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华传统体育项目都有什么?
中华传统体育项目除武术、摔跤、舞狮、射箭、棋术、龙舟、空竹、马球、捶丸外,还有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
汉代的时候,蹴鞠的玩法和现代很像,只不过那时候一边不止一个球门,而是六个。方形的球场上,六个小小的球室,呈半月形,向地里凹进去。每个球室前都有一个人守着,剩下的人在赛场中活动。
唐代时,地下的球室变成了地上的球门,分双球门和单球门。双球门在东西两侧各一个,比较接近现代足球。除此之外,还有不射门的玩法,叫做“白打”:两个球队分别派出球员,做出颠球表演。
扩展资料:
宋朝蹴鞠,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白打”,另一种是“筑球”。
1、白打:不设球门,两个球队分别派出相同数量的球员(一人至十人)在场中轮流进行表演,用头、肩、背、膝、脚等身体部位顶球(不允许用手),在保持球不落地的同时,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裁判将分别对参赛者打分,得分高者胜。强调的是技巧性与观赏性。
2、筑球:则更强调对抗性。在球场中间竖起一个大球门,高约三丈,宽约一丈,以彩带结网,只留出一个尺许见方的网眼,叫做“风流眼”。
比赛双方分别派出十二人(有些规则中,可分别派出十六人),分着不同颜色的球衣立于球门两边,组成“左右军”对垒。左军与右军均设“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角色,进行竞赛,得分高的队伍获胜。
参考资料来源:昌平科普网-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蹴鞠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部有哪些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全部有:
1953年10月 8日在天津召开了盛大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来自全国各民族的397名优秀选手,进行了483项次表演。32年来,体育工作者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研究、整理,继承和发展了那些对增进身心健康有价值的项目。
一、赛马
蒙古族、藏族、彝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水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喜爱赛马。蒙古族每年都举行 1次盛大的赛马会。民间的“敖包”和庙会上,赛马是重要内容之一。
赛马也是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礼俗的内容。结婚这天,男家亲族骑马迎接,女家亲族骑马相送,途中互相竞赛,夺帽为戏。“姑娘追”是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古老的传统赛马习俗。未婚男女身着艳服,骑着骏马来到草原,在规定的里程内互相追逐。
去程时小伙子追姑娘,回程时则由姑娘追小伙子,如姑娘追到小伙子,她有权鞭打他,假如姑娘对小伙子有情意,只把鞭子高高举起轻轻落下。
二、摔跤
蒙古族、彝族、藏族、维吾尔族、壮族、瑶族的摔跤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彝族在举行婚礼时一定要摔跤。结婚那天,新郎邀请几位好朋友,把新娘从别的山寨背回来。背亲的小伙子必须会摔跤。这支队伍到新娘家吃罢便宴,就与女方摔跤手进行摔跤对抗赛。
直到双方约定的人数赛完,再由胜方出两名摔跤手表演 1场,方可结束。这种比赛不用裁判员,1对摔跤手只摔1次,不管那方都不能全胜,以表示亲密友好。彝族人民每逢火把节,都要举行摔跤比赛,两人交锋,败者自动退场,胜者直到没有人与他较量,方能称为“大力士”,并获奖品。
三、射箭
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鄂伦春族、苗族、傣族、黎族、景颇族、拉祜族、苦聪人、独龙族、傈僳族、佤族等,都有射箭或射弩传统。
每年正月初二,黎族村寨轮流举行射箭比赛,用一条牛腿当奖品,挂在距离50米左右的大树下,各村选出一名好射手,谁射中牛腿,就把牛腿拿到自己村,大家共同分享。优秀选手受到人们的敬佩和姑娘们的爱慕。
景颇族射箭是由姑娘把靶子高挂在树上,小伙子争先恐后地用箭射,靶子是一个布包,里边藏着象征吉祥和爱情的礼物。弩弓是狩猎工具,也是自卫的武器,弩都是自己制作的。
四、舞龙
壮族、苗族、白族等民族喜爱舞龙。龙用竹扎成,用画有龙鳞的花布或色纸裹着龙头、龙身、龙尾,一般是21~25节,龙下撑着10多个把柄,舞龙者每人拿着一个把柄。有的龙身内有灯座,晚上可以点灯。在前面一个人拿着龙珠来指挥舞龙。
参加舞龙的成员,不但要力气大,有健壮的体魄,还要有娴熟的技术。贵州省苗岭苗族集居的地区,历史上每年元宵节,苗汉两族人民舞龙互访,上一年汉族人民舞着龙到苗族村寨里去联欢,苗家舞着他们的龙来迎接。
两龙相遇,主龙的头要低于客龙的头,并且让客龙先入寨子。客龙进入寨子翩翩起舞,到每户“祝福”,被拜访的户主就燃放爆竹欢迎。接着苗族就抢客人到家作客,以抢得人多为光荣;到了下一年,苗族人民照样舞着龙到汉族村寨回敬。
五、划龙舟
傣族、苗族、白族、布依族、水族等都有划龙舟活动。傣族人民每逢泼水节举行龙舟赛。龙舟用优质木材制造,长约40~50米,宽 1米多,50人分两排席坐划桨,锣声一鸣,竞相飞速向前。经傣族人民匠心雕刻的龙舟,有“火龙”、“银龙”、“乌龙”、“彩龙”等。苗族、 水族人民还有赛龙舟捉活鸭的风俗。
六、阿莫朵
生活在中国西南边疆的苦聪人,每逢佳节总要燃起一堆堆篝火,伴随着悠扬的竹笛声,载歌载舞来打“阿莫朵”。“阿莫朵”是用棕叶制作的鸡毛球,中间细、底脚大,插上3根鸡毛,有点象羽毛球。
打“阿莫朵”时选择一块平坦的场地,中间拴上一条藤,两人或多人分立两边用手拍击对打。随着“阿莫朵”的起落,互相扣杀,接不到对方打来的球算输。
七、秋千
贵州、湖南的苗族,广西的壮族,每逢新春佳节,街上搭起一座座高达3~4丈的秋千架,一些青年男女借荡秋千的机会寻找心爱的伴侣。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姑娘在节日和农闲季节,也进行荡秋千比赛或表演。
比赛时在秋千架前方高处横 1条带铜铃的绳子,秋千一碰到绳子,铜铃就发出响声,谁碰的次数最多,谁就被认为技艺高超。台湾高山族的姑娘们,是在春光明媚的早晨,穿着漂亮的衣服,邀上自己的好友,一同在大树下荡秋千。
她们把这一活动称作“渺绵”(即“飞天”之意),生动地表达了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打磨秋千"
每年春节,壮族男女青少年喜爱打磨秋千。他们在地上栽 1根木桩(高出地面1米左右),将1块中间挖有圆孔的长形横板安装在桩顶上,板面两头各坐1 人,共同有节奏地用脚蹬地,使横板和人在上面旋转。
打磨秋千是群众性的集体活动,要求共同协力配合好。在快速旋转过程中,头不晕目不眩的人受到称赞。
八、爬山
侗族、 苗族等族人民喜爱爬山。 每年夏季,苗族人民举行一年一度的爬山节。这天,姑娘们和小伙子们,带着糯米做的干粮,从附近的山寨赶来,共同进行爬山比赛。
先到顶峰的小伙子,得到姑娘的礼物──1 个绣花袋。这位小伙子也把自制的金色芦笙赠给姑娘,他们常常由此互相爱慕。羌族人民是爬悬崖,上面放着礼物,以奖给优胜者。
九、跳高
傣族、彝族、白族的跳高活动,是多种多样的。傣族人民在丰收的打谷场上,常常在劳动之余,举行跳谷堆、跳草垛比赛。彝族人民在山野放牧时,喜爱比赛跳水牛。白族人民在传统的大理三月节时,还举行跳花盆比赛。
十、抢花炮
侗族人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花炮用铁筒制成,里面装火药和一个铁环,环上缠有彩色的线绳。比赛场是直径超过 100米的圆形场地。花炮放在场地中央。参加比赛的运动员分成甲、乙组,站在场地的边缘,每组人数相等,一般10~30人。
比赛时,一个勇敢的青年在音乐伴奏下点燃花炮。随着一声巨响,彩色铁环被抛向空中。当飞到一定高度后,开始慢慢下落。
这时,伫立在赛场边缘的运动员们争先恐后地向铁环的落处跑去,在各自的同组组员掩护下抢夺铁环,并突破对方的堵截,以冲刺的速度把铁环送到大会主席台上。达到目的的组为胜。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中华传统体育项目除武术、摔跤、舞狮、射箭、棋术、龙舟、空竹、马球、捶丸外,还有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
汉代的时候,蹴鞠的玩法和现代很像,只不过那时候一边不止一个球门,而是六个。方形的球场上,六个小小的球室,呈半月形,向地里凹进去。每个球室前都有一个人守着,剩下的人在赛场中活动。
唐代时,地下的球室变成了地上的球门,分双球门和单球门。双球门在东西两侧各一个,比较接近现代足球。除此之外,还有不射门的玩法,叫做“白打”:两个球队分别派出球员,做出颠球表演。
扩展资料:
宋朝蹴鞠,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白打”,另一种是“筑球”。
1、白打:不设球门,两个球队分别派出相同数量的球员(一人至十人)在场中轮流进行表演,用头、肩、背、膝、脚等身体部位顶球(不允许用手),在保持球不落地的同时,完成各种高难度动作。裁判将分别对参赛者打分,得分高者胜。强调的是技巧性与观赏性。
2、筑球:则更强调对抗性。在球场中间竖起一个大球门,高约三丈,宽约一丈,以彩带结网,只留出一个尺许见方的网眼,叫做“风流眼”。
比赛双方分别派出十二人(有些规则中,可分别派出十六人),分着不同颜色的球衣立于球门两边,组成“左右军”对垒。左军与右军均设“球头”“跷球”“正挟”“头挟”“左竿网”“右竿网”“散立”等角色,进行竞赛,得分高的队伍获胜。
参考资料来源:昌平科普网-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蹴鞠
中国传统的体育运动有哪些?
武术、摔跤、气功、静坐、八段锦、易筋经、木球、打陀螺、蹴鞠、木射、捶丸
一、武术
1、武术,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武术,通过武化流传,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引领修习者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武化)方式,是人类物质文明的导向和保障。
2、武术,停止战斗的技术;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作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生存技能,中国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国历史与文明发展,走过了几千年的风雨历程,成为维系这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魂、和承载中华儿女基因构成的魄,止戈为武。武,是拥有维护自身安全和权、益的实力。我们修习武术,是让我们从身到心、由魂而魄得到提升而充满安全感,精壮神足,具有安然自胜的实力。这是我族历代沉淀而成、安魂守魄的法宝。
二、易筋经
1、传说,后魏李明帝太和年间(公元477-500),印度达摩来华传教,于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9年,后来少林寺僧人在修缮达摩大师面壁处时,偶得一铁盒,盒中藏有《洗髓》、《易筋》两本经帖。《易筋经》传说为达摩所创。另说,易筋经为达摩所创,系伪托。
2、另据清代学者凌廷堪的《校礼堂文集》、周中孚的《郑堂读书记》、康戈武的《中国武术实用大全》、周明和周稔丰的《易筋洗髓经(修订本)》以及《中国大百科全书·体育卷》等书考证,均认为该书籍《易筋经》系明天启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托名达摩所作。
三、蹴鞠
1、蹴鞠,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2、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蹴鞠起源: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首先出土,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大量出现。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
四、木射
1、木射,又名十五柱球,是游戏者轮流以木球撞击十五根笋型立柱的一种室内的活动形式,产生和兴盛于唐代。
2、出处:木射是一种很特别的球类活动,唐人陆秉曾为此专门著《木射图》一书,对这一活动作了十分详备的介绍,可惜此书已经失传了。至宋朝时,时人晁公武读到了此书,因而在他的《郡斋读书志》中对《木射图》作了简短的解题,为我们留下了对木射较为形象的描述。他说:“《木射图》,唐·陆秉。为十五笋以代侯,击地球以触之。饰以朱、墨,字以贵贱之。朱者: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墨者:慢、傲、佞、贪、滥。仁者胜,滥者负,而行一赏罚焉。”
五、捶丸
1、“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
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有哪些?
一、球类运动
蹴鞠
蹴鞠,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起源:
蹴鞠所用之“鞠”,可上溯到石球。石球约十万年前的丁村文化遗址首先出土,四万年前的许家窑文化遗址大量出现。石球最早是狩猎工具,原始社会后期出现了用脚踢的石球及镂空的陶球。
蹴鞠传说为黄帝所作:“蹴鞠,传言黄帝所作(刘向《别录》)”。明《太平清话》也记载:“踏鞠始于轩后,军中练武之剧,以革为元囊,实以毛发”。是说蹴鞠始于黄帝,开始用于军事训练。鞠是用皮子做成圆形,里面装满毛发。战国帛书有黄帝杀死蚩尤以后,“充其胃以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的记载。
木射
木射,又名十五柱球,是游戏者轮流以木球撞击十五根笋型立柱的一种室内的活动形式,产生和兴盛于唐代。
出处:
木射是一种很特别的球类活动,唐人陆秉曾为此专门著《木射图》一书,对这一活动作了十分详备的介绍,可惜此书已经失传了。至宋朝时,时人晁公武读到了此书,因而在他的《郡斋读书志》中对《木射图》作了简短的解题,为我们留下了对木射较为形象的描述。他说:“《木射图》,唐·陆秉。为十五笋以代侯,击地球以触之。饰以朱、墨,字以贵贱之。朱者: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墨者:慢、傲、佞、贪、滥。仁者胜,滥者负,而行一赏罚焉。”
此文大意是说,用木削成笋形,作靶子,上缩下扩底平,立起来不易翻倒,总计十五根。这十五根笋分为两大类:一类通体涂为红色,分别刻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字,共十根;另一类涂以黑色,分别刻以慢、傲、佞、贪、滥等字,共五根。活动时,将十五根笋立在平坦的场地一端,投抛者在另一端,用木球去击打另一端的木笋,以击中朱色笋者为胜,以击中墨者为负,最后看谁击倒的朱色笋多,就是终胜者。
捶丸
“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
据《丸经》记载,捶丸最显著的特点是:场地要有地形变化、凹凸不平,设球穴,球穴旁要插上彩旗作为标记;捶丸所用杖(棒)有不同的类形,分“撺棒”“杓棒”“朴棒”“单手”等,供人在不同条件下选用,打出不同的球;捶丸之球,一般用赘木制成,这种赘木即树身上结成绞瘤的部分,此类木质生长不规则,树纤维绞结紧密,十分牢固,久击而不坏。
捶丸最显著的特点是场上设球穴,以杖击球。场上设窝,又叫“家”,即小洞;窝边插小旗。捶丸时,以球入窝为胜,胜则得筹。所谓“基”,就是画定的击球点。球基和球窝的距离,远的可以相隔50至60步,最远的不得超过100步,近的至少宽于一丈。
捶丸和高尔夫:
从技术上讲,捶丸和高尔夫球运动有三大基本特征是相同的。第一,两者都有球洞。第二,两者都用球杖击球,所用的球杖基本相同;第三,场地选择极为相似。
捶丸很可能是在元代传入欧洲,法国一位著名的东方学者莱麦撒根据大量的史料,考证出中国古代文化由蒙古人西征传入欧洲的种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