压迫学生高明得多。在多科文化课的考试压力下,体育课的任务除了锻炼学生身体,另一个使命便应是减轻学生压力,从而调节身心。我认为体育课应本着游戏教育的宗旨,增加课时、摒弃考试。
相关链接:南宁学生首尝体育“自助餐”
2002年5月,南宁市的初三学生提前迎来了他们的中考,参加了南宁市首次实行的理化实验操作考试。体育测试方面,与以往规定3个测试项目、再在“五项达标”内容中自选一项的考试方法不同,这次有多达16个体育项目供考生选择。游泳、武术、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众多的特长项目中,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选择一项;而且,即使在规定必考的跑、跳、力量内容中,也增加了两倍的项目可供选择。体育测试操场上,学生们不用再进行传统“五项达标”的体能测试,而是可以自由“品尝”体育“自助餐”。
体育课缩水严重
本报记者 李小伟
王一民是高中三年级的学生,自上高三后就没有上过体育课,这使酷爱体育运动的小一民十分苦恼。王一民的父母则这样宽慰他,现在是学习的时候,要加倍努力争取上大学,将来到大学再好好玩吧。
北京一所著名大学新生入学时的体能测验表明:新生的体能和体质状况是所有学生中最差的,而随着年级的增长,体能和体质状况逐渐好转。该校体育部主任告诉记者,从调查的结果看,新生体能和体质状况差的主要原因是在高三时参加体育锻炼少,基本不上体育课。
据了解,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以功课太紧张为由压缩体育课,改上文化课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学校将体育课改为自习课,名义上可以让学生自由活动,实际上学生们都“自觉”利用起来做作业、温习功课了。由于部分地区体育中考是学校自主掌握,体育中考后,初三的体育课干脆就停了,被其他主科占用上课或者复习测验用;而一些地区高三的体育课只有课程安排却没有上过一天课,根本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体育教师这样总结体育课的地位:“口头上很重要,操作中变次要,忙起来就不要。”
在观念上绝大多数家长和老师认为体育对孩子十分重要,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不愿让孩子在体育课上花费太多时间,觉得只要身体没病就行,至于体育课和体育锻炼能混过去就混过去,关键是把文化课上好了。这种认识和行为异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升学带来的压力。
一项调查表明:在我国广大西部农村地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片面追求升学率、跳出“农门”的利益驱动,体育课在相当多的地区和学校未受到重视。由于师资严重不足,场地、器材匮乏以及课时被占用等原因,16%的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23%的村小学生没有上过体育课,70%的农村小学没有完全按教学大纲上课。在不少地方学生不知羽毛球等运动项目为何物,上体育课就是围着操场一圈又一圈地跑步。
而在一些正常开设体育课的地方,几十年不变的形式和田径、体操等内容让学生们索然无味。
“每次体育课的内容几乎都是列队、跑步、做操,然后就是各种考试项目的测试。考试、测试占满了我们的体育课,喜欢的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上却没有多少时间去玩。”一位中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道出了他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烦恼。这一现象目前在许多地方都普遍存在,已严重挫伤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日前,针对体育课被文化课挤占的现象,一些政协委员呼吁:体育课缩水现象应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重视,最好通过立法对体育课时、内容等给予保障。
记者从教育部有关部门了解到,近年来,有关部门已加大了对体育课与体育场地被占等学校体育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在记者发稿时,教育部针对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督导检查团已经兵分4路对江苏、安徽、辽宁等地进行学校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这个专项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