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安全知识分享

专注于互联网知识技术分享平台

音乐课与体育课堂的融合研究(体育课堂教学建构)

本文导读目录:

体育与艺术的融合对体育有何作用

体育与艺术的结合, 称为体育艺术,是现代刚兴起的一门学科。体育与艺术都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劳动实践,当人类社会步入文明时代,体育和艺术才分离开来,成为各自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当社会进一步发展时,它们又将在发展中融汇在一起。体育也要借助艺术来丰富和发展自己。

一、体育与艺术要同音共律、协调发展。

在体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体育与各艺术门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体育是力量的角逐,是智慧的较量,是健美的展示。在我们生活中,体育和艺术完美融合有很成功的案例。如花游女皇娜塔莉亚,在2011年世游赛花样游泳单人技术自选项目中,她以98.30分的绝对高分成功卫冕。她身材高挑,气质优雅,从一出场就形成了强大的“气场”。丰富的面部表情加上富有感染力的肢体语言,她整个人都仿佛融入了《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凄美的故事中去。一连串高难度的单腿旋转动作,轻盈如水中的精灵一般。她的手和腿仿佛都会说话,任何一次弯曲摆动都能让人浮想联翩。全场观众都不由自主被她的表演所震撼,场内只听到音乐在流淌。当乐曲终了,娜塔莉亚渐渐沉入水中,全场才如梦初醒般爆发出掌声。98.30,当裁判给出这个分数时,娜塔莉亚知道又一枚金牌到手了。

体育与艺术看似两个完全独立的社会文化现象,但探本追源,两者却是相通共融、紧密联系的,原始舞蹈就是典型的体育与艺术相融合的产物。体育与艺术要同音共律、协调发展,才能共创奇迹。现代体育只有和艺术完美融合,才能不断超越自身,向着更高的文化形式发展,才能演绎出超越体育竞技本身的真、善、美的文化形式;艺术和体育珠联璧合,才能合奏出更加华美的文化乐章,体育与艺术应是同音共律,二者需要在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通过借鉴、吸收、融合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社会需求方面讲,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不断地发生着变化,简单、粗劣的体育比赛活动已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体育活动必须和艺术结合,凸显出艺术美来,才能不断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使人们在观看比赛的同时能够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现在,越来越多的体育从业人员已经认识到这种变化,不断地在体育项目中融入艺术元素,使体育与艺术能够同音共律,共同创造出高水平的美好文化乐章,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

二、体育与艺术的融合,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崔家集小学“体育艺术融合”的特色之路,不仅展现了素质教育的魅力和风采,更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强健了体魄,在艺术乐土中陶冶了心灵。在这里,写满了童年的故事,绽放着童年的微笑,流淌着着童年的快乐。“给孩子一个金色的童年”是崔家集小学核心的教育理念,这理念犹如一座桥,架起了孩子们通往金色未来的路。在“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注重个性、夯实基础、童年愉悦”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积极创设科学与人文并重的管理模式,以“童年愉悦”为核心,营造人文化氛围,拓展教育资源,打造有效教学课堂,形成了“体育艺术融合,多维育人”的办学特色。体育与艺术的广泛融合,并不是艺术向着现实生活领域单向游移、运动,而是体育也越界向着纯艺术领域逐渐逼近、汇合、交融的结果。进入知识经济的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当代科学与艺术的融合,艺术教育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注重和强调艺术感受与想象、艺术创造与思维,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教育的深层次发展,艺术教育已层层渗透到全国各类高校教育体系之中。

三、艺术渗入体育,给体育运动带来很大的吸引力,使体育具有审美价值。

体育在发展过程中与艺术携手共进,是为了互相汲取营养、互相促进,以利于各自更快更好地发展。在体育走向现代化的今天,体育与各艺术门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了。体育是力量的角逐,是智慧的较量,是健美的展示,它的精神意义和崇高境界正是现代社会所提倡和弘扬的;艺术,是心灵的跳跃,是情感的流淌,是和谐的体验,它特有的魅力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为人类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

为了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学校在教师中开展了体育素质测试赛,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轻负担、高质量”为追求,以“尊重主体、面向全体”为出发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设立了体育节、艺术节,开展了体育、艺术“2+1”活动。崔家集小学“体育艺术融合”的特色之路,不仅展现了素质教育的魅力和风采,更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强健了体魄,在艺术乐土中陶冶了心灵。在这里,写满了童年的故事,绽放着童年的微笑,流淌着着童年的快乐。

如何改变音体美学科课堂教学中的

一、 注重课堂练习的方式

音乐的跟唱练习、美术的描摹、设计、制作、创作等等的练习,都是为了获得艺术知识,形成能力、体验审美,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础,设计多层次的作业练习的要求,立足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学生作业的内容、形式等提高练习创作的质量。

二、 课内对学生学习的正确评价

目前中学艺术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审美体验为主要目标,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识为目标,所以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指标体现在:更多关注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情感反应、参与态度和程度、发展特点。课堂主要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做出正确的评价,做到以鼓励为主,让学生了解教师有怎样的评价方式,通过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现阶段达到了怎样的能力和水平,了解自己在学习艺术中的状态,为下一阶段学习明确新的目标。让学生知道,你可以不喜欢艺术,但你不能不了解艺术,而一旦你了解了,你就会喜欢它们。如:作为造型中的雕塑、绘画比其他门类的艺术更能愉悦我们的眼睛,愉悦我们的身心,它像一面镜子,能映出我们的心灵。

三、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体育教学的理解: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发展。

有效体育教学的三个要素:

1.练习时间(学习学习特定内容所投入的实际练习时间);

2.练习结果是指学生经过身体练习产生的变化,他所掌握动作技能的熟练程度、获得的运动水平成绩,这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指标;

3.获得的练习体验。

浅议怎样将情境教学法融入小学体育课中

教师如能将体育教学活动处于创设的最佳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贴近生活的感受,这不仅能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社会化功能,而且能使学生的体育学习变得亲切、自由和怜悦,并能对提高体育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为此,我校“快乐体育”实验课题组对怎样创设情境的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一、让音乐进入体育课堂。

体育教学的场地便是学生的课堂、要布置得赏心悦目,让学生每堂课都有新感受,喜欢上体育课。同时,从组织学生进课堂便配以雄壮的《进行曲》,随着教师的讲解,示范播放轻音乐,在学生练习过程中配播儿童轻快乐曲。这样除了增加课堂的愉悦气氛外,还能减轻学生运动的疲劳。针对体育活动的单位调乏味,教师一定要创设欢乐轻松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让他们以最佳的心理状态进行各种活动,寓教于乐。

二、游戏法。快乐是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快乐的体育课将会扼杀人的天性。游戏是学生十分兴趣的体育活动,也是体育课的重要内容,介经常做同一种游戏,小学生会感到乏味和厌倦。所以,可利用儿童好奇、好新、好胜的理,设计饶有趣味的游戏。如“投掷”运动游戏化。利用垒球作“炮弹”,设计模拟“放人”的目标。让学生对准目标,奋勇歼“敌”,训练结束比“战绩”。学生在这种“战斗”情境中,始终保持高昂的情绪,既寓教于乐,也发展了投掷能力。

三、巧喻法。

体育课大部分是在户外进行的,因此,组织教学历来是体育教学的一大难点。小学生缺乏自控能力,集队中常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对有举的活动争先恐后,对不感兴趣的一个劲推别的同学上场……针对这种善,单凭训斥、指责是难奏效的。教师可巧打比方,借物喻理,学生易于接受。如守纪律的雁群;听指挥的鸭子,按顺序走的驼队……教师可运作丰富生动的语言,形象逼真的动作表情,使学生进入角色,养成自觉守纪的习惯。

四、模拟法。

只有学生对学习有浓厚的兴趣,学起来津津津有味,感到快乐无比,才能越学越爱学、越会学,才能学得好,让学生模拟表演是学生乐而愿为的活动。体育教学要投其所好,开展教学活动。如训练学生用前脚掌先着地跑,我们可根据儿童关于模仿的特点,组织学生模拟南极企走路,模拟草原儿童骑马舞蹈表演……学生在有趣的模拟表演中掌握了要领。失去了趣味性,快乐体育亦不复存在。

五、表现法。

好表现是儿童的天性。如体育教材中的基本体操、跑、跳、投、游戏等重要教学内容,无不起源于生活。因此可设计生活原型的活动,让学生乐学。如给自行车打气、工人拿子加工石头,搬运工人推板车、司机把握方向盘等日常劳动生活的原型动作练习,学生特感兴趣,运动中始终情绪高涨,他们不但注意动作的节奏,还会十分形象地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赞许。

六、激励法。

在快乐体育的实践中“乐教”只是手段,“乐学”才是目的。体育教学中的耐力锻炼项目最适宜采用激励法。耐力锻炼是最单调,易疲劳的运动,假如只简单地强制性运动,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创设适合学生锻炼的场地,即:铺设垫子作“草地”,架一条有一定高度的橡皮筋作“钢丝网”,用实心球作“地雷”,用白粉划两条有一定间隔距离的横线作“水沟”或“战壕”,让学生进行爬、钻、绕、跨等动作的练习。尽管锻炼有一定的运动强度,学生累得满头大汗,可兴趣未消,磨炼了意志、强健了身心,

七、假想法。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体育教学不能单纯停留在体育技能训练,要注意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并以此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技能。如径赛中的冲刺或中途松弛不支时,可假想后面有人追赶,或假想再坚持一下就是胜利等。

八、争胜法。

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又一天性。体育教育要充分运动学生不甘落后的心理,运用争胜法于体育教育中。如爬山登顶、夺红旗追赶“逃敌”等。

另外,课前做好场地器材的准备,也是创设良好的体育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生很容易为一些新异激所激动而兴历起来。如课前布置、器材放置,规整醒目的樗线,美化的教具都具有艺术性,就会给学生带来新鲜感,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积极情绪,进入体育教学情境。

总之,在“快乐体育”中,精心创设适合学生活动的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欲望,让学生乐中学,趣中练,由兴趣变志趣,即激“情”、激“趣”、激“志”,从而扩展其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窨;而且可以使学生在一定情境中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潜潜移默默化地获得知识、技能与身体的发展,即激“疑”、激“思”、激“智”,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素质,达成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i中求快乐的教学目标.

现代音乐辅助与体育教学有哪些案例

一、指导思想:

本课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增强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创新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跑是人的基本活动能力之一,是人重要的基本活动能力,也是发展人的速度、灵敏、身体协调的最有效方式之一,短跑分为起跑、加速跑、途中跑和冲刺跑四个阶段,快速反应能力是短跑中一个重要的生理指标,起跑后的加速跑是短跑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直接影响短跑的成绩。

三、学情分析:

初一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正处在一个快速变化和快速发展时期,在心理渴望求新、求异、求趣,希望获得他人的注意与肯定。特别在兴趣方面,兴趣和爱好比较广泛,兴趣极不稳定,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高,争强好胜,爱表现自我,做任何事都想试一试,特别是对富于挑战性的游戏有独钟。由于快速跑动作较为单一,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陈旧的教学设计和练习方法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本节课利用多种“游戏”,以“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从而达到本节课过程目标。

四、设计思路

本节课是快速跑的第一节课,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反应速度以及起跑后的加速跑技术。如果按照传统的模式—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学生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那么学生的学习欲望、练习密度、目标达成等方面的效果是不理想的。因此,我利用纸团(纸团利用废纸握成一个团)做辅助教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导入与热身部分:结合初一学生好动的心理,教师宣布课的内容后,带领学生做身体上的准备,主要活动一下腰、膝、踝关节,然后学生利用手中的“纸团”做“躲避球”游戏,以这种形式热身,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激发了运动兴趣,并且通过这种游戏能使学生自主的思考如何才能把纸球躲避过去。热身结束后,教师提出如何能成功的躲避纸球问题,学生会不约而同的回答:“需要快速反应能力”。通过此游戏学生明确了本节课学习任务,为实践部分的学习做好身心方面的准备。

2、实践部分:在练习之前教师提出问题,然后利用两种游戏:“你掷我跑”“人球赛跑”让学生边练习边思考。(1)起跑后第一步步幅应大还是小?(2)起跑后上体要马上抬起还是要逐步抬起来,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练习时,他们会用不同的起跑方法去体验如何才能快速启动,从而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充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教学分组上,我为了更好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生自由练习的时间、空间、练习形式等方面,实行全开放、动态分组,自己找活动伙伴。他们很快结合成了友伴型、帮教型、讨论型、探索性、合作型、竞争型等多种伙伴。利用两个游戏:“你掷我跑”“人球赛跑”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在乐中学,学中乐。

当学生对起跑后加速跑技术了解后,教师再总结分析什么样的技术动作最为合理,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真正达到了学习技能与身心锻炼的目的。

利用折返跑接力比赛完成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团结、拼搏、进取,勇于战胜自我的意志品质,在游戏比赛中体验与同学合作的乐趣。

3、结束部分在《超越梦想》音乐的伴奏下做放松练习,同学可以把手中的纸球展开,抛向空中,仰望美丽的天空,张开双臂象燕子、象雄鹰与空中的纸张一起飞……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放松身心。课结束,由小组长把学生用过的纸张收回,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新课程理念下对音乐教学内容的分析包括哪些方面

一、音乐教材的呈现形式变化突出;艺术、童趣、实用性增强

当我第一次拿到新教材时,美丽的插图、富有童趣的图形谱、孩子们喜爱的动画人物……顿时让我眼前一亮,心中倍感欢喜,这么“美”的教材顶会深深吸引孩子们;与教材配套的多媒体教学光盘中,范唱、伴奏、图谱、画面、动画等一应俱全,极大的减轻了教师日常制作课件、描画图谱等的工作任务,同时也充分展示了教材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可爱、有趣的课本小图标让孩子们非常形象、直观地知道了自己每课都应该完成那些学习任务,即避免了低年级学生不识字的困难,又非常适应孩子们的年龄特征。总之,新的音乐教材图文并茂、生动活泼、文字简明,富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确充分体现了教材的艺术性和实用性。

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大胆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中,现在的“教材”与以前的“教材”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已由以前的“教”教材,而转变为“用”教材中的适宜内容为自己的教学目的服务,所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共同构建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的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例如;我在新学期的第一次音乐课上就没有死搬教材。而是自由组合创造性的使用了教材,感觉效果不错。我是这样设计教学内容的:第一,我选择了一首学生在幼儿园学过的歌曲《闪烁的小星》做为本课的基本内容,但本课即不需要学唱歌曲,也不需要学习乐理知识,而是让学生初步感知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目的。第二,在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也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课堂上既有孩子们喜欢的《蓝猫淘气三千问》又有游戏《找星星》,还可以自由探索星星的音响,回家后有奖问答还激励着学生不断的思考和学习。第三,适当引入音乐要素—音的高、低、强、弱,让孩子们感受到音乐的博大,从而处于一种期待中总希望在以后的每一节课上都能获得新的知识,解答心中的疑问,因而着实地吊了吊学生的味口,起到了“伏笔”之效。因此,我认为学校和教师对于教材的使用,更多的应该是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来使用,根据自身实际创造性的使用教材,用出个性化的风格和特点,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

三、注重音乐学科与相关文化的融合

音乐与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并有着许多相似的特征,如对情绪、情感的表现即是各类艺术共同的特点。那么,在这一领域中就要抓住贯穿各类艺术的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与运用各种艺术门类的不同表现手段.

其次,音乐与艺术之外的其他学科,也是丰富的音乐教学资源:如体育,可以运用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如社会,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的代表性歌曲或乐曲,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那么,在音乐学科促进其他学科的同时其他学科同样也对音乐学科起到了促进作用

课例:在一年级第二单元《跳绳》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上体育课时老师教的跳绳要领是什么、应怎样跳?然后,开展一次1分钟跳绳比赛,顿时学生兴趣浓厚,接着我顺势让学生听歌曲《跳绳》第一段并学唱歌曲,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跳绳时的体会创编歌曲的第二段歌词,并且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创编,结果的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分组创编了许多很好的歌词,歌词形象生动、简单易记、很适合学生演唱;其次,在一次体育比赛课时,体育老师在课前开展了准备活动—1分钟跳绳,同时老师就播放了歌曲《跳绳》,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边跳边听音乐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总之,打破学科本位主义,加强各学科之间、学科自身之间的整合已是迫在眉睫的时刻,所以加强融合式的音乐教学定将促进音乐文化及相关学科的共同发展。

四、抓住教材内蕴,尝试学习方式的逐步转变

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议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是这场教学革命的核心任务。针对这一教学思想和教材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4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1、融入群体,凝化自我——引导合作学习方式的构建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必不可少的,但同时我们也要防止学生无效地合作或为了合作而合作的做法。促进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教师可以从明确合作学习任务、把握合作学习时机、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实施合作学习监控、注重合作学习评价等方面入手。教师将充分利用音乐本身具有的合作特征,有意识地创造合作条件,使学生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得到合作能力的培养。新课程强调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探究;强调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强调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凸显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强调加强学习的选择性;强调学习方式的多样化,而不是偏激和极端化,对如何把握不同学习方式的“度”、对不同学习方式的利弊和各自特点确是其中的重中之中我们应当进行了客观、冷静的分析同时也要在教学中不断的尝试、摸索让自己牢牢的把握好这其中的“度”,让他们在自己的教学中运用自如、事半功倍。

2、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生从幼儿园初次进入小学时,老师们通常觉得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没有纪律性,所以总是在第一次课时就给学生提出了许多要求,这样无形中给学生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地印象:上课真累,老师真厉害。无形中拉远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所以,在新学期第一次音乐课时我就特别注意这点,我将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作为教学重点,让学生在课上充分展示自己的艺术特长,大胆的表现自己,而且还和学生共同做游戏,使学生在第一次接触音乐、接触音乐教师时就感到轻松、亲切,自然也就形成了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但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不良习惯也应及时纠正,但在纠正习惯的过程中应多用类似“请你像我这样做”、“xx同学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也能做到”、“你今天进步真大”等激励语言,让学生在教师潜移默化的训导中形成规范的习惯

3、课堂上注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自然流露真情实感。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明确的知道,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目标的,而这项目标的实现,就靠老师嘴巴说,书上的几幅图片恐怕是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的,但如果学生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就不在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多引导学生不仅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

课例:一年级第一册第五单元唱歌《小宝宝睡着了》这课内容是一个课堂气氛不好、学生学习情绪不高的内容,但我在教学过程中则先从学生的体验入手:首先,回忆小时侯父母是怎样哄你睡觉的?(动脑思考),然后,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动嘴说),第三,观察图片上的猫妈妈是怎样哄小猫睡觉的?(用眼睛观察),第四,同学们自由模仿哄宝宝睡觉的动作(亲自动手表演),第五,听一首妈妈哄宝宝睡觉时的歌曲《小宝宝睡着了》(用耳朵听),第六,跟教师学唱歌曲,第七……第十,两个同学一组,互相扮演角色,比一比看那些小朋友表演的最认真?通过这样系统的思、说、做、听、模仿、演唱的过程,学生已经完全沉浸在一片温馨、柔和、甜美的氛围之中,当我引导学生演唱时,学生自然流露的甜美笑容、轻柔声音、优美动作的确让我为之一震,我相信孩子们在这一过程中一定会真切的体会到一些什么!这不就是体验的益处吗?这不就是真悟实感吗?

4、 注重学生的差异,培养有独特个性的人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例如,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性格外向、有的性格内向、有的活泼好动、有的沉默少语……这些明显的性格特征老师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够了解学生,而如何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对学生进行有个性化的教育就需要老师想办法、动脑筋了,在这一点上我采用了“火车爬坡前拉后推”的原理进行教学,既尊重学生差异,又培养独特个性。在我校一年级有这样两位学生,一位叫李xx ,他活泼好动,聪明守纪,父母在家里教育得法,学习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另一位学生叫陈xx ,他沉默少语,上课经常走神,父母离异跟随母亲生活,但母亲经常沉迷于麻将而无心教育她,老师普遍反映较差。在教育类似学生时我多不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形式。

课例:在学习一年级第五单元《闪烁的小星》一课时,我提出“你知道星星为什么会眨眼睛?”这样拓展到课外的知识,让李 同学有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鼓励学生向他学习,树立典型,同时提倡学生大胆想象,多阅读课外知识,起到了以优带中的作用,而对于陈 同学,我则提出了“你知道太阳慢慢向西沉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虽然当我点她回答时,下面同学议论纷纷都说她答不出来,但我鼓励她说:“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回答对的”,这时她小声说“就是太阳回家了。“见她回答正确了我马上让她站到台前对着全班同学大声说一次,看着她大声地说完问题,我从内心里感到了高兴和满足,对这类学生我则多退着她前进,鼓励他们学习,让他们同样也有成就感,获得赞许。在这种”以优带中,尊重学生差异“的思想指导下,使优秀学生不会“吃不饱”,暂差生不会“吃不了”,为每个孩子富有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

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其实音乐美,就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情与美的这种不解之缘,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所以,在我们潜心研究各种高深理论的同时请千万不要忘记:用心、用情、用爱去教育,可能会让我们的许多困难迎刃而解。

总之,新课程改革理念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厚重,决不是简单的几句话、简单的一些形式上的变化就能发生“质”的变化的,但是从音乐学科这样一个小小的视角,却能折射出新课程这个大理念的许多光辉。所以如何将这样先进的理念实践于我们孩子身上,还需要我们广大教师用心去体会、用心去领悟、用心去认真做这件事情,并将实践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及时的传达给我们的专家,让新课程改革的种子健康成长,最终开出最美丽的鲜花。

如何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知识化。当前小学音乐教学注重的主要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把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和内容灌输给学生,学生通过学习虽然获取了相应的书本知识,学会了如何演唱一首歌曲,但素质却没得到全面发展,没有发挥音乐教学陶冶情操,促进素质全面发展的作用。

(二)教学方法机械化。为了达到纯知识传授的教学目的,教师采用机械的方法,以教授为主,用大量的练习让学生进行重复行的机械学习,根本不关心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方法、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三)教学形式单极化。本来教学是双方共同的活动过程,是一种双向影响过程;而当前教学的形式变成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呈一级化态势。整个教学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影响、支配和要求,学生只能接受要求并配合[1]。

(四)一直以来小学音乐教学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接受知识;学生无从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才能,甚至会发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思维等。

针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这些弊端,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势在必行,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学习当前音乐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相关论述,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的创新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采取启发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再创造。

所谓的“启发式”是指在老师的启发下由学生自己充分发挥自由联想和想象,在不离开音乐共性、作品思想的前提下,让学生根据音乐进行再创造。为什么要采取这种方法呢?首先,音乐是一门艺术学科,它具有社会科学的一般特征,同时还具有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音乐作品除了能给人以教育启迪之外,它有一种独特的、感人的魅力——人们的感情和思想可以在乐声的熏陶中尽情地、自由自在地驰骋!这里就需要教师利用有关的素材、背景材料、作者的创作个性、作者创作该作品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等等给学生做最生动的介绍,这样有助于学生尽可能准确地把握音乐形象。如:在介绍作品《剪羊毛》时,教师在介绍作品内容上要体现澳大利亚人民剪羊毛时的热烈欢腾,同时还要生动的将澳大利亚的地理知识、人文知识介绍给学生,由此引导学生参与作品结构的分析,由学生来主动谈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自觉进行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还有在教授《儿童团团歌》过程中把组织教学部分中的了解学生对教授内容的知悉程度部分放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多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深入学生的生活去了解他们对要讲授内容的感知,让学生在自身的认知范围内发表自己的看法,调动起学生认知的主动性,然后再制定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教学方案,那么我此次教学中简单易懂的让学生了解所教歌曲的内涵这一教学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在我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教学中我进行了该想法的实践,经课后反馈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二、音乐的理解具有多样性,要采取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做到求同存异。

开放式教学方法的实质内涵是把课堂教学看成“施教—学习”行为,把课堂教学看成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不同主体为中心的活动耦合起来的全方位开放的“人—人”自组织系统[2]。

不同的个体对音乐有不同的理解,如陈刚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中的B段,同一段音乐有人理解为是描写劳动之余,一对青年男女在翩翩起舞,从而迎来了更多的青年男女共舞的场面。再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的开始句,有人理解为“命运的叩门声”,也有人理解为“贝多芬对命运的挑战和反抗”,这就是音乐理解的多重性,那么一个音乐作品,作者所塑造的音乐如何变为每位学生脑海里的形象呢?作曲家的思想情绪如何才能与学生的情思连接在一起呢?特别是针对小学生我们如何在开放式的教学中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展开丰富想象呢?新课改十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灌输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要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但是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的指导不能够深入下去,我在此次音乐课教学中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好学的就快,有的不好学的慢,怎样合理安排课程进度,让每个学生进步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也是课堂突发现象出现的原因,在此次音乐教学中通过分组表演很容易发现了一些同学相比较其它同学学的慢,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和自卑心理,但是课堂的时间很难让这些同学有较大的改进,这就需要教师去关心学生,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后,多去了解这个学生的生活、爱好、家庭,根据这些在平时的活动中予以针对性指导,并充分调动小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小学生敢于说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对于不同的理解采取兼容并包的态度,给予肯定的鼓励,而不是一味的按照一般的认识进行音乐理解的统一,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把教师的施教和学生的学习良好的结合起来,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自我的空间,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三、合理创设问题,探究式教学要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广泛应用。

探究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那么在有意义的探究教学中,教师就首先要将学习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3]。

问题情境创设是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生动的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的一种教学方法。也就是教学的启发模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学生真正理解教学知识,将间接知识内化”。[4]在音乐中,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往往需要借助情境,如:创设图画再现情境,扮演角色体会情境,语言描绘情境,音乐渲染情境等方法,使他们产生一定的内心情感体验和情境,从而增强对教材的理解,促使他们产生用音乐来表达的欲望,同时也受到一定的性情陶冶。如在教授《八月桂花遍地开》一课时,我们利用电脑技术制作红军队伍行军的情境,制作相关教学道具,由学生进行该歌曲主旨的扮演,同时配以声情并茂的语言描述,使同学们很快融入到了红军在反围剿胜利及领导全国人面进行革命运动的场景,增强了对课程的理解,激发了小学生热爱求知的天性,促进了音乐延伸知识的学习。在教授《儿童团团歌》时通过编创表演,进行名为游击战的节奏练习,模拟枪声杂乱,儿童团员用鼓声和鞭炮声迷惑敌人,机智勇敢的吓退敌人的场景,主要教会学生模仿鼓声、枪声、鞭炮声,形成节奏声势,并组织分组编创,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三种声响的配合,或根据自己的想法加入其它声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推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顺应音乐教育发展潮流。

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在20世纪50年代采用的是“主流中心模式,”即以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为中心。50年代后是“民族附加模式”,它以主流中心为基础,把各民族音乐附加,例如我们学习音乐理论基础概念: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都是西方的,把它作为音乐解释的框架去学习和研究其它民族音乐。到了21世纪中国的音乐教育应该是“多民族模式”和“民族国家模式”。[5]

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趋势对教师教学方法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育阶段,我们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基本的音乐认识和理解能力,这就要求我们的音乐教师要加强自身知识的积累,掌握全面的音乐基础知识,能够根据音乐多民族、多民族国家的特点,将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深化、创新,融入民族的、民族国家的音乐解释标准和框架,将小学音乐课程的教授通过体现民族和民族国家的特点,乃至通过民族和民族国家的风俗人情、地理风情的演绎,形成适合于每一课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歌曲不同的教授方法,最后形成一个多元的,兼容并包的小学音乐教学方法,突出音乐的民族特点,使小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音乐认识和理解能力,同时音乐教育是与多个学科相联系的,这种联系需要挖掘、利用。音乐教育与语文和历史教育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歌词在表达形式上是诗歌,歌词的背景很多事历史典故,运用这些联系来做好音乐教学要加强跟该科目老师的联系,可在其课堂上讲授音乐教学所需要的材料,通过教师之间的配合来提升教学质量。例如《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按照传统的方法教授,无非是老师按照西方的乐理知识进行讲授、示范、学生跟唱练习直到会唱这首歌,但是由于缺乏民族的因素,使得同学们对这首歌曲的认识和理解职能停留在老师讲授的层面,无法继续深入,但是如果采取民族的教学模式,就要求老师研究彝族的语言、人情、彝族节日、服饰等彝族独特的风俗文化,在此基础上借助电脑、影视作品,凝练彝族音乐的独特因素,开展主题创作表演活动,在针对性的活动中讲授该歌曲,得到的效果是明显的,学生普遍对彝族的音乐有了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够融合自身的认知进行主题表演。

有关音乐教育的实验研究方案

有关音乐教育的实验研究方案

1、课题研究的背景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体系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发展。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和必修学科,多年来在取得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问题,目前,音乐教师在贯彻落实《音乐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由单1课改为综合课),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要注意学科的综合音乐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的爱好。“综合”音乐教育不仅是世界音乐教育的新潮流,更是新世纪在音乐教育方面的1个新起点。我国教育界已认识到综合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2002年颁布的国家艺术教育课程标准中也开始提到了音乐学科综合。

“综合”,是基础教育的1种基本理念。它体现了现代教育的1种发展趋势,是学科体系向学习领域的伸展,是精英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回归。音乐课程的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所以音乐教育必须具有宽阔的视野,必须保持开放的态势,从艺术的本质上讲,1切艺术都是心灵的艺术,只是各自所有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不同的艺术形式或同1艺术形式的不同方面在审美意蕴、表现手法等方面本来就有许多相同之处。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各艺术门类本是1家的,是高度融合在1起的。另1方面,作为艺术的1个最主要的门类,音乐也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这也使得音乐同其他非艺术课程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可能。所以音乐与相关学科之间形成合力,能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学的效果。

2、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和实验,在内容整合方面,以苏教版课本为主,结合新科标的要求和自己实验的经验,形成1套音乐教学与相关文化整合的思路和方法。

2、通过研究和实验,使我们教师在理论、教学方法、教育质量方面有质的提高。

3、通过研究和实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发展过程,让学生树立新的学习观念,在整合过程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对相关文化多看、多想、多用的习惯,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使学生的素质或能力有相对的提高,这样有益于人格的片断化生成而向人格的完整化和谐的发展。

3、研究过程

课题立项以来,我们紧抓学习、培训不松手,正确把握课题究的方向,统1和深化对课题的认识,从2004年10月下旬起到2005年6月初止,本课题组集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教育理论培训工作。如:本课题组成员除了参加由武进区教委组织的有关培训以外,本课题组还参加本学校的专责课题培训和邀请南师大潭顶良教授的新课程专题报告,看相关的书籍和材料。课题组成员每两周进行交流,每次交流与讨论时,都坚持做到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精心设计,反复修改,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强化理论学习,努力在课题研究的同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与业务水平。结合教学工作,使课题研究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教师具备了课题研究的教学技能,课题列入了学校工作计划,本课题有区教研室和我校教科室支持,由课题组具体实施,并成立课题领导小组。保证了课题的有序展开。

研究过程

(1)以理论学习为指导,把握教改现状,明确教改方向。

课题确定以来,课题小组成员认真学习了“音乐课程标准解读”、课题方案和《立足音乐课堂,注重多元“整合”》等理论性文章。老师们除了各自研读以外,还1起进行交流,记录心得体会,以求融会贯通,对课题研究有所帮助。

(2)把课题研究和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使2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每学期期初,组内老师围绕研究课题,确定自己的实验课课题,并把实验课和优质课、示范课结合起来,把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有机联系起来。例如,周玉芬老师上的骨干教师示范课----《茉莉花》,刘燕老师上的区级调研课――《欢度佳节》。把“教”与“研”结合起来,使“教”有了目的,“研”有了依据,使2者相得益彰。

(3)对照课题方案,改革教学指导过程,认真上好实验课。

 实验课就是在课题方案的指导下所进行的尝试。为了使课题研究落到实处,老师们都能围绕课题方案,大胆改革传统的教学指导过程。能做到落实主体地位,改革教学过程的结构,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

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调查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经验总结研究等研究方法

4、研究重点与策略

整合是确保学生身心愉悦和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它提高了学生综合审美能力,开阔了学生的艺术文化视野,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体验音乐的渠道。以此为基础的音乐课,不再单纯是1种艺术形式,而是多种艺术形式并存,但都发挥各自的优势,都为1条主线服务。同时,“整合”使音乐教学空间得到进1步拓展,冲出“模式”概念,突出艺术性和教法的“随机性与灵活性”。

1、更新教师的观念

围绕本课题的指导思想,结合课题理论学习的动机,我们大力宣扬3种观念的转变。

(1)转变角色

新课程背景下平等、民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个性与创造性发展的必需,也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求教师,坚持平等互动,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特别要求教师从权威席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倾听学生的意见以及他们的感想,注意多鼓励,教师做到了这些,才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满怀热情地走进音乐教学课堂。

(2)坚持集体备课,争取每个单元有新的突破

围绕课题开展研究、备课活动,将研究和教学紧密结合再1起,做到再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发展。

(2)尊重学生的体验

在整合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鼓励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回答问题,充分发挥自己已有的经验、感受和想法。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积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回答问题,同时给学生留有充分的独立理解和独特感受的空间,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特别是,由于学生自我经验的局限性,其中自己的感受有些难免有荒谬之处。同时,我们又知道,音乐是具有模糊性的,所以对于学生的这些体验,作为教师,都不要轻易地去否定,要多1些尊重,多1些理解和鼓励。

1 2下1页

2、教材内容的整合

(1)把包括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文化等在内的音乐教学的各方面内容充分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音乐文化知识可以在学生参与的创造、演唱、演奏、欣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结合讲解;许多音乐欣赏内容可以通过演唱、演奏来加深体验,加深理解;可以结合唱歌与器乐来进行创作教学,并通过唱歌与演奏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

1、把音乐与姊妹等在内的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如让学生通过舞蹈、律动来表现音乐。音乐与美术融合即是听觉与视觉的结合,可使学生形象地理解音乐。

2、把音乐课程与非艺术课程适当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音乐与文学关系密切,音乐教学可与(诗词、戏剧段落等)沟通;音值、节奏等内容可与数学课中的数量概念结合讲解;节奏与自然界现象、与人的生理现象以及人的运动方式有关,教学时可与常识课沟通;体育课的广播操、韵律操等与音乐节奏感、旋律感的联系很紧,也能够有效结合;1定的音乐与这种文化产生的民族、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语言语音特点、生活习俗、文体交流等有着密切联系,故音乐课与历史课、地理课的结合也并非困难。

3、可有意识地把音乐课堂教学与课外音乐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音乐教学活动与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如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音乐资源(广播、电视、艺术团体等)可为音乐教学所用,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学效果。

方法的整合

通过本阶段的课题实验,初步找出了音乐课程整合教学的1般方法

1、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对教材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用什么形式来呈现什么教学内容,并以课件或网页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接受了学习任务以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查找准备的信息)进行个别化和协作式相结合的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

2、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用引导的的方法,把学生带入整合的课堂,学生再的引导下,或用文学、美术、地理历史加深对音乐内容的理解。

3、师生1起进行学习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氛围10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样,教师通过整合的任务,发挥了自己的主导作用,以各种形式、多种手段帮助学生学习,进1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还不是全面评价课题成果的时候,我们现在只是看到音乐与学科整合进行教学后对学生影响不同的地方。

5、研究成效分析

2004年9月~2005年6,音乐课题组全面进入了实施阶段,这段时间,全组人员紧密依据既定的课题实施方案,结合课题组学期工作计划,积极探索音乐教育的新途径,取得了1定的成绩,现总结如下:

1、教师方面

(1)通过本课题实验,提高了全体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转变了教育观念。

实验教师在实验中边学习边思考,理论水平得到不断提高,能积极撰写有关课题实施的相关论文,周玉芬撰写的论文《多元化,音乐课堂新视角》、《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进行范唱》、《浅析小组合作学习法在竖笛教学中的作用》分别获江苏省1、2等奖。刘燕撰写的论文《让学生的音乐灵性在开放教学中插上翅膀》《舞蹈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1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分别获武进区2、3等奖。课题组教师为准备好1个较优秀的音乐教案,相互讨论、研究,课题组先后制作出课程整合研究课课件好几节。周玉芬撰写的教案《茉莉花》获江苏省2等奖,目前,音乐教学与学科整合实验的热情正空前高涨。

(2)、开展整合课题实验,造就了1支优良的教师队伍

按照“音乐教学与相关学科整合研究”教师培训计划,教师都能够从本学科的教育原理入手,各自寻找适合自己教学的教学内容平台。在区调研的1堂教学教学研讨活动中,刘燕老师上的《欢度佳节》,通过自己的发掘、整合,使整堂课丰富多彩,受到了许多听课老师的好评。在学校的青年教师评优中,她上的《西南风情》获得了2等奖,周玉芬老师参加武进区青年教师评优课《走进西藏》获1等奖。

2、学生方面

(1)、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题实施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刘燕老师的《西南风情》学生通过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看到、听到的画面在这节课中反映出来了,学生用舞蹈的形式和听课老师1起共舞,把整堂课推向高潮,同时,学生还利用课中学到的形式,在学校的艺术节和英语节中,用音诗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周玉芬老师的1节《茉莉花》,学生用花语、花食、花疗讲述了茉莉花的功效,学生的兴致调动了整堂课。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和个别化得到较大的体现,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问题解决能力。

(2)、培养了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中学生见多识广,在教学中,首先在培养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教师采用多种的学习方式,尽量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如在欣赏《黄河大合唱》,老师不仅引导学生认真聆听音乐,还组织学生收集有关《黄河大合唱》的文字资料,讨论《黄河大合唱》的社会价值及艺术价值,讨论冼星海对中国音乐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等。这种“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学生主动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3)、培养了学生的群体精神及合作能力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如,在器乐合奏要加入4声部的节奏练习,有的同学要担任器乐的主奏(旋律声部)有时候又是伴奏,这种角色的转换,意味着他们必须与他人紧密合作。如同学们在竖笛《太阳出来喜洋洋》中,学生都能很好的把握分寸,担任自己的角色,这样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合奏效果。

如何将游戏融入音乐课堂教学

一、音乐游戏

1.音乐游戏不同于一般的游戏,它是通过游戏的形式,强调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在根本上服从音乐的指导。2.它从音乐本身入手,让学习者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引导他们参与一些音乐游戏,去接触音乐的各种要素,通过身体的运动,人体变成了一个能够理解音乐的要求、能够诠释和表现音乐的乐器,强化了音乐学习者对音乐的感受。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通过音乐游戏去感受音乐的节奏、情节,体验音乐艺术的内涵。这种方式注重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最终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于节奏韵律的直觉本能、对音乐情绪和表现的感受。

二、 音乐游戏的意义、

小学音乐教学《音乐课程标准》:“小学低年级 音乐课要增设唱游内容。唱游内容包括:律动、歌表演、音乐游戏和集体舞等。”从学生好玩、好动的特征来看,音乐游戏是唱游教学中重要的一个部分。音乐游戏是以发展学生音 乐能力为主的一种游戏活动,音乐是它的灵魂,学生在伴随音乐进行活动的过程中,表现出具有一定形象、一定意境、并唤起好奇心与联想,从中学到一定音乐知识的集体活动行为,它是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喜爱的一种综合性 活动,在 音乐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游戏,我们将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其一、它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企及的优势,它变枯燥的知识传授和抽象的音乐符号为富有情绪的生动形象的游戏教学,既符合音乐艺术的运动特性,又满足学生好动好玩的特征,并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其二、游戏教学实现了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每位学生成了音乐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与创造者,使学习不再成为负担。其三,师生互动参与游戏活动融洽了师生关系,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大批不喜欢音乐的学生也爱上了音乐课,并能及早发现一些有特殊音乐才能的学生。另外,在游戏中,还能相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并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所以,音乐游戏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开展具有游戏倾向的音乐学习活动。

(一)教学导入上体现游戏的创新。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课程标准》中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去美化人生的前提。” 一堂好的课必须有好的导入作为前奏,我们可以通过有组织的教学导入设计,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音乐素质,使学生注意力集中于教学内容上,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有趣的游戏活动我们应当从“情或趣”入手创编,例如二年级有一课《萤火虫》,描写萤火虫打着小灯笼快乐的飞来飞去的情景.歌词简单易懂.教学时,老师提问学生:“萤火虫像什么?”“你能不能模仿一只萤火虫啊?”学生会积极模仿萤火虫飞来飞去,我们可以让所有学生都动起来,这时,老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小气球当成小灯笼,每个学生一只,唱到“萤火虫,萤火虫,点起一盏小灯笼”,学生就可以举起小灯笼,“飞到东,飞到西,”时,学生就可以向不同方向飞去。“好象星星满天空”时,学生就举起小灯笼,特别好看。在小朋友们表演兴奋时老师把歌词朗读出来,同学们很快就可以记住。老师加上旋律,这样一首歌就在同学们做游戏的过程中学会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也顺利完成了。同学们在游戏的快乐中学习了音乐,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上渗透游戏的理念。

每一种音乐、每一首歌曲都描绘了一种情绪、情景。将音乐教学内容情节化,趣味化,让使单一的内容有更多样的展示空间,使学生对每个音乐活动感兴趣,我们通过进行对音乐情景的模拟,引导学生在设置的情绪及情景背景下,做相应的音乐游戏,并不知觉地被吸引到其中得到训练。从而使静态的教学目标富有动态的现实途径。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在音乐伴奏的形式下做游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在聆听《龟兔赛跑》这首曲子时,教学过程中我们可设定情节活动的内容, 给学生营造某种环境, 并用语言说明需表达的内容情节。让学生想象如何在乌龟音乐的情境下扮演乌龟, 如何在兔子音乐的情境下扮演兔子,怎样才能体现出音乐中描绘的乌龟和兔子。在聆听音乐时, 可以通过游戏中的角色、情节发展, 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的不同乐段、不同情绪、了解并感受乐曲的结构以及在力度、速度、节奏及音程变化上所表现的表情作用。让学生在音乐变化与情节变化的过程中表现乌龟与兔子的动作和表情,愉快而有趣地聆听了这首曲子,理解了这首曲子的意境与旋律。

(三)教学方法上融合游戏的特色。

在灵活的音乐教学方法中融入游戏的竞赛机制,让抽象的方法成为具有特色竞争的实例演示,从而让音乐课堂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游戏式教学方式也使确需反复教学内容不在单调和枯燥1、角色游戏 在小学音乐教材之中,很多歌曲都是以动物、小朋友等角色为主题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当中描绘的角色,我们可以设计一些角色的音乐游戏,让学生体会每个角色的形象、情绪,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新鲜感,学习歌曲的兴趣高涨。如在学习《下蛋啰》这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母鸡下蛋时高兴的情绪,进一步感受音乐,使学生充满激情地进入了角色,就设计了《母鸡占窝》的“舞蹈”游戏。在玩这个游戏时,提醒学生倾听音乐,并注意遵守游戏规则:在前奏部分学生两两结伴围着“窝”边走边拍手打节奏,头有节奏地摆动,开始唱歌曲的第一个字时,一个学生做立、跳的舞蹈动作,迅速跳进圈里蹲下占窝扮演母鸡,另一学生扮演公鸡,合作表演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对这首歌曲产生了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学唱这首歌曲表现出积极的兴趣,产生了学习的动力,很快就掌握了这首歌曲。

(四)教学形式上体验游戏的内涵。

音乐教育大多数组织形式是一种集体的音乐活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活动形式,针对同一个教育内容,音乐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灵活而多样的。如,歌唱活动的形式既可以是集体的齐唱,也可以是个别的独唱、小组的接唱或同伴间的对唱等等,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交替出现多样形式,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另外,打击乐器能吸引学生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往往能对发出声响的玩具好奇。他们有探究意渴望,从中让学生尝试、探索、使发声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以此获得满足。他们会不约而同的从玩会发声响的物品,如,锅、碗、盖、盆等等,探索出声音的长短、高低、轻响、音色、并创造打击乐演奏活动的“序曲”。例如:选择一些学生生活中熟悉的模拟音乐声:风声、雨声、钟声、小鸟鸣叫声等等,通过节奏、力度、音色的变幻透出其生动的音乐形象性。这种声音形象作用与学生的听觉,使他们在感受的同时产生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和陶冶。可以这样说,学生音乐教育内容和作品的形象性不仅为学生音乐教育所特有,更是学生喜爱音乐、亲近音乐、进入音乐的一种基本前提和保证。图片的展示、语言的讲解、动作的表演等外在形式帮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从而领略、体验到音乐的意境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学生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我们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学生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灵活性指导。。

(五)教学评价上体现游戏的思路。

课堂的评价手段通常要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点,生动、感性的评价往往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评价中我们可以运用游戏的思路,并在游戏的过程中让老师、学生们互评,这样能使评价过程充满生机与活力。为了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通过探索,我们在课堂学习总结的五分钟里,设置了“我成功了”的自我评价,通过评价能有效地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例如:在课堂总结时,学生针对评价内容填写表格。填表说明:你认为做得很好亮3颗星;你认为做得一般亮2颗星星;你认为还需要努力不亮星星。 一星期后学生把自己的成绩汇总给老师,老师及时公布学生的表现情况,全班同学通过后即可,如有不同意见可全班同学合议后更改。然后记入“优点银行”。 “优点银行”是一本崭新的练习本,封面由学生仿照银行存折的特点自行设计,方式是“把自己的优点存起来”,内容是多方面的,有能够自觉订正作业、作业正确率高、上课积极思考、遇到我会的问题我都举手了、能大声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问、能倾听我们和同学的发言、能帮助同学共同进步以及最满意的作业、最有创见的解法、最精彩的发言讨论等等。优点“入库”,得经过我们审核。根据学生平时的表现,一个星期审核一次,把名副其实的优点“存入”,盖上红红的五角星。 优点以自存为主,我们、家长或者同学发现了你的优点,可以帮助存起来。这样,学生又学会了肯定别人的长处。为了使自己的“银行存款”越来越多,学生们努力展示自己优秀的一面,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评价,并不是简单地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肯定,更重要地是发挥评价激励功能,让孩子在形成性评价中逐步形成积极的情感与正确的态度,这也是现代人文精神教育观的体现。

四、在音乐教学中进行游戏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游戏是为了了能有更好的学习

  游戏是为了了能有更好的学习,因此游戏并不是课程最重要的一部分,在游戏前应该要先把游戏内容精熟并且详细的解说课程内容给学生听。千万不要让孩子有错误的观念,还没有学习完成就先急着玩游戏,这样是收不到效果的。

2、游戏前要做好课堂组织工作。

上课时,学生的学习用品都在桌子上,我们在游戏设计时就要安排好。诸如:游戏是否需要特别的道具?游戏是否要离位进行等等。同时还要安排好游戏的进行时间,是在新授之前作为导入呢?还是在讲解当中作为新授?或是放在后面作为巩固复习?这都要与我们的课的总体安排相协调,以便更好地发挥游戏的作用。

3、游戏的多元性

设计一项游戏时,尽量让游戏以多元性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老师尽量的只是进行设计的工作,实际上参与及动手的都是孩子,因为每一个细小的环节都还是有其细小的学习功用。此外,在进行活动时,偶尔或制作简易教具以配合教学活动,可以以教具来设计一系列的活动,不要浪费了制作好的教具,让它重复的使用,以达到最高学习的效果。

总而言之,游戏式教学打破了传统智能的偏颇论调,认为只要环境与教学能够适当配合,多数人皆能发展出至少八种智能。游戏式教学乃是建立在多元智能的理论基础上,变化教学方式,使教学游戏化、趣味化,其目的乃在致力于多元智慧八种智能的整体发展。但游戏式教学的内涵并不是“为游戏去教”,而是“借用游戏来教学”。因此,游戏教学方式,对于课程改革有一定意义,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游戏教学能使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活跃,能使较难接受的内容的学习过程在玩中进行,促进学生不断地学好新知识、新技能,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故而我们应推广游戏教学,使其在教学中得以开展,并在其基础上不断总结直至完善。

  • 评论列表:
  •  冢渊酒颂
     发布于 2022-05-31 14:12:45  回复该评论
  • ,是一种双向影响过程;而当前教学的形式变成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呈一级化态势。整个教学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影响、支配和要求,学生只能接受要求并配合[1]。(四)一直以来小学音乐教学 “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根本无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不能充
  •  慵吋猫咚
     发布于 2022-05-31 13:40:23  回复该评论
  • 材”已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已由以前的“教”教材,而转变为“用”教材中的适宜内容为自己的教学目的服务,所以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有着重大的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活”起来;另一方面,可以
  •  掩吻独语
     发布于 2022-05-31 14:57:31  回复该评论
  • 式是一种集体的音乐活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活动形式,针对同一个教育内容,音乐活动的形式可以是灵活而多样的。如,歌唱活动的形式既可以是集体的齐唱,也可以是个别的独唱、小组的接唱或同伴间的对唱等等,可以根据活动的需要交替出现多样形式,在音乐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