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和要领是什么?
- 2、传统养生体育的核心是什么
- 3、传统体育养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原来有这么多项目可以选择
- 4、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概念
- 5、简述体育养生的概念,并结合自身体会论述太极拳的养生功能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和要领是什么?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是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人们在长期锻炼过程中不断摸索、长期实践、多年积累的概括和总结,它是指导人们进行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法则。
一、 松静自然
“松”,是指“身”而言;“静”,是指“心”而言;“自然”,是针对练功的各个环节提出来的,姿势、呼吸、意守、心情和精神状态都要舒展、自然。“松静自然”不仅是确保练功取得功效的重要法则,而且也是防止练功出现偏差的重要保障。
(一) 关于松静
1. 身心放松的重要意义
身心放松是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之一,也是现代心理医学中用于防治因情绪紧张而产生一系列心身疾病的有效方法。
所谓放松,就是在保持稳定姿势的情况下,或在缓慢的动作过程中,习练者运用自我调节的方法,使全身上下、左右、表里的皮肤、肌肉、关节,以致脏腑和大脑等部位都处于松弛状态。身心放松,一方面有利于机体内气血的自然循环,减少机体的负担和能量消耗,降低基础代谢率;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机体的兴奋程度,减少内、外环境对大脑皮质的干扰,有利于诱导大脑入静,能加速进入自我调整的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态。
放松不仅有助于身体的调节,而且对心理状态的调整也有良好的作用。一个人的面部表情经常处于慈善、和蔼和面带微笑的喜悦状态,他的内心世界必然也是善良、豁达、平静的。心理的平和,必然引起生理功能向健康方向转化。相反,表情紧张的状态,将导致身体状态的恶化。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中的放松就是建立在身心相互影响的基础上。
2. 放松训练的方法
(1) 放掉心中牵挂的事情
在练功前,首 先要做好心理准备。要求练功者既要把长期积累的不放心的事情放下。也就是说,心要平和,要松弛。不过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只有经过长期的锻炼才能做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要求习练者既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又要注意道德的修养,培养高尚的情操。
(2) 学会由“身”到“心”的放松
根据身心相互影响的道理,一般放松应由身体开始再转入“心”的放松。也就是说,形体的放松为心态的平和创造了条件。身体放松是指皮肉骨骼都要放松,不能僵直,不能绷紧。只有这样,才能为“心”的放松创造条件。
(3) 只有心的放松才能达到入静的目的
古人生活的模式是日作而出,日落而息,而且由于交通不便,人际关系简单,物欲较少,调和“一心”较容易。现代人则不同,每天除了处理许多繁杂的事物外,还要接受很多新观念、新思想、新信息。生活上的物欲刺激也随处都可发生,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受到诱惑。激烈的竞争、快速的工作节奏,使人们经常处于紧张、浮躁、疲惫不堪的状态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要入静就非常困难了。为此,要依照“调心之法,首重自然”的原则,在日常生活中训练自己经常保持愉悦、祥和、知足的心态。在练功实践中逐步剔除外部因素的干扰,使自己的心态逐渐回归到无私、无欲、豁达、开朗的境界。
(4) 借助形体训练使意念获得放松
如果一时难以实现“心”的放松,可以借助形体在紧张和放松的反复训练中体验“松”的感觉,学会放松。这个放松的感觉需经过一定的训练才能找到。如果你找到了令人惬意的“松感”,就可以用意念使全身放松下来。也可以用心理暗示的办法使自己的身体由上到下松弛下来,还可以反复默念一些有助于放松的词语,如吸气、静、呼气和松等。这种方法运用熟练后,会有效地帮助练功者快速入静。
(5) 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身心放松
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祥和的心境,保持正确的姿势,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是符合生物力学原理的,可以使人体在紧张中求得放松。常言道:“形正则气顺体松”。
(二) 关于自然
1.“自然”的内涵
自然之本反映了宇宙万物之规律,“自然”是贯彻在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全过程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影响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重要因素。所以,自古以来的思想家,都对自然法则作过深刻的阐述。《老子》明确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法。又说:“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认为宇宙中的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道”之所以受尊崇,“德”之所以被珍视,就在于“道”和“德”对万物生长繁殖都不予干涉,而是顺其自然。庄子继承老子的天道自然思想,主张无条件地与自然融为一体。
由此可见,“自然为本”不仅蕴涵着深层次的道理,而且还道出了顺其自然的修炼法则。
2.“自然”体现出一招一式的匀、细、绵、长
在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过程中,无论行走坐卧或站立,都要做到自然舒适不拿劲。如放松时要面带微笑,做动作时要求动作圆匀、缓慢,这是一种松静自然的状态。又如运用意念时,要似有似无,绵绵若存,呼吸也要自然平顺,做到匀、细、绵、长。所以“自然”是获得较好的练功成效的重要方法之一。
3. 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讲求人与自然界二者的和谐统一,充分利用一切自然条件主动锻炼,而不损害心态平衡和生态平衡。我们知道,世间万物生长都应顺应四时阴阳。《黄帝内经》详尽地阐述了顺应自然以养生的观点,揭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代理。这是因为,春夏阳气渐升至大盛,是为秋冬的收藏做准备;秋冬阴气渐升至大盛,是为春夏的生长做准备。故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身心要顺应四季自然规律和变化。
二、 动静相兼
动静相兼是指“动”与“静”的有机结合,这里的“动”是指“动功”,“静”指的是“静功”。“动功”和“静功”是各有特点且又有密切联系的两类传统体育养生功法。
(一) 动静相兼的内涵
动静相兼,是练习形式上的动与静的紧密配合及合理搭配,是思想与形体的活动及安静,二者是相对的,行动则神易静,静及又能生动。因此,在练习过程中要做到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一般来讲,动对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润滑关节和强壮肢体有良好的功效,而静对平衡阴阳、调整脏腑和安定情绪等有独特的作用。只有两者结合,发挥其长处,弥补其不足,才可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使身体强健,体质增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指联系中意念要集中在动作、穴位、经络、气息的运行上,排除一切杂念,达到相对的“静”。虽然形体处于相对安静状态,但要体会体内气机的运动,如气血的流通、脏腑的活动等,即静中有动的感觉。
(二)“动功与静功”
“静功”在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中就“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的论述,这是对静功方法的具体描述。静功功法的类型归纳起来有吐纳、行气、打坐、禅定、炼丹、静坐等。静功的静,并不是绝对的,而是外静内动,强调意和气的训练。就是说,身体的外部形态表现为安静不动,而体内的气血在意念的驱使下按一定的规则有序地运行着,故古有“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说法。
“动功”是指有形体运动的功法。动工多是外动而内静,动中求静,故曰:“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人的动作千变万化,因此,自古以来的动功功法很多,如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等。
在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时,强调动静结合。这是因为,从人体生命整体观来看,人的生命运动应遵循精神和肉体统一的整体的生命运动规律。具体讲,人体是“形”“气”“神”各有所司。故“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之处其位,守其脏,而不得相干也。故形非其所安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也就是说,养生之要在于“将养其神,和弱其风,平夷其形,而与道浮沉俯仰”(《道原训》)。就“形”“气”“神”而言,动功和静功在习练功效上各有所侧重。所以,我们倡导动静相兼,以实现生命运动整体优化的目的。
动静相兼,要更具习练者的体质、精神状态和练功的不同阶段,灵活地调整动力和静动的比重。有的人应以动功为主,有的人应以静功为主。就是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练功阶段,有时侧重于动功,有时则应侧重于静功。究竟怎样选择,一方面考老师指导,另一方面靠自己的体验进行调整。
三、 练养结合
练养结合,是指练功和自我调养结合起来。练功对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然而,只顾练功,不注意调养,就违背了练养结合的原则,也就达不到预期的健身效果。两者必须密切结合,才能相得益彰。
(一) 关于练功
关于练功,应明白练功的目的、练功的方法以及与练功相关的问题。
第一,功法选择。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功法很多,要选择适合自己身体情况的功法。如静功,有站式、坐式或卧式。对于身体强壮者,可选择站桩,站桩消耗体力大,气机发动快。站桩又有直立站桩和屈膝站桩两种,要根据自己的体力情况采用。身体弱的练习者,可以选择坐式,坐式又分端坐和盘坐(散盘、单盘、双盘)。对于腿脚较硬的老年人,可先从端坐练起,待上身姿势掌握好以后,再进入散盘或其他盘姿势;对于体力尚好、腿脚还能坚持单盘的练习者,可从单盘开始,慢慢过渡到双盘;对于站立或坐着不方便的人,可取用卧式。各种择功方法不是绝对的,关键要依据个人的情况。对于年轻人来讲,还是从屈膝站桩或双盘开始进行严格训练为好。
第二,功法强度的选择。尤其动功,要根据体力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功法。不要超强度练习,否则影响健康。第三,时间长短的选择。对于体力差的人,适宜选择时间不长的功法。
第四,练功环境的选择。选择好的练功环境,不仅有利于入静,而且有利于气机发动,功效显现快。练功环境应选择在地势平坦、空气清新、绿荫草坪等环境幽静的地方。切忌在人声喧闹、河岸湖边、楼顶阳台、风口山坡等地练功。
(二) 关于调养
关于调养,在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了很多有益的方法。养生一词,原是广义的。养生又称摄生,乃养护保养性命,以达长寿的意思。
自古以来,因不知护养或护养不当而伤身的事例很多,故从老子、庄子起,均反复阐述养生之旨。史载,古代寿星彭祖认为“致寿之道无它,第莫伤之而已”,指出“忧愁悲哀伤人,寒暖失常伤人,喜乐过度伤人,愤怒不解伤人,远思强记伤人,汲汲所愿伤人,阴阳不顺伤人”七个伤身的因素。晋朝葛洪提出了“养生以不伤为本”的原则。
世间一切事物都有个适度的问题,超过了一定的“度”,就会走向反面,即“物极必反”。养生也是一样,以“适度”为尺度,如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饮食五味的适度和体力房事的适度等,这些看起来普通,但十分重要,真正做到又是十分不易。
精神情志活动的适度,是说正常的精神情志变化(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是人之常情,如果这七情过度(突然地、剧烈地、长期地),就能损伤五脏,造成疾病,甚至暴亡。
饮食五味的适度,是说要注意饮食。人体虽因饮食五味以生,但如过量过偏,亦可因饮食五味以损,即“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素问·生气通天论》)。这包括两方面,一是饮食过量可以致病,所谓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二十过于偏嗜(食物种类及五味的偏嗜)也能致病。另外,饮食过冷过热也不适宜,要做到“饮食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提倡“饮食有节”,主张“寒温适中”,反对“以酒为浆”。
体力房事的适度是指两个方面,一是体育活动及体力劳动适度,二是房事要适度。《黄帝内经》示人“行劳而不倦”“起居有常”“不妄作劳”,认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东汉华佗曾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极强所不能,要贯彻动静结合与适度的原则。房事的适度为历来养生家和医家所重视。精者身之本,要保养肾精,反对“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房事过度会造成肝、脾、肾三脏的亏损,易致萎、厥、血枯等重症。房事适度不是让人“绝欲”,而是“节阴阳而调刚柔”,要“顺应自然”切莫纵欲。
总之,无论精神意志、饮食五味,还是体力房事的过度都能致病。从养生来讲,重在适度和调节,既不要太过,也不要不及,要懂得“凡物之用极皆自伤也”的道理。这是因为,各种内在或外界的因素突然地、剧烈地、长期地作用(诸如过度、不节、偏嗜、妄为、放纵、强力、长期不止等),使机体本来的生理机能超越正常范围的活动,或过度消耗,都能破坏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从而出现病理现象。
练功是为了提高人体的健康标准,为此练功不仅要得法,而且要注意习练的强度和调养运用。把养练巧妙地结合起来,就能有效地促进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效果。
(三) 顺应自然保养生机
顺应自然以养生,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的意思,即所谓“和与阴阳,调于四十”“因时之序”“顺四时适寒温”。这是正常的四季气候变化,人们必须自觉顺应。二是指顺乎自然之理顺应自然的状态以养生。这就告诉练功者,练功时,应注意四时环境的变化。
关于顺应自然要有正确的认识,即有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两种。为说明问题,以人体适应外部环境温度变化为例:被动适应是指练功者的情态倍的地适应自然界冷暖的变化而增减衣服;主动适应是指通过自身御寒机能的提高来抗寒,天冷了,就主动调动机体去适应寒冷的天气,而不是靠增加衣服。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方法,给人体带来不同的两种生命状态。我们倡导主动地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它能尽快的将人体引导到生命运动素质优化的良性状态。被动适应和主动适应都是为了保养生机,只是方法和效果不同而已。
四、 循序渐进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操练,动作虽然简单,但要纯熟掌握,需通过一段时间才能逐步达到。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不能急于求成,不要设想几天之内就能运用自如,必须由简到繁,循序渐进,逐步掌握全套功法。我们倡导打好基础,习练功法一步一个脚印,勤于动脑,善于总结,不骄不躁,这是确保功效早日显现的重要保证。
(一) 动作、呼吸、意念的训练要循序渐进
首先,学练动作时要循序渐进。就是说,要在弄清每一动作姿势的前提下,一招一式地练习,动作要做到规范自如。
当整套动作能基本掌握后,就要把呼吸加上去。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得当,力求做到在平和自然的状态下,加上呼吸。呼吸 要做到匀、细、绵、长,流畅自如。要想达到这种要求,不经过长期练习是做不到的。
当姿势掌握的比较自然,呼吸也基本达到要求后,要逐步加上意念。要注意,意念配合是动作和呼吸运作过程中意念运用的活动。初学时,意念可以重一些,等练到一定程度,意念应放轻,到习练纯熟时,意念要轻到感觉不到的程度(俗称“无意念”)。也就是说,意念的训练要坚持两点,一是意念与动作、呼吸密切配合,动作、呼吸、意念同练,不要顾此失彼;二是运用程度由重到轻,由轻到无。
(二) 功效显现要有循序渐进的思想准备
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者有的特别注意练功的效果,总希望功效出现越早越好,程度越明显越好。这种急躁情绪是要不得的,这种心态会使心绪烦乱,影响气机发动和气血运行,有碍功效显现。因此,习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时,应心绪安定、不急不躁,这样反而有利功效增显。为此,建议习练者不要天天做比较,最好练功一段时间之后,作一次总结,体会一下功效增进情况,这是纠正急躁、引导习练者走上循序渐进轨道的好方法。
(三) 练功时间安排和练功强度也应逐步增加
要根据个人的身体情况逐渐增加练功强度和习练时间,不能超越自己体能的限度,过急地安排练功时间和强度。
五、 持之以恒
同是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习练者,但取得的功效差别很大,是什么原因?原因可以举出很多,如修炼不当、杂念太多、外部干扰等等,然而,不能持久是诸多因素中最易出现而又难以克服的毛病。因为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因地因时消除或躲避外部干扰的影响。对于不能持之以恒的练功者,老师的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因为,持之以恒是发自习练者内心的行为表现,一旦习练者自己偏离习练的法则,或操之过急,或时练时停,或巧取捷径,习练将半途而废。总之,坚持练功要靠自己的决心和毅力,要在端正自己练功目的的前提下,调整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收到点点滴滴功效的累积效应。
(一) 持之以恒有利良性生命状态的形成
在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时,生理状态的基本特征是大脑皮质活动的有序化,我们称这种状态为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态。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态对人体的生理状态是有影响的,即经常练功的人,其生理、心理状态都展现出生命活力旺盛的生命状态。这种生命状态的形成不是一招一式的习练得到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艰苦锻炼,一点一滴积累而成的。因此,我们提倡练功后看效果,而不是练功前为自己制定一个不切实际的宏大目标,要牢牢树立起持之以恒的信念,下定决心,一招一式地学习,一日复一日地习练。如果能这样,在经过长时间锻炼后,就会发现身体状况发生了变化。没有持之以恒的艰苦锻炼,良性生命状态是难以形成的。
(二) 把持之以恒贯彻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全过程中
要把持之以恒贯彻到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习练的全过程中,并以此进行意志磨练。练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是强身健体的过程,也是磨练意志的极好时机。可以想见,一个意志坚强的习练者,必然会在传统体育养生功法过程中能较快地体验到功法的真谛。这一切,定会能很好地促进身体素质的变化,尽快实现强身健体的目的。
(三) 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
我们讲的“循序渐进”这个原则,是要防止急功近利的情绪,不要过激过猛,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选练功法,适度而行。这里的“持之以恒”是针对练功效果的形成过程。练功目的是强身健体,而体魄强健是有过程的,也就是说,新的生命状态形成有一个过程。所以既要倡导循序渐进,又要注意持之以恒。
练习传统体育养生功要不断克服各种困难,要有坚持不懈的品质与常年有恒的意志,俗话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要刻苦耐劳,不急不躁。长期锻炼,能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并培养人们勤学、自觉、刻苦和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与意志品质。
以上五个方面概述了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原则,事实上,用现代体育观来看,合理有效的健身锻炼对人的整体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均有积极的影响。它不仅是全面增强体质、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有力手段,而且是提高健康水平、预防和抗御各种疾病的灵丹妙药与延年益寿的有力武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格言,简明形象地说明了体育健身与人体发展的辩证关系,生动地反映了生命活动的本质属性。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把健身养生作为个人生活方式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个人应当享受的权利和必须向社会承担的义务,自觉地投身到科学的传统养生锻炼中去。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锻炼的基本要领
传统体育养生的锻炼方法虽然繁多,但基本要领是相同的,主要有身体端正(调身)、呼吸深长匀细(调息)和心神宁静(调心),有人称其为练功要旨,也有人称为三大要素。三者之间有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调身是基础,调息是中介,调心主导调身和调息。
一、 身体端正——调身
身体端正要领在于调身。所谓调身,就是有目的地把自己的形体控制在受意识支配的一定姿势和一定的动作范围之内,通过练习以达到“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使机体处在动态的平衡之中。
人的姿势千变万化,但不外乎行、卧、坐、立四种基本形态,古人称“四威仪”,并要求“行如风、站如松、坐如钟、卧如弓”,这些也是养生所要求的。调身主要是注重身型和身体运动,同时强调呼吸和意识的配合,这种功法利于改变身体形态,使身体强壮。调身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练形中调身到最不舒服,如在导引动功及站桩时降低功架,一般适宜青少年及体质好无残疾者,可以提高功力;二是练形调身到最舒服,如自然站、卧功等,一般适宜老年人及体质弱者,以达到养身延年的目的。
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锻炼与其他体育运动一样,需要量的积累,因此,在身体能承受的情况下,可强大运动量,由舒服练到不舒服再到舒服,功夫自然就提高了,身体也会越来越健康、强壮。
二、 呼吸深长匀细——调息
呼吸深长匀细指的是调息,它主要是指对呼吸的控制要缓慢。通过特定的身型或动作及意念的配合,练人的元气,从而达到内气鼓荡、精气流畅,正如中医所讲的通者不痛、痛者不通,气血流畅,百病皆无,进而周天运行,气达全身。练功时调息多数要在有经验的老师指点下进行练习。
调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人除了大脑以外的其他部位、器官产生特殊的变化。调息也可以支持调身,这是因为练形调身过程中需要氧气和其他物质,这些都离不开呼吸的作用。调息中的腹式呼吸有利于呼吸肌肉的锻炼。
所谓练呼吸调息,即练功者通过调控呼吸修炼,以达到培育人身正气、清心安神和息烦调节情绪的目的。如何进行调息,《素问》中说:“所有来自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有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故曰返本还原,久饵之,令深根蒂也。”这就是说有肾病的人,应在早晨3~5点钟面向南,专心凝神,控制呼吸,然后引颈咽气,如咽硬物之感,如此七遍,常年坚持,就能使肾病康复。这里的呼吸方法并非专治肾病,而是在时间上有所强调而已。因为早晨3~5点钟正是肺经最盛的时间,肺主气,肾主纳气、练肺补肾之用。调控呼吸的方法有很多种,大体可以归纳为一下八种类型。
(一) 自然呼吸法:包括自然胸式、腹式呼吸及混合呼吸。
(二) 腹式呼吸法:包括顺腹式、逆腹式潜呼吸和脐呼吸。
(三) 提纲呼吸法。
(四) 鼻吸、鼻呼口吸和鼻吸口呼之法。
(五) 炼呼与炼吸法。
(六) 吐字呼吸法。
(七) 数息和随息法。
(八) 意呼吸法。
三 、心神宁静———调心
调心,主要是通过意识调节来练心,使心静,进而练精神、练思维,在良性意识的指导下,达到思维敏捷、反应灵活、气血通畅,从而达到健身目的。
意识、意念的调整叫调心,这里的心,不单纯指心脏,而是指古代养生理论认为的由“心”支配的体内意识和体外意识。调心的目的就是训练大脑思维对外界的反应,并且这个反应是无意识的,如练习养生功的入静,就是为了提高对外界刺激的抵抗能力。
调心主要有以下四种方法。
(一) 意想放松法:主动地以意识引导身体各部位放松,并使思想相对集中,以解除身心紧张状态。
(二) 注意默念法:默念字句,默念词句,化杂念为正念,这是集中思想常用的方法。
(三) 意想数息法:默数自己呼吸的方法,有数息和随息两种。
(四) 排除杂念法;排除各种思想杂念与干扰,集中注意力。
传统养生体育的核心是什么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从中文构词法上分析,系由“中国传统体育”和“养生思想”两个词合成,属偏正结构,“中国传统体育”为偏,“养生思想”为正,中心词是“养生思想”。因此,要弄清楚“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自然涉及养生思想的定义问题。《说文解字》云:“思,容也,从心,卤声,凡思之属皆从思。”《集韵·志韵》云:“思,虑也。”想有想像、思索之意,离不开思,故《说文解字》释云:“想,冀思也,从心,相声。”《黄帝内经》认为,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藏神而主宰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在古代典籍中,思与想多为单独使用,《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宋代苏轼《宋安秀才失解西归》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吕代春秋·知度》云:“故有道之主,因而不为,责而不诏,去想去意,静虚以待。”但亦有思与想合用的例子。《楚辞·九章·悲回风》:“入景响之无应兮,闻省想而不可得。”朱熹注云:“闻见所不能接,而但可省记思想者也。” 曹植《盘石篇》:“仰天长太息,思想怀故邦。”在现代用语中,思想一词在多种层面上被人们应用,或指某种观念,表示对一个事物的看法;或表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过程,一种从理论上解决问题的办法;或在认识论意义上,“思想是一种‘意志的信仰的理想’……在思想对所知事物要求达到如此成熟的程度,以至可以深入到实际行动中,思想是行动的‘行动计划’。” 思想作为一种认识论范畴,可以根据其来源和性质,区分为养生思想、体育思想、科学思想、文艺思想、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等多种。什么是养生思想?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所谓养生,又称摄生。“摄生”一词最早源于老子《道德经》,老子在第五十章讲到:“摄,养也。”而《说文·食部》解释曰: “养,供养也。”《周礼·天官·疾医》有“以五味五谷养其病”的思想,郑玄注到:“养,犹治也。”《庄子·养生主》讲到:“吾闻疱丁之言,得养生焉。”陈玄英注解到:“遂悟养生之道也。”综上所述,养生的基本含义就是调养身心,以期健康长寿。自古以来,人们把养生思想通称为“养生之道”。“道”,乃养生之道的意思。从学术流派来看,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实践和体会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静神、动形、调气、固精、推拿、食养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都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思想和理论方法,大大丰富了养生思想理论体系。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是体育养生家在从事与养生有关的体育活动中萌发、沉淀下来的传统养生思想,是养生人士从事体育养生活动的思想依据和思想方法,也包括养生人士已取得的养生成就中蕴蓄的思想精华;其内容与形式都深深地烙上宗教的印记,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这一命题有其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合理的内在逻辑因子。现条陈如下: 第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探索,离不开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生命科学关系的把握。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发端、发展和繁荣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探寻它的演变和发展的脉络,首先会涉及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维形态及其图式构成的审度,而这种理性思考的认知前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维的同化同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和思维特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建筑在经验和感性基础上的,缺乏近代科学那种严格的实验手段和逻辑分析。因而,它往往表现出一种直观的、朴素的甚而是神秘的色彩。然而,又正因为如此,又使得它摆脱了实验手段的局限和逻辑方法的缺陷,将体育养生文化置于一个纯粹的自我实践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构成了一种同近代现代科学理论,特别是医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迥异的养生理论架构。这更多地是同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发生紧密联系。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与实践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古代医学思想,特别是先秦道家思想、儒家思想、易学思想、古代巫术、神仙方士的实践活动,为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萌生、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养料。宇宙生成论和天人论,阴阳五行论和八卦九宫说,以及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和科学基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广泛地运用了这些理论体系和符号体系,为自己义理的建构、发展和操作架构的完善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哲学思想渊源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奇特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理论模式和阐释系统。 第二,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内在逻辑上分析,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产生发展的思想渊源,儒、释、道、医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道教以追求长生成仙为终极目标。要达到长生久视,就必须抛弃命定论“死生由命”的思想,确信通过自身的修炼是可以获得长生的。所以,道教提出了响亮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口号。正如《养性延命录》中所说:“天道自然,人道自己”,而强弱寿夭属于“人道自己”。“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也就成了道教养生学的理论基础和前提。道教更提出了人的生命由精、气、神三要素所构成的思想。早在汉代早期的道教经典《太平经》中即已提出精、气、神三者合一的思想。《太平经·癸部·令人寿治平法》中说:“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此三者共一位也,……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这是说,人的生命是由精、气、神三者结合、相互作用而成的。因此,养生长寿就得炼养精、气、神三者。之后,精、气、神的学说,也就成了道教养生学的基础理论。 儒家思想从现实主义的中心出发,其生命观是积极的。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简书《十问》载,“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舜曰:‘生最贵’”,周武王也说:“惟人万物之灵”,都表达了对人的价值的肯定与对生命的重视。他们不以死后的彼岸世界为归宿,而以治理好人的现实生活为目标,养生以准备在现实社会中有所作为,这就是儒家养生思想的根本出发点。佛教教义的中心问题是要摆脱现世的苦海,了断生死,并由此将精神的作用绝对化,从而重灵魂轻肉体。这样,现实生命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甚至可以说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因此,从总体看,佛教自身并不明确提倡养生,更不崇尚长生不死。但从客观上看,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法,具有程度不等的养生意义与价值,有的实际上与纯粹的养生方法并无二致。佛教修行方法中客观上具有养生意义与价值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禅定中。这主要是因为禅定的修行方法与导引行气养生学尤其是静功养生之说有诸多相通之处。由此,佛教禅定之法给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带来了明显的影响,并成为其中的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养生就是一种治病方法,就是一种医术。医家体育养生既不像儒家体育养生那样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和理想,是一种积极的、扩张的、经世的,也不同于道家的消极和收敛的避世,更不是佛家追求的解脱自在、超越生死轮回的涅境界和出世之想,而是主张以自身身体为核心,以生命运动为宗旨,保持健康的体魄为最高目标。 中国的医学吸收了当时已广泛流行的阴阳、五行、中和等观念,并结合医人治病的实践,探讨了人体构造和机能,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以医养生、养生为医的观点。 我们在探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在追寻影响和促进这种思想形成发展的根源和思维模式。从历代体育养生思想发展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只能是在特定的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环境中,才能建构和推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的发展。 2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史论 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是中国传统养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体育思想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前沿学术领域。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史是一门建立在中国传统儒、释、道思想文化基点上的体育思想专门史,它是传统儒、释、道思想文化与人体生命科学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双向互动、奇物交叉的产物,带有鲜明宗教神学特征。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朵奇葩之所以会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极为密切的联系,有其历史和逻辑必然性。 首先,从历史发展来分析,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发端、发展和繁荣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医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研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探寻它的演变和发展的脉络,首先会涉及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维形态及其图式构成的审度,而这种理性思考的认知前提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维的同化同构。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环境和思维特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是建筑在经验和感性基础上的,缺乏近代科学那种严格的实验手段和逻辑分析。因而,它往往表现出一种直观的、朴素的甚而是神秘的色彩。然而,又正因为如此,又使得它摆脱了实验手段的局限和逻辑方法的缺陷,将体育养生文化置于一个纯粹的自我实践体验和感知的基础上,构成了一种同近代现代科学理论,特别是医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等迥异的养生理论架构。这更多地是同中国传统哲学、文化思想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发生紧密联系。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与实践都汲取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哲学思想和古代医学思想。宇宙生成论和天人论、阴阳五行论和八卦九宫说,以及中国传统医学思想,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哲学和科学基础。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广泛地运用了这些理论体系和符号体系,为自己义理的建构、发展和操作架构的完善提供了较为直接的哲学思想渊源和思维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奇特的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理论模式和阐释系统。 其次,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关系的内在逻辑上分析,生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所面临的一个共同课题。由于长生不死的信仰是道教义理的核心和道教徒追求的最高境界,道教的一切宗教活动都是围绕修道成仙而展开的。道教从这一立场出发,必然会形成崇尚养生健体的传统。换句话说,在以长生信仰为核心的道教义理体系中暗含有重视保健养生的逻辑因子。道教的宗教诉求,无论是长生还是度人都离不开医术、方药和养生。故多习医养生以自救,这也是道教尚医养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道教认为修炼成仙必须做到功行双全。道门将各种炼养方术统称为“功”,并认为在炼功的同时应广泛行善施仁积德,即所谓“行”,只有做到“功行圆满”方能得道成仙。道士们正是在这种乐生贵生思想的指导下来思考宇宙、社会与人生的,很必然地便将人放在了中心的地位。这无疑也会促使道门中人自觉研习养生之术,将养生方术纳入道法之中,作为自救与救人的前提条件。我们在探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同时,实际上也就是在追寻影响和促进这种文化形成发展的思想动机和观念模式。我们一方面对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所折射,表现出来的特殊观念、意识和思想感兴趣;另一方面,我们更关心在古老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究竟是哪一些思想的因子和精神的元素促使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特定模式的定型。显然,只能是在特定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环境中,才能建构和推动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的发展。归根结底,在我们看来,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思想就是反映和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围绕人的生命价值、形神关系、动静关系等一系列问题的基本态度和哲学思考。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古籍文献中,如《黄帝内经》《道藏》中收录有为数不少的养生学论著和大量涉及人体科学和医学科学的医书、道经和佛经,丰富了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宝库。尤其是其中极富实用价值的儒教养生、道教养生、佛教养生、运动卫生方法和行之有效的抗老延龄秘方,更是中国传统体育养生文化中的瑰宝。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中蕴涵了许多极有价值的人体科学思想和体育科学思想,道教、佛教和儒教三教养生中的导引、行气、吐纳、存思、坐忘、禅定以及符、咒术、辟谷、服食、房中诸术中虽然掺杂有不少神秘主义的内容,但也不乏“合理内核”和人体科学与体育科学底蕴。两千多年来,养生家在其虔诚的宗教信仰驱动下,通过长期不懈的养生实践和种种对人体生命奥秘的探索,在人体科学、运动医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运动环境学等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体育养生思想。这些体育养生思想带有鲜明的儒家、释家、道家和医学等传统文化特色,丰富并推动了中国传统体育思想的发展。当然,限于历史条件,中国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其中包含有一些宗教神秘主义的东西。我们应以科学的态度和理性的眼光分析批判传统体育养生思想中掺杂的宗教神秘主义、巫术迷信内容,摈弃其糟粕,挖掘其中有现代价值的精华部分,古为今用。 作者:盖建武(福建师范大学)
传统体育养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原来有这么多项目可以选择
1、耐力训练项目。
适用于健身、改善心、肺及机体代谢功能、恢复体能。如医疗步行、健身跑、骑自行车、游泳、划船、登山、跳绳、跑步平台、上下楼梯等属于周期性、节律性反复的运动。
2、放松性训练项目。
适用于放松精神和躯体,以消除疲劳和防治多种身心疾病。可以选用散步、太极拳、放松体操、保健操、气功及按摩等。
3、矫正治疗性项目。
适用于治疗某幽疾病和伤残的患者,有针对性的医疗体操及按摩。如呼吸体操,用于治疗哮喘、肺气肿。锻炼腹肌的体操用于治疗内脏下垂。脊柱矫正体操,用于脊柱侧穹的矫治。
传统体育养生学的概念
传统体育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一个分支,是古代的养生学说与强身健体的锻炼方法相结合的民族文化遗产,传统体育养生学是通过身体自身的姿势调整,呼吸锻炼,意念控制,使身心融为一体,达到增强人体各部分机能,诱导和启发人体内在潜力,起到预防疾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是一门涉及身心相互作用的复杂生命现象和规律的人体科学。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在生产、生活与疾病作斗争中强身健体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中的瑰宝。它对预防疾病,强身益智,涵养道德,延年益寿,强盛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传统体育养生是依靠人体自身的能力,通过调养精神和形体,起到改善人的整个机体功能的作用,它既能养生又能治病,具有医疗和体育的双重属性。
资料拓展:
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不断探寻生命的奥秘。经过不懈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的祖先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在我国5 000多年的传统文化和养生经验中,有关养生之道和养生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卷帙浩繁,博大精深,这些都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明水平,为我们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传统体育养生学融各种防病、治病、健身、修炼方法于一体,具有健身延年的实用价值,传统体育养生学的各种方法和套路动作简单易学且不受时间场地限制,深受大众的喜爱。
本教材首先论述传统体育养生的理论,简述传统体育养生的概念、发展简史以及基础理论,然后介绍经过历史检验、操作简便、功效显著且无副作用的练功法,如易筋经、八段锦、五禽戏、内养功、练功十八法、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三十二式太极剑、养生太极掌、太极养生功法等,最后介绍了运动处方的分类、制订运动处方的基本原则与程序、运动处方的格式及运动处方范例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大学生传统体育养生学
简述体育养生的概念,并结合自身体会论述太极拳的养生功能
体育养生学是指利用中国传统的健身思想与方法,结合自身的特点进行健身活动,从而达到增进健康、预防疾病、保养身体的目的。中华传统体育养生学已有五千年历史,是先民们在生产实践中不断总结出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丰富,寓意深邃。养生学讲的是练养理论与方法,它又包括养生境界、人生哲学、人生艺术等丰富内容。与人于己都有很多好处,建议选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